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关于当前经济形势的分析和建议

关于当前经济形势的分析和建议

时间:2022-07-10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肖炎舜 高振宇综合各方面情况看,2015年上半年经济运行保持缓中趋稳、稳中有进态势,但下行压力仍然较大,一些困难和风险呈现长期化、交织化特征。一是经济增速基本稳住。预计二季度经济增长7%偏弱,与一季度大体持平,后续走稳的概率增大。5月份全国铁路货物发送量环比增长2.73%,6月份全社会用电量同比增长1.8%,符合经济小幅回稳态势。

肖炎舜 高振宇

综合各方面情况看,2015年上半年经济运行保持缓中趋稳、稳中有进态势,但下行压力仍然较大,一些困难和风险呈现长期化、交织化特征。建议把稳增长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处理好逆周期调节和结构性调整、支持实体经济和防范金融风险的关系,有序推动新旧动力接续,促进经济保持中高速增长、迈向中高端水平。

一、缓中趋稳、稳中有进,经济运行仍处在合理区间

2015年以来,随着一系列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政策效果逐步显现,经济运行总体呈现缓中趋稳态势,结构调整取得新进展,新的增长活力和动力正在形成,企稳向好因素逐步增多。主要表现:

(一)“稳”的基本面没有改变。一是经济增速基本稳住。预计二季度经济增长7%偏弱,与一季度大体持平,后续走稳的概率增大。农业生产形势较好,总产量14107万吨,增长3.3%。二是物价总体平稳。上半年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同比增长1.3%,其中6月份增长1.4%,同比下降0.9个百分点。三是就业保持稳定。上半年新增城镇就业718万人,6月31个大城市城镇调查失业率为5.06%,环比下降0.06个百分点。四是收入稳定增长。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高于GDP增速,人民生活水平继续提高。五是市场预期稳中回升。6月国家统计局制造业PMI为50.2%,与上月持平,连续4个月高于荣枯线;汇丰制造业PMI为49.4%,比上月回升0.2个百分点。

(二)“进”的表现更加突出。一是产业升级持续加快已经成为稳定趋势。上半年第三产业增加值增长8.4%,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为49.5%,比2014年同期提高2.1个百分点,高于第二产业5.8个百分点。1—5月高技术产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比重为11.3%,同比提高1.2个百分点。同时,高技术制造业投资快于全部投资增速3.8个百分点,服务业投资占全部投资比重提高0.4个百分点至56.2%。二是新增长点正在形成并具有可持续性。信息、旅游、教育、文化、健康等服务消费较快增长,上半年网上零售额增长39.1%,新型消费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继续增强。以互联网经济为代表的新增长点快速成长,前5个月,净增4G用户1亿户,移动互联网接入流量同比增长91.6%,电子商务交易规模增长31.8%。特别是在企业困难加大情况下,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规上企业收入和利润同比增长10.8%和20%。三是节能环保成效明显。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大幅下降,主要污染物排放持续减少,重点区域和城市空气质量状况进一步好转,一些群众反映强烈的“老大难”问题开始出现趋势性转变。

(三)“升”的迹象逐步显现。一是需求状况略有改善。6月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名义增长10.6%,比上月加快0.5个百分点。二是工业增速连续3个月小幅回升。6月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6.8%,比上月加快0.7个百分点。三是房地产市场交易升温。5月房地产市场销售面积同比增长15%,连续两个月出现正增长,商品房待售面积开始下降,住房销售价格小幅上涨。四是货运量、用电量等实物指标出现增长。5月份全国铁路货物发送量环比增长2.73%,6月份全社会用电量同比增长1.8%,符合经济小幅回稳态势。五是各类企业“抗压”和“突围”能力不断增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氛围浓厚,前5个月,全国新登记注册企业同比增长22.9%,注册资本增长45%,非公有制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增加值增速高于全部规上工业企业1.5个百分点,规上私营企业利润增速快于全部规上工业企业利润7个百分点。

二、低位运行、风险积聚,经济困难呈现长期化、交织化趋势

当前经济低位运行是周期性下降与“结构调整阵痛期”叠加所致。估计困难还会持续较长时间,最困难的时期还没有过去,同时各种风险隐患正在积累。对以下几个方面的困难,要进行深入分析和研判。

(一)新旧动力接续难。在需求疲弱、产能过剩的大背景下,储蓄转化为投资的动力和空间都不足。一季度工业产能利用率仅为73.2%,特别是传统的重化工业领域面临的“去产能”压力尤为突出。上半年投资增长11.4%,同比回落5.9个百分点,而且新开工项目计划总投资和到位资金增速均处于近年低位,反映投资增长后劲不足。尽管这两年新市场主体大幅增加,新型业态较快发展,但还不足以抵消传统动力减弱的影响。估计经济下行压力会持续较长时间,对此要有充分的思想准备。

(二)企业生产经营困难。当前经济形势的一个特征,是宏观稳定、但微观困难。企业效益下滑明显,1—5月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利润同比下降0.8%,企业亏损面达到17.3%,其中煤炭、冶金水泥平板玻璃利润降幅达35%—65%,企业亏损面达30%以上。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主要是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长期负增长,融资、劳动力等成本持续上升。从深层次看,有国际国内市场需求萎缩的原因,也有市场运转不畅的原因;有劳动力供给等生产要素发生趋势性变化的原因,也有企业创新能力不足、竞争力不强的原因。搞活微观是促进经济稳定增长的基础,但提升微观主体的活力与动力也不是件容易的事。

(三)金融面临宏观松、微观紧“两难”。6月末银行系统超额存款准备金达3万亿元,但企业融资难问题仍然突出,上半年投资到位资金中贷款同比下降4.8%。这说明,在经济下行压力较大的情况下,一方面商业银行盈利能力下降、风险偏好减弱,另一方面企业等市场主体的资金需求可能减弱,从而导致大量资金淤积在金融系统而没有进入实体经济。2014年下半年以来股市一度持续上涨,沪深两市曾出现1500多只个股股价翻番,吸引大量资金从流入,进一步助推股价上涨、泡沫积聚。同时,还有不少资金流入民间借贷、非法集资等,也需要引起高度重视。资金的“量”“价”关系也反映一些问题。尽管5月份银行加权平均利率从4月份的6.61%下降到6.16%,贷款基准利率也从4月末的5.30%降低到5.05%,同比降幅达0.72个百分点,但加上担保费、存贷挂钩等额外成本,一些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综合融资成本仍然居高不下。资金价格要能够覆盖风险,融资成本高既反映了渠道不畅的问题,也反映了实体经济领域风险上升。

(四)财政困难已然成为常态。2015年上半年全国财政收入增长4.7%,增幅比2014年同期低4.1个百分点,多数税种增速回落甚至出现负增长。其中,中央财政收入增长4.5%,同比回落1.7个百分点。同时,受房地产市场调整影响,前4个月全国土地出让收入同比下降38.2%,严重挤压了地方基础设施投资资金来源。近年来的财政困难表明,财政与经济关系已经发生重大改变。不少现行政策、制度是与财政收入增长快于经济增长的状况相适应的,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的财政工作思路还需要深入研究。不少地方反映,机关事业单位工资和养老保险制度改革增支、地方政府债务还本付息、重大民生政策提标扩面等支出压力不断加大,基层财政资金调度困难明显增加。

三、保持定力、政策加力,在夯实基础中推动经济稳定增长

面临经济下行压力加大和各种矛盾相互交织的复杂状况,要注重从总体上把握发展大局,改进和创新工作思路,坚定信心、保持定力,敢于作为、善于作为,在夯实基础中推动经济发展实现“双中高”目标。

一是加强宏观思维,把经济工作的主要线索理清楚。在工作思路上,要把稳增长放在更加重要的位置,处理好宏观调控和结构性改革的关系,既要应对周期性放缓,也要破解结构性问题。要认真梳理政策,形成政策组合拳,出台一些管用的“干货”,避免出现文件一大堆、繁文缛节的重复多、实质性内容少。

二是用好财政货币政策,提高宏观调控政策的科学性有效性。

从当前经济形势看,还应适当加大财政货币政策的力度。但从财政金融情况看,已经到了要更加重视财政货币政策可持续性问题的时候。这两者之间的关系要处理好。同时,财政货币政策的运用,也有其自身的规律,要处理好存量和增量、总量和结构、制度和政策、政府和企业等方面的关系。还要看到,财政货币之间存在内在的关系,要加强两大政策的协调,切实形成宏观政策体系的合力。当前特别要加强对宏观政策运用的综合研究,大家都要跳出部门利益的束缚,从大局出发提出和制定政策。

三是突出薄弱环节,重点针对民生领域扩大有效投资。这两年政府推出一系列工程包,在稳增长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这其中,还是要注重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政府的投资要切实投在增加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有效供给上。现在公共产品和服务的均等化程度差,既反映在社会事业方面,也反映在农村、中西部地区基础设施差等方面。雪中送炭的事还有很多要做,我们既要抓好大项目,也要把涉及民生方面的需要理一理,作为政府投资的重点。

四是大力推动产能走出去,提高我国产业国际竞争力。要落实好推进国际产能和装备制造合作的政策措施,推动钢铁、有色、铁路、电力等重点领域加快走出去,促进向中东欧、非洲等地区转移优势产能和输出成熟技术装备。同时,要处理好产能走出去和发展壮大国内产业的关系,避免我们出钱出力出技术,培养了对手,削弱了自己的竞争力。

五是加强金融问题研究,有效破解金融“两难”和防范金融风险。当前银行信贷风险加大,商业银行金融机构不良贷款余额连续14个季度上升,4月底突破1万亿元,关注类贷款达4万亿元;不良贷款率持续升高,3月末达到1.39%,比2014年末提高0.15个百分点。不少地方反映,企业经营困难加大,资金链紧张,信用违约增多。当前信贷风险正从产能过剩行业向上下游企业和其他行业、从东部沿海地区向中西部和东北地区、从小微企业向大中型企业蔓延,这种态势应引起高度重视。债券市场个案风险事件增加,新型金融和民间融资监管难度较大,潜在风险隐患也在增多,要系统研究,切实找到解决办法。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