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休闲农业的产业融合途径

休闲农业的产业融合途径

时间:2022-07-13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在都市农业的发展框架内,以休闲农业为核心,带动并实现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的融合,有以下途径。信义乡的休闲农业因此也获得了坚实的产业支撑。休闲农业与农产品深加工业、农村手工艺品加工业相融合,正是基于游客对旅游六要素中“购”的需求。可以说,休闲农业与创意农业是互为表里的关系,创意农业的本质就是休闲农业。

在都市农业的发展框架内,以休闲农业为核心,带动并实现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的融合,有以下途径。

(一)休闲农业与第一产业的融合

第一产业就是传统的农林牧渔业,这是休闲农业最根本的产业基础,在都市农业中,就是以籽种农业、设施农业、有机农业为代表的特色、高端、高效、高科技农业产业。休闲农业与高科技农业相结合,产生出科技型休闲农业,就是利用高科技农业园区,建设农业生态园、农业新产品展览馆、现代农业博览馆或博物馆,为游客提供了解农业历史、学习现代农业技术、增长现代农业知识的休闲活动,主要类型有观光休闲教育园、农业科技教育基地、少儿教育农业基地和农业博览园等。

还有一种途径就是利用各地独特的农产品或农业条件而建立起来的休闲农业,用以满足人们猎奇、尝鲜的心理。例如,以色列北部有一个地处沙漠的村庄,人们利用那里独有的沙果(一种极耐旱的水果)发展休闲农业,游客可以在此品尝沙果、做沙疗(一种把身子埋在热沙里治风湿病的方法),这个仅有几百人的村子一年要接待20多万国内外游客,其旅游收入远在传统农业收入之上。

(二)休闲农业与第二产业的融合

第二产业在这里主要涉及农产品加工业和建筑业。

休闲农业的兴起,市民走进农村,实地体验、观察到农产品的生长环境、生长过程,从而激发起强烈的购物欲望。除了购买初级农产品之外,深加工农产品、农村手工艺品的市场也甚为可观。除了现场有得看、有得吃、有得玩而外,还要有得带。以台湾省南投县信义乡为例:该乡是全省最大青梅产地,面积广达上千公顷,农会食品厂早期以青梅初步加工为主,转型酒庄后,投入各种梅酒研发,陆续开发出“狂野”“忘记回家”“长老说话”“米唱歌”与“山猪迷路”等梅酒产品,由于融入当地布农族原住民特色,市场反应热烈,不仅成功拓展市场,也发挥了稳定梅子价格的作用,避免梅贱伤农。信义乡的休闲农业因此也获得了坚实的产业支撑。通过以“梅子梦工厂”为品牌的系列产品营销,不仅扩大了农产品的销路,而且还大大提高了本地的知名度,吸引了越来越多的游客前来探寻“梅子梦工厂”的庐山真面目,成为全省闻名的休闲农业区。2002年,梅酒等产品的年销售额约1000万元新台币,到了2008年,成长为4000万元新台币。休闲农业与农产品深加工业、农村手工艺品加工业相融合,正是基于游客对旅游六要素中“购”的需求。

建筑业方面,休闲农业的发展需要既保存乡土特色,又具备现代化设施与功能的建筑。这些建筑既不同于传统的农家建筑,也不同于城市的休闲设施,主要包括高科技农业设施、生态餐厅、特色住宿等。由于农村土地使用性质的限制,这些建筑还必须考虑到选址、提高用地效率与新型建材的运用。随着低碳概念的深入人心和休闲农业本身所蕴含的生态诉求,生态建筑、新能源建筑在休闲农业中占有越来越重要的分量。公共设施建设方面,进村的道路,不能简单地看作交通通道,必须按照景观通道、体验通道的要求进行规划建设;村内的道路,也要按照旅游区的标准,沿途设置一定数量的休憩设施、停车场所和公共厕所;农家建筑要考虑发展旅游与休闲产业的需求,整体要保证乡村风貌不被破坏,保留农村的文化符号;用电、用水、污水处理、垃圾处理的负荷,要考虑旅游接待和市民来此创业发展的需求,重点提高农村供水、供电的集约化水平和管理水平等等。可以预见到,随着休闲农业的快速发展,一种既能满足农民的生活需求,又能满足市民休闲、欣赏需求,融多种现代理念、采用多种新型材料及设计方法的新型建筑业将会得到极大的发展。

(三)休闲农业与第三产业的融合

根据《国民经济行业分类》(GB/T4754―2002),第三产业是指除第一、二产业以外的其他行业,包括: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批发和零售业,住宿和餐饮业,金融业,房地产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科学研究、技术服务和地质勘查业,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居民服务和其他服务业,教育、卫生、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业,文化、体育和娱乐业,公共管理和社会组织,国际组织。在都市农业的框架下,主要是指农村服务业。休闲农业以第一产业为基础,第三产业则是其本质属性,其中交通运输、住宿餐饮、文体娱乐业是其内在的组成部分,这里主要分析休闲农业与其他类型的第三产业的融合。

1.与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的融合

休闲产业是信息密集型和信息依托性产业,这一特点决定了信息技术与休闲农业产业之间的深层次互动关系,两者相结合,将为休闲农业产业发展提供一个充满活力的广阔空间。休闲农业依托于农业,春赏花、秋品果,时令性极强,必须依靠互联网实现信息的快速传递;另一方面,休闲农业依托于大都市的消费市场,消费距离短、频次高、自主化与个性化强,休闲农业企业信息处理量大大增加,需要建立强大的信息网络进行支撑,弥补休闲农业发展在交通和信息等方面的劣势,使得选择性农业营造重点主题、实现产品小众化与消费个性化的契合成为可能。信息化成为休闲农业产业的驱动力。

农村当前还是信息技术应用的低地,但作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城乡统筹发展的重要内容,农村信息化建设越来越为各方所关注,这也为全面提高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信息化水平、加快推进产业转型升级提供了契机。

2.与文化创意产业的融合

科技创新、文化创意是保证都市农业持续发展的两大引擎。休闲农业的发展,必须更加主动地与文化创意产业相结合。创意不是对传统文化的简单复制,而是依靠人的灵感和想像力,借助科技对传统文化资源的再提升。农村蕴含着丰富的民俗文化、农业产业文化。这些丰富的“原材料”必须经过文化创意产业的加工,才能发挥出应有的价值,在休闲农业产业的发展中承担起支撑产业文化内涵的作用。例如农村传统手工艺、乡村非物质文化遗产,必须经过文化创意的注入,导入符合现代都市人审美趣味与消费习惯的时尚元素进行再创作与再造,才能获得新生

可以说,休闲农业与创意农业是互为表里的关系,创意农业的本质就是休闲农业。在创意经济的世界浪潮和新格局下,休闲农业与文化创意产业相结合,催生出“创意农业”这个概念,就是以科技创新与文化创意相结合,积极挖掘和开拓农村文化生产力在都市农业发展中的巨大潜力和价值空间。

3.与教育业的融合

在中国,以素质教育为核心的教育改革正如火如荼地开展,创新教育的呼声也越来越高。休闲农业的发展,为青少年的素质教育提供了一片广阔的天地,因为人类向往自然,农业拥有最多的自然资源,所以农业是提供体验最适当的来源,在休闲农业体验活动中,对自然生物界知识性的探索,是任何群体游客的主要兴趣。所以,休闲农业园区其本质上是一种人们对生活的美的享受和体验,是实施自然教育最理想的场地。以我国台湾地区为例,台湾教育主管部门颁布的“中小学九年课程暂行纲要”指出,农场是“自然与生活科技”学习领域实施自然教育的场地之一。所以为顺应自然教育的需求,休闲农业的教育农园型态是未来值得发展的方向。

4.与会展业的融合

旅游与会展,是密不可分的两个产业。农业会展是以农业和农产品贸易为主要内容,以会议、展览、展销、节庆活动等为主要形式,以一定的场馆设施和展示基地为基础的商贸经济文化活动。大都市郊区的休闲农业园,其本身就是举办农业会展活动的绝佳场所。一方面,休闲农园根植于农业种植、养殖,直接链接着农产品;另一方面,休闲农园的经营面向大都市,也就是面向农业会展业的市场主体。休闲农园还具备一定的餐饮、住宿、会议、展览设施,是乡土与都市的交汇结点。条件具备的休闲农业园区,应该定位为农业的窗口、都市的触角。

在农业节庆方面,以农产品为主题的农业节庆,往往是农产品丰收的季节在原产地举办。如果将这种节庆活动与休闲旅游结合起来,使其不仅仅成为业内人士的市场采购活动,更是成为以本地特色农业产业文化为核心的观光、体验活动,成为“农民的节日,市民的狂欢”,不但能取得更多的经济效益,也在另一方面有利于塑造本地农产品的良好形象,进而不断打造资源品牌,形成新的休闲、旅游目的地。

5.与公共管理和社会组织的融合

农民是新农村建设的主体,也应该是发展休闲农业的主体。但是,限于农村地区社会组织发育不全,主要还是一家一户农民单独经营,资金、人才、技术、场地、管理水平等方面有诸多限制,很难提升档次,因此,必须依靠公共管理与社会组织的健全与发展走合作之路。在农村地区,主要是要建设和强化农民专业合作组织与行业协会。具体包括以下内容:一是整合一家一户的经营资源和资金,形成较强的实力;二是促进专业分工,提高专业化水平;三是遏制恶性竞争,维护市场秩序;四是统一采购一些必须的原料辅料,降低生产成本;五是集中建设一些服务设施,如床上用品的洗涤中心等,保证各个环节的服务质量;六是统一培训、统一开发新菜品、新项目等。

有了与公共管理与社会组织的融合,农民才能在休闲农业产业持续发展中获得最大的利益而不是被边缘化

6.与金融业的融合

银农合作,是休闲农业一个很好的切入点。金融机构可以通过休闲农业企业布放刷卡消费终端,进而将现代化的结算方式引入农村。农村的居民通过对现代化金融结算工具的掌握与运用,进一步了解现代金融知识,从而有利于培养农民的金融意识、信用意识与市场意识,实现休闲农业经营商户信用档案电子化和共享化,提高农户信息应用的便利化水平,突破农村地区现代化金融支付瓶颈,迅速建立农村收单渠道,为大都市郊区农村金融体系、信用体系的构建打下良好的基础,提高都市农业的水平。

7.与房地产业的融合

产生休闲农业消费行为的心理基础之一是城市居民对喧嚣的都市生活的暂时逃避与对宁静的田园生活的向往。很多休闲农庄、乡村家庭旅馆已经逐渐成为城市居民的“第二个家”。

美国未来学家赫曼将人类社会发展的第四次浪潮称为“休闲时代”,21世纪就是休闲时代的开始。而休闲度假型乡村旅游就是基于这种大背景得出的,它是指,游客出于休闲度假的目的,长时间住在乡村,体验乡村优美安静的环境和各种各样的民风习俗的旅游方式。这就要求大都市的休闲农业可以提供分时度假型的家庭农园、少儿农庄、银发族农园、残疾人农园、自然修养村等,提供完善的生活服务设施、娱乐设施和体验性农业劳作项目,供各类游客进行乡村休闲度假,与农民共同生活,体验乡村生活的质朴淡雅,体验耕种收获的喜悦。

再进一步,随着城乡一体化的进一步加深,“工作在城市,居住在乡村”也会变为现实。那个时候,农村地区的房地产开发将会迎来新的高潮。只不过,这种定居式的行为,已经超出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的范畴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