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研究对高新区发展的指导意义

研究对高新区发展的指导意义

时间:2022-07-15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一、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的基本内涵尽管高新技术产业集群表现为多种形式,但是毫无疑问,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是一种典型的人为构建的高新技术产业集群形式[1],因此,本书以这一典型的形式为代表,讨论高新技术产业集群的发展规律及其发展政策。其结果是,全国高新区的布局已经基本成型。

一、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的基本内涵

尽管高新技术产业集群表现为多种形式,但是毫无疑问,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是一种典型的人为构建的高新技术产业集群形式[1],因此,本书以这一典型的形式为代表,讨论高新技术产业集群的发展规律及其发展政策。这里有必要澄清高新技术开发区的基本含义。

迄今为止,高新技术开发区还没有确切的定义,并且还有许多类似的提法,如高新技术园区、科学公园、技术公园、科学工业园、科学技术园、科学城、技术城、高技术产业带以及硅谷、硅山、硅岛等与之混用。

英国科学园区协会(United Kingdom Science Park Association)对科技园区的定义是:科技园区是一个初期以房地产为基础的开发区,并具有以下特征:

(1)与高等院校或研究单位有正式的、操作上的联系;

(2)设计的目的是为鼓励知识密集型企业和其他相关组织的形成和发展;

(3)具有管理功能,积极地服务于将技术和商务技能向高新区内的企业传递。

该定义反映出大学和科研机构在科技园区发展中的重要性,强调园区与科技中心的正式联系,鼓励技术和技能向企业的转化,并以此为基础来界定科学园区的概念。

而在实践中,高新技术开发区的概念被大大拓宽,通常是指具备以下4个特征的开发区:①在科研和技术资源密集的地方进行的以房地产开发为基础的建设;②为高新技术产业提供高质量的建筑、设施和高品质的环境条件;③对进入园区的租户有一套挑选的标准;④对入园的高新技术企业有一系列税收和融资上的优惠政策。据此评判标准,我国有53个国家级高新区都属科技工业园。

二、国内外高新技术园区发展历程

1.世界高新技术园区发展的阶段

(1)起步阶段(1951年至60年代)。随着20世纪50年代新技术革命的迅猛发展,物理学、生物学、化学以及古老的地学等的重大发现,为高新技术园区的发展奠定了基础。美国由于免受第二次世界大战带来的损失,其科技、经济得到迅猛发展,世界科技重心从欧洲转向美国,成为高科技园区在美国率先诞生的前提条件,硅谷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诞生的。硅谷既是当今世上最富有活力的高新技术企业集中地,也是世界上第一个高科技园区。继硅谷的成功之后,20世纪50年代高新技术园区的发展呈现出燎原之势,在美国各大学集中地和法国一些地区相继建立了类似的科技园区。

(2)发展阶段(20世纪60年代初到70年代初)。随着世界第三次科学技术革命的到来和发展,科技园区在全球范围内发展起来。1959年苏联开始兴建西伯利亚科学城,并在莫斯科南郊兴建普希偌生物研究中心;1957年阿根廷兴建了格莱特科技公园,美洲、欧洲的很多国家也开始兴建科技园区,其中很有影响的是日本的筑波科学城和英国的剑桥科学公园。

作为“二战”战败国的日本,为迅速赶超欧美发达国家,对欧美先进技术进行了广泛吸收,以技术引进和二次创新的方式发展本国的工业,奇迹般地实现了经济快速增长。筑波科学城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于1968年由首相亲自部署,通过政府的政策扶持建立起来的。

20世纪60年代初,伦敦及英国东部的工业和人口开始迁至剑桥,使该地区发生了巨大变化,制造业明显增加。1968年11月,剑桥大学小组委员会提交了著名的莫特报告。报告指出,必须加强教学与科学研究的联系,同时也必须大力将科研成果应用于工业、医学和农业。报告建议,最好在剑桥地区建立“科学公园”。政府也一再表示,国家需要大学与工业进行密切的合作,并给予支持。1970年,爱尔兰圣三一学院决定建立科学公园。剑桥科学公园的成功建立加速了科研成果的转化,促进了整个剑桥地区高新技术工业的发展。

(3)低潮时期(20世纪70年代)。由于石油危机,西方国家经济发展停滞不前和出现的各种社会问题,使科技园区的发展也受到很大制约和影响。

(4)高潮时期(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世界性经济发展的回升和国际竞争的加剧,高新技术产业和科技园区的发展也掀起新的高潮。发达国家加快了科技园区发展的步伐,发展中国家新加坡韩国和我国也纷纷兴建了科技园区。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全世界90多个国家和地区共创办具有一定规模的科技园区400多个,其中美国有133个、法国53个、英国44个、德国20多个、加拿大18个、澳大利亚18个、意大利和前苏联各11个。

2.我国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发展历程回顾

我国高新技术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简称高新区,下同)发展比较晚,到20世纪80年代末才真正起步。1983年国务院举办的“世界新技术革命的挑战和我们的对策”讨论,实际上起到了舆论准备的作用。1985年3月中共中央发布的《关于科技体制改革的决定》中提出“要在全国选择若干智力密集的地区,采取特殊政策,逐步形成具有不同特色的新技术开发区”,为高新区的产生提供了政策依据。1985年7月,以中国科学院为依托的深圳科技工业园成立,为高新区的广泛发展提供了实践经验。1988年5月,国务院批准建立北京新技术产业开发试验区,这是我国第一个国家级的高新区。北京市新技术产业开发试验区管理委员会作为其业务领导机构,代表市政府对试验区实行统一领导和管理,经市政府授权,具有市级经济管理权限。它的成立对全国各地高新区的建立起到了带动作用。与此同时,武汉、南京、上海、成都等地也在积极筹建高新区。

我国高新区的发展,到目前为止,大体上可以分为3个时期:从1983年到1988年是孕育、准备和试验阶段;从1988年到1991年是诞生和成型期;从1992年到现在规划布点、进行基本建设的初创阶段,是我国高新区的成长壮大期。1992年邓小平同志视察南方谈话发表之后,各地又掀起创办高新区的热潮,年底又批准25个,加上原有的27个,全国共有52个高新区。其结果是,全国高新区的布局已经基本成型。除西藏和青海之外,全国各省、市、自治区都已经有了高新区。52个高新区中,又集中分布在长江三角洲(6个)、珠江三角洲(6个)和渤海湾地区(12个),以上3个地区的高新区数量占全国高新区总数的46%,显示了这3个地区在我国科技产业发展中的先导作用。在成长壮大期中,高新区的发展有以下一些特点:一是高新区的范围不断扩大,许多省市的高新区向一区多园发展,如北京是一区三园,天津是一区四园,上海是一区六园;二是地方级的高新区不断发展。到目前为止,地方省市一级批准建立的高新区已达50多个;三是大学科技园区不断发展,已建立约30个;四是民营科技园区也不断出现。据估计,现在我国已经建立的各种类型的高新区有150多个。换句话说,第三个阶段是使已经形成的框架布局得到充实。

2010年到2020年,应该是第四个阶段。这个阶段是高新区逐步发挥作用的阶段,是对我国经济起到支撑作用的阶段。到目前为止,我国高新区与国际上的高新区比较,在数量上不算少,但质量上还不能相比。

三、我国高新区健康发展急需新的理论

当前我国的高新技术开发区大多数只有10年左右的历史,但却在区域经济发展中发挥着重大作用:①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53个国家级高新区连续10年以70%以上的增长率向前发展,工业增加值占所在城市的比重迅速提高;②促进区内产业升级。我国运用信息技术和新材料技术改造传统制造业,运用生物技术与信息技术改造传统农业,进一步促进区域内产业升级;③孵化新生企业,保持区域发展活力。小企业多是从总公司或大学里分离出来的,或结成联盟,或达成契约,共同在协作与竞争的过程中推动着区域的不断创新与强劲区域竞争力和生产力的获得;④培育区域创新环境。高新区这一集群促发了企业家的集体学习,促进了行业之间与同行业的非正式交流,同时,集群体内激烈的竞争促进企业不断进行创新。

虽然我国高新技术产业和高新区近几年来保持着比较好的增长势头,但是与国际上的高新区比较,竞争力不强,且存在着一些潜在的问题,如:①集群程度不高。自1992年“开发区热”以来,我国不少地区规划兴建了各种级别和种类的开发区[2],这些依靠政策激励的开发区,随着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扩大、地区政策上的差距日益缩小,这种空间上的集群就表现出很大的脆弱性。②专业化经济不发达。主要表现在,信息不畅导致的企业交易成本大,中介机构不发达和社会资本薄弱及信用机制不完善。③产业集群效应不明显。我国的高新区大多是依靠优惠政策形成企业空间集群,对产业集群内在机制的建立并不重视,使得这些在空间上已形成的集群并未显现出强烈的植根性。主要表现在专业化分工协作的企业网络尚未形成和“产学研”合作机制不完善。④缺乏高级人才聚群。高新区的发展,最根本的条件是人才,但是由于我国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分配机制尚未建立和完善,加之人们的风险意识和创新意识还不够,致使许多优秀的高级专门人才流向垄断性行业;⑤小企业生存困难,中小企业是区域创新引擎,但是我国高新区企业发展外部环境不理想,不利于小企业生存,致使高新区的发展失去永续性发展活力,人才的潜力也大打折扣;⑥缺少创新的区域文化,硅谷的成功大大受益于它鼓励冒险也接受失败、专业忠诚而非企业忠诚以及讲求合作和重视非正式交流等的硅谷文化。但在我国,无论是鼓励冒险的企业家精神还是那种重视合作与非正式交流的社区文化都是相当匮乏的。

高新企业国际竞争力较差,高新区整体实力不强,这些问题都与我国高新区发展政策指导有关。从20世纪80年代后期开始,我国将产业结构调整优化和升级作为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重要内容,产业政策成为国家及各地区的主要经济政策。然而,仅仅依靠产业政策尚不足以提升竞争力。自1988年以来,由政府主导的高新产业区得到了迅速的发展,但传统产业存在的低水平重复建设现象似乎正在高新区内重演。由于科技资源和创新能力的缺乏,许多地方在提出本地区的发展战略时,总是模仿硅谷模式,同时又几乎是国家提倡什么,地方就做什么。因此与美国的硅谷、我国台湾地区的新竹园区相比差距仍很大。这一切都归咎于一些新的区域发展战略仍然采用老的思维和理论,使发展的现状未达到预期效果,更无法对未来的发展趋势做出合理的预测并提出好的政策建议。如何摒弃传统的、落后于时代的发展思路,吸收其合理的部分进行理论创造,提出适合时代特征、促进区域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科学理论,已经成为目前理论界和政府面临的重大而迫切的问题,而这一切都以创建区域高新技术产业集群技术创新和技术能力理论为基础。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