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关于当前经济形势讨论情况的汇报

关于当前经济形势讨论情况的汇报

时间:2022-09-14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根据领导的指示,3月24日和30日召开会议,组织经济界和理论界人士对当前经济形势和应当采取的措施进行了讨论。第二种观点,认为自1985年以来,环境治理不够彻底,特别是1986年2、3月之交再次放松银根,出现了一次新的“过热”。第三种观点,认为我国经济目前表现出来的种种问题,都是由“过热”到稳定增长的过渡阶段发出的过渡性症状,属于前进中、发展中难以完全避免的问题,对它既不能掉以轻心,也不应该惊惶失措。

关于当前经济形势讨论情况的汇报[1]

(1987年4月)

根据领导的指示,3月24日和30日召开会议,组织经济界和理论界人士对当前经济形势和应当采取的措施进行了讨论。由于时间有限,会议着重研究了当前的问题和对策,虽然也涉及长期的问题,但未来得及深入讨论。

一、对当前经济形势的三种基本观点

根据我们的了解,当前人们对经济形势的分析,存在三种不同的观点。

第一种观点,认为自1985年以来,国家对经济的宏观控制过紧,使生产能力不能充分发挥,现在的许多问题均由此产生。要使形势好转,就要进一步放松需求,增加基本建设投资,否则经济会萎缩。

第二种观点,认为自1985年以来,环境治理不够彻底,特别是1986年2、3月之交再次放松银根,出现了一次新的“过热”。目前已经可以看出财政、金融状况很不好,如果不采取果断措施,1987年下半年会发生经济滑坡、物价波动的险象,弄得不好,第四季度各种问题一齐爆发,有可能发生恶性通货膨胀

第三种观点,认为我国经济目前表现出来的种种问题,都是由“过热”到稳定增长的过渡阶段发出的过渡性症状,属于前进中、发展中难以完全避免的问题,对它既不能掉以轻心,也不应该惊惶失措。不正视这些症状是危险的,但只要正视并妥善处理,是完全能够解决的。

讨论中,绝大多数同志不赞成第一种观点。认为当前的实际情况是需求过度膨胀而不是需求不足。固然目前的确存在某些短线部门(如电力)投资不足的问题,但加强短线部门的投资,也只是在调整投资结构、压缩投资总规模、削减长线部门和某些非生产性投资的条件下,才是可行的,否则,势将引起基本建设投资规模更大的膨胀。

对于第二、第三种观点,不少同志认为,这两种观点有其相同之处,就是都认为当前经济生活中存在着相当程度的过渡性症状、隐患或不稳定因素,区别在于对其产生的背景和严重程度有不同的估计。而这种严重程度又是可以转化的。只要正视问题,采取有力措施,形势就会逐步好转,反之,对问题估计不足,控制不力,好的形势也会逆转。

大家在谈到过渡性症状或隐患时指出,由于近3年一些问题的积累,对于这些症状或隐患的严重性及其消除的难度都不可低估。

这些症状集中表现为社会总需求超过社会总供给。据国家统计局资料,1982—1986年,连续出现国民收入超分配,尤其是1984—1986年增势很猛,数量很大,超分配的绝对数分别为332亿元(1984年)、1159亿元(1985年)、746亿元(1986年),占当年国民收入生产额的比重分别为6%、18%、10%,占新增国民收入生产额的比重分别为50%、200%、63%。与连续几年的大幅度超分配有关的主要问题是:

(1)积累和消费双膨胀。1984—1986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平均每年增加512亿元,增长速度27.5%,消费基金平均每年增加691亿元,增长速度17.4%,大大超过国民收入增加额(949亿元)和增长速度(11%)。

讨论中,有的同志把当前问题的症结归于基建规模过大,认为压缩基建规模才是“釜底抽薪”的根本措施。有的同志则认为近几年消费基金增长过猛,而且消费刚性很大,必须首先控制消费。近几年,由于非生产性开支和非生产性建设增长过快,使得为改善我国经济结构和保持经济发展后劲所必需的重点建设资金越来越得不到保证。与此有关的预算内投资,原计划1987年要450亿元,1988年要500亿元,加上汇率变动、物资涨价因素,实际需要600亿元,但财政部门初步只能安排350亿元,这就发生了吃饭和建设的关系如何正确处理的问题。

(2)外汇短缺。统计局资料表明,1984—1986年超分配中靠外汇弥补的分别占10%、39%、56%。这就造成了进口猛增,外汇大量外流。讨论中,有些同志讲到近年进口失控,重要原因之一是由于要支持国内的高速度和高消费。为此,不仅大量进口钢铁、化工原料和耐用消费品及其散装件,而且还大量进口机电设备,包括各种装配线(占进口总额的45%左右)。现在进口物资受到双重优惠:一是进口用汇按牌价结汇,已经占了便宜;二是使用进口物资还可得到人民币补贴。1986年外贸补贴中进口补贴占3/4。因此,改变这种政策,既可大量节支,又可充分发挥汇率的调节作用,控制进口。

在借举外债方面,据统计,到1986年底止,累计外债为214.8亿美元(加上外商直接投资共为345亿美元),居世界债务国的第十二位。目前的问题是,借举外债缺乏宏观指导和管理,部门、地方在借入的币种、规模、利率、期限等方面,各自为政。这样,既容易造成本来可以避免的还债高峰,又容易因汇率、利率变动造成对我不利的影响。

(8)货币发行过多、物价上涨过猛。统计局资料表明,1984—1986年超分配中靠发行货币弥补的分别占90%、61%、44%。需要指出的是,我国对部分物价进行管制,价格并非完全由市场自发形成,“这种情况一方面缓冲了货币发行量过多对物价的拉力,另一方面由于每年超经济发行的货币不可能都被物价吸收,而要有一部分沉淀下来。当历年的沉淀积累到一定程度,一遇风吹草动,就会对市场物价造成大的冲击。1984—1986年以来,贷款规模每年平均增长32%,货币(现金)发行增长25.7%”,都大大超过工农业总产值增长13.7%、国民收入增长11%的速度。1987年原计划贷款规模为1225亿元,比1986年有所压缩,货币发行230亿元,维持1986年水平。据银行同志反映,这项指标可能突破。工业流动资金有200亿元的缺口。据经济预测中心的测算,1987年货币发行可能要达到250亿元至300亿元。

物价局反映,1987年原计划物价总水平上升6%。但据各部门、各地方已提出的要求涨价的项目估算,1987年物价总水平有可能上升到9%。要求涨价的根本原因是供不应求。

(4)财政赤字增大。财政部门的同志反映,1987年财政方面的增收节支任务还很不落实。在增收方面,中央部门和省市合计有84亿元尚未落实。在节支方面,外贸亏损原计划200亿元可能打不住。原来要求企业减亏增盈,但1—2月,全国预算内工业企业成本却提高6.5%,亏损额增加43.1%。当前财政上的包袱,一是亏损补贴,二是价格补贴,两项合计,1986年为585亿元,1987年计划为700亿元,还可能超过;此外,“人头费”负担也很重,1986年达501亿元,1987年将达550—560亿元。由于收入分配关系的改变,财政收入只占国民收入的25%,企业上交利税只占实际利润60.6%,包括税前还贷,只占48.1%。而中央财政负担却日益加重,重点建设已难保证。

此外,还有能源、交通基础设施和重化工原材料短缺,以及粮、棉等主要物资库存减少的问题。

有的同志把当前的症状称之为“四个轮子一起转”,有的称之为“四大平衡都吃紧”,同前几年相比,回旋余地小了。

有些同志在谈到消除这些症状的难度时提出,由于当前新老体制胶着并存,资金分配和其他决策分权化了,而宏观管理、调控手段很不完善,于是就出现了一系列摩擦和矛盾。比如,社会上资金不少,而国家可供分配的资金不足;全社会投资规模很大,而用于建设的投资不足;社会消费基金增长很猛,大量金钱用于滥发奖金和实物,而国家需要有计划地调整工资,解决分配不合理问题却没有钱;各部门、各地方用于重复引进的外汇大量外流,而国家需要引进项目的外汇却不够;许多生产、建设项目一哄而上,而调整产业结构、投资结构却难以实施;钱和权的下放和分散比起宏观调控能力来说,已有超前现象,而下面还在继续要钱要权。

二、对策

讨论中,着重研究了当前的对策。首先是建议在人大、政协会议期间或闭幕后召开第二次省长会,通情况,打招呼,以进一步统一思想认识,认真落实1987年第一次省长会议决定的方针、政策和措施。要求各部门、各地方在二季度内切实抓紧抓好抓出实效。在省长会上需要明确以下几点:

(1)压缩空气、“双增双节”(增产节约、增收节支),是我们应当长期坚持的方针,而不是权宜之计。这个方针同长期稳定协调发展的基本方针是一致的。

(2)千方百计争取1987年农业有个好收成。为此,必须把增加农业投入、支援农业、调动农民种粮种棉积极性的各项措施,尽早尽快落实。农业稳定增产是国民经济稳定增长的基础。

(3)坚持实行“三保三压”(保计划内建设,压计划外建设:保生产性建设,压非生产性建设;保重点建设,压非重点建设),在压总规模的前提下调整投资结构。重点项目也要集中力量打歼灭战,避免把摊子铺得过大。国家计委已确定上半年不再开新的项目,建议下半年继续执行这个方针。同时,银行、财政、审计部门要把好关,加强监督、审计和检查。为了把各部门、地方、单位搞非生产性建设、滥发钱物等小金库的预算外资金挤出来,凡是没有完成银行代财政发行的债券认购任务的地方或部门,银行有权取消他们的贷款权,同时,要严格规定不得向企业摊派,转嫁负担。还可考虑,由国家统一进口的钢材用于基建的部分,先一律取消进口补贴,然后再分别情况,对重点建设项目进行返还。这也能收到压缩一般项目保重点项目的效果。

(4)坚决刹住消费基金增长过快、滥发奖金和实物以及随意增加职工和“农转非”的不正之风。建议1987年年内全民所有制企业除按计划分配的大专毕业生和转业人员以外,一律不增加新的职工。对“农转非”的也要严格加以限制。当前面临两方面拉动消费的情况,一是小型企业推行租赁承包,二是大中型企业各种形式的利润包干,都可能引发企业短期行为、消费失控的问题。这不但会造成新的一次消费膨胀,还会造成新的苦乐不均。为此,要重申银行有权力也有责任发挥对消费基金的监督作用。同时,要把检查是否滥发奖金实物作为1987年财务大检查的一项内容。

建议取消原定的1987年要增加职工平均工资7.5元的计划。要求企业在深化改革、增产节约、提高经济效益中增加职工的收入(不打入成本,而由留利中支付)。

(5)财政要坚决不开减收增支的新口子,银行要坚持原定的货币发行和贷款计划。为此,1987年要有一些过硬措施。银行在发放贷款时,也要避免“一刀切”,防止该控的控制不住(如基建投资、消费基金膨胀)、不该控的又卡死了(生产、流通必需的资金)的情况再次出现。

(6)关于外贸亏损问题。在当前外贸体制没有改革的情况下,既不能因增加出口而扩大亏损,又不能为减少亏损而把出口搞死、搞少。在进口方面,除了保证必需的原材料进口外,对进口的机械设备,已经签订合同的下决心推迟一批合同,拟签订还未签订合同的要重新审查,从严控制,多用国内产品。

(7)物价问题。无论如何要把1987年物价总水平上升幅度控制在6%以内。大的调价措施1987年一律不出台,已经决定了的小的措施也要分散在四季度以前陆续出台,不要集中在第四季度。对于某些可能引起物价上涨的工厂自销、超产加价等,1987年也不要再扩大范围。目前,生产资料随意涨价的情况十分严重,给各生产单位造成很大的压力。建议凡是计划内调拨的生产资料,包括钢材在内,一律不准涨价,否则全部没收涨价部分并予以罚款。

(8)防止经济滑坡问题。由于各种因素,1987年下半年特别是第四季度,工业增长速度可能放慢,对此应有思想准备。但是要积极采取有效措施,加强原料、材料、电力的合理分配和调度,在节约原料、材料、电力上下工夫,努力增产适销对路的产品,以防止生产下降幅度过大。否则将加剧各方面的紧张。

(9)要把“四季度问题”作为一个重要问题来研究。根据历年经验,问题往往集中出现在第四季度。1987年也有一些同志担心四季度出大问题。因此,要注意均衡安排全年工作,从现在起就应分析全年经济各方面发展的趋势和研究对策,妥善安排各季的工作,分散风险,不要把矛盾都推到四季度。

上述办法,基本上属于当前应当立即采取的措施。仅有这些措施,还不足以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因此,还需从长计议,研究治本措施。对此,有的同志主张以推行企业承包责任制为主进行深化改革,有的同志主张推行配套的产业政策以调整结构,把建设与改革结合起来,有的同志仍主张完善价税财联动的方案;还有其他一些想法。这些,都需要深入研究,防止可能出现的消极影响(如推行企业承包责任制,就要防止短期行为和消费膨胀),注意发挥经济运行机制的整体性和有效性。

面对当前的经济形势,要防止和克服消极悲观和侥幸心理两种倾向。对于当前改革和建设中出现的上述种种问题,不仅要看一年,而且要看多年,还要把事情的各方面联系起来通盘考虑,在深入细致调查研究的基础上,采取有效的缓解和对应措施。这样,就完全可以避免出现难以控制的局面。

【注释】

[1]这是应当时国务院领导同志的要求整理的,由本书作者与胡季执笔完成。载吴敬琏、胡季主编(1988):《中国经济的动态分析和对策研究》,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9年增订版,第217—224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