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原因的分析

原因的分析

时间:2022-04-05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4.原因的分析综上所述,参合本篇第一章银钱比价变动的一些资料,我们可以看到,第三时期比价变动的情形,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临时的现象,如对外贸易出超,纹银大量进口以及外人收购制钱装运出口。变动的原因,据各人的看法,也有不同。但从长远的趋势来看比价变动的现象,从全面的发展来看比价变动的原因,我认为梁启超所得的结论是比较正确的。

4.原因的分析

综上所述,参合本篇第一章银钱比价变动的一些资料,我们可以看到,第三时期比价变动的情形,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临时的现象,如对外贸易出超,纹银大量进口以及外人收购制钱装运出口。一种是长期的趋势,如咸丰初年到光绪末年比价逐渐下降,以致接近“康雍之旧”。

变动的原因,据各人的看法,也有不同。一说由于钱少,如外人收购制钱装运出口,多年停铸制钱,私销制钱,以及人口增加,钱不足用,这都是由于制钱相对减少一方面所引起的。另一说是由于银多,如咸丰初年中国丝绸出口增加,光绪末年世界银价跌落,这都是由于纹银相对增加一方面所引起的。

我们在讨论比价变动的现象时,应该兼顾临时和长期的两方面。在讨论比价变动的原因时,应该兼顾制钱和纹银两方面。这些都是历史的具体事实,不能偏废。

先谈停铸制钱。

制钱之所以停铸,一由于铜运困难,二由于成本高涨。这是当时人所公认的。

铜运困难,由于太平天国革命,滇铜无法外运。到了同治末年,运道虽已疏通,而云南铜矿久已停闭,一时不易恢复。因此,引起各省铸局不得不长期停开。例如福建“自咸丰年间改铸铁钱钞钱之后,停办已二十余年”[6]。又“粤省制钱自咸丰七年以后,三十年来,未尝开铸”[7]。粤闽两省如此,其他各省可想而知。

铸钱成本高涨也使各省铸局不得不停开。成本高低系于银铜比价的涨落。据张家骧著《中华币制史》所载(第5编,第36~37页),紫铜锭块每担值关平银两平均率如下:

img7

据上表,铜价以银两计算,同治初年很高,三年跌到二十两以下,光绪十三年,跌到十两以下,达到了最低点。但从光绪十四年起,又开始上涨,二十三年,涨到二十两以上,三十三年,竟涨到三十五两,达到了最高点。光绪三十三年的铜价,比光绪十三年差不多是四倍。这些铜价当然都是指的洋铜,大概就是日本铜。铜价涨落的趋势,证以下列个别资料,也是大致相符的。

同治六年,钟大焜《拟请变法铸钱议》说:“本年八月,香港《中外新报》载,日本红铜板每百斤二十一元,白铅每百斤五元六角,查每担铅铜保险不过二三钱银而已。”[8]

光绪二十二年,湖广总督张之洞奏:“当年〔指光绪十三年〕洋铜每百斤仅银十二两零,洋白铅每百斤仅银五两数钱。前年〔指光绪二十年〕可铸钱之洋铜涨至二十两数钱,目前涨至二十一两以外。白铅价涨至七两内外。”[9]

光绪二十四年,总理各国事务衙门章京刘庆汾呈请代奏:“我国现行各种制钱每一千文约重七斤左右。若以目前之铜每百斤价银二十余两计之,亏本过半。”[10]

光绪三十一年,据梁启超的《各省滥铸铜元小史》:“铜之市价每担约三十五两内外。”[11]

依据以上资料,第三时期银贱钱贵的原因,似乎由于钱贵而不是由于银贱。但从长远的趋势来看比价变动的现象,从全面的发展来看比价变动的原因,我认为梁启超所得的结论是比较正确的。1904年,《美国国际汇兑委员会报告》第56页,有一段关于金、银、铜三种金属在1882年与1902年的二十年间,相互比价的变动情形,可以对证。在此期间,银对于金跌价49.7%,而铜钱对于金只跌价26.6%。以金为标准,银与铜钱虽然都跌了价,但银的跌落比铜钱的跌落更多,所以,与其说是钱贵,不如说是银贱,更为恰当。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