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人的心理需求无限性与虚拟价值无限拓展

人的心理需求无限性与虚拟价值无限拓展

时间:2022-07-08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人的存在、全面发展必然以丰富的需要体现出来,人的需要作为人的生命存在的一个基本规定,不仅是人与外界发生联系的直接方式,也是人类维持生存与发展的原初动力。马克思认为,“人以其需要的无限性和广泛性区别于其他一切动物”。人的心理需求的无限性与满足手段的稀缺性既是当下经济社会的主要矛盾,也是推动经济时代发展变迁的根本动力。

人的存在、全面发展必然以丰富的需要体现出来,人的需要作为人的生命存在的一个基本规定,不仅是人与外界发生联系的直接方式,也是人类维持生存与发展的原初动力。没有需要,当然也就没有生活,需要的产生和满足是生活的主要内容,需要不仅是人生活的最终动因,也是生命存在的标志。需要是马克思考察社会历史发展的一个基本前提,马克思说,“把人和社会连接起来的唯一纽带是天然必然性,是需要和私人利益”,人从一开始就“把能满足他们需要的外界物同一切其他的外界物区别开来”,区分的前提和标准就是人的需要。“马克思在论述社会历史发展的基本要素,基本前提的时候,处处都提到了‘需要’,不仅如此,他还处处都把‘需要’当作是一种原动力,一种始因,用以来解释人们的活动。”门格尔、庞巴维克、维塞尔等经济学研究的出发点都是个人需要和需要的满足;杰文斯认为,经济学必须以充分而精密的研究效用条件为基础,要了解这个元素,必须考察人的欲望与愿望;心理学则以马斯洛(1908~1970)和爱利希·弗罗姆的人本主义为代表,他们都对人的需要和需要满足条件进行了系统的分析和详细的论述。

中国大百科全书对需要的解释是“生物体、个人、社会集团和整个社会对其存在和发展的客观条件的依赖和需求”,李德顺认为需要是“基于人与环境的不平衡而产生的趋于平衡的一种自觉倾向”,王玉樑认为需要是“主体生存和发展过程中产生的一种占有客体,获得客体的某些功能以维持自身生存和促进自身发展的倾向”。从心理学的角度看,需要是驱动人类行为的基本要素,如果人的需要未得到满足,建立在生物物理和生物化学基础上的人体内部平衡状态便会受到破坏,由此造成一系列心理或生理压力。压力超过一个阙值,人们就会产生动机,进而通过一定的行为来实现自己的需要,以便缓解和消除身心的紧张状态。人类的行为虽然形态各异,但随着行为的实施使需要得到满足,从而舒缓身心的紧张状态则是一个相同的过程,这一过程带给人的心理或生理上的主观感受就是经济学中所谓的“效用”。人的需要与动物的“本能需要”有着本质的区别。“动物只是在直接的肉体需要的支配下进行生产,而人甚至不受肉体需要的影响也进行生产,并且只有不受这种需要的影响时才进行真正的生产。”动物的“本能需要”是纯粹个体性、生理性的,而人的需要本质上是一种社会性需要,是在社会活动中产生并得到提升的,“需要作为主体性的确证,本质上具有社会的性质;需要作为人追求自己对象的本质力量,并不是超脱于社会之外的抽象的、孤立的个人所能具有的,这种本质力量是社会力量,社会结合的力量”。

马克思认为,“人以其需要的无限性和广泛性区别于其他一切动物”。首先,人的需要是广泛的。从内容上,人的需要是多方面的,恩格斯曾将人的需要归纳为生活需要、享受需要、发展的需要;从层次上,人的需要是多层次的,马斯洛将人的需要从高到低划分为生理需要、安全与保障的需要、爱与归属的需要、尊重的需要以及自我实现的需要。其次,人的需要是无限性的。人的需要从实现上是一个永无止境的更新过程,“已经得到满足的第一个需要本身、满足需要的活动和已经获得的为满足需要用的工具又引起新的需要”。需要的不断发展也正是“人的本质力量的新的证明和人的本质的新的充实”。

恩格斯在为马克思的《雇用劳动与资本》单行本所写的导言中写道:“生活资料、享受资料、发展和表现一切体力和智力所需的资料,都同等地、愈益充分地交归社会全体成员支配。”在这里,恩格斯把消费资料分为三种,即生活资料、享受资料和发展资料,其实质是把人的需要分为三个层次,即生存的需要、享受的需要和发展的需要。

从经济管理研究的角度,人的需要可以相对划分为生理需要和心理需要(在经济学的研究中,考虑人的购买能力和供求关系后,一般称需要为需求,本论文不对这些概念差异做严格区分)。首先,生理需要和心理需要的划分在逻辑上对应着马克思关于人的“物的存在”和“社会存在”的基本规定,马克思对此是用“历史地自行产生的需要”和“社会需要”描述的,“历史地自行产生的需要即由生产本身产生的需要,社会需要即从社会生产和交换中产生的需要”。其次,生理需要和心理需要的划分能够体现人的需要发展的客观历史过程,正是人的需要由“生理”向“心理”发展,需要才体现出广泛性和无限性。需要达到什么程度,也表明人发展到什么程度,心理需要的不断增强,说明人的进步发展。“所有的生物和我们一样都需要食物、高等猿类和我们一样都需要爱,但没有别的什么和我们一样需要自我实现。换言之,需求越高级,人的特征就越明确”。再次,心理需要和心理需要的划分符合经济活动中生产、消费的一般顺序。一般而言,对于人的消费活动而言,显然是受经济发展水平和收入水平制约的,人一般要在实现生理需求满足的基础上,再追求美、乐、新等心理需求的满足。生产活动一般也是先着眼于实现满足生理需求的基本功能(如衣服要能够蔽体御寒),再着眼于满足心理需求的附加功能(如衣服的款式、品牌等)。

现代经济学把人的欲望及需要作为研究的现实逻辑起点,把人的欲望的无限性与满足欲望手段的稀缺性视为经济活动的基本矛盾。实际上,说广义虚拟经济时代中人的欲望或需求是无限的,应该主要是针对人的心理需求而言的,人的生理需求是有限的。对人的生理需求而言,任何一个有机体的人,都有其“空间边际”,成年人的平均身高为1.7米左右,平均重量约为70公斤,因此他对外界的物质所需是有限的,超过这个限度,事实上过量的食物对生命机体“弊大于利”,边际效用递减规律是生命存在的客观规律。对生产与生理需求的关系,在工业经济时代之前,人类整体的生产水平是不足的,即“总供给小于总需求”,解决生产问题的基本前提要强调需求的无限性,而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人类的整体生产水平是大于“当下需求”的。人的心理需求的无限性与满足手段的稀缺性既是当下经济(即所谓“新经济”)社会的主要矛盾,也是推动经济时代发展变迁的根本动力。传统价值理论的分析也是从人的需求开始,但受时代的制约,这种需求主要是指生理需求,即从古典经济学到今天的主流经济学,对财富的认识主要限于物质财富,限于生理需求的满足,各种经济模型和理论主要是解释物质生产的经济规律,是一种仅仅考虑人类生理因素的片面的人类活动图式。劳动价值论占统治地位的时代是资本主义早期,生理需求的满足是那个时代的主要矛盾。效用价值论虽然强调价值的主观性,但仍“是把不同层次的需要压缩到最底层次的生理需要上,而且加以一般化,以此来衡量一切不同质的需要层次,因而它是一种违背常识的、褊狭的、机械的、抽象的价值论”。针对传统价值理论的缺陷,广义虚拟经济理论从人的全面需求出发,把虚拟价值定义为对人的心理需求的满足,由于人的心理需求具有开放性、无限性,决定了虚拟价值是无限拓展的,人们对虚拟价值的创造也永无止境。从该意义上讲,广义虚拟经济理论是真正的“人本经济学”。“我们需要的是一门把人看成有着各种需求、有着向更高的生存层次和更充实的生活发展内在潜能的完整的人。将活的生命注入机械的经济学核心是一个挑战,但也是紧迫的任务。这是一个使经济学人性化的挑战。”。

实体经济时代,物质短缺始终是压倒性力量,以生存为核心的生理需求还没有得到充分满足,产品生产虽然也要考虑花样、色彩、包装等虚拟经济要素,但主要关心的还是满足生理需求的物理功能。虚拟经济的生产正如消费文化学者所讲的,很大程度上是文化符号的生产和操纵,求美、求乐、求新、求异等成为生产的目标。正如中国古代思想家墨子所说的“食必常饱,然后求美;衣必常暖,然后求丽;居必常安,然后求乐”,生产功能随着历史进程发生着根本性的变化。当前管理学中所研究的生产方式福特主义向后福特主义的转变,实际上就是从实体经济向虚拟经济生产方式的转变,即从同质产品的大批量生产、规模经济、劳动技术分工、强调同质产品的大众市场、忽略市场的细分和消费需求的多样化等,向着市场细分、消费者导向、更灵活的生产专业化、更短的生命周期、对新技术的充分利用、劳动的非标准化等转变。虚拟经济时代消费的双重意义更加明显:它一方面意味着消耗、消灭、消除,另一方面也意味着实现,特别是较高层次的自我实现。人在生活中必须感受到除生理之外的其他存在,在商品经济成为现代生活的主宰力量后,个体在压倒性的社会力量面前,力图通过消费凸现自身的存在。消费在物理意义上消解客体的同时,也在社会和文化意义上塑造主体,并因此找到了使个体整合到社会系统中的媒介。虚拟经济时代,产品不再被看作是单纯满足生理需求的物品,而成为人们之间互换心理需求的载体,是一个个承载着价值、信念的文化产品。企业不再是单纯的物品制造所,而是文化生产、制造、销售单元。国际贸易中交换的不再是货物,而是文化。这样的定位显然对人类更有益,更能让人身心愉悦,让人类更有尊严。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