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时间:2022-03-0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有二:一是调查结果显示中职学生对自身职业能力发展现状和水平认识不清,对自我知识功底和能力程度的认知并不明确,无法根据自身的特点订立适合个人职业生涯发展的详细规划;二是中职学校很少提供职业生涯规划和设计方面的相关知识介绍。

二、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1.职业选择的盲从性与趋利性明显,自我职业意识不足

树立职业意识是从选择并确定未来的职业方向与职业领域开始的。在调查中了解到,中职学校的招生对象一般以初中毕业生为主,学生平均年龄为16岁左右,大多数学生在入校前从未接触过职业教育或职业培训,对相关专业的概念和内涵较为陌生,职业观基本为空白,因而对为什么要选择该专业、专业要学什么、专业对应了哪些职业群感到非常困惑。由于社会经验有限又缺乏对职业的了解,在选择专业时受外界因素的影响自然就很明显,而这些外界因素无论是家长意见还是师友推荐意见,其决策也多是从该专业的就业情况出发,能否实现顺利就业、就业率的高低以及就业后的薪酬情况等都成为专业选择的决定性筹码。也就是说,从选择专业开始,对就业情况和就业需求的考虑就远远超过了学生本人对专业的兴趣和个体适性的考虑,这就造成了部分中职学生自我职业意识不足,对专业选择表现出盲从性和趋利性的特点。

专业意向的被动也直接影响到部分学生对专业的学习态度较为淡漠甚至有一定的抵触情绪。调查结果显示,进入中职学校后,经过专业课程的学习和训练,多数学生对专业有了一定的认识,对职业的理解有所深化并出现了分化的趋势:一部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因持有明确的职业目标和对专业的兴趣,职业素质和职业价值取向逐步得到提高和深化,而还有一部分学生由于原先选择专业的盲从性,尔后又在三年的专业学习生活中并未对专业产生兴趣或自身逐渐形成的兴趣与专业不相一致,也有的学生因专业学习的枯燥而产生厌学情绪,影响到专业学习的动力和积极性,最终导致这部分学生在就业准备上的能力条件不足,在职业素质方面显得较为滞后,容易对就业的前景感到茫然。在对调查结果进行进一步年级细分后的统计可以看出,就三个年级纵向比较而言,中职学生在校三年期间对专业态度的变化不大,三个年级中表示“非常喜欢”、“比较喜欢”的比例都较为接近,表示“一般”的比例随着年级的升高有所增加而表示“不喜欢”的有所减少,但两组数据变化的幅度都不大。(见表2)这就显示了中职学生对专业态度具有稳定性特点,学生对专业的喜好受先前学习生活经验的影响较大,进入职校后所受的专业学习对兴趣培养的效果并不明显。原来对专业感兴趣的大部分还能保持对专业的热情和喜爱,对专业不感兴趣的还是表现出对专业态度的冷漠和不适,这反映出中职学校对学生职业兴趣培养方面的不足。

表2 中职学生入学后对专业的认可情况  单位:%

img99

趋利性的职业观还折射到了学生的择业过程,表现为择业功利化倾向突出,大多数中职学生往往以实际经济利益为择业的主要标准和参照,对职业的经济期望值较高,关注“薪资报酬”及工作的舒适度更甚于对个人职业潜能的开发和职业发展的考虑。以薪酬可观、工作轻松为职业理想,这样的职业期待空想色彩较浓,势必导致学生作出好高骛远的职业判断,对就业岗位的薪资待遇、工作强度、工作时间、工作内容自然也就要求较高,特别是对薪酬福利的期待脱离了社会现实水平,一旦单位岗位不能满足上述条件,便频繁更换工作单位。

上述现象与当今的时代背景、特定的社会环境和社会现实联系较为紧密,受到经济社会发展中唯钱唯利价值取向等负面风气的影响较为显著。这就需要教师能够在职前对学生及时进行引导,帮助学生正确认识国家利益与个人志向的关系,教育学生要想立足社会更好地为社会服务,就要树立正确的职业意识并从端正专业选择的态度做起。不能过多强调经济利益,或盲目从众,还应多考虑自身的兴趣爱好和职业长远发展的需要,多些个人适性因素的考虑。还应将国家、社会发展的需要作为实现职业理想的客观依据,将个人目标同社会需要理性地结合起来,协调好个人利益与社会利益,把个人的未来自觉地融入社会需要、社会发展之中。

2.职业准备不充分,职业规划的行动力不足

必要的专业知识学习和专业技能的演练是为学生长远的职业发展打下基础,为其顺利就业提供前提条件。但调查结果却不容乐观,中职学生在专业课程的学习和专业技能的掌握方面都不具职业发展优势,普遍在职业准备方面显得薄弱,在职前未能形成足以应付岗位需求的职业能力和职业素质或对这方面的自信心严重不足。造成这个现象有多方面的原因,一是中职学校现有的人才培养模式不能有效地帮助学生形成职业能力,造成中职学生对自我专业知识和技能的掌握缺少信心。二是由于职业学校所能提供的专业学习总是滞后于社会职业发展的需要,这是教育滞后于经济发展所产生的必然结果。在职业能力不够扎实的情况下,再加之社会所提供的就业岗位不一定与在校所学专业相对应,以致就业与专业不对口,这既是造成中职学生职业能力准备不足的原因,也是造成中职学生难觅满意岗位的原因。三是中职学生存在职业理想信念上的不足或者没有理想信念,不能坚定自己的职业方向,尤其是中低年级学生的职业目标不明确,职业信念处于摇摆不定状态的学生比例较大。

调查结果还显示,不少中低年级学生不了解所学专业和专业所对应的职业群以及职业能力的相关要求,虽然有较多学生承认专业学习是重要的,但对为什么要学、怎样学好并不明确,加之学校教学对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不明显,使学生在校学习的目标不明确,对专业学习的动力不足,对自身与所向往职业的从业要求之间的差距也认识不清,这就容易放松自己,导致学习积极性不高,对专业素质的培养不够重视,心态较为浮躁,自然培养不出过硬的职业能力,这也是一大症候。

此外,调查结果还反映了中职学生在职业生涯规划方面存在行动力不足的问题。尽管大多数学生都肯定了职业生涯规划的意义和重要性,但却对相关方面的知识理念和设计技巧知之甚少而无从下手,或是空有计划而没有付诸实践。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有二:一是调查结果显示中职学生对自身职业能力发展现状和水平认识不清,对自我知识功底和能力程度的认知并不明确,无法根据自身的特点订立适合个人职业生涯发展的详细规划;二是中职学校很少提供职业生涯规划和设计方面的相关知识介绍。学生在职前的职业准备不足还反映到择业的依赖性问题上,大多数的学生在调查中都希望由学校推荐上岗或是由亲友中介等介绍上岗,自主创业意识相当淡薄,不愿参与市场竞争竞聘是逃避现实就业压力的表现,与时代发展特别是经济发展所需要的择业观相去甚远。

3.职业价值感淡漠,职业发展内驱力不足

职业价值感淡漠表现在中职学生在调查中表现出对职业持续发展的重视不够,并没有将对职业的追求建立在个人发展、个人价值实现的基础上,也没有将个人的人生目标和人生规划与职业发展结合起来,更没有看到职业背后所承担的社会价值和所承载的社会意义,职业发展的动因难以得到深化,最终导致中职学生走上社会后表现出个人职业发展后劲不足的特点。

调查结果显示,选择继续升学的学生仅占调查总数的13.6%,也就是说大部分中职学生对继续深化职业学习的诉求较小,而这一现象与国家当前的政策导向不无关联。教育部对职业院校制定了“就业导向”的政策定位,2010年教育部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的规划纲要》中明确提出了职业教育要坚定“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办学方针。但是对中职学校的“就业导向”是仅仅作为一种政策导向,只是试图解决职业教育远离工作世界的问题,缺乏教育学和心理学的理论依据,并不能完全涵盖职业教育的职业性内涵,不利于促进学生职业能力的有效形成。[1]实际上,这对中职学生职业的长远发展是极为不利的。另一个原因是以经济利益为导向的职业目标造成部分中职学生职业发展的动因难以得到深化,吃苦耐劳品质淡化,敬业奉献和拼搏奋斗精神不足,不愿意自觉提高职业方面的能力,没有了职业发展内驱力的支持,自然会出现在现实工作中不珍惜现有工作岗位或是失去理想就业机会的现象。

4.学校职前职业指导工作粗疏,针对性和实效性不足

中职毕业生职业观的不健全与学校职业指导欠缺有直接的关系。学生在进入中职学校后,接触了专业课程,职业观开始逐渐形成,但由于中职学校对职前职业指导重视不足且指导过于粗疏,不利于中职学生的职业观的健全发展。主要问题表现在:(1)职业指导机构和职业指导队伍配备不足。福州市的中职学校尽管大多数都在组织体制建设上设立了毕业生就业工作指导机构,但却没有发挥出职业指导所应有的作用。实际上在多数情况下,福州市的中职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机构与招生机构多合并为一处,由同一班人马担当。这两项工作虽然在时间的安排上各有阶段性并互相交错,但学校往往是把主要精力放在招生工作上,这就造成就业指导工作在人力上难以保证足够的时间和精力来展开针对性的就业指导,势必会淡化就业指导工作的职能。此外,在师资队伍建设方面没有配备专门化的职业指导人员,从事就业指导工作的多由学校行政工作人员或由非专业化的兼职教师来兼担,其中真正获得职业指导资格证书的人员只在少数。由于缺乏系统的职业指导业务培训,这些职业指导人员本身的素质就参差不齐,在职业指导的知识储备和信息占有方面都难以达到职业指导应有的水平。(2)职业指导的范围和力度小,实效甚微。据访谈中了解到,中职学校对学生进行职业指导的时间多是安排在学生结束学业前的几个月,且多是针对毕业班(三年级)学生而开展。由于职业指导工作起步晚,对学生职业观的建立及其正确性也就很难把握。又由于时间短促,教学时数少,对职业指导工作缺乏全局性考虑和总体的统筹安排,且在灌输职业指导教学内容时,临时应对性特征较为明显,缺少对学生进行正确职业观的引导和疏通,使学生的职业知识浮于表面,没有内化。(3)职业指导的内容单一,方法简单。福州市大多中职学校的职业指导工作主要是围绕当年的毕业生就业工作而展开,内容往往停留在对就业形势、就业政策的介绍,以及对中职学生人生观、择业观和价值取向的说教,而在学生自我评价、职业判断与择业能力的培养以及创业教育等方面却着力较少,职业指导工作的功能单一,不能适应当前就业形势的要求。在采访中了解到,福州市职业学校目前较为常见的职业指导工作方法是通过召开“毕业生就业动员会”等临时性的讲座来进行,缺乏针对学生的年级层次和个体特点来进行专门性咨询和有效指导。(4)职业指导工作偏重结果,而不够重视过程及就业跟踪服务。中职学校往往只关注毕业生的就业率,把重心放在如何把学生推荐出去,而对学生的就业过程和就业跟踪服务不够重视,对用人单位的筛选与考察也明显不足。由于劳动力市场信息来源分散、信息不准确,容易导致上当受骗或因学生对用人单位不满意而出现集体辞工的负面现象。对学生在就业过程中所出现的问题又不能及时解决,必然降低了学生对就业的满意度。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