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金融抑制对产业发展的影响研究

金融抑制对产业发展的影响研究

时间:2022-07-12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由于金融抑制理论对发展中国家显著的启示意义,不少学者以金融抑制为切入点对我国经济发展,特别是民营科技型企业发展的融资难问题进行了深入的探讨。综上所述,金融抑制直接或间接地导致了民营企业的融资困难、融资成本过高等问题,也已成为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亟待突破的发展瓶颈。

美国经济学家麦金农1973年在其著作《经济发展中的货币和资本》中最早提出金融抑制(financial repression)的概念,这是指发展中国家由于金融体系不完善,金融市场机制不健全,金融运行中存在过多的金融管制措施,而导致金融发展滞后于经济发展,甚至拖累经济增长的状态。金融抑制主要包括存贷款利率限制和资本账户管制两种形式。其中,利率管制是金融抑制最重要的表现形式,也是金融抑制产生的根本原因。同期的爱德华·S·肖在其著作《经济发展中的金融深化》中也提出,发展中国家的金融抑制是因为发展中国家经济的分割导致生产要素分散,无法形成统一市场进行优化配置,从而使得金融体系脆弱,缺乏效率。

由于金融抑制理论对发展中国家显著的启示意义,不少学者以金融抑制为切入点对我国经济发展,特别是民营科技型企业发展的融资难问题进行了深入的探讨。金融抑制对民营科技型企业的融资约束影响可分为以下几个方面:

(1)金融抑制的官方利率低于市场出清水平,导致资金整体供给不足。Garnaut等(2001)研究表明,中国官方利率至少比市场利率平均低50%~100%。CEIC数据也显示,从1987年到2009年,中国平均真实贷款利率扣除通胀因素实际上不到1%,存款利率则更低。利率被人为压低到市场出清水平之下,会造成资本供给不足。根据对1012家中关村科技企业的调查显示,49.5%的企业认为资金是其发展的首要制约因素。因此金融抑制导致了民营企业可获得资金总量满足不了实际需求。

(2)金融抑制导致不同所有制企业的融资成本不同。我国银行体系以国有商业银行为主体,而国有商业银行在业务规模、审贷程序、评价指标等方面的运营规程都是针对传统国有大中型企业设计的,国有企业与国有金融之间内生的纵向信贷联系,在体制上排斥民营企业,因此民营企业借款渠道阻塞。加上我国资信评级和担保机构等信用体系建设滞后,使得银行缺乏向民营企业放贷的动力。因此民营企业融资成本较高,形成体制内外的实际利率落差。

(3)金融抑制导致金融漏损等问题。金融漏损是指国有企业、地方融资平台等国有部门依靠体制优势获取了金融资源的垄断地位,并以各种方式将所获的资金向非国有部门转移以套取利益的现象。如前所述,资金在不同所有制企业之间分配不均和实际利率落差造成信贷市场的“双轨制”,使得国有企业存在向民营企业寻租的空间,即将资金向民营企业按市场价格转移。虽然其结果可以短期内抵消金融抑制造成的部分资金短缺,但是它作为国有部门盈利的手段,提高了民营企业的融资成本,并且将对金融体系的健康成长造成长期损害。综上所述,金融抑制直接或间接地导致了民营企业的融资困难、融资成本过高等问题,也已成为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亟待突破的发展瓶颈。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