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周礼》和《礼记》有什么区别

《周礼》和《礼记》有什么区别

时间:2022-02-2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顾名思义,《周礼》是周朝时记载礼乐、礼仪并对其进行解释的典籍。《周礼》包含着丰富的治国思想,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它与《周礼》最明显的区别就是:《周礼》的关注点是维护和巩固周朝自身的统治,体现的是治国的手段;而《礼记》的关注点是以一种普世性的方式来维护和巩固统治,体现的是儒家的治国理念、伦理思想。所以可以说,《周礼》是《礼记》的思想之源,《礼记》是《周礼》的张扬和发展。

顾名思义,《周礼》是周朝时记载礼乐、礼仪并对其进行解释的典籍。周朝刚刚建立时,为配合当时的分封制,周公旦在制度方面进行了一系列的革新。在他的推动下,上古至商朝时的礼乐形式得到大规模整理、改造,形成可操作的礼乐制度,将社会生活中的各个方面都纳入礼的范畴,并将这些礼乐制度汇编成书,即为《周礼》。

周朝制定礼乐制度的目的,是按照周朝人的标准来规范各个社会阶层的礼乐内容,通过制度的形式来扩大自身文化的影响,从而加强各社会阶层的文化认同,维护宗法等级秩序,巩固周朝统治。

《周礼》的内容涉及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包括祭祀、朝觐、封国、巡狩、丧葬这样的国家大典,也包括用鼎制度、乐悬制度、车骑制度、服饰制度这样的具体规范。比如,《周礼·地官·遂人》篇中就规定了遂大夫的职责:

遂大夫掌管本遂的政令,按季度稽查遂中男女的多少,以及六畜、田地的数量,辨别遂中可任役事的和可以免除役事的人,教他们种庄稼,考察他们的工作成绩,掌管有关的政令和禁戒,听断有关的事项和争讼。命令治理邑里的属吏,每年年终总结政事上报。

《周礼》包含着丰富的治国思想,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比如,隋朝建立的“六部制”,就是沿袭和借鉴了《周礼》“六官”的模式,并且为后世王朝所效法。

《礼记》同样是一部记载和论述礼制、礼仪的典籍,但它的内容更为广泛,包括政治、法律、道德、历法等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它与《周礼》最明显的区别就是:《周礼》的关注点是维护和巩固周朝自身的统治,体现的是治国的手段;而《礼记》的关注点是以一种普世性的方式来维护和巩固统治,体现的是儒家的治国理念、伦理思想。

《礼记》的内容有专记某项礼节的,有专说明《仪礼》的,有杂记丧服丧事的,有记述各种礼制的,有侧重记礼节和守则的,有记孔子言论的,还有结构比较完整的儒家论文和授时颁政的《月令》以及《文王世子》等示范性文章。比如,《礼记·礼器》篇中是这样记述服色方面的礼制的:“天子穿的龙袍有九种图案,诸侯的祭服只能有七种、五种或三种图案,大夫只能有一种黑青相间的张形图案,至于士穿的衣服,没有任何图案,只是上身玄衣,下身浅绛色之裳而已。”

从适用范围上来看,《周礼》侧重于政治制度方面。其中推出了六典、八法、八则、八柄、八统、九职、九赋、九式、九贡、九两等十大治理法则,包括地官、春官、夏官、秋官的叙官都做了详细说明。《周礼》中的宗法等级制度,以及所体现的礼的思想,成为中国古代后世社会效法的制度和正统的统治思想。在礼的基本原则方面,比如亲亲、尊尊、长长等方面,基本上没发生实质性变化,有的只是进一步巩固和强化。再比如,在一些建筑布局和设计方面,后世各朝代基本上也遵循了《周礼》中“左祖右社、面朝后市”的规定。隋唐时期的长安城、明清时期的北京城,都是遵从《周礼》的规定而来。

《礼记》除了记述了先秦时期包括《周礼》在内的有关冠、婚、丧、祭、乡、射、朝、聘等方面的礼仪制度外,还有关于礼的理论以及礼的学术思想和伦理道德方面的论述。《礼记》全书大多数都是散文式的撰述方式,有些通过小故事来阐述道理,有些引用一些经典书籍中的道理来以理说理,有些运用心理描写的方式来刻画。此外,还使用了不少格言、警句。

最主要的是,《礼记》在记述规章制度的同时,还刻意体现着儒家关于仁义道德的思想。比如,其中就包含儒家《大学》《中庸》等经典篇目。

孔子生活的时代,原有的社会秩序遭到严重破坏,诸侯纷争,礼崩乐坏,所以孔子希望在恢复既有的周礼的基础上,建立一套更实用的新的礼制。这种礼制,就是将儒家仁义道德的思想纳入其中。所以可以说,《周礼》是《礼记》的思想之源,《礼记》是《周礼》的张扬和发展。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