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关于当前通货膨胀形势的几点看法

关于当前通货膨胀形势的几点看法

时间:2022-11-2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一个国家的通货膨胀率是用GDP平减指数来表述的,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仅仅是其中的一个组成部分。由于CPI与公众的日常生活关系密切,因而其上涨容易引起公众的强烈反应,进而更受政府部门的关注。同时,确保低收入阶层的收入有较快地增长,在短期内应当超过GDP增长率加通货膨胀率。这是当前治理通胀的关键。

关于当前通货膨胀形势的几点看法(11)

一、形势严峻,需要高度重视

当前我国的通胀形势是严峻的。这主要表现在下列几个方面:

1.各类物价指数都在上涨,并且都达到了相当的高度。2010年10月,CPI达到4.4%,涨幅比9月份扩大0.8个百分点,环比上涨0.7%;PPI同比上涨5.0%,涨幅比9月份扩大0.7个百分点;原材料、燃料、动力购进价格指数同比上涨8.1%,涨幅比9月份扩大1.0个百分点。显然,2010年把通胀率控制在3%以内的调控目标肯定是完不成了。

2.公众的反应已经相当强烈。这次CPI的上升是以农产品、食品为龙头的。国家统计局称,2010年10月食品类价格同比上涨10.1%,为CPI贡献了74%。显然,这对恩格尔系数较高的低收入、中低收入阶层是个沉重的负担。同时,不少中等及中高收入者,由于成为“房奴”,日常支付能力大大下降,明显感到物价上涨的沉重压力。据分析,目前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与广大百姓的实际感受还存在较大差距。如据《第一财经日报》与腾讯财经联合调查,86.21%的网民认为“物价涨幅远超过CPI数据”;并且有44.59%的网民认为,他们应对物价走高的办法是“囤积米面油”。

3.这次通货膨胀与经济结构调整、国际汇率调整、房价调控等掺合在一起,处理起来较为复杂,从而增加了应对的难度。

二、CPI不等于通胀率

一个国家的通货膨胀率是用GDP平减指数来表述的,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仅仅是其中的一个组成部分。同时,还要考虑的有批发物价指数PPI(也就是工业品出厂价格指数)、投资品价格指数及原材料、燃料、动力购进价格指数等。由于CPI与公众的日常生活关系密切,因而其上涨容易引起公众的强烈反应,进而更受政府部门的关注。但是,在宏观调控中不能仅仅考虑CPI,因为其他价格指数不仅是通货膨胀率的组成部分,而且也会对CPI产生一定影响。

三、这次通货膨胀不是单纯的货币现象

这次通胀不是单纯的货币现象,其发生原因是多方面的:

1.投资膨胀。2010年1—10月,在2009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30%的基础上,城镇固定资产投资又增长了24.4%。由于目前消费等需求的增长速度已经不慢,2010年10月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了18.6%;净出口也相当大,第一到第三季度达到1206亿美元;因而,如此高速的投资增长,势必会促使通货发生膨胀。

2.目前存在明显的输入性通货膨胀因素。比如,国际上粮、油、棉等农产品及原材料、燃料价格上涨;美元趋向贬值等。

3、低收入阶层的工资收入有较大幅度上升。这是一个十分重要的因素。2010年以“富士通跳”和本田罢工为引子,农民工工资普遍上升,1—9月,农民工工资上升了18.7%。这就势必引起社会劳动成本的上升,使得包括农产品在内的劳动密集型产品的价格上升。同时,由于低收入阶层的消费倾向高,因而也从“需求拉上”角度促进了低端消费品价格的上涨。这也就是说,2010年农民工工资的较大幅度上升,与当前的食品、农产品价格上涨有着直接的因果联系。

4.我国的货币存量一直偏多,M2已经达到了GDP的1.78倍。远远超过其他发展中国家、甚至发达国家。由于货币存量过大,因而一旦条件适合,便会迅速转化为现实的购买力,推动价格上涨。

此外,由于投资渠道不顺畅,因而大量的闲置货币投入了炒房、炒农产品等之中,这也推高了物价的上涨。

四、当前治理通胀中必须注意的问题

由于这次通胀的原因比较复杂,不是单纯的货币现象,因而在治理中,不能简单地依靠货币紧缩,必须全面综合地考量。其中特别要注意两个问题:

1.要努力保护广大底层老百姓和小微企业,要尽量减少他们的损失,不能让他们来为通胀“买单”。

2.治理措施必须有助于促进经济结构调整(即调整收入分配,缩小社会贫富差距;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实现“集约型”增长;扩大内需,摆脱对外需的过多依赖),而不是反过来为调整施加阻力。因为,调整好经济结构是实现“可持续增长”的关键,是我国根本利益之所在,并且也是维护我国货币长期稳定的必要基础。

基于前面两点要求,首先,当前治理通胀的目标不是简单的抑制CPI,而是首先要抑制批发物价指数PPI,确保PPI的稳定,控制在0%—1%的增长率以内;对CPI则要有一定的“容忍”,控制在不超过5%、甚至不超过6%就可以了。同时,确保低收入阶层的收入有较快地增长,在短期内应当超过GDP增长率加通货膨胀率。因为,上述格局,意味着价值从劳动生产增长快的部门向劳动生产率增长慢的部门转移,意味着收入分配结构调整的顺利推进,社会贫富差距正在趋向缩小,这是经济结构调整所必须的。其次,在处理“保增长”和“抑通胀”的矛盾时,要服从经济结构调整的需要,不宜强调“速度”。前一阶段,之所以GDP增速一旦低于8%日子就不好过,是因为经济结构不合理,尤其是收入分配结构不合理,贫富差距不断扩大。如果收入分配结构趋向合理了,贫富差距趋向缩小了,那么,社会消费率就会上升,第三产业的发展就会加速,经济增长就能够拉动更多的就业。那么,在6%的速度下,日子也会好过的。

五、控制固定资产投资,尤其是超前的基础设施投资

目前,应当努力控制固定资产投资规模,把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率控制在15%—18%左右。这一点十分重要,尤其是应当控制超前的基础设施投资。这是当前治理通胀的关键。控制投资规模,就能有效地促进投资品价格回落;有效地促进原材料、燃料价格的回落;还能通过降低经济热度使得进口的原材料、燃料数量减少,从而促进国际市场上的原材料、燃料价格涨幅回落,十分有助于PPI的回落。目前,超前的基础设施建设是相当严重的,比如,规模过大的高铁,不少地方超前的城镇化建设等。还要注意到,在现行政治经济体制下,地方政府的扩张冲动是很容易爆发的。比如,不久前,有的地方就出现过轻率提出要引渤海水入新疆、内蒙古的荒唐事情。

六、关于货币政策

应当实行中性、稳健的货币政策,并进行灵活的调控。

要注重利率杠杆。调控中要首先使用利率,慎用存款准备金率;要确保一年期存款的实际利率为正值,既避免广大公众尤其中低收入阶层被“剥夺”,又能够优化信贷资金配置;要在提高存款利率之时,适当缩小存贷款利差,既有助于降低企业融资成本,又可以减少银行的垄断利润;要注意观察、调控正规金融市场利率和民间借贷市场利率的差距,尽量避免扩大,不能再搞“不对称货币政策”,使得大批中小企业陷入困境;对信贷规模的调控要“抓大放小”,比如,不超过50万元的贷款就不要列入控制范围;要严格监管地方融资平台,控制规模,清理、防范风险;要开放证券发行市场。让符合条件的中型以上企业可以通过发行债券融资。股票发行要改“审核制”为登记制,并且在此基础上尽快造就“金字塔式”证券市场。这样做,既能够增加公众的投资渠道,更可以为风险投资渠道造就顺畅的退出渠道,进而促进技术创新、结构调整,同时还能够使M2占GDP的比重逐步降下来,从而缓解潜在的通胀压力。显然,这也是必不可少的措施。

七、关于财政政策

应当实行中性略松的财政政策。

要切实调整财政的支出结构。切实减少对超前的(如大量的高铁等)及不合理的基础设施的投入、减少政府公款消费、精简政府机构与冗员。要大力增强“再分配”力度,切实提高“再分配”比例。要调整财政的收入结构。应当考虑让预算外收入和预算内收入的合并的问题;要“抓大放小”地增加财产性收入的税收。

八、人民币应当适度升值

“适度升值”,大体上是指,最近两年中,通过扩大浮动幅度,每年升值8%—10%,使得两年后的人民币汇率大体上回到1990年的水平。这样做的主要理由是:

1.目前人民币实际上存在较大的升值空间,该升值却不升值,不仅不利于我国自身的结构调整,而且在国际上会遇到“困难”,外贸“摩擦”会越来越厉害,不仅发达国家,而且发展中国家,都会颇有微词。

2.“适度升值”可以在相当程度上抵消输入性通胀,进而减轻国内通胀压力。

3.“适度升值”有助于经济结构调整,能够通过提高要素价格,迫使企业加大技术创新力度,同时淘汰部分落后企业。

4.“适度升值”能使人民币“升水”,进而增加公众的财富及对调整的抵抗力。

九、继续深入调控房价

房价的上涨在这次通胀中也占重要地位。国家统计局指出,2010年1—9月份房价同比上涨9.1%,对CPI的贡献仅次于食品类价格,达到了16.6%。因此,房价必须继续深入调控。

要看到,房价调控不是短期内就能完成的,必须有“持久战”的理念,同时还必须采取更多的综合性措施。

国家在当前的调控房价中,着重于针对投资性购房,同时保护中小户型自住性购房。这个原则是正确的,应该继续坚持,但是力度还不够。另外,调控房价还应当与反腐结合起来。

十、努力发展农业生产,减轻“菜篮子”的“重量”

目前,蔬菜价格的上涨已经达到骇人听闻的地步。据新华网报道,商务部日前在海口举行的今冬明春蔬菜产销衔接工作会议上的通报数据显示,2010年11月上旬,36个城市18种主要蔬菜平均批发价格比2009年同期上涨了62.4%。显然,“菜篮子变重”的形势相当严峻。因此,各级政府还是要努力促进农业发展,特别是要抓好“菜篮子”;还应当鼓励农民和城市居民利用闲置空地种植蔬菜,比如,可以利用已经被征用但尚未开发利用的土地。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