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年四川藏区旅游发展综述

年四川藏区旅游发展综述

时间:2022-07-11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一)四川藏区旅游资源及环境条件1.基本概况四川藏区从行政区划上包括甘孜藏族自治州、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和凉山州木里藏族自治县。截至2014年底,四川藏区共有A级旅游景区17家。其中,5A级旅游景区3家,占四川省5A级旅游景区总数的33.33%;4A级旅游景区13家,占四川省4A级旅游景区总数的9.22%。

(一)四川藏区旅游资源及环境条件

1.基本概况

四川藏区从行政区划上包括甘孜藏族自治州、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和凉山州木里藏族自治县。北接青海、甘肃,西连西藏,南邻云南,东南紧接四川盆地及川西南山地。全区幅员25.04万平方公里,占四川省总面积的51.65%;截至2014年年底,全区域总人口为212.68万人(甘孜藏族自治州108.81万人,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90.7万人,木里藏族自治县13.17万人),其中藏族人口为145.01万人(甘孜藏族自治州89.1万人,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51.61万人,木里藏族自治县4.3万人),占全区域总人口的68.18%,占全国藏族人口的26.77%,是我国的第二大藏区。

四川藏区地处我国大地构造自然地貌单元的第一、二级阶梯的过渡地带,位于青藏高原东部向成都平原、云贵高原的交接区,是全国大江大河的发源地、水源涵养区和重要的高原生态屏障。地势由西北向西南倾斜,区域北部为高原,海拔3500-4000米;区域南部是高原向高山峡谷过渡的山原地带,海拔2000-3500米;区域东南缘为高山峡谷。该区域巨大的垂直高差,如贡嘎山地区,从谷底到贡嘎山巅,高差达6000米以上,形成区域内气候与植被的垂直变化带,以致该区域也成为我国重要的生物基因库。其气候呈现出非常明显的高原特色,表现为常年平均气温偏低、紫外线辐射强、昼夜温差大、旱季雨季分明等。在诸多自然要素方面表现出极大的丰富性,如多地貌、多气候、多植物带等特征;同时也是民族文化的过渡区,境内的大渡河、雅砻江、金沙江都是著名的民族迁徙大走廊。

2.旅游资源禀赋

四川藏区幅员广阔,拥有众多品位高、吸引力强的自然和文化旅游资源,是四川省旅游发展潜力最大的地区,也是建设世界旅游目的地的重要支撑。全省世界级、国家级旅游资源50%以上分布在该区域,列入联合国《世界遗产目录》的有3处,占全省的60%;列入联合国《世界生物圈保护区》的有4处,占全省的100%;列入国家级遗产目录的有2处,占全省的40%;拥有中国旅游强县1个,占全省的100%;国家5A级旅游景区3个,占全省的33%;国家森林公园8个,占全省的24%;国家级自然保护区15个,占全省的53%;国家湿地公园1个,占全省的10%;国家历史文化名城1个,占全省的13%;国家地质公园5个,占全省的36%;14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占全省的6%。四川藏区生态环境良好,发展旅游业优势突出,潜力巨大。

四川藏区包含九寨沟、黄龙、大熊猫栖息地等多个世界自然遗产级旅游目的地,也是中国香格里拉国际生态旅游区的核心区。总体而言,四川藏区的景观分布特征可概括为“四水、三山、三草原”。“四水”即是大渡河、雅砻江、金沙江和岷江;“三山”即大雪山、沙鲁里山,以及青藏高原与成都平原的分界线——龙门山;“三草原”即甘孜州西部、西北部及阿坝州西北部的高寒草原。

另外,四川藏区地处川、藏、滇、甘、青五省区的结合部,是藏汉民族间文化交流的走廊和主要通道,也是藏族三大古文化中心之一。高远的蓝天下,格萨尔王的史诗在这片土地上传唱不衰,伟大的藏族人民在这片土地上繁衍生息,厚重的历史渊源与绚烂的民族文化交相辉映,使得四川藏区成为我国西部最富魅力的人文旅游胜地之一。

3.旅游发展条件

四川藏区整体旅游发展起步较晚,经过了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不断丰富和全面发展的过程。近年来,四川省抓住西部大开发、“5·12”汶川地震灾后重建、中央和省委省政府支持藏区跨越发展等重大历史机遇,加快发展藏区旅游业,旅游交通和旅游接待设施等明显改善。已经投入运营九黄、康定、亚丁、红原4个机场,甘孜机场选址预建;国道318/317线改造工程全面启动,汶九高速、雅康高速等藏区高速公路建设正在加快推进,川青、川甘、川藏铁路,川藏高速、成都-九寨沟-甘肃高速、成都-马尔康-青海高速等一系列跨省大通道陆续开工,未来将形成覆盖整个藏区,连通滇、甘等周边省区的航空、铁路、公路立体交通网络,将大大提高藏区旅游的可进入性和通达性。

(二)四川藏区2014年旅游经济运行情况

“十二五”期间,四川藏区旅游经济保持高速增长,呈现出快速发展的态势。2014年,四川藏区实现旅游总收入323.97亿元,同比增长25%,是2011年(157.52亿元)的2倍多;接待游客3692.67万人次,同比增长25.81%,比2011年增加了近2倍,旅游业已成为促进藏区快速发展的支柱产业。

图1-1-1 2011-2014年两州旅游接待总人数(单位:万人次)

图1-1-2 2011-2014年两州旅游总收入(单位:万人次)

1.从旅游市场情况来看,国内旅游稳步增长,入境旅游较快增长

入境旅游较快增长。2014年四川藏区共接待入境游客24.12万人次,同比增长57.68%;实现旅游外汇收入2.12亿美元,同比增长22.43%。2013年因受“4.20”芦山地震影响,入境旅游人次和旅游外汇收入都有所下降,2014年地震影响逐渐消除后入境旅游出现较快增长的势头。

国内旅游稳步增长。2014年四川藏区共接待国内游客3669.09万人次,同比增长25.59%;国内旅游收入320.9亿元,同比增长24.68%。

表1-1-1 2014年四川藏区旅游经济运行情况表

2.从旅游产业情况来看,旅游产业规模进一步扩大,旅游产业运行质量有所提升

旅游景区。截至2014年底,四川藏区共有A级旅游景区17家。其中,5A级旅游景区3家,占四川省5A级旅游景区总数的33.33%;4A级旅游景区13家,占四川省4A级旅游景区总数的9.22%。2014年,四川藏区A级旅游景区共接待游客1144.80万人次,同比增长55.11%;旅游综合收入为87.44亿元,同比增长56.19%,旅游接待人数及旅游收入的增长幅度都较高。接待量排名前5位的是九寨沟景区、黄龙景区、茂县羌乡古寨旅游景区、泸定海螺沟冰川森林公园和四川若尔盖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其中,九寨沟景区接待游客453.75万人次,这是九寨沟景区首次年接待量超过400万人次。

旅游住宿。2014年,四川藏区饭店规模为1963家,同比增长22.69%,其中,星级饭店29家,非星级饭店1934家。星级饭店拥有床位数为8694个,共接待住宿人数43.57万人次,同比增长2.79%;营业收入33.39亿元,同比增长9.09%。非星级饭店拥有床位120439个,共接待住宿人数629.28万人次,同比增长33.58%;营业收入16.82亿元,同比增长45.53%。

乡村旅游。2014年,四川藏区乡村旅游蓬勃发展,共接待乡村游客931.64万人次,同比增长47.52%;实现乡村旅游收入42.74亿元,同比增长141.61%。截至2014年底,四川藏区共有旅游村寨171个,创建乡村旅游示范县、乡(镇)、村110个,发展藏家乐、牧家乐3600多家,提供直接就业岗位23818个,带动农牧民就业13万人。“一个旅游点带富一个村、一个旅游区带富一个乡”已成为四川藏区经济社会发展的一大特色。

3.从项目建设情况来看,旅游投资不断增长,项目建设进度加快

2014年四川省协调发改、交通、住建部门投入藏区旅游基础设施项目资金108.9亿元(争取中央88.7亿元,省级配套20.2亿元),实施旅游项目130个。其中,续建项目25个、开工项目84个、完工项目21个,同比增长35.38%。实施重大旅游项目21个,年度投资额度为22.51亿元。目前,四川藏区储备(招商)旅游项目共106个,同比增长12.77%;投资总预算为292.35亿元,同比增长97.19%。

(三)推动四川藏区旅游发展的主要措施

1.创新管理体制,强化制度保障和体制支撑

2014年,阿坝州和甘孜州分别成立了旅游发展委员会,此举标示着四川藏区旅游业进入了一个崭新的发展阶段。两州的旅游发展委员会成立后将逐步推动并实现工作机制的转变,强化产业促进、资源统筹、发展协调和服务监管等工作,充分发挥统筹协调的职能,更好地推动四川藏区旅游业跨越式的发展,为藏区将旅游业打造成全区重要的支柱产业和人民群众更加满意的现代服务业提供制度保障和体制支撑。

2.强化规划引领,科学谋划藏区旅游发展

2011年,四川省编制了《四川藏区“十二五”旅游业发展规划》,提出了“将四川藏区建设成为中国藏区旅游业跨越式发展的示范区,世界级的高原生态观光、藏羌文化体验旅游目的地”的发展目标。“十二五”期间,四川省先后编制了《金沙江流域大香格里拉国际精品旅游区—四川稻城亚丁总体规划》及亚丁景区详规、《大九寨环线区域旅游要素提升研究报告及实施方案》、《红原机场旅游通道配套建设规划》等一系列重大旅游专项规划,制定了《四川藏区旅游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14-2016)》和《四川藏区十条精品旅游线路工作任务书》,为四川藏区旅游实现跨越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3.坚持项目带动,全力打造藏区旅游精品

四川省旅游局坚持每年在省级旅游发展资金中拿出三分之一用于藏区旅游项目建设,强力推动藏区旅游发展。2014年协调发改、交通、住建部门投入藏区旅游基础设施项目资金108.9亿元。启动实施《四川藏区旅游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14-2016)》,推出四川藏区十大精品旅游线路,稻城亚丁国际精品旅游区等藏区十五大旅游示范项目基本建成;与西藏自治区政府签订了《共同促进两省区旅游业发展合作协议》,联合打造大香格里拉生态旅游区、“318、317中国最美景观大道”等旅游精品。四川藏区已初步建立以“大熊猫、大九寨、大草原、大香格里拉”为代表的旅游产品和品牌体系,形成了集高原特色、藏羌文化、生态休闲于一体的旅游发展新格局。

4.推进旅游扶贫,促进藏区农牧民增收致富

近年来,四川藏区结合新居建设、扶贫开发、新农村建设等工作,积极构建四川藏区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机制。四川省旅游局支持四川藏区村寨向国家旅游局申报创建美丽乡村旅游扶贫工程重点村,将四川藏区旅游重点乡村纳入全省乡村旅游提升计划,打造乡村旅游样板示范项目。为加快推进“十百千精品旅游村寨”和“百千万农(牧)家乐”工程,甘孜州编制了《幸福美丽新村建设旅游导则实施方案》,19个幸福美丽新村已全面开建。另外,四川省在稻城县、黑水县等地开展旅游扶贫机制体制改革创新试点,给予规划、项目、人才、资金等方面的支持。截至2014年底,四川藏区创建省级乡村旅游示范县、乡(镇)、村110个,建成汶川水磨、茂县坪头、理县桃坪等一批精品旅游村寨,发展藏家乐、牧家乐3600多家,带动农牧民就业13万人,旅游业带动农牧民脱贫致富的作用日益明显,已逐步成为藏区富民惠民的“民生产业”。

5.挖掘文化特色,增强旅游产品吸引力

四川藏区有序推进“文化旅游强州”工程建设,开展“旅游四川·好戏连台”等系列活动,不断开发和推广旅游演艺剧目。为推动藏民居文化资源转化为旅游产品,增强四川藏区旅游吸引力,启动了《四川藏区民居图谱大全》“6+2”系列丛书编辑出版工作(包括:甘孜州康东卷、康南卷、康北卷、阿坝州嘉绒卷、安多卷以及《四川藏区民居杂散县、乡卷》6卷及《四川藏区民居摄影集》、《四川藏区民居重要文化遗产集》2卷),该《图谱》系列丛书将成为四川藏区民居的一套科学、系统的保护“档案”,为当前四川藏区城镇化及新农村建设提供借鉴和指导。组织开展“四川藏区民居摄影大赛活动”,选出部分优秀作品编辑出版《四川藏区民居摄影集》。

6.实施“营销驱动”战略,提升藏区旅游国际形象

旅游业是“让世界了解藏区、让藏区走向世界”的重要途径。近年来,四川省借四川国际文化旅游节、西部自驾游博览会、全球网络运营商大会等系列活动,利用全球财富论坛、《稻城亚丁告诉你》中英文版本发行、红原机场通航等重大事件,向外传递四川藏区旅游好声音;借西博会、全球财富论坛和央企、港澳企业入川等活动,向参会企业推介四川藏区旅游招商项目,扩大四川藏区旅游的影响力。在“请进来”的同时也积极“走出去”,先后赴北京、广东、杭州、台湾等地进行四川藏区重点旅游项目招商推介会,举办“圣洁甘孜·走进广东(北京)”、“寻找稻城亚丁最美星空”、“百人自驾游阿坝”等形式多样的大型宣传活动,整合资源集中力量宣传,逐步树立起四川藏区世界级旅游目的地形象和品牌。2014年,四川藏区接待国内外游客3677.6万人次,高于西藏自治区(1553万人次)和云南藏区(1440万人次)。旅游业提升了四川藏区知名度,成为藏区加快对外开放的“窗口产业”。

7.强化人才支撑,提升藏区旅游管理水平

一是实施“农牧民旅游培训计划”。四川省旅游局制定出台了《“藏区10万旅游人才培育工程”示范项目开发建设指导意见》,大力开展“上门送教”活动,通过直接面向农牧民群众开办旅游培训班,提高农牧民旅游接待技能,每年培训农牧民超过2万人。二是实施“旅游从业人员提升计划”。采取请进来、走出去相结合,“自培”、“远程培训”和“藏区援助培训”等多种方式,共培训四川藏区旅游从业人员近12000人次。截至目前,四川藏区共有导游人员2009人,有效满足了藏区旅游发展需求。三是开展“旅游领导干部交流计划”。四川省旅游局与省委组织部定期组织藏区旅游局长和各县政府分管领导在浙江大学和南开大学开展旅游经济强省专题培训班,增强了藏区领导干部的战略全局意识和旅游发展意识。四川省旅游局与藏区领导干部双向挂职交流,进一步激发干部工作热情和活力。

(四)四川藏区旅游发展存在问题和挑战

当前四川藏区发展总体形势是喜人的,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群众生活明显改善,社会大局持续稳定,但诸如经济薄弱性、生态脆弱性和社会敏感性等问题在还将长期存在。总体上判断,四川藏区旅游还处在发展的初级阶段,与其拥有的世界级旅游资源品位,与四川省委、省政府对藏区旅游发展的要求相比还有很大差距,突出表现在:

1.旅游开发受到环境硬性制约较大

四川藏区位于青藏高原东部向成都平原、云贵高原的交接区,是全国大江大河的发源地、水源涵养区和重要的高原生态屏障。四川藏区独特的自然环境虽然创造了全球稀缺的地理景观,但其固有的高海拔、高寒缺氧、自然灾害频发、生态承载力弱等特征也对游客的心理和安全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会增加游客进入藏区的心理成本和心理压力,形成游客进入藏区的壁垒。另外,四川藏区中的广大区域在全国生态功能区划中属于限制开发区,区内还有面积众多的世界遗产地、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等也属于限制开发区,旅游开发和建设受到了诸多限制。

2.社会经济发展水平较低

四川藏区产业结构单一,主要以传统农业和服务业为主,经济基础薄弱。2014年,阿坝州实现地区生产总值247.79亿元,甘孜州实现地区生产总值206.81亿元,凉山州木里县实现地区生产总值31亿元,两州一县的地区生产总值之和只占四川省地区生产总值(28536.7亿元)的1.7%。较低的经济发展水平会造成四川藏区旅游发展自身财力严重不足,导致旅游项目开发和旅游基础设施及配套设施建设受到限制。

3.旅游产业规模偏小

四川藏区集中了全省50%以上的世界级旅游资源,但2014年四川藏区实现旅游总收入(323.77亿元)仅占四川省(4891.04亿元)的6.6%,与其旅游资源富集的地位不相符。另外,四川藏区A级旅游景区数量偏少,乡村旅游数量、规模、经营呈现“小、散、乱”的状态,旅游资源开发迟、开发程度低,旅游基础设施和配套服务设施不完善,旅游产业开发仍处于起步开发、夯实基础、加强培育的阶段。

4.旅游基础设施与配套设施仍显落后

四川藏区旅游基础设施与配套服务设施较差,已经严重制约了四川藏区旅游业的提档升级。目前,四川藏区交通路网结构不完善、路网密度小、道路等级不高、抗灾能力弱,交通运输方式比较单一;能源、水利、电网建设跟不上旅游发展需求,城镇供水、供暖、供氧、污水垃圾处理等难以跟上,旅游配套设施不完善,限制了旅游业的发展。四川藏区旅游基础设施和配套设施的严重滞后,已经形成了制约四川藏区社会经济发展的瓶颈,严重影响了生态资源转化和产业化进程。

5.旅游产品结构单一,旅游产业发展处于初级阶段

四川藏区旅游产品结构单一,大部分地区除观光外基本没有激发游客潜在消费欲望的产品,对景观的深度挖掘不够,观景时段、赏景方位、体验方式等全景式审美信息缺乏,导致美景表象化、浅薄化。另外,四川藏区还存在旅游消费结构不合理的现象,旅游主要以“游”为主,旅游收入仍停留在“门票经济”阶段,没有从协调发展的角度统筹旅游要素,更没有从产业联动发展的高度去审视旅游,导致投资和收益、速度和效率的不匹配。市场整合更是薄弱环节,尤其缺乏新的区域性文化旅游产品,较大程度上削弱了旅游目的地的竞争力。

6.区域发展不平衡问题突出

阿坝、甘孜两州旅游总量差距明显,区域之间发展不平衡现象严重。2014年甘孜州旅游总收入(80.3亿元)仅占阿坝州(242.74亿元)的33%,阿坝州依托九寨沟、黄龙等传统热门景区,凭借较为成熟完善的公路、航空交通系统和服务接待设施,旅游产业无论是从总体规模、发展水平还是发展速度来说,都已远远超过基础条件相似、地理位置相邻的甘孜州。另外,四川藏区各县之间旅游发展水平也极不平衡,阿坝州西线尚处于旅游初级开发阶段,其旅游发展水平远远低于阿坝州东线;而甘孜州的旅游发展也主要集中在康定、泸定、小金、丹巴等东部地区,西部地区旅游发展尚处于起步阶段。

(五)四川藏区全域旅游发展趋势

1.旅游业统筹协调能力进一步增强,旅游业的综合效益快速提升

自从制定《四川藏区“十二五”旅游业发展规划》以来,四川藏区旅游产业不断增强,旅游业的综合经济效益不断显现。面对四川省加快建设旅游经济强省和世界旅游目的地的历史新机遇,在全省旅游产业构建多点多极支撑发展的格局中,拥有丰富资源的四川藏区,将不断加快把资源优势转换为产业优势和经济优势的步伐,着力打造具有国际核心竞争力和吸引力的中国西部旅游高地,强化旅游业作为四川藏区经济发展优势产业和支柱产业的地位,进一步助推四川迈向旅游经济强省。

2.交通网络体系逐步完善,旅游可进入性逐步加强

随着中国交通格局呈现网络化和高速化发展、多种交通模式无缝连接的趋势,四川藏区将以大交通建设融入国家快速交通网络。目前,四川藏区已经投入运营九黄、康定、亚丁、红原4个机场,甘孜机场选址已获批复;国道318/317线改造工程全面启动,汶九高速、雅康高速等藏区高速公路建设正在加快推进。未来十年四川藏区将新建直达西藏、青海、甘肃的铁路,改变四川藏区没有铁路的历史,川藏、川青、成兰铁路将从西部、西北部、东北部三个方向彻底改变四川藏区的交通状况。川藏、川青、汶九等高速公路也将有机融入全国高速公路网络。未来四川藏区将形成覆盖整个藏区,连通滇、甘等周边省区的航空、铁路、公路立体交通网络体系,大大提高四川藏区旅游的可进入性和通达性。

3.综合旅游项目快速上马,旅游城镇化成为新型城镇化的重要内容

2014年,四川藏区的旅游项目建设开始出现明显的由侧重单体项目转向注重综合型区域旅游项目建设的变化趋势。随着《四川藏区旅游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14-2016)》、《四川藏区十条精品旅游线路工作任务书》、《中国最美景观大道—G318、317川藏世界旅游目的地(四川段)规划》等一系列重大旅游专项规划的制定和实施,综合型的区域旅游项目正在配合四川藏区全域旅游的发展不断实施和建设。2014年,红原机场的建成通航,四川藏区十条精品旅游线路的推出,稻城亚丁国际精品旅游区等四川藏区旅游示范项目的建成都不断表明四川藏区以“大熊猫、大九寨、大草原、大香格里拉”为代表的旅游产品和品牌体系已初步建立。另外,综合型旅游项目的推动,使得旅游业成为引导城镇化建设的重要促进力量,旅游城镇和旅游村寨有望成为推动四川藏区新型城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

4.旅游产品结构向高端化、多元化方向发展

四川藏区广大地区属于全国生态功能区划中的限制开发区,其地理环境的独特性,形成了藏区旅游资源利用的限制性和生态环境的脆弱性。因此未来四川藏区的旅游开发将会向生态旅游的方向发展,着力调整旅游产品结构,重视原生态自然和人文环境的保护,强化国际旅游、高端旅游、特种旅游,打造“原生态、原生活”旅游产品体系,倡导“低碳式、低打扰、低强度”旅游方式,走“最大效益、最小破坏”的质量效益型旅游发展道路,构建国际山地旅游示范区。

5.围绕四大旅游品牌,加快建设世界级旅游目的地

未来一段时期内,四川藏区将围绕“大熊猫、大九寨、大草原、大香格里拉”四大旅游品牌,实施藏区旅游“公路无缝对接、自驾游服务示范、特色文化旅游城镇(村寨)、服务要素提升和产业扶贫”五大工程,实现重点旅游城镇、旅游景区与机场、客运集散中心站的无缝对接;培育中国香格里拉探秘自驾游、环红原机场旅游经济圈自驾游、大熊猫栖息地等自驾游精品线路,建设一批自驾车旅游服务区、自驾车营地和汽车旅馆,形成完善的藏区自驾游陆路服务体系;建设一批藏羌文化旅游城镇和特色文化旅游村寨,完善城镇旅游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提升旅游承载力和接待能力;推进藏文化与旅游发展深度融合,挖掘藏区特色餐饮,开发特色纪念品,鼓励发展多层次旅游住宿设施;围绕旅游机场的地接服务系统,结合四川藏区特点,发展登山、徒步等户外运动项目,以及发展生态观光旅游、民族文化旅游、红色旅游等,把四川藏区打造为世界级旅游目的地和中国最美藏区。

(六)2015年四川藏区全域旅游工作思路

2015年,四川藏区将以《国务院关于促进旅游业改革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发〔2014〕31号)为指导,按照四川省委、省政府加快推进藏区旅游发展的战略部署,指导藏区以《藏区旅游发展三年行动计划》为指引,把改革创新贯穿到藏区旅游发展的各个环节,努力开创藏区旅游发展新局面。

1.深入推进旅游业改革

全面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促进旅游业改革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发〔2014〕31号)精神,以创建全国民族地区全域旅游试验区为契机,优化藏区旅游管理体制。深化“全域旅游”理念,进一步突出旅游业在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建设中的先导作用。引导藏区各地把旅游开发与扶贫开发、新型城镇化建设、产业培育等重点工作相结合,在农业产业园、牧民定居点、小城镇建设中将基础设施建设与后期旅游发展需求相结合,推动建立以旅游优先统筹藏区经济发展的“大旅游”管理体制机制,建立以统筹城乡功能、统筹产业发展、统筹旅游扶贫、推进产业融合联动的旅游发展模式,推动藏区工作重点转到发展生态旅游经济上来,探索建立农牧民持续参与旅游开发(经营)的路径和机制。

2.加快旅游基础设施建设

配合四川省级相关部门,加快推进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构建陆空立体旅游交通运输网络。加快旅游停车场、游客服务中心、医疗救援和安全保护等公共服务体系建设,提升旅游承载力和接待能力。做好智慧旅游规划,开展智慧旅游景区建设,用智慧旅游来提高藏区旅游服务和管理水平。各州县按照“道路景观化、交通旅游化”的理念,统一规划建设旅游通道沿线标识标牌、观景平台等,把四川藏区道路建设成富有人文气息的景观道路。着力培育一批自驾游精品线路,实施四川藏区自驾车营地与加油站“双百示范工程”建设。坚持把旅游业作为藏区扶贫攻坚的主导产业来抓,加快创建国家旅游扶贫试验区,大力实施乡村旅游富民工程,开展贫困村旅游扶贫试点工作,切实推进旅游扶贫。

3.全力打造国际旅游精品

充分利用相关省市和部委对口支援四川藏区的契机,推动和强化旅游重大项目建设,加快对现有旅游项目的升级改造和推进新的项目建设。实施旅游精品创建工程和重点项目带动战略,进一步完善提升稻城亚丁国际精品旅游区,争取在四川藏区率先启动实施创建“国家公园”计划。继续建设和宣传10条藏区旅游精品线路,重点抓好中国最美景观大道——318、317川藏世界旅游目的地精品线路产品打造。推动旅游与其他产业的融合发展,发展多元化复合型旅游产品,构建具有四川藏区特色、结构优化、有国际竞争力的旅游产品体系。

4.积极构建旅游整体营销机制

一是建立四川藏区旅游整体品牌形象。树立整体营销理念,突出“中国最美藏区”主题,在国内外市场树立统一的“四川藏区”旅游品牌和形象,推出统一的四川藏区旅游形象宣传片,以统一的品牌和形象整合“两州一县”优势自然资源和文化资源。二是加强产品推广。不断适应自驾游、自由行、“背包客”市场需求,加大“九环线”“西环线”“318、317最美景观大道”等十条精品旅游线路宣传力度。加大对新兴旅游产品的宣传推广,特别加大对“5·12”地震灾后恢复重建中打造的精品村寨、城镇及景区的推广力度,使藏区旅游从“一枝独秀”向“百花争艳”转变,为九寨沟、黄龙等传统优势景区“分流减压”。三是深入拓展市场。积极开拓境外市场,提升四川藏区旅游的国际竞争力。利用东部省市对口支援四川藏区的有利契机,在广东、浙江等地设立“四川藏区旅游营销中心”,将四川藏区旅游产品信息直接与客源市场对接,着力破解四川藏区旅游产品与客源市场之间信息不对称的市场制约。四是加强旅游交流合作。加大与周边云南、西藏、青海等省区合作,特别要以川藏两省合作为契机,联合打造大香格里拉生态旅游区、“318中国最美景观大道”等旅游产品,提高藏区对内对外开放水平。

5.努力搭建智力支撑平台

充分发挥四川作为国家西部旅游人才教育基地的作用,积极争取国家旅游局在川举办大香格里拉等藏区重点热点区域的旅游研讨班,为四川藏区旅游提供高素质管理人才。将四川藏区旅游人才培养纳入全省紧缺技术人才培养计划,继续实施旅游“专家援助团”四川藏区行活动,加紧培训四川藏区旅游紧缺人才。在四川藏区因地制宜开展远程教学,抓好四川藏区旅游专业人员在线培训。推动四川省旅游局与四川藏区双向挂职交流,组织四川藏区领导干部参加旅游经济强省专题培训班,进一步增强四川藏区各级领导干部发展旅游的战略意识和服务意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