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中式管理与西式管理

中式管理与西式管理

时间:2022-07-16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中式管理与西式管理是在不同的土壤中形成的。所以我分析中国传统管理智慧,也要从这些经典入手。正因为如此,中国传统管理思想中有很多的糟粕,如不患寡而患不均等,最典型的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轻徭薄赋理论。这就需要中国式管理与之补充。中国文化中的中庸之道与天地和谐成为中国管理行为的信条,而“不偏不倚,无过不及”,则是中国管理控制过程的标准和规范。

中式管理与西式管理是在不同的土壤中形成的。

我们引用冯天瑜先生的元典概念来分析中国传统管理智慧的形成。本书的中国传统管理智慧10讲,有8讲是讲对中国人来说自古以来就进入血液的基本典籍,包括儒家的《论语》、道家的《老子》、兵家的《孙子兵法》等。为什么要这样选取呢?这是因为这些典籍成为了中国的元典文化

在世界历史上,公元前10世纪至公元1世纪这1000年,特别是公元前6世纪至公元前2世纪的这400年的时间,世界各主要文化都不约而同地着衣起床了。如印度、希腊、以色列和中国的文化都是在这个时间形成的。学者们把这个时期称之为轴心时期。这个时期就是中国的春秋战国时期,儒道法等诸子百家在这个时期异常活跃。孔子、老子、孙子等一大批百科全书式的哲人,他们对自然、社会、人生、政治哲学等发表了纵横八极的看法。他们中的很多人既是学者,也是思想家和实践者,一身而多任。他们创立了一个整体性的知识体系,成为民族的经典,后来的人总要从他们那里重新诠释,从中取得原创的动力。

所以我分析中国传统管理智慧,也要从这些经典入手。

中国文化是一个以儒家文化为主、儒道互补的文化。

长期以来,儒学是一种人伦文化,也是中国的主流意识形态,在大多数的历史时期是中国的官方思想,是绝大多数华人的思想基础。礼、义、廉、耻、仁、爱、忠、孝的儒家思想基本价值观,一直是指导绝大多数中国人日常行为的基本规则。

如果说儒家主要体现在统治哲学中的话,道家则主要反映在民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是道教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准则,它反映了道教“天人合一”的和谐理念和“道法自然”的和谐原理,主张无为而治。

《孙子兵法》是现代管理中阐释得最多的中国经典之一,不仅中国人读,外国人也读。

学术界对中国传统管理有不同的总结,著名管理学家苏东水教授将其总结为:以人为本、以德为先、人为为人。其中,“以人为本”强调“以民为贵”,“以德为先”强调伦理道德的作用;“人为为人”高度强调人自身行为的激励与修养。应该说是比较准确的。

前面我们讲过,中国文化是一种人伦文化、专制文化和儒道合一的文化,中国传统管理是在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的基础之上形成的,自耕农业是中国文化生成的沃土,这就决定了中国文化有先天的不足,即没有经过市场经济的洗礼,没有形成与规模生产和科学技术的有机联系。

这就像一把双刃剑,在中国传统管理思想中体现出良莠并存。上面讲的是中国传统管理智慧体现为正面的东西,下面我们再来看看它体现在负面的东西:

比如,中国文化是一个以人为本的文化,历来讲究驭人之道,把人心向背作为事业成败的一个关键因素,但是却不重视个人的价值和独立的人格,导致个人的潜能得不到充分的发挥。

比如,中国文化讲究天人合一,注重整体,导致中国文化成为一个群体文化,讲究团体的力量和价值,强调整体的同时又导致个体失去活力、没有个性,而共性得到充分的放大。

比如,中国文化讲究和谐,追求天地人之间的和谐,但它的负面就是追求稳定,抵制变革,反对竞争,害怕冒险。

比如,中国文化讲究权变,但是它很容易形成“天不变、道亦不变”的理论,万古不变的“经”就可能成为社会进步障碍

正因为如此,中国传统管理思想中有很多的糟粕,如不患寡而患不均等,最典型的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轻徭薄赋理论。为什么中国逃税的现象非常严重?因为中国文化是讲究轻徭薄赋的,开明的皇帝最讨老百姓高兴的事就是减税。

西方现代文化是奠定在大工业生产及科学技术的基础之上的,所以它讲究协作和分工,讲究竞争和秩序,讲究工具和方法,讲究法律和契约,当然最关键的是它讲究数字、效率和成本。

下面我们进行一下中西方管理文化的对比。

1.中国传统管理重在精神而西方管理重在物质。

我多次讲到,中国文化是一种人伦文化,中国人更强调人性的管理,讲究人道即商道,强调人际关系、资历、群体意识、忠诚、合作等的作用。以欧美为代表的西方文化则强调理性管理,注重规章制度、管理组织结构、契约、个人奋斗、竞争等的作用。换句话说,西方文化以理性为本,中国文化以情感为本。中国文化的这种重精神、重道德的倾向,不为物欲所惑,对培育高尚道德情操方面确实功不可没,但同时带来了小农经济长期延续,经济发展缓慢,物质生活基础薄弱,空谈道德化生活,“穷过渡”的历史遗产

曾仕强先生认为,西式管理太过理性,中国式管理强调人情,可与之相补充。他说,西方管理理论有一个致命的弱点,就是太过理性,但管理的主要对象却是人,并非总是理性的。这就需要中国式管理与之补充。

2.中国传统管理重在整体而西方文化重在个体。

中国人讲究群体的力量,西方人讲究个人的能力。团体主义倡导群体凝聚的精神,注重整体的价值。从正面说,避免了自由主义、个人主义泛滥;另一方面造成不重视个人的价值和独立的人格,成为缺少个性、失去活力、束缚个体创造性的樊笼。

西方社会通过“从身份到契约”的嬗变而将人从强制性的人的依附关系或人对神的依附关系中解放了出来,使人获得了独立,从而形成了一种注重个体的价值观。

3.中国传统管理文化重在稳定而西方文化重在创新

中国文化尚静而西方文化尚动,中国传统社会是在超稳定的社会结构中发展的,如果没有外部世界的挑战和威胁,“天不变、道亦不变”,万古不变的“经”已成为社会进步、组织革新、体制改革的极大障碍。

中国文化中的中庸之道与天地和谐成为中国管理行为的信条,而“不偏不倚,无过不及”,则是中国管理控制过程的标准和规范。在管理规范上形成避免过与不及而力争保持适中状态的思想。周而复始的农业生产,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形成了中国人力求稳定、少走极端和反对冒险的中庸精神。表现在管理行为上则力求使事物不致处于过分偏离稳态的“过”或“不及”的状态,而能保持中和、适度、协调、平衡。

4.中国传统管理重在柔性而西方管理重在刚性。

后面我们会讲到,老子和庄子的道家对中国人的精神世界影响非常大,道家的崇尚无为而治和上善若水。有人说中式管理是水的管理;美式管理是火的管理。中式管理以柔克刚,先礼后兵;美式管理是规则清晰、刚性十足。

刚性管理以泰勒制为代表,而柔性管理则是由日本丰田汽车公司率先提出来的。“刚性管理”以“规章制度为中心”,凭借制度约束、纪律监督、奖惩规则等手段对企业员工进行管理。“柔性管理”则是“以人为中心”,依据企业的共同价值观和文化、精神氛围进行的人性化管理,它是在研究人的心理和行为规律的基础上,采用非强制性方式,在员工心目中产生一种潜在的说服力,从而把组织意志变为个人的自觉行动。

5.中国传统管理重在经验而西方管理重在科学。

中国传统管理是在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的基础上形成的,而西方的管理则是在市场商品经济土壤中形成的。日出日落、干旱水涝,完全靠的是经验。农业生产一分汗水,一分收获,不得有半点取巧。注重实际、注重应用。这种经验理性的管理方法从不依据那些不切实际的幻想,也不重视通过严格的逻辑判断来进行决策,而更多的是应用兵、医、农、艺等实用文化进行直观性的类比做出决策和计划。所以说中国管理是一种经验管理。

而西方近代工业生产则依靠明确细致的法律条文和规章制度进行统一管理,进行严格的管理和细致的分工,并有严格的责权利的规定。另一方面,为了适应剧烈变动的商品经济生活,它又不得不经常地超越和打破自己的管理规范,不断进行管理思想与理论的革新和创造,在现代更形成了“管理理论的丛林”。

西方企业管理和中国企业管理形成了鲜明的对照,从而也形成了两种不同的企业管理模式。日本的企业以两种管理模式互相借鉴,取长补短形成了混合文化,吸收了西方文化的科学精神和中国文化的人文精神,创造了一种崭新的企业管理模式,引起了全世界的关注。

同时,我们也要看到,文化只是一种倡议。理想与现实之间总是出现很多的歧异。比如,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文化强调仁治,但历史上有几个朝代实现的是仁治?到处充满着暴力和欺骗。管理文化也是这样,中国把最理想的企业家称为儒商。生意做得好,做人还得高尚才配称儒商。然而自古以来,中国又有几个儒商?按道理,中国的企业家应该实行无为而治才对,但是中国的企业家大多是实行有为而治的。比如海尔、联想无不如此。在海尔,一个企业的命运全部掌握在一个人的手中,这个人就是张瑞敏。除了总裁杨绵绵之外,外界几乎不知道海尔其他领导层的名字。本来应该注重群体价值的儒家文化,在缔造海尔大一统局面的同时,也使得海尔的权力高度集中。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