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中国洛阳和河南郑州有什么区别

中国洛阳和河南郑州有什么区别

时间:2022-07-10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一座拥有邙山的城市,一定有着显赫的过去;一座拥有白马寺的城市,一定有着漫长的故事;一座拥有黄河与洛河的城市,一定是曾经呼风唤雨的要地;一座拥有众多古老石窟的城市,也一定拥有多种面孔。洛阳的石油产量亦在河南居首。洛阳是全国重点科研院所集中、科技人才高度密集的城市,目前有14个国家级科研院所和15万名各类专业技术人员,市区的科技人员密度在全国位列前三甲。

一座拥有邙山的城市,一定有着显赫的过去;

一座拥有白马寺的城市,一定有着漫长的故事;

一座拥有黄河与洛河的城市,一定是曾经呼风唤雨的要地;

一座拥有众多古老石窟的城市,也一定拥有多种面孔。

曾经的十三朝古都、老工业基地、黄河流域的重要城市、河南第二大城市、泛关中城市的重地……

没有哪座城市,能够像洛阳一样,拥有如此多重的身份。正因为如此,洛阳的发展,就是一部未来时代百科全书,它将为我们解答一系列问题:

古都城市如何在新时代发展?

老工业基地如何焕发新的青春?

内陆城市如何后发先至?

副中心城市如何与中心城市竞争与协调?

而目前,洛阳的重新崛起,也就是寻找这些问题的答案的过程。

洛阳的新老工业结构的协调问题、新城与老城的问题、县域经济与中心城区的同步问题、洛阳在中原城市群与关中城市群中的定位问题,这些都是困扰洛阳未来发展的重要问题。

洛阳,用问号开头,是否能以惊叹号结尾?

青史几行名姓,邙山无数荒丘。

自先秦至隋唐,数千年来,洛阳一直是中国的中心。邙山之上,帝王将相无数。

但是,自宋朝之后,洛阳逐渐失去了该地位,甚至都不再是河南省的中心。

一直到新中国成立初期,洛阳才重新成为河南经济的龙头,彼时,洛阳的拖拉机享誉全国和各亚非拉兄弟国家,洛轴亦声名远播。

可惜,改革开放之后,随着海洋时代的来临,洛阳被逐渐遗忘在黄河古道旁。自20世纪90年代中期,洛阳被郑州赶上之后,一直到今天,洛阳就从来没有恢复其在河南省内的地位。就全国而言,洛阳已褪掉了其十三朝古都的成色,成为一个普通的地级城市。

洛阳的沉浮,固然有国家大势的因素,不过,兴亡有定,绝非天数。洛阳在改革开放之后,自身存在的种种战略失误,亦是导致其今日迟迟无法实现强势崛起的重要因素。

一直到20世纪90年代中期,洛阳都是河南经济的龙头。

洛阳是中国重要的工业基地,在新中国成立后的“一五”计划时期,全国156个工业重点项目有7个建在洛阳。洛阳石化总厂、洛阳第一拖拉机制造集团(简称“一拖”)、洛阳轴承集团(简称“洛轴”)、中信重工机械股份有限公司(简称“中信重工”)、洛阳铜加工集团(简称“洛铜”)、洛阳玻璃股份有限公司(简称“洛玻”)等国内著名的大型企业,以及一大批其他工业企业,使洛阳独步河南。

不过,20世纪90年代中期之后,洛阳形势突变。当时,中国的国有企业改革已至深水区,一大批老工业基地,如东北的长春、中部的武汉,以及河南的洛阳等城市,受到国有企业大规模改革带来的巨大冲击,除几个特大型国有企业外,其余市属国有企业纷纷关停。1997年,在全国亏损的6599家国有大中型企业中,洛阳就占了38家,洛阳的工业体系受到颠覆性打击。此后,洛阳走过一段弯路,一度欲以旅游兴市;后来发现,工业不兴盛,旅游难以单兵突进;最后,洛阳又回归到“工业立市”的道路上来。

至2009年,洛阳总产值达2075亿元,超过2000亿元大关,跃升中国城市前50名,同比增长13%,分别高于全国、河南4.3个和2.3个百分点;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完成830亿元,增长15.9%,高于河南省1.3个百分点;实现利税277.3亿元、利润137.6亿元,分别同比增长了24.6%和18.1%,高于河南省15.4个和7.4个百分点。同时,洛阳的工业贡献值达到了65.3亿元。在21世纪的前10年,洛阳的发展可谓突飞猛进,特别是2004年和2005年,发展速度达到28%,全国罕见。

不过,在洛阳花开两度的背后,仍然存在很多隐患,在未来,洛阳要完成持续发展,需要三个方面的努力。

其一是轻重工业的协调。

2009年,洛阳轻重工业比例为13∶87,重工业仍然居绝对主导地位,这一方面是洛阳的优势,另一方面亦说明洛阳大众工业的不足。而郑州、新乡等之所以发展迅速,更主要的是靠轻工业的拉动,因为轻工业才是真正与最终消费紧密联系的。

其二是传统工业与新兴制造业之间的协调。

洛阳在经济改革模式上,与东北老工业基地很类似。自2006年以来,洛阳坚持实施“项目引资双带动”战略,在加大传统产业改造升级的同时,着力培育优势产业,注重发展新兴工业。

目前,一拖、洛轴等传统大型国有企业,已经基本完成改制,老树发新芽。新洛轴突飞猛进,甚至“神舟六号”90%的轴承部件,都是采用洛轴的产品。中信重工的特大型装备产品处于国际先进水平。洛玻集团成为世界三大拥有浮法玻璃技术的产地之一。一拖集团的拖拉机则风靡中亚和非洲。

洛阳已经形成了初步的产业聚焦。洛阳共有17个省级产业集聚区,数量居河南省内首位,形成了先进制造业、石化工业、铝加工业、钼钨钛产业、硅材料产业等六大产业基地。

此外,洛阳的能源性产业亦居全国前列。小浪底枢纽主体在洛阳境内的孟津,其电力工业装机总容量761万千瓦,是河南省乃至中国重要的电力能源基地。洛阳的石油产量亦在河南居首。

在完成传统产业的新生之后,洛阳重点发展了一些新兴产业。中航锂电(洛阳)有限公司、洛阳中硅高科技有限公司等一大批高新技术企业相继崛起。洛阳的硅及光伏产业的发展尤为迅速,洛阳市多晶硅的年生产能力超过3000吨,产量在全国排名第二。 此外,洛阳还致力于打造中国规模最大的“动力谷”。

洛阳是全国重点科研院所集中、科技人才高度密集的城市,目前有14个国家级科研院所和15万名各类专业技术人员,市区的科技人员密度在全国位列前三甲。“神舟六号”上的某些部件都是洛阳制造,可见其科技实力不可小觑。未来,洛阳如能有效转化其科技力量,在高新技术领域,或可引领河南省的风潮。

如此,洛阳的传统重工业、新兴制造业、高新技术产业可以齐头并进,改变目前工业结构单一的局面。

而在洛阳的项目引资中,除引进大项目、高新技术项目以外,一个很重要的任务,就是引进大批的大众制造工业,以中和洛阳轻工业不足的局面。这种模式,在很多内地城市中普遍存在。如湖北小城红安,在红安烟厂被武汉烟厂兼并、工业根基受损之后,就大规模引进大众产业,娃哈哈、雨韵、上好佳等食品产业纷纷进驻红安;而在郑州近十几年的快速发展过程中,轻工业亦居功至伟。在未来,洛阳同样需要在轻工业领域加快发展步伐,在短期内无法产生内生性企业的情况下,先引进国内外大众产业巨头,不失为一个好的办法。

其三是增加非公有制经济的比重,并同时完成对国有企业的改制。

最近几年,洛阳经济虽然突飞猛进,但仍然是一条腿走路,即洛阳的飞跃,主要靠的是传统国有企业的老树发新芽。经过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的阵痛之后,目前洛阳的大型国有企业都已基本完成改制。早在2000年,在洛阳市亏损的38家大型国有企业中,完成改制的就有25家,占总数的65.8%。巧合的是,洛阳当年减亏企业为68.4%,几乎与改制同步,由此不难看出两者的关系。

洛阳的另一条腿一直没有发挥更大的作用。目前,虽然洛阳的民营企业占企业总量的90%以上,但是,民营企业的生产总值却仍然严重不足。相比之下,2009年,河南省的非公经济贡献率已经超过60%,洛阳的竞争对手郑州,达到了67%,新兴的工业城市新乡,更是达到了70%以上,而洛阳却仍在40%左右徘徊。民营经济的萎缩,导致洛阳难以产生内生性企业,更难以出现企业巨头。

在未来,洛阳要获得二次飞跃,培育与发展民营企业经济,当为战略重心之一。

洛阳横跨黄河中游两岸,区县众多。

至2009年,洛阳总面积为15208平方千米,城市建成区面积为110.8平方千米,总人口为640万人,拥有瀍河(回族)、老城、西工、涧西、吉利、洛龙六区,以及偃师市及孟津、新安、伊川、宜阳、洛宁、汝阳、嵩县、栾川八县。

2009年,洛阳国内生产总值破2000亿元,同时,洛阳的县域经济,则早已经三分天下有其二。2009年,洛阳县域经济总量为1406.5亿元,占全市经济总量的67.8%,其中偃师经济总量突破300亿元,伊川、新安也超过了200亿元。而早在2000年,洛阳县区域经济总量占全市经济总量的比例就已经突破50%。县域经济已成为洛阳市经济的重要支柱。

不过,硬币总是有两面。

从某种意义上说,洛阳县域经济的发达,正隐射了其城区经济不够聚焦。

但凡是全国发达城市,其郊区经济亦很发达。但是,其主城区经济与郊区经济往往有一个合理的比重,而且,在不同的阶段,有不同的权重。在工业化初期,城区经济总量应该远远超过郊区经济总量;而在工业化后期,经济发展逐步均衡化,郊区经济总量应该逐步接近乃至超过城区经济总量。

而在洛阳,郊区经济的发展,并非因为后工业时期的均衡发展,而只是由于城区经济的不够发达。早在2000年,洛阳工业低潮时期,洛阳郊区经济总量就已经超过了城区。在未来,洛阳需要逐步提高城区经济的聚焦作用,只有先获得城区经济的突飞猛进,才会有诸多县(区)经济的齐头并进。

作为区域性中心城市,无论是国内还是国外的经济重镇,其城区经济都非常发达,在区域内有巨大的集聚效应。

2009年,北京的海淀、朝阳、丰台、石景山、东城、西城六大城区的国内生产总值,大约为7500亿元,约占全市国内生产总值的63%。其中,产值最大的区海淀区,大约占北京国内生产总值的20%左右。北京市的郊区经济,仅占全市国内生产总值的37%。产值最大的区顺义区为535亿元,最小的区延庆区为61.6亿元,最大市区的产值大约为最小郊区产值的30倍。而各个市区的平均产值,大约为各个郊区平均产值的3倍。

长三角经济圈的中心城市上海,已于2009年废除了各个区(县)的排名,但是,2007年上海各区(县)的排名状况,仍然具有参考价值。2007年,上海国内生产总值为12000亿元,而郊区(浦东新区逐步成为市区,不计算入内)大约为2700亿元,占比不到1/4。

珠三角经济圈的中心城市广州,包括番禺区在内的郊区占比不到30%。而在同为中部地区的武汉,城区的聚焦度更高。2009年,武汉郊区国内生产总值大约为700亿元,约占当年武汉全市的国内生产总值4560亿元的15%。

河南省的目标是,到2020年,河南的城镇化率须达到60%,而要实现这个目标,其实需要两个方面的努力: 既需要继续发展县(区)经济,同时,中心城市亦需要进一步聚焦。在此情况下,洛阳的城区经济亟待加强。

同时,在产业结构调整中,洛阳的城区产业聚焦,亦有利于全市的产业布局。目前,洛阳县域经济的产业结构比已经优化为11.7∶63.7∶24.6,第二产业的占比基本合理。但是,在洛阳全市的三级产业结构中,第三产业的占比仍然过低,尚未达到50%,凸显了洛阳城区经济的缺位。在北京,城区的产业75%以上为第三产业,这种模式可为洛阳借鉴。未来,洛阳城区,可以被打造为第三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集聚区;而各个区(县),则可以致力于发展第二产业。

新欢旧爱,最断人肠。

郑州与洛阳之于河南,正是如此。

作为十三朝古都,洛阳在几千年的历史中,一直是河南乃至中国的龙头。那时的郑州不过是河南的一个小镇,郑州的崛起,不过是近百年的事,相对洛阳,郑州不过是“小弟”。而如今,这个曾经的小弟,却已经是河南事实上的“老大”,郑州不仅是河南省省会,其政治和经济地位亦超过洛阳。

而洛阳的存在,也似乎对郑州构成了压力。虽然郑州是河南省省会,但是,洛阳凭借5000年古城的声望蜚声全国,在名望上与郑州分庭抗礼。不仅洛阳在历史上比郑州更为知名,新中国成立以来一直到改革开放初期,洛阳还是河南的经济龙头,一度让郑州这个省会很没有面子。

2003年,河南正式公布了《中原城市群经济隆起带发展战略构想》。在这一构想中,中原城市群的城市体系包括3个层次: 第一层是郑州都市圈;第二层是以郑州都市圈为中心,以洛阳为次中心,开封、新乡、焦作、许昌、平顶山、漯河、济源等城市为节点,构成中原城市群紧密联系圈;第三层为外围带和辐射区。在这种战略构想下,郑州是中心,而洛阳则是“副中心”。

事实上,在很多省域经济中,都存在着双雄争霸的局面。如山东的济南与青岛,江苏的南京与苏州,浙江的杭州与宁波,福建的福州与厦门,广东的广州和深圳,辽宁的沈阳和大连,河北的石家庄与唐山,内蒙古的呼和浩特包头……从某种程度上说,正是因为这些省域经济活跃,才会出现这种双雄争霸的局面。

2009年,洛阳国内生产总值为2075亿元,在全国城市中排名第45位,在中部城市中位于武汉、长沙、郑州之后,在河南省内排名第二。而郑州2009年的国内生产总值为3300.4亿元,在全国城市中排名第23位,居河南省内第一位。就总量而言,郑州稍胜一筹,不过,就10年的发展速度而言,则洛阳胜于郑州。

2000年,洛阳的国内生产总值为421亿元,2005年增加至1111.5亿元,增长了1.64倍;而同期的郑州,则从732亿元增加至1650亿元,增长了1.25倍。就5年复合增长率来说,洛阳高于郑州,在增长高峰期2004年和2005年,洛阳的国内生产总值增幅分别为28%和25%,远远高于郑州2004年的15%和2005年的13%。

城市的经济实力,一直都是动态的。在改革开放初期,洛阳的经济实力尚超过郑州,当时,洛阳一直是郑州赶超的目标,甚至在1992年,在郑州和洛阳的经济实力非常接近的时候,郑州直接喊出赶超洛阳的口号。时至今日,郑州超过洛阳已成定局,而洛阳要反超郑州,能否拥有郑州当年一样的机会?

一直到20世纪90年代中期,洛阳都领先于郑州。当时,洛阳是中国重要的重工业基地之一,“一五”规划期间,国家156个重点项目中,有7个建在洛阳。一拖、洛铜、洛矿、洛轴等重工企业独霸河南。到20世纪六七十年代,洛阳上缴给国家的利税总额,就已经超过整个广东省的利税总额。国家还在洛阳建立了一批实力雄厚的科研院所,洛阳高技术人才密集。每百人中就有10名科技人员和1名工程师。当洛阳有5个院士时,郑州还一个都没有。

长时间占据河南“龙头”位置的洛阳,却在20世纪90年代末,随着工业的滑坡而一落千丈。当时,国家进行了国有企业改革,很多重工业基地都只保住了龙头型国有企业,其他中小型企业则纷纷倒闭,洛阳瞬间丧失了原有的地位。而郑州则凭借其在政治、地理、交通上的优势,大力发展商贸和轻工业,并以民营经济为先导,迅速超过了洛阳,确立了其在省内的老大地位。

如果双方都保持近10年内的发展速度,则洛阳需要20年才可以重新赶上郑州。而在目前中国城市发展速度普遍减缓,并且各地发展呈现均衡的大势之下,洛阳重新赶超郑州,比当年郑州赶超洛阳,更为困难。

而就河南的经济版图而言,作为河南之中的郑州,显然比偏西的洛阳,更有辐射力。如果要二选一,找到一个发展核心的话,郑州的“十省通衢”之优势,是河南更需要的。

中部崛起,已经成为国家战略。

近年来,中部龙头城市之争逐步激烈,武汉一城独大,长沙后来居上,郑州虎视眈眈。同时,几大都市圈,亦开始一较高下。

就省域经济和城市群整体实力而言,河南先行一步。2009年,河南国内生产总值为19367.28亿元,湖北为12831.52亿元,湖南为12930.69亿元,河南的国内生产总值大约是湖南和湖北的1.5倍,已经遥遥领先。同时,中原城市群的总值,亦超过长株潭城市群和武汉城市圈。

但是,就龙头城市而言,河南却远逊于湖南、湖北。作为中原城市群的中心,郑州2009年的国内生产总值为3300.4亿元,而武汉为4560.62亿元,长沙为3744亿元,郑州的总量,在三个中部中心城市中最小;而作为中原城市群的副中心,洛阳更是只有武汉的45.5%,长沙的55.5%。

虽然在《中原城市群经济隆起带发展战略构想》中,郑州被设想为区域性中心城市、全国物流中心,但是,由于郑洛争雄,郑州在中部城市群中的地位反而下降。

目前,郑州的国内生产总值是洛阳的1.5倍左右,与洛阳的差距,比起10年前更小。同时,在中原城市群的9大城市中,除郑州与洛阳之外的7个城市,实力亦非常均衡。焦作、平顶山、新乡和许昌相差都在10%以内。相比上海在长三角经济圈中的绝对核心地位,以及武汉在武汉城市圈中的一城独大,郑州的中心城市首位度很低。

而郑州的中心作用的模糊,导致了河南省各城市之间协同效果的缺乏,群雄并起的潜台词就是无序发展,最终导致产业雷同。

如在铝工业发展方面,河南省的众多城市,都以其为主导产业。河南省有丰富的铝矾土和煤炭资源,其电解铝、氧化铝的产量居全国第一,铝加工材料的产量居全国第二。包括郑州、三门峡、洛阳等城市,都将铝工业作为支柱型产业。

在中原城市群中,郑州与洛阳,一个为东部中心,一个为西部中心。

事实上,正如它们在中原城市群里截然相反的方向一样,郑州与洛阳的产业结构,亦存在很大的差异。

郑州的突出优势,一个是商业,一个是轻工业。郑州与武汉一样,在改革开放初期,都以“双通”起飞,流通与商贸业发达,郑州一度成为中国四大商都之一。同时,郑州最近十几年的发展势头很猛,其大众消费类的轻工业,亦比洛阳发达。目前,富士康等制造型企业落户郑州。在郑州的工业结构中,重工业比重过小,这将使郑州的抗风险能力变弱,影响其未来的产业布局。而郑州宇通客车股份有限公司、郑州日产汽车有限公司和少林汽车股份有限公司的崛起,则使郑州欲将汽车行业作为其未来的支柱产业之一。

2009年,郑州的三次产业结构比为3.1∶54.6∶42.3,而洛阳的三次产业结构比为2.4∶65.3∶32.3,就工业对于经济的贡献而言,洛阳远超郑州。

不过,福兮祸之所依,洛阳的一大缺陷就是大众工业不发达。虽然工业对于洛阳的贡献率已经达到2/3,但是,这一贡献主要来自重工业,洛阳缺少高端制造业产业,亦缺少轻工业产业,工业结构单一。此外,相对郑州进驻大量世界500强和国内知名企业,洛阳的外来巨头亦很缺乏。

洛阳的优点在于重工业发达,其新兴装备行业亦希望巨大。洛阳石化工程公司、洛阳铝业公司、洛阳电力公司、中信重工机械股份有限公司等企业,在全国赫赫有名。洛阳的四大传统支柱产业,以及一大批“洛阳制造”的销售收入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销售收入的80%左右。洛玻集团的电子超薄玻璃的国内市场占有率也达到90%。洛阳的一拖集团则在国内和亚非地区享有盛誉。

作为河南科教实力相对集中的城市,洛阳目前在高新技术上亦略胜于郑州,洛阳轴承集团特种精密轴承公司为“神舟”系列飞船和“嫦娥奔月”工程提供过90%的轴承。

郑州和洛阳在工业领域的侧重点不一样,郑州的优势在信息产品、新材料和汽车、食品和纺织、煤炭、工程机械等领域,而洛阳的优势则在现代化装备制造、汽车零部件、新材料等领域。但在某些领域,两城的优势将发生重叠,如新材料领域,这也是郑洛之间需要解决的产业协同问题。

在未来,两个城市“补课”的重点也不一样。郑州确立了“拉长工业短腿,发挥商贸优势”的发展方针,其工业结构的调整方向,主要为适当重型化,而洛阳则要补轻工业的课。同时,洛阳的第三产业比重过低,作为豫西乃至整个中原—关中地区的中心重镇,洛阳的流通和商贸相对落后,其旅游产业的发展程度,亦与其中国第一大文化资源大市的地位不相称。在未来,文化资源应该继续集中在洛阳,如少林资源就与洛阳更为同源。而郑州,则要将自身更清晰地定位为现代化都市,不要去和洛阳抢古都的地位。

同时,在经济活力方面,洛阳需继续推进改革。2009年,郑州的非公经济比重,已经达到67%,而洛阳仍然在40%左右。大型国有企业的存在,限制了洛阳民营企业的生存空间。目前,洛阳民营企业的数量,已经占到企业总数的90%以上,但是,这些企业大都多而不强。在民营企业领域,培养部分能够在主流行业与国有企业抗衡的企业,是洛阳未来的重任。

在中原城市群中处境尴尬的洛阳,完全可以将眼光投向更广袤的空间。

秦失其鹿,天下共逐之。

所谓逐鹿中原中的中原,最初始的地方,就是故秦之地,亦即现在以西安和咸阳为中心的关中。后来,历朝历代疆域扩大,中原方为今日河南之地,洛阳更一度成为世人眼中的“中国”。

如此,中原与关中,本来命同一线。正如洛阳与西安的兴衰沉浮总是同步一样,洛阳在未来,亦可以与西安一起,谋划创立泛中原经济区。

在中国历史中,洛阳与西安,联系非常密切,而且兴废同步,这显示了历史的吊诡之处。西周都西安,东周都洛阳;西汉都西安,东汉都洛阳。隋唐时期,隋炀帝一度以洛阳为中心,其大运河,即是以洛阳为龙头。而在盛世大唐,西安与洛阳并称两京,甚至在武则天时期,洛阳一度成为“神都”。

彼时,洛阳是真正的天下的中心,有“九州腹地,十省通衢”之称。洛阳与西安共进退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在于,洛阳盆地地域狭小,不利于开疆拓土;而西安八百里秦川,宜于发展,但位置偏西,交通不便。因此,只有洛阳与西安互补,方可有进有退。

唐末,长安(今西安)被兵乱破坏,自此以后,不复为首都,而后的洛阳,也随之衰落。而在宋朝迁都东京(今开封)之后,中国的首都,就一直东移,从东京到南京,再到北京。而此后,传统的东西两京西安与洛阳,便被遗忘在黄土高原之上了。

事实上,中国经济版图东移不仅是改革开放30年内的事,早在五代十国以来,中国的经济中心已经东移,而都城东移,只不过是经济中心东移的结果。而现代内陆型大国,则有一种很奇特的发展曲线,即先是沿海区域发展,然后再达到全国发展的大致均衡。最典型的是美国,美国的发达,首先是东海岸靠近大西洋的一些州,其后,才逐步推进到全国,目前,美国各个州都已经基本达到发达水平。

同时,作为美国的中心,芝加哥等中心城市和区域,亦成为美国重要的经济极。中国的区域发展曲线与美国非常类似,都是沿海区域先发展,然后是中西部的振兴,最后,在未来时代,达到全国的相对均衡。由此可以预见,以西安和洛阳为中心的泛中原城市群,在未来的中国均衡时代,亦值得期待。

在现实语境中,洛阳与西安一起打造泛中原经济区,亦存在很大合理性。西安是中国北方除北京之外的最大城市,是西北、蒙西南、晋西南、豫西地区的总部经济所在地,是中国的创新中心和重要的装备制造业、高新技术产业基地,是新欧亚大陆桥中国段和中国中西部地区的主城区。陕西的发展要注重以西安为中心的关中城市群的发展,现在的关中城市群以西安为中心,包括宝鸡、咸阳、渭南、铜川、商州等地级城市。

而洛阳,则是河南西部、山西南部、陕西东部的重镇,不仅重工业发达,其新兴制造业,在最近几年亦是整个中原区域(包括河南、山西、陕西等省)的翘楚。

其实,在中原城市群中,河南的主要经济重镇亦多集中在西部,如此,洛阳作为河南的西部重镇,联合河南西部的三门峡、山西南部的临汾,以及陕西的关中经济圈,一起构筑泛中原经济区,似乎具有很大的现实可行性。

相对于中原城市群内的洛阳与郑州争雄,并且群龙无首的局面,洛阳作为泛中原经济区的东部龙头城市,其优势更为集中。

同时,即将打通的欧亚大陆桥亦将促使洛阳成为泛中原经济区的重要龙头城市。欧亚大陆桥指的是把欧洲和亚洲两侧的海上运输线连接起来的便捷的铁路运输通道。欧亚大陆有两座大陆桥: 第一欧亚大陆桥是从俄罗斯的符拉迪沃斯托克为起点通向欧洲各国,最后到荷兰鹿特丹港的西伯利亚大陆桥;第二欧亚大陆桥是由中国陇海和兰新铁路与哈萨克斯坦铁路接轨的新欧亚大陆桥。由于所经路线很大一部分是原“丝绸之路”,所以人们又称之为现代“丝绸之路”,是目前连接亚欧大陆东西两端最为便捷的通道。

新欧亚大陆桥东起我国黄海之滨的连云港和日照等港群,向西经陇海线的(由东向西)连云港、徐州、商丘、开封、郑州、洛阳、三门峡、西安、宝鸡、天水等站,兰新线的(由东向西)兰州、武威、金昌、张掖、清水、酒泉、嘉峪关、玉门镇、柳园、哈密、鄯善、吐鲁番、乌鲁木齐等站,再向西经北疆铁路到达地处我国边境的阿拉山口,进入哈萨克斯坦,再经俄罗斯、白俄罗斯、波兰、德国,最终西止荷兰的世界第一大港鹿特丹港。欧亚大陆桥是目前全球内陆经济联系的最重要通道,而位于中国国内的欧亚大陆桥部分,乃是中国中西部交通的核心要道。

在欧亚大陆桥中,洛阳至西安段,可谓是中心路段。该路段往东,是沿海区域,往西,是延绵数千里的边疆区。而在开封至郑州,洛阳至西安,西安至宝鸡一线中,洛阳亦可谓是中心城市,在未来的内陆经济时代,洛阳又将重新成为中国中西交通的中心。

目前,关中城市群的国内生产总值占到陕西省的70%,人口总量占到全省的63%,而洛阳、三门峡以及其他豫西城市的国内生产总值,亦可占河南省的20%左右,未来的泛中原经济区的国内生产总值,可以接近乃至超越武汉城市圈和中原城市群的国内生产总值,成为中国经济的独立一极。

洛阳是中国第二大古都城市,其名望仅次于西安。在中国历史上,先后有13个王朝在此建都,洛阳是我国“七大古都”中建都最早、建都时间最长、历经帝王最多的古都,同时,它还是道、儒、佛三教兴盛之地。洛阳拥有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0处,不仅是河洛文化的核心地带,亦是中华文明的重要源头,其文化资源得天独厚,冠绝国内。但是,拥有如此灿烂文化积淀的古都洛阳,其文化产业却仍很落后。

2009年,洛阳文化产业总产值为96亿元,占比4%强,而国内其他古都城市,文化产业都已经成为重要支柱产业之一。2009年,北京文化产业的占比已经达到12.3%,西安文化产业的占比为5.5%,而杭州则为国内最高,达到12.6%。相对而言,洛阳文化产业的比重,在国内文化大市中,比例非常低,排名非常靠后。

而纵使是一些新兴的工业城市中,亦出现一些文化产业发达的城市,如深圳,几乎无文化积淀,但是,其文化产业比重却接近7%。同样,厦门和青岛的文化产业比重亦达到7%。

文化产业的发达程度,是衡量国家和地区发达程度的重要标志,目前,文化产业也已经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新兴行业。美国文化创意产业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是25%左右,日本是20%左右,欧洲在10%~15%之间。2009年,中国文化产业的增加值达到8400亿元,占比2.5%左右。

洛阳坐拥如此雄厚的文化资源,却没有成为文化大市,是一种莫大的遗憾。昔日的灿烂,如何变为今日的辉煌?

在某种意义上说,洛阳的文化产业缺少三要素,即现代化、商业化、产业化。洛阳需要培养富有自身特点的龙头文化企业和文化项目。

同为古都,杭州就可以为洛阳所借鉴。

杭州虽然也是南宋都城、著名古都,同时还有杭州西湖这个千年文物,但是杭州的文化产业并没有停留在过去的灿烂之上,而是融入了现代潮流,在动漫、艺术等领域,杭州大展拳脚。目前,杭州拥有5个国家级动漫基地,动画片产量居全国之首,中国国际动漫节被誉为“世界上规模最大、人气最旺的动漫盛会”,并被加冕为“动漫之都”。

反观洛阳,则更多是在“吃过去饭”,其文化产业的收入,更多来自传统的风景旅游点的门票收入。未来,洛阳亦需发展如动漫、新闻出版、文化创意等现代文化产业。

同时,洛阳的传统文化资源亦需要现代化的商业模式,在这个方面,杭州的宋城集团可以为洛阳所借鉴。

宋城集团将杭州的传统与历史浓缩为舞台剧《宋城千古情》,并获得了中国舞蹈界最高专业奖项“荷花奖”。 至今已有2200余万人次观看过《宋城千古情》,该剧每年拉动220万人次的夜游市场,创造直接经济效益15亿元。

目前,洛阳成立了马金凤豫剧艺术演出公司,其龙头产品《河洛风》和《十万宫廷乐舞》崭露头角。在未来,该公司可以借鉴宋城模式,加大商业化运作,将传统的文化资源与现代商业化运作结合起来,争取在演出收入方面获得大的突破,打造成知名的文化演出品牌。

同样,洛阳的文化资源急需产业化。洛阳的众多古都遗址,以及龙门石窟、白马寺等著名风景点,以及“三符”(河图、洛书、八卦)、“三教”(儒、道、佛)、“三学”(经学、玄学、理学)、三彩(唐三彩)等传统文化资源,都需要以产业化的模式,成立商业化的组织。

而洛阳的龙头项目牡丹花会、河洛文化节等,需要走出洛阳,成为全国性的文化品牌。前几年,连战访问大陆时,就称自己是“河洛郎”,在未来,河洛文化节可以打造成为海外华人寻根问祖的重要品牌。

同时,洛阳应该有自己的文博会。作为全国著名的文物大市,洛阳的馆藏文物量居全国地级市之首,而且有大量的文物流散于民间,通过文博会,可以汇聚洛阳的文化资源,形成文化资源的产业化和规模化。

更为重要的是,洛阳需要开放、包容的社会文化。作为河洛文化的源头,洛阳更多的是一座内地城市。从人口构成方面看,洛阳缺乏对外地人才的吸附能力,而一个城市的文化发达程度,却在很大程度上往往与“容纳异己”的能力息息相关。北京、深圳和杭州,都以开放、包容著称,故其文化产业发达。北京容纳了各种各样的人才,在曾经一度流行的“画家村”里,很多当时的边缘人士后来都成为国内名家,很多著名的歌手亦曾经在北京街头的酒吧驻唱。杭州能够成为动漫之都,也与其包容性有很大关系。正因为杭州的包容性,蔡志忠、朱德庸等人才会来杭州定居。而深圳,更是广泛容纳三教九流。只有拥有开放的胸襟气度,方可成就文化产业的繁荣。而上海虽然为中国第一大经济强市,但是由于其排外思想严重,社会并不开放,上海的文化产业也不发达,这一点,当使洛阳引以为鉴。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