首页 百科知识 会计计量属性社会选择的经济后果

会计计量属性社会选择的经济后果

时间:2022-07-20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也就是说,会计规范制定机构在制定相关会计规范进行会计计量属性的选择时,除了要遵循理论逻辑外,还将承受来自不同方面的压力,必须协调不同集团的利益冲突。对于会计计量属性社会选择的经济后果的存在,我们可以通过以下两个例证来进一步理解。因而,他们要求暂停执行按市值计价的会计准则,甚至取消公允价值计量属性。

由于会计计量属性的社会选择是社会有关利益方斗争和协调后的集体行为,往往通过会计规范制定机构以制定会计规范(包括会计制度、会计准则)的方式来进行选择,如果基于会计规范中所选择的计量属性产生的会计信息无关紧要的话,那么会计计量属性的选择就只会有会计规范制定机构和使得会计规范得到落实的会计人员和审计人员这两方所关心,则会计计量属性的社会选择的影响是中立的。然而,由于基于不同计量属性所产生的会计信息会有所不同,直接会影响到各利益相关者的利益,因而他们必然会对会计规范的制定进行干预,以求达到自身利益的最大化。这种经济后果也就导致了会计规范制定过程的政治化。也就是说,会计规范制定机构在制定相关会计规范进行会计计量属性的选择时,除了要遵循理论逻辑外,还将承受来自不同方面的压力,必须协调不同集团的利益冲突。

对于会计计量属性社会选择的经济后果的存在,我们可以通过以下两个例证来进一步理解。

1.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FASB)在制定石油天然气会计准则中有关石油天然气资产计量的选择演变

在20世纪70年代,美国会计实务中对石油天然气资产计量存在着十多种方法,通过对这些方法的归纳与分析,FASB得出的结论是:实务中所存在方法的区别,主要是成果法(successful effortmethod)与完全成本法(full costmethod)的区别,其他的方法都是这两种方法的衍生。1977年12月,FASB公布了第一个有关石油天然气的会计准则——财务会计准则第19号《石油天然气生产企业的财务会计与报告》(SFASNo.19),在该准则中FASB采纳了成果法。成果法与完全成本法的区别主要在于勘探成本的处理上,采用成果法,与探明储量无直接关系的成本费用进入当期损益,而采用完全成本法则是将勘探成本资本化,因而,成果法下的当期收益小于完全成本法下的收益,成果法下的当期期末石油天然气资产小于完全成本法下的资产。可见不同的方法对石油公司的财务状况、融资能力、股票价格的影响十分明显。SFASNo.19于1978年12月15日开始生效,然而,在1979年2月,FASB就发布了《财务会计准则第25号——暂停使用对石油天然气生产企业的某些规定》(SFAS No.25),对SFASNo.19进行修正,不再限制完全成本法的使用。其原因主要就在于不同的会计方法会导致不同的经济后果,迫于院外游说的压力,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SEC)于1978年8—12月陆续发布了会计系列文告253、257和258号,允许完全成本法为向SEC报告的备选方法,而为保持和SEC的一致,FASB对SFASNo.19进行了修正。

不论是成果法还是完全成本法,都是基于历史成本计量属性来计量石油天然气资产。实际上,在SFASNo.19生效之前,SEC在于1978年8月发布的会计系列文告253号(ASR No. 253)中不仅允许完全成本法的使用,而且还提出了一种以“价值”为基础的会计方法——储量确认会计(Reserve Recognition Accounting,RRA)。这说明SEC本来是要建立一套以价值为基础的石油天然气资产会计与报告系统,用以取代历史成本基础的成果法和完全成本法。然而,也是由于经济后果的存在,SEC收到了大量的不同意见,最终演变成转而支持FASB于1982年11月发布《财务会计准则第69号——石油和天然气生产活动的披露》(SFASNo.69)。SFASNo.69主要规范的是石油天然气生产活动的披露标准,它仍然坚持会计计量的历史成本基础而不是价值基础,所以价值基础报告仅仅是历史成本报告的补充而不是替代,并且作为补充报告的价值基础报告不需要有注册会计师的审计。[6]

2.2008年以来金融危机下公允价值之争

以2008年9月15日美国雷曼兄弟公司申请破产为标志开始的世界金融危机,引起了人们对公允价值会计计量问题的广泛争论,甚至有人提出要暂停或取消对金融产品运用公允价值计量的要求。

前已述及,1990年9月,时任SEC主席的理查德·C·布雷盖在参议院银行、住宅、都市委员会作证时,首次提出应当把公允价值作为计量属性。当时他的这种提法主要是针对金融工具的,他指出:“金融机构从事金融工具的买卖,它们都有一个根据市场情况进行价值计量的问题……SEC认识到将银行会计由历史成本模式转为公允价值模式是一个艰巨的任务……努力的目标应当是尽可能地取得恰当运用公允价值进行计量的财务报告。”[7]在此之后,公允价值在美国财务会计准则中的运用越来越广泛,这已经在第四章中详细论述。

然而,起源于2007年美国银行业次贷危机的世界金融危机却让人们对公允价值这一计量属性产生了怀疑。而提出反对声音的也首先是关于对金融资产运用公允价值计量。以美国银行业为代表的公允价值反对者认为,在市场失效的情况下,被廉价出售的资产其市场价格往往并不能反映资产的真实价值,只有在充分活跃的市场中,市价才可以被直接用来作为公允价值,除此之外,银行的其他大部分资产和负债的公允价值都必须重新估算,而新的公允价值指导准则在实践中难以操作,加大了核算成本和审计成本。而且,公允价值计量存在着顺周期效应,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金融危机,即在市场向好的时候,以公允价值计量的金融产品获利颇丰,金融机构损益表上体现出大量利润,会促使银行信用过度扩张,而一旦经济环境恶化、银行信用风险加大时,市场看空,相关金融资产价值被低估时,金融机构就要计提减值准备,这将影响金融机构的盈利水平和资本充足率水平。为规避由此而带来的不利影响,金融机构势必会加大有关资产的抛售力度。市场就会陷入交易价格下跌——计提减值准备——恐慌性抛售——价格进一步下跌的恶性循环。公允价值的顺周期性效应不利于保持金融的稳定性。因而,他们要求暂停执行按市值计价的会计准则,甚至取消公允价值计量属性。而且,与华尔街有着深厚渊源的一些美国国会议员也开始声讨“公允价值”,他们从减少纳税人损失的高度来论证修改会计准则的必要性,认为修改公允价值会计准则将有助于帮助纳税人减少数十亿美元的救助成本。2008年10月1日,60多名议员联名致信SEC,敦促暂停公允价值会计准则,指称该准则已经产生反作用,已达不到预期目标。

这些反对者的意见给SEC和FASB带来了极大的压力。FASB坚持认为公允价值计量和金融危机无关,指出金融危机本质上是经济问题而不是会计问题。2008年9月30日,SEC发布了针对SFAS157的指导意见,指导意见并没有暂停公允价值的使用,但是指出,在非活跃与非理性市场情况下,企业可以通过内部定价,包括合理的主观判断来确定金融资产公允价值。这一文件实际上是多方妥协的结果,在没有放弃公允价值计量的同时,也满足了银行家和一些政治家的要求。2008年10月3日,美国国会众议院投票通过的救助法案最终稿中,有两条专门针对会计准则,其中第132条授权SEC可以在其认为必要的情况下,有权停止执行SFAS157等规则,第133条要求证监会调查157号准则中提出的公允价值计量对美国金融机构的影响以及修改该准则的可行性,并要求SEC在2009年1月20日前提交关于公允价值的调查报告,此后国会有权根据调查报告投票决定是否中止相关会计准则。SEC在2008年12月30日向国会递交的调查报告长达211页,其主要观点就是——“公允价值”在金融危机中并没有对金融企业的倒闭推波助澜。SEC坚信只有继续实行公允价值会计准则才能保证财务报告的透明性,保护投资者的利益。不过,SEC在提出反对中止观点的同时,也承认了今后有必要在公允价值的会计准则应用上进行更多的指导和规范,特别是对于非活跃市场的资产如何计量其价值,需要进一步探讨。自SEC的长篇报告出炉后,一直针锋相对的两个独立机构——FASB和美国独立银行家协会(ICBA)——一直未有任何声明和评价,这可能是两派力量互相妥协的结果。[8]会计计量属性社会选择的经济后果又一次得到了力证。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