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项目管理的哲学思维体现在

项目管理的哲学思维体现在

时间:2022-07-06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项目就是一次性、创新性的活动,对项目的管理就是项目管理。综观项目管理实践,我们时时刻刻都离不开要回答和解决项目管理中的“怎么看?”,“怎么想?”而项目管理中的“怎么看?”,“怎么想?”我始终有一个愿望:希望能有一部指导项目管理的简要哲学读物,秉持“大道寓于简”的思考,通俗、准确地解释项目管理的哲学内涵,直接而有效地运用于项目管理实际,指导解决项目管理中“怎么看?”,“怎么想?”

自古以来,中国的大禹治水、建造万里长城,都江堰水利工程;古埃及的金字塔建设,古罗马的尼姆水道修建;到近代美国的曼哈顿原子弹计划,北极星导弹研制,阿波罗登月计划,直至现代的中国三峡水利工程,载人航天工程,嫦娥探月工程等这些古今中外伟大的项目,推动了人类社会的发展。

近年来,在我们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现实生活中,大到航天工程、各类建设项目、组办奥运会、企业改制重组、新产品开发;小到我们组织一次庆典、一次培训、一次旅游、生日聚会,都是项目。项目就是一次性、创新性的活动,对项目的管理就是项目管理。可以说当今社会项目无处不在,人人都离不开项目管理。也正因如此,目前各行各业的人都在学习与自己行业、专业相关的项目管理,参加IPMP、PMP、CPMP等各种项目经理资格的认证。但是面对纷繁复杂的各类项目管理,由于其内容涉及面广、多角度、多层次,理论深奥,方法繁多,实践多变,常常使人莫衷一是、不得要领、顾此失彼、事倍功半。究其原因可能是多方面的,但是没有抓住项目管理的主导、灵魂,——缺乏对项目管理哲学内涵的关注和理解,是重要原因之一。这正如国际项目管理专家,罗德尼·特纳教授所说:项目经理应该具备能够从哲学的角度和战略的高度了解项目管理内涵的能力。

综观历史发展,管理科学(包括项目管理学)每一个阶段的演变、突破和发展,通常都是以相关管理哲学的进步为标志的,或者说是管理哲学在新领域创新的结果,而掌握了先进管理哲学的管理者在管理科学实践中的创造性运用又反过来推动力相关管理哲学和管理科学的发展。

没有管理哲学的指导,管理科学就会失去了灵魂,形同僵化的躯壳,就不会对管理者有太多的帮助——这就是在现实中我们常见的、看似许多人都懂得某个管理理论,也会运用这样那样的方法,但管理效果却大不相同的深层原因。可见,我们学习项目管理知识,掌握运用项目管理方法固然重要,但是掌握和运用先进的管理哲学则更为重要。以项目管理哲学指导项目管理,会使项目管理者在复杂的项目管理中,不仅能够正确、灵活、事半功倍地应用各种方法,还可以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创造出许多新的方法,多、快、好、省地开展项目管理工作,成功地实现项目目标。

项目管理的实践告诉我们,在每个成功的项目中,其管理者、工程技术人员和参与者,都已经在不同程度地、自觉或不自觉地在运用着哲学的一些观点、思维和方法——也就是说项目管理哲学的实际存在和发挥着作用,已经是一个不争的事实。只不过是我们实际运用的水平如何而已。随着项目管理的发展,现在需要的是让更多的人,更自觉、更系统地以正确的哲学思想指导项目管理活动,以避免项目管理者遭受思想僵化、杂乱盲目、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等观点、思维和方法所左右,进而不再出现追求政绩项目、拍脑袋项目、豆腐渣工程、劳民伤财项目、贻害子孙项目。

综观项目管理实践,我们时时刻刻都离不开要回答和解决项目管理中的“怎么看?”,“怎么想?”和“怎么办?”等诸项问题。正确地回答和解决这几个“怎么”的问题,是项目管理成功的关键。

众所周知,哲学是关于世界观、方法论和思维规律的学问。而项目管理中的“怎么看?”,“怎么想?”和“怎么办?”正是对应于哲学中的“世界观”、“思维规律”和“方法论”这些核心内容。研究和解决项目管理中的“怎么看?”,“怎么想?”和“怎么办?”的问题,就是项目管理哲学的主要内容。

当前我国的各种各样的项目愈来愈多,项目管理工作愈来愈重要,项目管理遇到的新问题也愈来愈多。项目管理作为一个专业、一个学科,有她自己的基本问题、系统理论、重点领域和特有的技术、方法、手段。但更重要的,还要有精神支柱、科学先进的理念和思维方式等灵魂知识——这就是哲学内涵。项目管理中许多问题的解决仅仅依靠单纯的、具体的项目管理理论、技术、方法、手段是远远不够的。如果我们不理解项目管理的灵魂理念、科学思维和先进方法论等哲学内涵,而只知道具体的技术、方法、手段,当我们遇到了项目管理的新情况、新问题将不知道如何去认识,去思考、分析,如何运用具体的技术和方法;而理解了项目管理哲学内涵,掌握了项目管理的理念,思维方式和科学方法论,即使对项目管理具体的技术、方法、工具、手段掌握的并不精通,也可能把对哲学内涵的理解和应用,作为“伟大的认识工具”,为我们提供正确实施项目管理,处理好项目管理中复杂矛盾、纷繁关系的立场、观点、思路和方法,从而高屋建瓴、纲举目张地将哲学思辨转化为指导现实的指南,变成解决具体问题的金钥匙。

然而目前有关项目管理哲学的系统著述还很鲜见。项目管理的专著和教材中,研究和阐述有关项目管理的理念、思维、方法论的涉及哲学内涵的内容还不多。

作者经历了几十年的科研、技术、经营管理和教学工作,起起落落、坎坎坷坷,有成功的欢愉,也又败北的失落。在工作与生活的浪潮中,特别是在应对一次性没有做过的事的经历中,引起了自己的一些思考。最近十余年通过对哲学和管理哲学等著述的再学习和感悟,开始考虑作为管理者应该有的一些反思、批判、总结,以至于希望梳理出一点能对未来会有点什么借鉴的东西。记得在2003年与我国资深项目管理专家、国际项目管理协会前任副主席钱福培教授讨论他提议拟创建《项目学》一事中,我建议应考虑在其中包含有项目管理哲学思辨的内容时,就获得了他的赞同和支持;在2005年曾冒昧地写了一篇《项目管理哲学内涵浅析》发表在项目管理技术杂志上,引起了不小的反响。近年来又断断续续对项目管理中的一般科学方法论问题做了些探讨,但对系统的项目管理哲学问题始终未敢有更深的涉足。我始终有一个愿望:希望能有一部指导项目管理的简要哲学读物,秉持“大道寓于简”的思考,通俗、准确地解释项目管理的哲学内涵,直接而有效地运用于项目管理实际,指导解决项目管理中“怎么看?”,“怎么想?”和“怎么办?”的诸项问题。

研究并倡行项目管理哲学,是哲学家、学者、教授和项目管理专家的责任和义务。我不是学者、也不是专家,只是有一些项目管理的经历和感悟的项目管理者,想要编写、梳理项目管理哲学层面的东西,实属力不从心、勉为我难。“山中无老虎,猴子称大王”,在暂无大将担纲此任之际,为了及早实现见到《项目管理哲学》这一愿望,也为了抛砖引玉,我们就自不量力、滥竽充数了。“丑媳妇迟早要见公婆”,于是忐忑地抛出这个待批判的靶子,算是为此事开个头吧。

本书暂名《项目管理哲学简论》,之所以如此命名是因为:从总体考虑,目前自己对项目管理哲学的认知还不够成熟;在表述形式上,希望破除读者对哲学的神秘感;在内容方面是希望通过对已有项目管理的理论、经验、技术、方法的研究、梳理和总结,加上对哲学(特别是关于管理哲学和工程哲学)理论的学习与思考,能够挖掘和整理出一些项目管理中有关哲学的内涵,对相关的内容做一些简单扼要、明了通俗的论述,使读者易读、易懂,对指导项目管理者成功地管理各类项目有所帮助。

本书在立意方面,以指导应用为出发点,以解决项目管理中面对的“怎么看?”,“怎么想?”和“怎么办?”的浅见为主线,没有过多的旁征博引,也较少地涉及哲学深奥理论的探讨。本书看似“大命题”,实为“小册子”,好似在项目管理和哲学的土壤中生长出的“项目管理草根哲学”。应该说,本书只是对哲学和项目管理整合应用的学习之作、理解之作、感悟之作和探索之作。希望该书能够“顶天立地”——既“站在巨人的肩膀上”,遵循、消化、继承哲学发展的先进成果,又“接地气”地站在项目管理实践应用的土地之上,探索项目管理哲学内涵,能对项目管理实践以通俗、简要、实用的指导。也希望此项努力能充实、强健我们的项目管理科学,引发更高水平《项目管理哲学》的诞生。


本书的编写得到项目管理领域著名专家钱福培教授和我国知名哲学家、工程哲学专业委员会副理事长,中国科学院大学工程与社会研究中心副主任李伯聪教授的审阅、支持和指导;承蒙钱福培教授、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建设部原总工程师姚兵教授、中国航空工业集团公司葛子干总工程师、清华大学王守清教授、北京大学薛岩为此书作序,他(她)们对项目管理哲学智慧、真知灼见的认知和对其研究应用的推动,不仅使作者感动和感谢至深,也为本书成就了画龙点睛之笔。

本书的编写出版得到了中国经济杂志社和中国经济和管理技术研究院贾志威常务副院长和各位同仁的鼎力支持。

部分梗概内容由山东大学韩学坤博士生翻译成英文,中国科学院大学詹伟博士、副教授审校了译文,感谢他们的支持和辛勤工作。

本书在编写过程中引用的文献资料,已经在书中尽量一一列出,也在此向原作者致谢。

希望本书能为从事项目管理的实际工作者、项目经理,项目管理专业人员和专家、教授、学者,高等院校的本科生、研究生,提供一些有别于现有项目管理教科书的参考和指导项目管理的通俗哲学资料,为提高我国的项目管理水平,为培养和造就更多高层次、高素质项目管理人才贡献一份力量。

其实人们的日常生活也离不开哲学。“我们的生活里到处有哲学的踪迹。然而这“哲学的踪迹”是与随时随地的日常生活中的个别事件结合着,它的表现是零碎的,是比较混杂的。单单这些,还不能构成哲学,只能算哲学的萌芽,或哲学的发端。哲学不能满足于个别事物中的零碎的混杂的认识,它要求知道更普遍的,更有系统的,更一般的道理。”鉴于项目是人类两大类重要活动(运作与项目)之一,也是人生必须要面对的“一次性、没有做过的事”,因此也希望本书从项目管理中提炼出的哲学思考,能对想要“把一次性、没有做过的事”做好的各界社会人士,提供一点处理人生问题的哲学层面指导和参考。

作者

2014年4月于厦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