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计划经济体制下会计计量属性的选择

计划经济体制下会计计量属性的选择

时间:2022-07-20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开始逐步实行以生产资料公有制为基础的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计划经济体制是一种国家有计划地安排控制经济运行的调节方式和管理制度。财务制度决定会计,突出表现在会计核算中涉及的收入和费用的确认与计量,必须与财务制度规定保持高度的一致性。1985年,这两项关于中外合资经营企业的会计制度经修订后正式颁布施行。

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开始逐步实行以生产资料公有制为基础的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通常认为,从1953年我国开始执行第一个五年计划,到1978年执行改革开放方针以前,计划经济体制是在中国经济中占据统治地位的经济体制。计划经济体制是一种国家有计划地安排控制经济运行的调节方式和管理制度。政府作为社会经济管理中心,从国民经济实际情况出发,按照经济发展过程中客观要求的比例预先制订计划,对国民经济的运行进行调控和管理,以保持重大比例关系的协调,实现社会生产和需要的基本平衡。

在计划经济体制下,经济决策权高度集中于国家手中,整个经济实行指令性计划为主的计划管理制度,相应实施全国统一的财政管理体制,国家财力主要集中在政府手中,财政资金的分配是通过财务制度实现的,而财务管理又是以会计核算和会计信息为基础进行的,所以财务制度对会计工作必然有所要求。也就是说,国家计划制约和决定财政,财政制约和决定财务,财务直接制约和决定会计。财务制度决定会计,突出表现在会计核算中涉及的收入和费用的确认与计量,必须与财务制度规定保持高度的一致性。因此,在这一阶段,我国的会计规范形式是以政府为主导制定的会计制度,其特点是分行业建设统一会计制度。经过几起几落的曲折发展,各行业的统一会计制度基本上都涵盖了从会计科目到报表、从核算形式到成本核算以及会计档案的各种内容等方面,与计划经济的要求紧密配合,为保护国家财产、及时正确地向有关方面提供会计信息创造了有利的条件。

在计划体制下,社会经济运行目标是企业经济运行目标的集合,企业经济运行的目标是社会经济运行目标的分解,与此相适应,宏观会计运行目标决定着企业会计运行目标,企业会计运行目标服务于宏观会计运行目标。也就是说,企业根据政府发布的会计制度组织企业的会计核算过程,会计核算的结果——会计报表也主要是提供给政府有关管理部门使用。在这种情况下,会计制度中关于会计计量的部分更多的是考虑如何满足国家宏观经济管理、社会管理的需求而高度标准化和高度统一,各种分行业会计制度中对各个项目基本上都是采用历史成本计量属性。

1978年底改革开放到1992年是我国经济由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过渡的时期,在这一时期,我国会计制度建设也是迅速发展,财政部根据经济体制改革的进程和要求,陆续制定、修订出台了一批会计制度和财务管理方面的单项办法,其重点在于调整企业的资金管理和利润分配关系,促进经济体制改革措施的落实。不过,在这些新制定、修订的会计制度中,对于计量属性的选择并没有什么变化,仍是历史成本。例如,为了适应我国对外开放政策的需要,财政部于1983年3月颁布了《中外合资经营企业会计制度(试行草案)》,同年4月颁布了《中外合资经营工业企业会计科目和会计报表(试行草案)》。1985年,这两项关于中外合资经营企业的会计制度经修订后正式颁布施行。这两项会计制度吸收了大量的西方会计实务中的原则和方法,其原因在于中外合资经营企业会计职能首要的不是为国家调控全国经济服务,而是作为一种商业语言,用以沟通合资经营企业的中方与外方。但是,在会计计量上仍然坚持了历史成本,《中外合资经营企业会计制度》第十七条规定:“合营企业的各项财产应按实际成本核算,不论市价是否变动,一般不调整账面价值。”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