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产业经济理论

产业经济理论

时间:2022-07-06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产业经济学的历史最早可以追溯到著名英国经济学家马歇尔。现代产业组织理论正是在解决这个矛盾的基础上产生和发展起来的。产业结构理论主要研究产业之间的相互关系及其演化的规律性。产业政策通常是对以产业组织理论、产业结构理论和产业布局理论为基本内容的产业经济学基本理论的应用,也是产业经济学理论价值的最终体现。

产业经济学的历史最早可以追溯到著名英国经济学家马歇尔(Alfred Marshall)。当代著名产业经济学家斯蒂芬·马丁(S. Martin)认为:“在经济学中,产业经济学和产业组织学这两个术语是同义词,它们所涉及的是关于企业及其所处产业的理论和经验性研究。”可以说,产业经济学的诞生是一个由浅入深、由片面到更多方面的过程。

产业经济学是以产业分析理论和产业政策实践为背景而新兴的一门应用经济学,是一门研究在分工基础上形成的、以具有某种相同属性的“企业集合”的形式存在着的人类经济活动的特点和规律的科学,它融产业经济理论与产业政策为一体。

由于不同的研究对象,产业经济理论是不能被宏观或微观经济理论所代替的,它是介于宏观和微观中间的一个独特的中观研究领域,它不仅成为宏观和微观经济理论必不可少的补充,而且是处于这两者之外的一个独立存在。它从国民经济中观层次提供了对经济活动新的认识和说明,是人们对现代经济运行从全方位、多维度展开的表现。产业经济学研究应用系统方法,具有显明的问题导向性质,这种问题导向的特点决定了产业经济学的研究,带有很强的实践性和应用性,其产生和发展都与社会经济发展需要解决的问题有着紧密的联系。

19世纪60年代,马歇尔在《经济学原理》中指出了四种生产要素——劳动、资本、土地、工业组织。他认为,追求规模经济的结果是垄断的发展,而垄断是阻碍和破坏价格机制作用的罪魁祸首。现代产业组织理论正是在解决这个矛盾的基础上产生和发展起来的。

20世纪30年代,以梅森(Edwards S. Mason)和贝恩(J. Bain)为代表的美国哈佛大学的一批经济学家,形成了产业组织理论的完整体系,并在1959年出版《产业组织》。他将产业组织概括为产业内不同企业之间的各种类型的市场关系,即它们的交易关系、资源占用关系、利益关系、行为关系;提出了市场结构(S)、市场行为(C)和市场效果(P)三个基本范畴,分析了三者的相互关系,并以研究市场结构为重点,构成了“SCP”分析范式。这就是主流或经典的产业组织理论。

产业结构理论主要研究产业之间的相互关系及其演化的规律性。

产业结构是同经济发展相对应而不断变动的,这种变动主要表现为产业结构由低级向高级演进的高度化和产业结构横向演变的合理化。

(1)从工业化发展的阶段来看。产业结构演进包括几个阶段:前工业化时期、工业化初期、工业化中期、工业化后期和后工业化时期五个阶段。

(2)从主导产业的转换过程来看。产业结构的演进有以农业为主导、以轻纺工业为主导、以原料工业和燃料动力工业等基础工业为主导,以低度加工型的工业为主导、以高度加工组装型工业为主导、以第三产业为主导、以信息产业为主导等几个阶段。

(3)从三大产业的内在变动来看。产业结构的演进是沿着以第一产业为主导到第二产业为主导,再到第三产业为主导的方向发展的。

(4)从产业结构演进的顺序看。产业结构由低级向高级发展的各阶段是难以逾越的。后一阶段产业的发展是以前一阶段产业充分发展为基础的,但各阶段的发展过程可以缩短。

产业结构变动的影响因素主要有:供给因素、需求因素、国际贸易因素、国际投资因素、其他因素等。

随着工业化的发展和劳动生产率的提高,第二、第三产业逐渐取代农业成为国民经济的主导产业。同时由于交通运输网的迅速发展,使得运输因素不再是生产的决定性因素,此时市场因素成为产业能否盈利甚至是能否生存的关键。西方区位理论逐步从古典区位论的成本学派发展为近代区位论的市场学派,以费特(E.A. Fetter)的贸易区边界区位理论、克里斯塔勒(W. Christaller)的中心地理论和廖什(A. Losch)的市场区位理论等为代表,区位论也由立足于单一的企业或工厂转变为立足于城市或地区,由着眼成本、运费最省发展为追求市场最大。

20世纪60年代以后,随着世界范围内工业化、城市化进程的加快,着眼于区域经济活动的最优组织的现代区位理论应运而生。现代区位理论改变了过去孤立地研究区位生产、价格和贸易的局面,开始将整个区位的生产、交换、价格、贸易融为一体进行研究,从单个经济单位的区位研究走向区域的研究,从只注重区位经济产出的单一目标向关注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的多重目标转变,从纯理论假定的理论推导走向对实际的区域分析和应用模型的研究。现代区位理论主要有成本——市场学派理论、行为学派理论、社会学派理论、历史学派理论、计量学派理论等。

产业布局理论与实践的完善,形成了产业规划学(见图1-2、图1-3)。

图1-2 规划体系图

图1-3 产业规划与其他规划关系示意图

1. 产业政策概念

产业政策是一个国家的中央或地区政府为了其全局和长远利益而主动干预产业活动的各种政策的总和。产业政策通常是对以产业组织理论、产业结构理论和产业布局理论为基本内容的产业经济学基本理论的应用,也是产业经济学理论价值的最终体现。

2. 产业政策的构成要素

产业政策的构成要素有产业政策对象、目标、手段与措施、实施机构、决策程序与决策方式。

3. 产业政策兴起与存续的理论依据

产业政策的本质是一种政府行为,是一种非市场性质的经济调控手段,是政府管理经济的基本工具。制定和推行产业政策是政府经济职能的重要实现形式。

存续的理论依据有:①“市场失灵”说——产业政策的兴起和存续是弥补市场缺陷、完善资源配置机制的需要。②“赶超战略”说——产业政策是政府在市场机制基础上更有效地实施“赶超战略”的需要。③“国际竞争”说——产业政策是当今世界各国更好地参与国际竞争的需要。

4. 产业政策的演变规律

(1)政策内容从简单到复杂、从零星分散到系统化、规范化,政策对象从局部产业向全体产业发展。

(2)政策手段从以直接干预为主向以间接干预为主转变,政策推行方式从以日常行政为主向法治化方向转变。

(3)政策目标从单一性向多元化转变,从局部向全局、从短期向长期、从纯经济领域向综合国力和生活质量领域扩展。

(4)产业政策决策方式向民主化、科学化发展。

5. 产业政策评估

产业政策评估是指在全面掌握信息的前提下,依据特定的标准,对某项产业政策实施的影响、效果进行度量、分析和评价。

6. 产业政策类型

产业政策类型主要有产业组织政策、产业结构政策、产业技术政策。

产业安全是经济安全和发展的基础,是政府制定产业政策、实现经济干预最基本的出发点。归根结底,研究产业组织、结构、布局和政策理论的目的都是为了更好地指导产业实践,为了实现产业生产和发展的安全。

近几十年来,产业安全问题在世界各国和地区的产业政策实践中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关注。从20世纪80年代以来美国、欧盟等所谓后工业化国家和地区在全球化时代的各种产业保护政策可以看到,国家利益和产业安全已经成为这些国家立法的一个基本精神,即便在WTO这样一个经济全球化得到全面体现的机构中,也规定了各国可以根据“安全例外”原则采取相应的保护措施,其中产业安全就是“安全例外”原则的核心。国家竞争从来没有被超越,国家利益和产业安全在经济全球化中,不仅没有被淡化,反而被国家竞争彰显得越来越突出。产业安全理论体系的形成,是对产业经济学框架的完善和对产业经济学理论的发展。

1. 概念

1)产业集聚

产业集聚是指在一个适当大的区域范围内,生产某种产品的若干个同类企业,为这些企业配套的上下游企业,以及相关的服务业,高密度地聚集在一起。从国际范围看,产业集聚是工业化进程中的普遍现象。在工业发达国家,竞争力强的产业通常采取集聚的方式,某类产品与某个城市的名字联系在一起。如美国底特律的汽车、西雅图的飞机、硅谷的电子产品,等等。

2)产业集群

产业集群是指大量的相关企业按照一定的经济联系集中在特定的地域范围,形成一个类似生物有机体的产业群落。它主要有两种类型:即传统产业集群(意大利的新产业区)和高新技术产业集群(美国的硅谷和印度班加罗尔软件产业集群)。

产业集聚属于动态的运行过程,产业集群则是静态结果。产业集群是特定的产业集聚现象,特定产业的集聚是产业集群形成和发展的基础,但并非任何产业集聚都能发展成为一个产业集群。产业集聚是因为某产业的有关企业集聚于某地,而形成的一种聚集效应,它是产业集群的初级阶段;当这些企业之间发生某些有目的的合作时,则产生联合行动效应;当政府有意识地参与其间时,会出现制度效应。这三种效应都是产业集群的效应。

3)产业集群作用及须改进的问题

(1)产业集群的作用。有以下十个方面:①产业集群是国际竞争力的重要源泉;②产业集群是城市和区域经济增长的源泉;③产业集群是增加国家财政收入和居民收入增长的源泉;④产业集群是大规模就业的吸收器;⑤产业集群是新型工业化和结构升级的重要动力;⑥产业集群是城市化和社会事业发展的重要动力;⑦产业集群是解决“三农”问题,缩小城乡差距的有效途径;⑧产业集群是缩小区域差距,实现落后地区跨越式发展的捷径;⑨产业集群是节约能源、集中治理污染的有效方式;⑩产业集群有利于构建区域创新系统,促进技术创新。

(2)客观问题。由于中国是发展中国家,同时市场经济体制正在发展之中,其产业集群发展中的系统缺陷和市场失灵比其他国家更为严重,因而限制了产业集群的发展,甚至导致集群的夭折。主要问题有:①产业本体系统:集群内部组织体系水平较低;②资源要素系统:人才、技术、资金实力偏弱;③服务系统:服务体系不健全、素质低;④技术创新系统:集群内部学习与知识创新能力不足;⑤制度文化系统:集群内部缺乏有利的社会文化氛围;⑥外部环境系统:企业开拓市场和抓住机遇的意识稍差。

我国相当一部分产业集群包括一些历史悠久的产业集群,由于缺乏外部市场的联系,尤其是外部市场的开拓不足,不能从外部获得更优质、廉价的要素资源、先进的设备和技术。同时不能很好地应对外部市场的变化,因而产业集群发展或者中途夭折或者不尽如人意。

(3)主观问题。产业集群在我国有着广阔的发展前景,但目前尚未得到充分的利用,行政之手导致产业集群有十大陷阱:①无为而治;②集而不群;③拔苗助长;④不堪重负;⑤营养不良;⑥行政分割;⑦落地无根;⑧抓小放大;⑨质量不高;⑩重硬轻软。

2. 产业集聚的一般路径与形成规律

1)一般路径

从世界园区经济发展来看,基本经历了由“单个企业→同类企业集群→产业链扩展→产业集群”的发展路径演变,只有实现产业集群化发展,才会激发出更大的能量。在经济全球化时代,依靠优惠政策构建的优势将会逐渐减弱,产业地产或园区的竞争优势只能建构在具有独特区域优势的产业链经济之上。

2)产业集聚的形成规律

(1)根据产业发展基础和潜力,以及市场和技术核心要素,找出产业链核心环节及其延伸环节。

(2)围绕产业链核心环节布局重点项目,龙头带动,构建产业链经济成长的引擎。

(3)构建产业功能主体,通过产业链的补位、延长、做粗、增高,实现产业链纵向关联与横向融合发展,链式和模块化交叉发展。

(4)构建产业链的重点支撑体系,包括产学研合作、企业联盟、人才体系、园区运营、基础设施、资金支持等。

(5)政策措施的设计将逐步从覆盖整个园区层面变成向产业倾斜,促进园区走内涵式发展道路,打造特色产业链经济,系统性地构建扶持特定产业发展的政策措施,在推动产业链经济上下工夫,逐步提升产业链经济的长度和高度。

3. 产业集聚的内在动力机制与培育、发展

1)产业集聚的内在动力机制

主要分四个方面:一是加工贸易及OEM、ODM带动;二是内源型品牌带动;三是内生资源禀赋带动;四是科技成果带动。

2)产业集聚的培育、发展

通过产业聚集来发展创新经济,每一个产业集群的建设都以公开和竞争的方式进行。激烈的竞争是高质量集群发展的保障,也是政府资助创新项目的重要方法。只有这样,参与者才不会给国家提出附加的条件;也只有这样,参与者才会提出从前没有提过的新的发展思路。创建产业集群的任务之一就是要在传统行业以外促进新行业、新领域的出现和发展。汽车制造、医疗、能源和ICT自动化单项发展的时代即将成为过去,集成技术时代才是未来发展的必然趋势。

例如:创意产业的集聚,由于创意人才对环境有较高的需求,创意产业依托高科技,这些决定了城市要建设成以现代化的通信设施和发达的交通网络为载体,以人性化的居住空间为城市风格,以生态化的科技园区为产业依托的城市结构。因此,创意产业对推进和引导城市建设、塑造其现代化城市形象、提高城市知名度有重要作用。

创意产业在空间分布上有一定的特征,城市古老建筑集中的街区是城市主要的艺术企业聚集区,而大学周围则是工业、软件、建筑、时装设计企业的聚集区,依托已形成的高新技术产业园区,也形成了软件、动漫等高科技技术企业的聚集区,除此之外,依托主题地产形成了复合型的创意产业集聚区。

4. 我国产业集群的特征及分布

一个真正意义的产业集群至少包括以下四大特征:空间集聚性特征、柔性专业化特征、社会网络化特征、植根性(embededness)特征。

产业集群已成为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的亮丽风景线。初步统计有18大产业,形成数百个产业集群,2009年公布的100个“百佳”产业集群中,沿海地区浙江、广东、江苏、福建、山东五省占了85个。其中,浙江36个、广东21个、江苏17个、福建和山东分别为6个和5个,西部地区仅有5个。温州10个,占“百佳”1/10份额。上海除浦东新区外,其余产业集群均为制造业。产业集群是中国现代的产业集聚方式。一般具有专业特色明显、一定规模、支撑体系完善、产业链完整、政府服务规范等五大特点,多在市场经济发育地区,有的跨行政区划。从分布特点来看,应有意识地推动中西部地区的产业集聚,将其提到战略高度,发展产业地产。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