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我国高职院校管理模式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我国高职院校管理模式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时间:2022-03-0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校企合作仍停留在表面层次。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及企业对高技能人才的需求等多种因素决定校企合作是高职院校培养人才的最佳途径之一,也是高职院校生存、发展的内在需要。但校企合作在实际操作中形式单一,并没有实现深入的合作。目前的校企合作形式主要是学生到企业进行实习,而双方在专业设置、课程设置、课题研究、资源共享等方面的合作不多。

一、管理理念问题

市场定位不明确。主要是指学校自身、产品即学生的市场定位不明确。学校的市场定位不明确。一是抓不准学校要服务的行业,通常学校定位的行业要么和普通高校有冲突,要么该行业的教育需求还不是很强烈。专业设置和社会需求的衔接不够理想课程结构和人才结构不尽合理,课程内容的先进性和实用性有待提高。二是抓不住学校要服务的人群,不同的学校应定位于不同层次和不同需要的学生。通常学校定位的人群缺乏针对性,很少能以本地化低费用为更多的本地学生提供适合本地高等教育、服务于本地经济文化建设的机会。三是抓不出学校自身的特色,学校定位除了与普通高校有冲突外,与同类高职院校也多有重复,造成资源浪费,从而使学校自身缺乏特色,难以吸引更多的生源和就业机会,各个学校在办学特色上的区分度不高,产生了如俞仲文校长所谓的“千校同构”倾向。学生的市场定位不明确。学校市场定位的不准确,以及学校采用目标管理(只要求学生成绩合格即可毕业)而忽视过程管理(注重培养学生胜任职业需求的动手能力和实用技术)的传统管理方法,造成了其毕业学生与用人单位的要求相差甚远,难以满足他们的“适量、够用并能立即上岗”的要求。

缺乏服务、创新意识。高职院校服务意识的缺乏主要表现在学校不能以市场需求为导向,还没有树立为地区、用人单位和学生服务的意识:高职院校创新意识的缺乏主要表现在对解决教学管理、校企合作等方面存在的问题时,学校仍固守已有的惯用方法,缺乏突破和创新。

二、组织结构问题

科层化倾向严重。目前高职院校的管理组织结构是金字塔式的,它的典型特征是管理幅度小,管理层次多,缺陷在于权力过于集中,缺乏横向联系,对变化反应慢,科层化倾向严重。

管理重心难以下移。主要问题通常表现在学校对以下三组关系的处理不够妥当。一是学院和系部的关系,作为宏观调控的学院有意或无意地覆盖了系部的微观管理权,使作为具体教学承办者的系部缺乏相应事务的决策权。二是学院和职能部门的关系,主要负责影响全局发展和教育事业建设问题的学院很难从诸如教学日常管理、科学研究工作、专项经费的使用管理等具体事务中解脱出来。而这些专项教育管理本应由有关职能部门负责。三是职能部门和系部的关系。通常是系部和职能部门各司其职,很少有沟通和对话:职能部门因隶属于比系部高一级的学院,对系部也往往有些居高临下。

三、教学管理问题

专业设置和课程设置不合理。专业设置和课程设置脱离现实,不能因行业设置专业,因岗位设置课程。(1)专业设置方面:一是与用人单位的要求存在较大的距离,缺乏深入的市场调研和严格的科学论证,缺少特色专业。二是不顾学校现有的办学条件,盲目追求学科体系的完整。三是根据学校师资而不是市场需求设置专业。(2)课程设置方面:一是定位不当,还没有脱离普通高等院校的课程设置模式,教材选用和教学内容基本上是普通高等院校的压缩和翻版,高职院校还没有形成适合自己要求的课程体系、教材体系和教学内容;二是学科理论的内容结构、逻辑顺序与岗位实践的渐进过程不一致;三是理论课程多,实践课程少。

校企合作仍停留在表面层次。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及企业对高技能人才的需求等多种因素决定校企合作是高职院校培养人才的最佳途径之一,也是高职院校生存、发展的内在需要。但校企合作在实际操作中形式单一,并没有实现深入的合作。目前的校企合作形式主要是学生到企业进行实习,而双方在专业设置、课程设置、课题研究、资源共享等方面的合作不多。同时,政府也缺乏有力的财政、政策支持以及对校企双方的规范、协调,没有使双方建立一个健全的合作机制。

教学评估重结果、轻过程。长期以来,高职院校的教学工作安排和评估全部由教务处负责,所以为保证教学评估目标的实现,教务处往往会放松对教学质量的监控。同时在繁重的事务性工作压力下,教务处很难做到对学生成长情况以及教学过程的有效监控。另一方面,学校各方对毕业生就业率的关注远远胜于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关注,这种根深蒂固的意识也导致在教学评估中重结果、轻过程。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