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中小企业融资难的原因及理论分析

中小企业融资难的原因及理论分析

时间:2022-07-11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如前所述,造成中小企业融资难的原因既有融资主体方面的、又有融资客体和融资环境方面的。由于中小企业的高倒闭率及频繁的进出市场,使其融资问题更具有不确定性。信息披露不及时目前,中小企业经营状况、财务信息以及其他信息的公开化程度远低于大企业。因而,由于中小企业自身原因导致的信息不对称是中小企业难以获得银行融资服务的根本原因。

如前所述,造成中小企业融资难的原因既有融资主体方面的、又有融资客体和融资环境方面的。因此,从融资主体、客体及融资环境三个方面查找原因并进行分析是帮助中小企业解决融资难、融资贵的主要途径。

5.4.1 融资主体方面原因及分析

1.融资主体方面的原因

(1)短视现象严重

大多数中小企业缺乏长远规划与战略发展目标,经常追求一些眼前的短期利益,导致企业的经营决策近视,企业寿命短暂。根据相关调查显示,有近30%的民营中小企业在两年内消失,近60%的在4~5年内消失。由于中小企业的高倒闭率及频繁的进出市场,使其融资问题更具有不确定性。

(2)信用缺失

中小企业一方面是经营规模小,管理基础薄弱,技术水平落后,关联交易复杂,信息透明度较低,普遍缺乏应有的资信度;另一方面是财务制度不健全,报表普遍不实,更有甚者欠账不还,不履行合同,制假、造假等层出不穷,这都导致中小企业信用缺失,融资困难。

信用是一个企业市场立身之本,丧失了信誉,就意味着被市场所摒弃,想在金融市场上融到所需资金几乎变得不可能。所以培养企业的信用意识,增强在社会上的信誉度,是企业每时每刻都不能忽视的大事,尤其是企业的老板更要把信用当成头等大事去看待和维护,切莫掉以轻心。

中小企业信用缺失主要表现有:一些中小企业在申请信贷前利用信息不对称,制造和提供虚假信息,以获取银行贷款;还有一些中小企业获得资金后,往往将其投向风险大的项目,而这种情况往往是违背了借款方或投资方的愿意;再有部分有能力还款的中小企业不偿还借款。特别是在企业体制改革过程中,许多中小企业利用改制的机会,或虚置债务主体,悬空银行贷款;或假借破产之名,逃废银行债务,大量金融机构贷款因此而流失。

(3)信息披露不及时

目前,中小企业经营状况、财务信息以及其他信息的公开化程度远低于大企业。相当一部分中小企业的财务管理混乱,财务制度不健全,甚至没有通过审计的对外财务报告,也无权威的信用评级机构对其进行评级,外界很难获得中小企业内部的有效信息,很难预测其盈利能力;还有些中小企业出于各种不同的目的,往往编制多套财务报表,这样一来银行很难摸清中小企业真实的财务经营状况,增加了银行的放贷成本和企业自身的融资难度。信息不对称的直接结果会导致当中小企业需要寻求贷款等外源资金支持时,金融机构因难以获取足够的评估资料,无法快速准确地做出放款与否的决策。

(4)缺乏抵、质押物

银行为了防范风险,对中小企业放贷都需要相关中小企业提供担保或抵、质物来保证。中小企业能作为抵、质押品的也只有土地、房产和机器设备,由于其规模限制也就制约了这些抵押品的价值。加上中小企业的无形资产(核心技术、创新能力、商标商誉等)因估值难度无法进行抵、质押,间接提高了融资难度。

(5)人才匮乏

大部分中小企业是私营企业,企业领导者、决策者素质不高,缺乏现代的管理理念和领导力、执行力,而企业的发展恰恰需要管理者能表现出一定的远见卓识、具有先进的融资理念、能为企业规划出合理的融资方式、以较低的融资成本来筹集资金满足企业发展的需要等能力。同时中小企业员工的整体素质较低,中小企业吸引人才和留住人才的能力弱,使得企业新鲜血液注入少,先进理念和技术难以运用于企业,也制约了企业的发展。

2.理论分析

信息不对称理论是由于市场参与者的信息不对称,从而导致“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的理论。从信息不对称理论可以得出的结论,银行因信息劣势提高贷款利率,显然要增加中小企业的外部融资成本。由于信息不对称,中小企业有在事先谈判、合同签订的过程或事后资金使用过程中损害资金提供者利益的倾向,从而导致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由于中小企业与大企业在经营透明度上的差别,相对大企业而言,银行与中小企业之间的信息不对称,更容易产生“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因而,由于中小企业自身原因导致的信息不对称是中小企业难以获得银行融资服务的根本原因。

5.4.2 融资客体方面原因及分析

银行是市场经济中一个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经济实体,流动性、安全性和收益性是其基本特征。经过多年的改革,银行的利润目标和经营自主权日益加强,目前,在有效降低不良贷款压力下,放贷越来越谨慎,自主性操作越来越强。由于促进中小企业的发展和扩大就业,是国家的事,本不是银行的追逐目标。再加上政府对银行存、贷款利率实行较严格的管制,在这种情况下银行必然会对信息不对称程度及风险都较高的中小企业贷款采取慎之又慎的态度,这是自然的市场行为。

1.融资客体方面的原因

(1)缺少把中小企业作为目标市场的金融机构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已经建立起以工、农、中、建、交、国有商业为主体,股份制商业银行、城市和农村商业银行和信用社并存的多层次金融机构体系,在这些金融机构中,无论银行大小,都把目标客户锁定在国有大中型企业,实行大行业、大城市、大企业战略,即使部分城市商业银行口口声声表明自己是“服务中小企业的银行”,但在实践中,也在积极拼抢国有大型客户,这种无差异化的市场定位,导致为中小企业服务的金融机构缺失。

(2)经营机制缺陷

中小企业量大面广、业务频繁,发展中小企业业务,意味着增加更多的网点机构,增加更多的运营设备及人员,这必定加大营业交易成本。再一个是中小企业贷款违约率较高、追讨难度较大。加上银行都是根据业务量配置人员、设备和分摊成本,分支机构是半年一考核,个人是三个月一考核,达不到目标要求,要调整分支机构领导或撤并机构,个人降职降薪甚至劝退,如果发生贷款坏账,终身追责。上述原因导致,没有一家机构、没有一个客户经理愿意脚踏实地为中小企业着想并积极开展业务,都是把有限的费用砸向一个或几个大客户,在短时间内取得成效,完成任务,拿到奖金,延续职业生涯和机构寿命。

(3)信贷管理机制缺陷

目前,商业银行管理制度和方式不适应中小企业发展特点,不能反映客户真实风险情况,难以准确识别和把控信贷风险。在信贷等级评定上,指标体系设置及其权重比例都没有真实反映中小企业的规模与行业特点;在审查上过度关注往年的销售收入、利润情况等,没有充分考虑中小企业未来市场、产品订单及上下游供销单位的实际支付能力;重视不动产抵押等第二还款来源,轻视企业自身的还款能力;抵押率设置不合理,现在房地产抵押率为60%,机器设备为50%,动产为30%,专用设备为20%,根本贷不出多少钱,满足不了需要;贷款程序繁琐、时间长、效率低,办理一笔授信从提供材料、现场调查、审查、上会、一把手签字、下发批复、签订有关文件、法规审查、办理抵押手续、出账前审核到出账,十几道手续下来半个月过去了,等到资金到手商机也许已过。

(4)金融产品单一

目前,商业银行为中小企业提供的金融产品主要是贷款、银行承兑汇票等品种,既不贴近市场也不贴近客户。中小企业涉有行业广泛、经营模式千差万别,不同类型企业对金融产品的需求存在较大差异,仅仅依靠传统的金融服务产品及服务模式已经不能满足中小企业的融资需求。

(5)抵、质押担保流于形式

对中小企业来说,贷款难在抵质押和担保上。银行可接受的不动产抵押物主要集中在商品住宅、写字楼、商铺、别墅等上,而中小企业由于规模小,要么没有多少不动产要么就是不动产因其他原因无法办理有效抵押手续。商业银行引入担保机制的目的是转移其贷款风险,但是担保公司同样出于利益和安全考虑,要么为大型企业大额贷款提供担保,其风险小、收益高;要么为个人贷款提供担保,商品房抵押、风险可控、收益稳定;中小企业想取得担保实际是非常困难的。

2.理论分析

由于银行在体制、机制、贷款品种等方面的局限性,从而形成了中小企业贷款难的客体原因。我们还应注意到,中、农、工、建、交等国有商业银行在银行构成中占有绝对的比重,加上大银行把款集中放给大企业这一趋势短期不会改变。究其原因是在信息不完备的情况下,银行并不能准确把握贷款对象的还款行为,无法确定能不能收回的真实概率,银行倾向于把大企业不能还款的极小概率视为不可能发生的事件,同时还倾向于把中小企业不还款的小概率事件放大。

5.4.3 融资环境现状分析

环境是存在于事物周围且对事物生存和发展有影响的所有因素的集合。中小企业的融资环境可分为内部融资环境和外部融资环境。本文中的融资环境主要涉及中小企业融资的相关法律、法规、政策、制度,以及中小企业融资的方式、途径和范围等。良好的融资环境意味着融资制度和法律、法规的完善,融资政策的透明、公开,融资方式、途径的便利和高效,以及融资范围的广泛。

1.主观重视程度不够

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大中型国有企业是各地经济的主体,为各地的经济发展和社会繁荣起到了决定性作用,人们在主观思想上就形成了只有发展大型企业才是正道,进而忽视了中小企业的发展,更有甚者将大型企业与中小企业对立起来。改革开放后,虽然市场经济体制已逐步确立,但根深蒂固的计划经济体制残余和多年的大企业发展思想仍继续束缚着中小企业的发展。

2.社会信用缺失

信用缺失表现为狭义信用缺失和广义信用缺失两种。狭义信用缺失是指有还款意愿但没有还款能力或者是有还款能力但没有还款意愿而造成的信用的不完整;广义的信用缺失还包括整个社会缺少信用记录、信用征集、信用调查、信用评估、信用担保、信用管理等信用制度体系。

《中小企业促进法》第十八条规定,“国家推进中小企业信用制度建设,建立信用征集与评价体系,实现中小企业信用信息查询、交流和共享的社会化”。但是,目前还有很多地方没有建立完整的信用体系,也没有对中小企业进行合理的信用评级,狭义的信用缺失和广义的信用缺失共存。这种信用缺失导致银行通过一般的渠道很难获得中小企业的信用信息,增加了银行为中小企业的贷款成本。虽然中小企业中也有信誉卓越的,但是在信用缺失的条件下,银行很难将其与其他中小企业甄别出来,从而导致绝大多数中小企业向银行融资困难。因此,建立完善的信用制度和信用体系是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问题的前提。

3.金融环境尚不完善

金融环境不完善主要体现在民间资本问题上。目前,在各地都出现了“两极怪圈”,即一方面是民间资本供应充分却处于“闲置”或“游离”状态,而另一方面又是中小企业特别是民营中小企业因资金缺乏而陷入经营困境。这主要是连接民间资本与中小企业之间渠道不畅造成的。要想明白这种渠道不畅的原因,必须首先了解我国现行的金融体制和民间资本的实质。

我国现行的金融体制是在政府主导下以银行为主的金融体制,融资机制也是以银行间接融资为主。在现实体制下,融资活动主要是通过官方进行,民间正常的融资活动则被压制或禁止。

民间资本从本质上讲是相对国家资本而言的,是指除国家资本以外的其他所有资本,它包括民营企业所拥有并用于投资的资本以及居民储蓄存款、市场游资、居民手持现金、退休基金、房屋保险基金、非国有经济的资产等范畴。可见,民间资本具有结构布局分散、产权清晰等特点。民间投资具有竞争性、排他性、自由选择、市场运作、风险自担等特点。尽管民间资本优势突出,在以官方为主导的金融体制下,民间借贷照样被视为非正规金融,民间资本的活力就被严重束缚。由此可以看出,在正规金融不够完善,不能满足企业现实与潜在资金需求的状况下,非正规金融这种自发的需求被限制得越严重,中小企业的融资需求越得不到满足。

4.政府缺位问题

目前,中小企业属于“强位弱势”群体,“强位”体现在中小企业在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中具有战略性的重要地位;“弱势”体现在中小企业由于自身存在的诸多弊端,再加上外部经济体制和银行歧视等原因造成融资不畅的窘态。这种“强位弱势”现象不是由单纯的市场行为所造成的,政府及宏观政策不力占很大成分。因此,要想改变中小企业目前状况,需要地方政府的大力扶持。

尽管各地都在加强政府职能转变,服务意识也有明显的提高,但是还有相当一部分政府部门及其工作人员权利意识强烈、责任意识淡薄,仍然重审批、轻监督,重收费、轻服务,对中小企业及其融资问题仍采取“管”的态度而不是以“服务”为宗旨,这种指导思想的根本错位导致中小企业融资问题雪上加霜。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