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经济理论与模型

经济理论与模型

时间:2022-06-02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经济理论对于宏观经济模型的指导作用表现在两个方面:第一,对社会经济活动中具体经济行为的解释。经济理论对于经济模型的指导作用,无论对微观模型还是宏观模型来说都是十分重要的。而由于“宏观”问题相对错综复杂,不同宏观经济理论之间具有较大分歧,因此宏观经济理论与宏观经济模型的结合难度相对较大。

第五节 经济理论与模型

一、概述

本章的前三节已经从哲学概率论思想与方法等方面讨论了在宏观经济模型中经济理论的地位,以及理论与模型的关系。在本节中,我们将进一步讨论经济理论怎样决定了宏观经济模型的具体形式和内容。经济理论对于宏观经济模型的指导作用表现在两个方面:第一,对社会经济活动中具体经济行为的解释。例如对生产、消费、投资、货币供求等行为的描述,这在模型中表现为具体函数的设定。第二,对社会经济中各种经济行为之间相互关系的解释。例如对随机行为关系和恒等关系的描述,这在模型中表现为模型的结构关系,或模型机制的设定。本节侧重于第二方面的讨论,第一方面的问题主要在下一节中讨论。

经济理论对于经济模型的指导作用,无论对微观模型还是宏观模型来说都是十分重要的。然而,由于“微观”问题毕竟容易认识和掌握,微观经济理论则相对更加成熟,因此微观经济理论与微观经济模型结合得较好。而由于“宏观”问题相对错综复杂,不同宏观经济理论之间具有较大分歧,因此宏观经济理论与宏观经济模型的结合难度相对较大。克莱因指出[76]:“微观经济研究,以各个厂商和各个居民户为分析单位,在这个基准上,经济理论能提出一些可用数学形式表达,然后再从经济计量观点加以检验的假设。但是必须着重指出,学院式的经济理论,仅仅是可取为建立假设的备用来源之一。这样做是一个好的起点,但是我们决不如此狭隘,以至坚持经济计量工作必须建立在这个特殊的基础上。”对这一观点,我们可以从三个方面来理解:第一,各种标榜自己不同于其他理论的经济学之间,特别是西方宏观经济理论之间的不同点,往往少于它们之间的共同点。它们对于某些基本经济行为的认识和解释的差异,在不少场合只是叙述方式的不同,因而很多宏观模型中的具体经济行为方程很难说是以哪个学派的理论为基础的。第二,从某种意义上说,如鲍威尔(Powell)所指出的[77]:“首先,模型基本上是人们组织自己思想的一种方法,其次,任何模型潜在的和实际的用途都是与构造模型的目的相联系的。”因而具体模型的建立者为了自己的研究目的往往很难严格拘泥于以某一学派的理论为基础。第一章中指出的后期凯恩斯主义模型中逐渐容纳了某些货币主义的内容就是很好的例子。第三,这一点可能是最重要的,宏观经济模型本身的作用不仅是将经济理论计量化以解决实际社会经济问题,同时模型还担负着验证和发展完善经济理论的任务。因而如果仅仅因为各学派理论都是相对不全面的,而不适当地将模型限制于某一学派的理论之内,这种做法也是“狭隘”的。20世纪60年代以来出现的合理预期模型和非均衡模型,都是通过模型而发展和完善了相应的经济理论的很好的例子。

关于经济理论和宏观经济模型类型的关系,澳大利亚学者查伦(Challen)和哈格(Hagger)曾作过一个十分有趣的分类。[78]他们把世界上流行的宏观经济模型按不同的经济理论基础和模型特点分为如下五类:KK(凯恩斯—克莱因,Keynes—K1ein)模型,PB(菲利浦—伯格斯特朗,Phillips—Bergstrom)模型,WJ(瓦尔拉—约翰森,Walras—Johansen)模型,WL(瓦尔拉—列昂节夫,Walras—Leontief)模型和MS(马思—萨金特,Muth—Sargent)模型。每类模型的第一个名字为模型所依据的经济理论的提出者,第二个名字为建立有关理论模型的经济计量学家。这些模型中最重要、应用最广泛的类型是KK模型,我们将在5.2节中讨论。其余的几种类型将在三节中作概括介绍。

有一点需要指出,查伦和哈格的分类法带有较强的欧洲流派色彩。实际上,作为当今宏观经济模型的主流学派的KK模型,其理论基础是远非凯恩斯个人所阐述的理论所能概括的。一般说来,KK模型所表现的学派大致有古典学派、各种凯恩斯学派、新古典学派、货币主义学派、供给学派、制度学派等。狭义的凯恩斯学派与凯恩斯之前的其他学派的关系,克莱因曾有论述,[79]并试图将其广义化。在此之后,各家学派蜂起,使西方宏观经济理论有了更广泛的内容。我们在第二节中讨论的一般理论模型,就是指的这种广义的KK模型。

二、一般理论模型

(一)古典理论

西方经济学理论的鼻祖亚当·斯密最早将资本主义社会的社会经济运动的原因解释为“一只看不见的手”的作用。他说:[80]每一个生产者“既不是要增进公众的利益,也不知道他是怎样地增进公众的利益”。“他仅仅是为了得到自己的利益,而由一只看不见的手所驱使毫无意识地这样做了。”在他之后,经济学家们一直在努力寻求解释这只看不见的手怎样对社会经济运动起着作用。斯密的基本观点是,经济运动是由生产者决定的。马尔萨斯提出了与之相反的观点,[81]他认为经济活动是由需求水平决定的,“总的财富将总是随着有效需求而来的。”他的社会三要素论首次提出了资产阶级的储蓄与投资之间的矛盾是使资本主义经济出现问题的原因。

从法国资产阶级经济学家萨伊开始,古典经济学堕入了庸俗。[82]自萨伊提出著名的“萨伊定律”——“供给产生自己的需求”[83]之后,众多的资产阶级经济学家最终完成了庸俗化的古典经济理论。他们认为,资本主义经济运动可以处于一个和谐的循环中。如图2-5所示。

img32

图2-5

他们认为,只要工人不制造障碍,经济将处于充分就业的平衡中,由于竞争的压力和工资、价格、利率的灵活性,所有的市场都将是均衡的,即使出现失业那也是自愿性失业。他们认为,劳动力供给决定就业和产出水平;货币供给决定价格水平;储蓄和投资态度决定总需求构成。这种庸俗古典经济理论的模型可表述为如下形式:

生产(Y)是劳动力(L)和资本(K)的函数:

Y = f1(L,K)

劳动供给(Ls)是实际工资(W)的函数:

Ls= f2(W)

劳动需求(Ld)是实际工资的函数:

Ld= f3(W)

劳动供给等于劳动需求:

Ld= L = Ls

产出供给或实际收入(Ys)等于消费(C)加储蓄(S):

Ys= C + S

产出需求(Yd)等于消费加投资(I):

Yd= C + I

产出供给等于产出需求:

Ys= Y = Yd

平均储蓄倾向是利率(γ)的函数:

img33

投资的平均倾向是利率的函数:

img34

货币(M0)与流通速度(V0)之积等于产出与价格(P)之积:

M0V0= YP

(二)凯恩斯主义理论

较早对庸俗古典经济学的不科学性作出分析的要数凯恩斯。他首先提出了总供给和总需求的概念,并分析了二者达到均衡的条件。[84]总供给是生产者生产和计划销售的总产出,总需求是居民、政府、国外计划购买的最终产品和服务的总货币值。二者的均衡是在现价基础上计划的总供给与计划的总需求的相等。供给与需求之间的等式关系中存在一个存货变化因素,即

供给=需求+存货变化

因而图2-5应更完善地表示为图2-6。

img35

图2-6

贮藏因素使得总供给与总需求不能经常保持均衡,而处于非均衡状态,其均衡条件是:

储蓄=投资需求+金融贮藏

最简单的凯恩斯主义理论模型可表述为如下形式:

产出供给等于消费加储蓄:

Ys= C + S

产出需求等于消费加投资支出:

Yd= C + I

均衡条件是:

Ys= Y = Yd,即S = I

凯恩斯的贡献在于他说明了能够导致失业和价格不稳定条件下均衡的非均衡。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凯恩斯才是非均衡理论的创始人。

凯恩斯认为,总量消费是总量收入的函数,C = f1(Y),因而储蓄可表示为S = Y - f1(Y)。为了进一步研究消费行为,他提出了平均消费倾向APC =img36和边际消费倾向MPC =img37的概念。关于投资,凯恩斯认为投资是资本的边际效益的函数,可表示为:

I = f2(Y,γ,E)

其中,E为投资的未来期望,包括对未来销售、价格、利率等方面的期望。在凯恩斯看来,资本的边际效益与投资有重要的关系,资本的边际效益可表示为:

MEC = π/Pkπ为资本收益,Pk为资本价格。当考虑资本的有效期限(t)时,其价格为:

img38

关于储蓄和投资市场,凯恩斯提出了重要的“流动偏好”概念,即储蓄与投资之间的差异。因此他将储蓄和投资市场归结为三方面:

(1)储蓄水平由边际消费倾向决定:

S =(1 - MPC)Y

(2)投资由资本的边际效益决定:

I = f(MEC)

(3)货币形式的储蓄部分,灵活偏好倾向由利率决定:

S - I = q(γ)

灵活偏好进而决定金融市场的货币供给。

凯恩斯不同意庸俗古典经济学所谓和谐资本主义的观点,使问题的研究深入了一个层次。例如,他所强调的总量需求分析指出,即使工人自愿降低货币工资,扩大就业也不能解决有效总需求的不足问题。[85]因此可以说,就对资本主义经济表象的描述来说,凯恩斯的理论比以往的庸俗古典经济理论前进了一大步。

img39

图2-7

概括性的凯恩斯主义理论模型被称为“凯恩斯十字”(Keynesian Cross),[86]流行于20世纪50年代的美国。它强调在决定收入的均衡水平中总量需求的作用,见图2-7,即在供求均衡点,需求包括消费(C),投资(I),和政府支出(G)。

其理论模型如下:

消费为:C = a +(MPC)YD,YD为可支配收入

YD = Y - T(Y)=(1 - T)Y,T为税率。

储蓄为:S = YD - C

政府支出为税收加赤字(D):G = T(Y)+ D

在均衡点,均衡条件为:I = S - D

收入是三个需求因素之和:Y = C + I + G

从上面几式可得到C与Y的关系:

C = a +(MPC)(1 - T)Y

由此得出(令I,G为常数):

Y = I0+ G0+ a(MPC)(1-T)Y,

img40

在仅有I不变时,政府支出对收入的乘数关系为:

img41

新增收入对储蓄和政府税收(TR)的关系为:

ΔS =(1 - MPC)(1 - T)ΔY

ΔTR = T(ΔY)

因而ΔS + ΔTR = ΔG

这就是凯恩斯强调政府开支作用的理论原因。

凯恩斯理论指出了资本主义经济内生的动态的非均衡性。同时他又指出了非充分就业下的均衡性,储蓄与投资,总供给与总需求可能在较低水平达到均衡。这些理论构成了凯恩斯主义主流宏观经济模型的基础和框架。

出现于凯恩斯之后的所谓“新古典凯恩斯主义”和“后凯恩斯主义”学派,虽然他们之间的争论颇为激烈,然而任何一派并未根本动摇或改变凯恩斯造就的总的框架,因而在宏观经济模型中很难表现出他们所自称的特点。相反,一般的凯恩斯主义经济模型的结果倒是可以从实证角度为对不同学派的争论进行判断提供某些较为客观的素材。

(三)货币学派理论

在20世纪60年代之前,西方宏观经济理论研究将较多的注意力放在财政政策对保持经济稳定发展的作用方面,同时认为“货币也要紧”,货币金融政策亦对保持经济的稳定发展起着作用。凯恩斯主义认为,货币供应变化可以影响利率,进而刺激投资需求,导致总需求的增加。然而,他们认为在经济危机时期,财政政策的作用比货币金融政策的作用更有效。[87]

在60年代出现的以弗里德曼为代表的货币主义学派认为,凯恩斯主义低估了货币的重要作用,他们强调自由市场经济的有效性,反对政府对经济的过多干预。[88[88]从关于货币主义理论分析模型核心方程的讨论。可以看出货币主义所强调的侧重点。[89]

弗里德曼的货币需求(MD)函数为:

img42

其中,P为总价格水平,Ri是所有n种资产的当前收益,ERi是各种资产的预期未来收入,Pi和EPi是各种资产的当前价格和预期未来价格,W是长期收入。在弗里德曼的货币需求函数中,对未来的预期因素与长期收入一样起着重要的作用,这是直接导致后来合理预期学派出现的原因之一。货币主义认为,只要中央银行系统采取适当的货币政策,即可保证经济稳定增长,货币供求关系的不平衡是造成经济波动和通货膨胀的原因。不足为奇,货币主义理论必然遭到许多非货币主义学派的批评,[90]但是后来其他学派的研究中还是逐渐采纳了货币主义的某些理论。

(四)通货膨胀

通货膨胀是当今几乎困扰世界上所有国家的经济恶魔,因而通货膨胀问题必然成为宏观经济研究中的一个重要方面。

西方经济学中关于通货膨胀的理论,有以凯恩斯“有效需求”理论为基础的“需求拉动”说,在此之后出现的“成本推动”说,以及货币主义认为由于货币供给和信贷不适当扩张造成的通货膨胀之说。当出现滞胀现象之后,一般认为其根本原因之一是生产结构变化后出现的垄断。[91]上述种种说法在KK模型中都可以得到反映,例如:通货膨胀因素主要通过有关价格变量(价格指数或减缩因子)的变动来反映。基本的价格变量,例如国民收入的减缩因子,可表示为现价水平与不变价水平国民收入之比。需求拉动因素可反映在现价变量中,成本推动因素可反映在不变价变量中。由垄断造成的滞胀,最简单的表示方法是外生,例如世界市场的石油价格。

(五)宏观调控

1.财政政策。

不同的经济学派对于财政政策的态度是不一样的。赞同萨伊定律的保守观点认为,供给可以创造需求。资本主义经济能够自行达到和谐,因而不需要财政政策。以弗里德曼为代表的货币主义也认为不需要财政政策,主张砍掉几乎所有的政府开支和转移支付。[92]以凯恩斯主义为代表的各种自由派观点认为,需要财政政策,以指导、引导、控制市场,保证社会发展。他们认为,财政政策是对付失业和通货膨胀的有效方法。然而在出现滞胀现象之后,自由派的代表人物萨缪尔森指出:[93]“专家们还没有找到一种能使我们同时实现充分就业和价格稳定的收入政策。”自由派也认识到财政政策无法治愈资本主义经济的痼疾。

显然,简单地绝对否定或全面肯定财政政策的作用都是片面的。20世纪70年代以后,各种学派研究的主要方向变为怎样根据经济运行的实际情况采取适当的财政政策。一般的结论是,在经济上升时期应采取较为温和的财政政策,而在下降时期则应采取较为激烈的财政政策。财政政策并不能改变社会经济中必然要发生的事情,它只能促使这些事情的发展快一些或慢一些,或使其程度加重一些或减轻一些。[94]

2.货币金融政策。

货币金融政策的直接目的是避免银行体系的危机,保持价格、利息率和国际金融的稳定。同样,上述目的是难以同时实现的。

货币金融政策依赖于货币理论,不同的经济学派对于货币金融政策的认识也是不一样的。在货币主义学派中,僵硬的货币主义认为,在任何情况下货币供应量应按指定的速度增长,不应用货币扩张作为反衰退手段,利率应完全由市场决定。[95]而自由的货币主义强调控制货币的重要性,他们认为,货币供给的增长应根据经济条件的变化而定,因而在一定范围内要注意利用利率。[96]

对货币主义观点的批评主要是认为他们太缺乏灵活性。凯恩斯自由派指出,再好的货币政策如果不与有效的财政政策相结合,也将一事无成。他们认为,对利率、信贷、债务的控制是重要的金融政策内容。[97]

上述各种经济理论学派关于财政政策和货币金融政策的争论,都属于政策建议的范围。而宏观经济模型作为一种历史的、经验性的研究方法,虽然功能较完善的宏观模型都同时包含了有关财政的和有关货币金融的变量、方程或模块,但却无法直接反映各学派在当前政策建议方面的异同。另外,各学派可以通过宏观经济模型的政策模拟实验解释自己的观点。同时,宏观经济模型也为其他人提供了检验各学派观点正确程度的可能手段。

三、其他类型的理论模型

查伦和哈格分类的PB模型和MS模型可以归为合理预期模型。合理预期理论的出现要归因于货币主义学派。他们在分析货币供应问题时,将预期因素作为一个重要的解释变量。在货币主义那里,预期分为两种:一种是“适应预期”(adaptive expectation),一种是“合理预期”(rational expectation)。[98]关于合理预期理论的公认的奠基性文献是马瑟[99]和菲利普(Phillips)[100]提出的。此二人也是MS模型和PB模型的提出者。关于合理预期的一般数学形式,邹至庄有较好的表述。[101]

MS模型最早于1976年就已出现,[102]PB模型也几乎在同期出现。[103] 二者的共同特点是,在模型中都使用了预期变量和相应的实际变量共同解释有关的经济行为;不同点是,MS模型的方程与传统的经济计量模型相似,是时间离散的,而PB模型的方程是时间连续的,因而允许出现了微分形式的方程。

WJ模型和WL模型都是以瓦尔拉的一般均衡理论为基础的。此类模型的部门划分都比较细,以研究部门关系和均衡价格为主要目的。WJ模型的代表是约翰逊(Johansen)建立的挪威模型,[104]包括12个部门,其方程主要为经济计量形式的。WL模型使用了列昂节夫的投入产出法,它比较适用于为研究发展中国家的宏观经济计划及地区间关系而建立的宏观经济模型。[105]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