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四川藏区牧民定居后民族传统体育的传承与发展研究

四川藏区牧民定居后民族传统体育的传承与发展研究

时间:2022-03-2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四川藏区牧民定居是改善藏区群众生产、生活条件的一项富民安康工程,是一场从游牧到定居的深刻社会变革,更是我国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具体体现,而民族传统体育是否会因为其生存土壤改变而出现割裂甚至消亡。
四川藏区牧民定居后民族传统体育的传承与发展研究_四川省体育社会科学研究中心2010—2013年度成果概要汇编

胡玖英[1]

(四川民族学院 四川 康定 626001)

民族传统体育作为一种具有丰富文化内涵的载体,融入、交织着各民族的生活习惯、生存环境、文化模式和民族心理,体现了民族文化中的民族性和地域性的特征。四川藏区牧民定居是改善藏区群众生产、生活条件的一项富民安康工程,是一场从游牧到定居的深刻社会变革,更是我国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具体体现,而民族传统体育是否会因为其生存土壤改变而出现割裂甚至消亡。本研究运用文献资料法、实地考察法、逻辑分析法等方法,以民族学、社会学的相关理论知识为指导,客观分析牧民定居这项民生工程,理性审视民族传统体育由游牧向定居迈进的现状,探寻其生存与发展的出路,对促进四川藏区民族传统体育的传承与发展,推动藏区牧民的体育文化生活具有现实意义。

1.四川藏区民族传统体育种类及特征

根据依附于民俗节庆、宗教祭祀和日常娱乐、游戏的民族传统体育的性质和作用,可以将其分为表演类、竞技类和健身类。民族传统体育是藏区牧民最本真的生活状态,因而具有民族性、多样性、自然性和传承性的特征。

2.牧民定居对民族传统体育的生存影响

游牧和游牧社会的瓦解,以自由开放为基调、以个人利益为价值取向的定居生活,使民族传统体育传承处于尴尬境地。随着交通运输、居住和生产生活环境的改善、现代新技术的普及与应用以及产业结构的调整,人与自然的关系不再对生存构成威胁,牧民对民族传统体育的那份虔诚与信仰被弱化,民族传统体育的固有属性和典型特征正在消解。

3.牧民定居后民族传统体育的生存现状

在对甘孜藏族自治州康定县江巴村、捧塔乡两河口村、朋布西乡马色村,丹巴县党岭村,雅江县红龙乡曲热牧民定居点,以及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红原县亚休村牧民定居点进行的实证调查中得知:认为民族传统体育活动开展较好的占49.38%,内容主要是锅庄、赛马,赛牦牛、格吞、朵加、赛跑等则较少开展。由于藏传佛教、乡村旅游的影响,民族传统体育开展的形式以宗教祭祀和民间节庆活动为主,分别占49.38%和46.91%。多由政府组织,散见节庆或宗教祭祀的民间自发组织,类型以表演为主。随着开放的社会系统及文化公共服务体系的建设,健身、篮球、电视等成为定居牧民的闲暇娱乐方式。

4.牧民定居后民族传统体育面临的困境

四川藏区民族传统体育发展面临的困境主要表现为:民族传统体育与风俗习惯紧密结合,并渗透在藏区牧民的日常生活中,在一定程度上规约着民族传统体育的发展;经济基础薄弱,加之相关活动制度的缺失,限制了民族传统体育的推广普及;生活方式的改变削弱了民族传统体育的发展;开放的社会系统,多样化娱乐方式的进入以及现代体育对民族传统体育形成了冲击。

5.牧民定居后民族传统体育的出路

提供政策和制度保障,重视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挖掘、整理与保护工作;成立相应的组织管理机构,促进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交流;根据藏区牧民群众的多元文化需求,对活动项目进行分化、提炼、创新;加大宣传力度,合理引导,加强思想观念的转变,树立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加大民族传统体育的旅游产业发展;对民族传统体育采取积极的保护措施,加强管理体制的改革。

【注释】

[1]作者简介:胡玖英(1978—),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民族传统体育。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