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民营企业可持续发展的相关理论

民营企业可持续发展的相关理论

时间:2022-07-04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改革开放以来,理论界和实务界发展了民营企业可持续发展的相关理论。

改革开放以来,理论界和实务界发展了民营企业可持续发展的相关理论。

1.3.1 基于生命周期理论的民营企业可持续发展理论

基于生命周期理论,以提高民营企业生命质量和延长民营企业寿命为目标,从国家宏观、产业中观和企业微观三个维度及企业生命周期不同阶段的不同作用的角度,分析民营企业如何实现可持续发展,并给出了相应的战略对策和建议。经济,2006(9)." class="calibre9">[1]

企业生命周期理论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对企业研究产生重要的影响,它以企业发展阶段为视角,试图建立阶段模型以研究企业成长。

阿弗里德•马歇尔(Alferd Marshall)最早将企业看作是有生命周期的有机体,在《经济学原理》中指出,在企业的成长壮大和停滞衰退之间存在着继续生长和走向腐朽的平衡。

伊查克•爱迪思(Adises)在其《企业生命周期》一书中对企业的生命历程及其面临的问题进行了详细论述,他将企业生命周期分为三个阶段:成长阶段、盛年阶段、老化阶段。[2]在成长期,企业的动力和活力快速上升,企业因而快速成长发展;到达青春期之后,企业的成长脚步开始放缓,一直到稳定期这段时间内是企业较为平缓发展的时期;稳定期之后企业的活力降低,各种原因导致的企业衰老会在死亡期将企业吞没。他同时认为如果企业可以将不同阶段遇到的转型问题加以合理妥善解决的话,企业就能够顺利进入下一个生命周期阶段。企业会在这样的过程中积攒解决问题的经验和能力。此外,企业在灵活性和可控性两方面和生物也具有一定的相似性。年轻时,企业的灵活性大于控制力;不断的成长使得灵活性和控制力都逐步提高;年老后,控制力大于灵活性,这种关系和婴儿变为老人的过程是一样的。国内的许多学者以生命周期理论为基础,针对我国民营企业现状和面临的具体问题,从不同角度提出适合我国国情的民营企业理论和模型。

相应地,民营企业可持续发展一般经历以下几个阶段:初级阶段、成长阶段、成熟阶段、老化创新阶段、再成长阶段、再成熟阶段、再创新阶段……从一个较低层次周期的终点回归到另一个较高层次周期的起点,周而复始,推动民营企业可持续发展。民营企业从低级阶段顺利进入高级阶段就必须克服每个发展阶段带来的危机:创始人危机、管理危机、控制危机、不适应新环境所带来的再造危机……[3]

通常研究企业可持续发展,一般重点针对企业的创业、成长和成熟三个阶段。

1.企业在不同生命周期阶段的特征

企业在不同生命周期阶段表现出不同的特征:

(1)创业期特征

民营企业的创业期是指民营企业从创建时开始,经历过创业的过程直到基本能够独立经营解决自身生存问题之后,有了自有资本正在逐步向快速发展期迈进的阶段,在这个时期民营企业大多没有能力给企业制定长期的发展规划,一切以生存为目的,因此,机会型的成长是创业时期民营企业的主要特点。

创业时期的民营企业一般而言规模人数较小,结构单一,管理不严密,生存问题是要解决的头等大事,因此此时企业考虑的主要问题在于如何通过扩大市场来增加企业利润,而不是谋求长期发展,这时候的企业定位受利益驱动往往较为模糊,发展目标不清晰。同时企业自身管理方面也十分欠缺,组织架构和工作流程很不规范,不过创业期的企业优势在于凝聚力强,企业灵活度高,容易抓住市场变化打造符合市场趋势的产品,效率十分高,不足之处在于此时企业相当脆弱,企业领导人物的表现和决策往往直接关系到企业的成败。

(2)成长期特征

民营企业的成长期是指企业完成了自身的原始积累,获得了一定的市场占有率,品牌已经基本建立起来,现金流量较为充足,企业正在走向快速成长的阶段,这个时期企业的生存问题已经基本解决,产品成熟度高,厂房设备等固定资产基本成形,具备了大规模生产销售扩张的条件,因此采取措施扩大市场成为这个阶段的重要目标。

但是,成长期的民营企业想要快速获得扩张,需要集合自身具有的条件和外部市场环境的实际情况,把握好扩张规模的度,不能盲目认为规模越大越好,要明确企业规模属于内在增量的表现,努力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才是规模扩张的基石。

另外,组织内部的规章制度应该在这个时期逐步完善,创业者不必再事事操心,但是也不能盲目分权以免造成权力的纷争和失控,企业应当进行制度化建设,根据发展增设或删减结构,明晰各部门之间的联系,及时对不合适的组织结构进行改造,建立合理高效的组织架构,保证企业的分工明确,责任落实有序。

(3)成熟期特征

民营企业的成熟期是指经过了创业期的艰难生存,成长期的快速发展,民营企业已经拥有比较高的生产规模和市场占有率,树立了企业品牌,企业的运行比较稳定,增长速度下降的阶段,处于成熟期的民营企业是民营企业发展最为理想的阶段,此时企业的规模增长的速度虽然放缓,但是利润却稳步提高,企业的自控能力和灵活性达到了均衡。

从企业的整体发展战略目标来看,企业这个阶段的行业地位逐渐稳固,市场份额稳步增加,但是这已经不是最重要的事,利润的增加才是企业追逐的最终目标,因此企业在拥有充足资本的前提下,就会开始尝试涉足非本企业专业但是利润可观的领域,企业从事的领域和产品开始变得多元化。经过成长期的企业组织结构和企业制度在成熟期已经在程序化地运行,以前家族式的企业也进行了产权调整,分散股权进行现代化企业改造,企业的领导者已经可以从日常具体事物中脱身出来,用更多的时间和精力考虑企业未来的发展规划。

2.企业在不同生命周期阶段的融资需求

一般认为,金融是经济的命脉,资金是企业的血液,对资金的组织是民营企业可持续发展各阶段的重要活动。在民营企业的各个发展阶段,其对资金的需求程度也是不一样的,因此各个阶段的融资方式也各有其特点,然而不论企业处于何种阶段,苦练“内功”总是第一发展要素,民营企业应该想方设法拓宽融资渠道,获得资金。

在创业阶段,民营企业就应该对企业可能产生的资金需求进行预测,有计划的运用现有资本完成各个阶段的发展,尽量解决可能遇到的资金问题。在创业期,产品的市场占有率小,企业规模有限,资金就要投入到产品的开发测试等方面,此时民营企业对资金的需求量相对较小,但是由于企业面临的市场风险大,银行又普遍重视资金的安全性和收益性,因此从银行等金融机构获得贷款的难度大,只能依赖企业的自有资金等内源性融资,这个阶段的企业应该重视自有资本的积累,避免负债经营。当前民营企业的发展势头迅猛,然而市场的融资现状却难以乐观,民营企业存在融资渠道少,融资难度大等问题,根据2014年两会的代表提案数据来看,90%的民营企业在发展过程中遇到的最大瓶颈就是资金紧张,如何解决资金困局成为两会热点。因此创业者的能力和素质成为企业发展的重中之重,对创业期企业的生存和成长起到关键作用。

经过创业期的发展,民营企业的生存问题得以解决,企业进入快速成长期。这个阶段是民营企业资金需求量最大的阶段,企业需要购置固定资产来增加生产规模,进行营销渠道的建设和品牌影响力的建设,如果仅仅依赖创业期积累的原始资本,很难满足企业快速成长的需要,因此企业必须寻求外部资本的进入,这个阶段民营企业的先天性不足得到部分弥补,在各个方面逐渐步入正轨,企业文化和企业愿景也建立起来,相对创业期来说,快速发展期的民营企业从外部获得资金的机会增多,融资条件也改善了许多,除了从银行贷款获得资金之外,充分利用企业的商业信誉,直接从市场获得资金也是融资渠道的来源,此外还有发行企业债券和股票等获得外源性融资的方式。

如果企业步入成熟期,那么对资金的需求就变得比较平稳,这个阶段的民营企业实力雄厚,融资问题可以继续运用快速成长期的方法,也可以通过资本运作诸如股权置换、公开上市等手段来融通资金,部分企业的资本雄厚甚至不用融资也能维持企业正常运转,这时的企业可以引进战略投资者改善公司结构来促进企业的进一步发展。

实证结果也显示,处于创业期和成熟期的民营企业,净资产收益率随资产负债率的增加而增加,即体现了处于创业期和成熟期的民营企业在融资方式上,一般债务融资要优于股权融资;处于成长期的民营企业的回归系数相关系数均高于处于成熟期的回归系数及相关系数,即民营企业在成长期阶段采用债务融资的效果要优于在成熟期采用债务融资的效果。因此,在解决民营企业融资问题上,建议按照生命周期阶段来融资,在其创业期时,采用股权融资,因为采用股权融资不需要到期还本付息,财务风险小;在其成长期和成熟期,优先使用内源融资,因为这部分融资几乎没有融资成本,然后使用债务融资,最后使用股权融资。[4]

3.企业在不同生命周期阶段的企业规模、制度与能力

受到人才、资金、资源等要素资源制约,许多民营企业在生长过程中往往存在一个误区:企业成长等于规模扩张。这种认识直接导致了大量民营企业过度追求规模的增长,而忽视企业制度的完善和企业核心能力的积累。企业成长是一个质与量的成长的统一,是一个规模扩张,组织结构、经营结构、空间结构完善,内部的知识、能力积累的过程。企业成长的速度惊人,并不一定是好事,这里有一个量的增长与质的增长的关系,规模增长是量的增长的一种表现形式,是一种外在型的增长,而企业核心能力,完善的企业制度等反应内在质的增长的指标如果跟不上量的增长速度,这种增长只能是扭曲的增长,带给企业的只能是虚假的繁荣,后面可能隐藏着更大的危机。所以,在强调规模扩张的同时,更要注重企业成长质量的提升。

需要站在企业整个生命周期的角度去考虑规模增长、制度完善和能力积累之间的关系。企业创业伊始,无论从人员还是从所拥有的资源上,都不允许企业去建立完善的企业制度,积累自己的核心能力。此时的民营企业还停留在求生存的阶段,扩大规模带来的规模经济和销售量的提升,使得规模扩张成为企业求生存的重要手段,此时民营企业处于一个追求规模扩张的阶段。当销售量开始提升,企业达到一定的规模后,企业可能会有一部分的资源剩余,外在的市场需要和内在的管理需求都要求企业建立一套完善的企业制度并积累自己的核心能力,以获得企业的持久竞争优势。这时的民营企业对制度的完善和能力的积累开始重视,企业开始追求内在的成长质量的提升。因此在生命周期的各个阶段,企业对规模增长、制度完善和能力积累的重视程度是不一样的。在生命周期的前期,企业更注重规模上的增长,而到了生命周期的后期,随着增长速度的减缓和市场的饱和,企业会把重心放到注重制度的完善和核心能力的积累上。所以,民营企业在生命周期的各个阶段应该处理好企业规模、制度与能力之间的关系,做到协调发展。

4.企业在不同生命周期阶段的企业家角色与组织结构

随着企业发展不同阶段的变化,民营企业的组织架构和企业制度,企业家所扮演的角色也在发生转变,正确的处理企业内部问题,完成企业家的角色转变对保障企业健康成长具有战略性意义。

在创业阶段,民营企业的目标是生存下去,此时企业规模较小,企业结构较为简单,采取直线式的组织机构形式对企业生存更加有利,这个阶段的企业领导者扮演独裁者的角色,企业的决策都由他决定,企业没有决策机构和部门,采取的是家长式的管理,因此创业者的能力和素质成为企业发展的重中之重,对创业期企业的生存和成长起到关键作用。

经过创业期的发展,企业进入快速成长期,这时候的企业规模迅速膨胀,人员急剧增加,直线式的管理结构不能够适应此时企业的变化,企业开始引进专业的管理人员来变革企业结构,设立企业制度,逐步向现代化企业转变,此时的领导者没有足够的精力和能力来对企业方方面面的工作加以指导,放权成为必然选择,尽管领导者对企业经营仍然亲力亲为,但是他的角色已经由创业者转变为管理者,这个阶段的企业常运用的组织结构形式是直线职能式结构。

成熟期的企业拥有庞大的规模,部门和成员的数量也甚为庞大,企业之前采用的组织架构无法支持成熟期企业的规模,必然要对其做进一步的改革,同时领导者将权力下放,主要采用授权的方式来对企业进行管理,成熟期的企业管理结构通常采用事业部制,这样的管理方式使每个事业部都有自己的产品和服务以及管理,能够激发企业内部的再创业激情,为企业发展贡献力量。

民营企业所处的阶段不同,所采用的组织结构形式也不尽相同,应该结合企业的实际情况做出适当的选择,同时企业主也要及时转变角色和思维,以更为合适的身份来适应企业发展。硕士学位论文,2014." class="calibre9">[5]

1.3.2 产学研(官)联合模式下的民营企业可持续发展理论

产学研(官)联合模式在国外早已为发达国家所用,它起于20世纪七八十年代的美国,因成效卓著,很快为英、法、德、日等国家效仿,然后在中国台湾、中国香港、新加坡韩国这四小龙地区和国家实践推广,著名的台湾新竹高科技产业园是一个很成功的产学研(官)联合模式典型案例。在这种模式里,以企业为主导,由政府搭台,强化政策导向和规划布局,引导块状经济向产业集群提升;企业来唱戏,高校院所不断给戏曲等注入新的内容。这种模式将政府的宏观调控、企业的微观调控、盈利本能和科研院所的资源等整合在一起,实现了资源共享、优势互补,极大地降低了民营企业的发展成本,有利于走可循环、节约型和和谐型发展道路。

日本以其占世界0.3%的国土面积和2%的人口,在2008年全球名义GDP总和中所占比例为8.1%,仅次于美国居世界第二位。其中产学研(官)合作机制是重要原因。产学研(官)合作是日本经济发展的法宝,在建立国家创新体系的过程中,产学研(官)合作又开始不断探索新的形式,建立国家级的技术转移机构就是其中的重要措施之一。这对我国民营企业可持续发展具有很好的借鉴作用。

1.日本产学研(官)联合模式

“产学研(官)联合”是日本科技立国政策的重要举措,它是一种在政府的支持下,充分利用大学强大的科研队伍和企业的经济实力,开发新兴技术产品,增强日本企业国际竞争力的机制。

首先,这种机制强调基础研究和技术开发相结合。基础研究为技术开发提供雄厚的理论基础,而技术开发得到的新产品推向市场后所获利润又可以推进基础研究,从而形成一种基础研究和技术开发“比翼齐飞”的良性循环。在这种机制下,各大学更注重把研究成果转化为产品,企业开发产品时更注意利用尖端科研成果,从而能在未来激烈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其次,这种机制强调政府的作用。自2001年11月第一届“产学研(官)峰会”后,日本通过舆论调查让企业选出研究水平高、在与产业联合方面做得比较好的大学,并评选出有希望发展成为高新技术产业的研究成果。在此基础上公布有望促进经济发展的重要课题。这些措施能引导日本企业全面了解本国的科技现状,做出正确的抉择。与此同时,政府还在政策上向产学联合项目倾斜,对高新科技风险企业采取免税措施,并增加巨额预算予以支持。由此可见,政府的高度重视已成为产学研联合不断发展的根本保证。

第三,这种机制还重视国际交流。“产学研(官)联合”的根本目的是增加日本产业的国际竞争力,因此,需要汲取国外先进经验,做到知己知彼。在每年一届的“产学研(官)峰会”上,日本邀请相关专家谈创办高新技术风险企业的切身体会,很多企业都对日本大学提出了增强国际化的要求,希望大学扩大与海外大学和研究机构的交流,在经济全球化的竞争中为企业提供世界一流的技术。[6]

为形成良好的日本产学研(官)联合模式,日本建立了健全的国家创新体系,形成日本科技成果转化(技术转移)中完整的价值链,并助推企业形成强大的研究开发能力。

(1)日本的国家创新体系

1995年日本颁布的《科学技术基本法》,明确提出将“科学技术创造立国”作为基本国策,这可以视为日本建立国家创新体系的开端,它改变了以往偏重引进和消化国外技术、开发应用技术的做法,转而注重基础理论和基础技术的研究开发,用具有创造性的科学技术持续推动经济发展。为此,自1996年起,日本连续制订了3个为期5年的“科学技术基本计划”,这与中科院实施知识创新工程的时间大体相当。目前正在实施的第三期“科学技术基本计划”,与中科院知识创新工程三期的时间完全一致。

图1-1 日本国家创新体系概念图

图1-1是日本国家创新体系概念图,它从日本的自然条件、文化传统以及国民性等国家、社会的最基础层面出发,层层演进,通过科学技术及产业两方面的发展最终让市场进行检验,形象地说明了国家创新体系的各个环节。

图1-2 日本的创新体系与政策

图1-2从组织单元结构方面表明了日本创新体系各个单元(机构组织、政策法规等)发挥的作用和相互关系,也就是产(企业)、学(大学和科研机构)、官(政府)在国家创新体系中的功能定位,以及技术转移机构在其中所起到的桥梁和纽带作用。

在日本,企业早已确立了技术创新的主体地位,提供了日本全部R&D经费的60%以上,市场机制是配置创新资源的主要方式。大学(包括科研机构)在为社会提供研究成果的同时,更重要的是为企业培养大批量的优秀工程师。日本政府通过政策法规和资金支持,对国家创新活动进行引导、扶持和干预,为国家创新体系的建立提供了多方面强有力的保障。

(2)日本产学研(官)合作的多元化模式

1995年后,随着创新环境更加开放,日本产学研(官)合作呈现多元化发展方向,具有高附加值知识的创造、活用、积蓄、继承(即知识循环)处于中心位置,从“产”来看还可以通过产学研(官)合作来制定企业的技术战略以及实现经济活化,其中企业技术战略可以作为企业在开放式创新环境中生存的工具。而在“学”的大方面上,产学研(官)合作的目的还有大学的教育研究以及形成知识流动的网络化结构。

图1-3 日本产学研(官)合作的多元化模式

正如图1-3所示,产学合作作为工具,其目标中心是知识循环,左侧是经济,右侧是文化,具体分别是经济活化、企业技术战略、知识产权循环、大学教育与研究、知识网络。

对于各个角色来说,参加多元化产学研(官)联合模式的意义也有所不同。首先,在国家层面,对于中央政府来说可以设定产学研(官)合作的目标和产学研(官)合作政策评价的指标。并且,依靠该模式政府可以确认产学研(官)合作与大学政策之间的关系。从区域上来看,地方政府也可以指定产学研(官)合作目标与政策评价指标,地域的产业界在考虑地域经济活化时也可以使用该模式。

从参与个体上来看,大学和企业也可以各自指定自己参与产学研(官)合作的目标作为自己选择合作场所与方式的一个参考。大学参与产学研(官)合作时可以依据产学研(官)合作多元模式制定计划方针,确定大学沿着什么方向、选择什么渠道参加产学合作。也就是说根据产学研(官)合作的多元化模式制定的计划方针对于大学来说,既是今后产学研(官)合作发展的指南针,也可以作为大学成员参加企划时的参考,或者作为与企业进行交涉的基础资料、产学研(官)合作状况的评价资料等。基于此,大学组织会更加期待产学研(官)合作的效果。

在产学研(官)合作的多元化模式中,各主体将产学研(官)合作作为一种工具,以实现五个方向为目标,日本的大学、企业、政府、个人都可以发挥各自的强项与特征,形成不同领域、不同层面的多元化产学研(官)合作场所(比如全球、国家、区域等层面),在参加不同方向的产学研(官)合作时,每个角色和中介的位置都不相同。在产学研(官)合作多元模式中,可以选择各自产学研(官)合作的五个方向、位置(国家的、还是地域的)、研究教育场所、渠道等。并且在产学研(官)合作多元化模式的实际运用中,在讨论对不同领域、不同学科的应对时更为有益。

(3)产学研(官)合作多元模式的运行效果

产学研(官)合作多元化模式主要指示了产学研(官)合作发展的五个多元化方向,参与产学研(官)合作的各主体通过对自身发展目标的定位和具体目标下产学研(官)合作渠道的选择来实现自身的发展、对社会的贡献。下面分别从企业、大学、政府与人才培养几个方面来看产学研(官)合作多元化模式的实施效果。

一是企业的创新能力显著增强,区域经济活力明显提升。政府关于重点研发领域的确定、多次的税制改革等,使日本企业研究经费逐年增加,在四个重点领域掀起研发高潮。目前有 90%的企业都积极主动与大学开展合作,其合作方式也由原来的企业捐赠重点转向与大学进行共同研究或委托研究。特别是中小企业从2003年开始大幅度设立研发机构,成为大学技术成果转化的主要合作对象。许多地区都形成了新的产业圈,促进了地区经济的振兴。例如长野地区通过对信州大学拥有的世界顶级碳纳米管技术进行技术转移和产业化,10年间实现利润30亿日元等。

二是大学的产学研(官)合作体制不断完善,研究者的观念明显转变。日本版拜杜法案的实施、国立大学法人化的实现、知识产权本部的设立以及产学研(官)合作政策制度的完善,使大学知识产权归属明确、积极与企业寻求合作,大学与企业的共同研究与委托研究资金明显增加,大学的专利申请数量和技术转移率也不断提高。具体而言,2008年大学与企业共同研究的资金达438亿日元,是2003年的两倍多;大学TLO申请的专利数由2002年得2000件增加到2009年的8000多件,而且56%的专利申请获得授权;更为显著的是专利实施从2003年到2008年五年间增加了28.7倍,实施收益也增加了1.8倍。同时,竞争性资金倍增、教师评价体制的完善等政策措施,强化了大学教师的竞争意识,研发热情和知识产权意识明显提高,普遍重视知识产权的实施转化和研发成果的实用化,大大促进了产学研(官)之间的人才流动。

三是政府的指导、协调能力增强,政策措施连续、配套。行政体制改革的最重要成果是设立综合科学技术会议来有效推进产学研(官)的实质合作,统筹协调各相关省厅的关系,并及时进行技术预测与评价反馈。在科学技术基本法的指引下,先后实施了TLO法、产业活力再生促进法、研究开发力强化法等多项连续性政策措施,营造并确保了良好的产学研(官)合作环境。连续四期科学技术基本计划的实施有效地推进了产学研(官)的实质性合作,并为提升日本产业竞争力、振兴日本经济起到了显著效果。各相关省厅积极参与有关政策制定,密切配合促进大学与产业界合作,特别是经济产业省的产业集群计划与文部科学省的知识集群创造事业实施效果显著。

四是完善大学的学科设置,培养复合型科技人才。自2003年开始,日本在国立及私立大学设置技术管理(MOT)专业,结合产业的需要培养既懂技术又善经营管理的复合型人才。到2009年底东京工业大学、早稻田大学等58所大学设置了MOT专业或学院,其中东京大学、东北大学等31所大学在硕士和博士专业中设立了MOT方向,五年内培养了高端技术经营人才约1万人,MOT人才进入社会后对产学研(官)合作的技术预测、技术市场化、先进技术发掘、技术战略制定、知识产权管理等实质性融合起到重要作用。同时有75%的大学引入了大学生参加社会实践制度,提高了大学生运用知识、组织协调、成果转让、知识产权保护等的意识与能力,并注重鼓励大学生自主创业,实现了学生与企业的有效连接。[7]

2.民营企业在产学研(官)联合模式下实现可持续发展

在全球化经济发展的大时代下,产学研(官)合作是提高国家竞争力的有效手段,我国同日本一样都是通过技术模仿以实现技术赶超的国家,日本在产学研(官)合作发展期政府的重要作用对我国目前产学研(官)联合制度的完善具有启示意义。针对浙江省人稠地少山多水多缺少能源,但经营人员丰富、人口素质在全国较高等背景,产学研(官)联合模式不失为民营企业可持续发展的一种较佳选择。

产学研(官)联合模式切合浙江民营企业发展实际。浙江产业集群主要以传统劳动密集型的产业为主,这些星罗棋布的产业集群,成为浙江区域乃至全球市场上占据重要地位的产业基地。浙江私营企业在推动产业集群发展上,以劳动密集型和资源消耗型为主,群内产业存在层次低、质量低,创新能力弱,模仿较多,管理体制落后、污染严重等缺陷,部分企业对现有市场分析和定位能力不足,企业间商品的过度同质化而企业又缺乏主动应对能力,使企业深陷于特定市场范围内的过度竞争,制约了集群的发展。这需要和政府、院所联手解决,要以企业为主,将这三份力量形成三股螺旋,齐心协力,走上可持续发展道路。

浙江省人稠地少山多水多缺少能源,但人口素质在全国较高。浙江省民营企业应痛下决心,快速进行企业技术更新,快速走入高科技领域,放弃那种依赖资源高消耗、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的劳动力密集型外延式经济发展模式,在产学研(官)模式下快速进行成果转化,走依赖高科技的高精尖产业路线,同时大力发展生态,以良好的环境吸引人才和促进长久发展。尽量避免在传统行业上陷入低价竞争的泥潭。

在中国的品牌意识愈渐普及和浓厚的情况下,浙江省民营企业要想做一流企业就必须先做只有一流企业才能做的事情,那就是瞄准国际发展趋势,抢占行业标准,抢占专利、商标等知识产权,积极参与国际标准、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的制订、修订活动,提高企业采用国际标准和国外先进标准的比例;大力实施品牌战略,培育驰名(著名)商标和国际知名品牌,努力变仿制为创造,变品牌为名牌。

(1)积极实施人才战略,抢抓技术创新的源头

德鲁克说过:企业是由人创造和管理的,不是由经济力量创造和管理的。人是企业的核心,人才是企业竞争力构成要素的核心。浙江省民营企业的发展壮大离不开技术的创新,而技术创新离不开人才。人才战略和人才市场是技术创新的源头。得人才者得天下,只有切实重视吸引和留住人才,充分发挥人才的创造力,民营企业才能不断地拥有知识和市场创造优势。民营企业需要在政府倡导的环境下吸纳优秀人才。

对知识时代的企业来说,创新是一种长期经营方式和生存发展方式。创新可以给企业注入新的“血液”,推动企业的发展。而创新的主要承载者是人才。企业需要对人才实施动态培养,时刻关注人才的进展,重视人才的教育培训和提升。让自己的人才边学习,边创新,在适合自己的岗位上充分发挥出水平。并建立健全人才创新激励机制来保持和增强企业竞争力。

(2)培育成熟的中介服务市场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丰富和完善,提供成果和需求信息,提供法律、知识产权、评估、金融、安全和保密,进行成果的包装、企业注册以及运作等离不开一系列中介服务体系。产学研(官)合作创新是一个信息不完全对称的动态博弈过程。各方拥有信息的不对称、信息交流的不充分都可能造成合作创新的障碍,甚至合作的失败。中介机构的存在有利于社会信息的流动和产学研(官)联合模式中产权的转移。

(3)建立健全风险投资市场体系

风险投资是一种支持创新的金融机制,它的作用就在于利用实际资本与知识资本相结合,促进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

2011年科技部、财政部,还设立了国家科技成果转化引导基金,通过设立创业投资子基金,贷款贴息,绩效奖励,也就是我们讲的后期补助方式,引导民间资本支持科技转换。全社会弘扬科技创新的氛围日益浓厚,企业对风险投资的认知程度和接受程度日益提高。2008年以来,我国风险投资在国际金融危机的大背景下,仍保持了快速的发展。根据科技部、商务部、国家开发银行的统计,2011年底,我国风险投资机构达到了1096家,较2010年增长了19.4%,管理的资本总量达到了3198亿元,增幅达到了32.9%。累计投资高新技术企业项目5940项。浙江省的风险投资体系正在不断完善的过程中,正在发展中规范,规范中发展。民营企业要抓住时机认清形势,充分认识到这一市场体系能够为自己带来的利益,在有条件的情况下,可以快速准确地切入这一领域。

1.3.3 利益相关人理论下的民营企业可持续发展理论

1963年斯坦福大学的一个研究小组提出了利益相关者的思路,他们认为,对一个公司而言,存在这么一些利益团体,若没有他们,公司就无法生存。这些利益团体就是所谓的利益相关者。企业是利益相关者之间契约的集合,企业主要的利益相关者包括投资人、债权人、经营者、员工、社会以及政府。哈佛大学研究人员约翰•P.科特和詹姆斯•L.郝斯凯特做了一项研究,比较企业以利益相关者为重和“股东利益优先”的理念之间的区别,在11年的时间里,同样强调员工、客户和股东利益的大公司的销售额和就业情况分别是强调股东利益至上的公司的4倍和8倍。在对英国遵循尊重利益相关者原则公司做的研究中,克莱因奥特发现,32家上市公司股票在3年半时间内增长了90%,而所有股票只平均上涨38%。利益相关者逻辑可以从产权视角分析,各个利益相关者根据其投入或者相关法令,从企业中获取相应的产出;在产出分配中,业主属于企业产出的剩余索取人,他承担了企业中与资产有关的剩余风险,并相应地获取剩余收益,即利润。注意到民营企业业主作为剩余索取者,其利益的获取必须是在履行其在与各利益相关者的义务之后实现的,因此利益相关者的权益保障构成了业主持续经营与发展的前提。另一方面,业主对其他利益相关者责任的良好履行将会对促进其他利益相关者对企业进一步投入,如员工在其努力得到恰当回报后,将会更加努力的工作,从而使企业业主与其他利益相关者的互动进入一个良性循环。

民营企业在第一次创业中注重资本积累和生产规模扩张,即从作坊式生产跨越到规模生产;业主非常注重企业剩余索取权价值,相反,他较少关注企业的社会责任,以及其他利益相关者的利益诉求,如企业较少以法人形式参与社会事务,对生产员工激励也仅仅是用简单的计件工资的形式。在第一次创业时,企业由于尚处于初创阶段,其经营风险很高,企业的平均生存寿命也较短。当民营企业生产规模日渐提升,资本积累也逐渐雄厚时,企业生产经营面临的环境和企业的需求发生了重大的变化,技术、管理和经营的复杂化使企业业主的资本与能力都不能适应进一步发展的需要,此时企业业主必须寻求、调动多方面的企业资源。企业资源即从原先的业主资源扩展到企业利益相关者拥有的资源,在新的资源平台上,企业通过对资源的有效整合,将有可能实现新的飞跃。将业主对企业剩余索取权最大化目标与注重利益相关者权益相结合已经成为浙江优秀民营企业实施第二次飞跃的重要特征。

利益相关人理论下的民营企业可持续发展理论提出企业是利益相关人之间契约的集合。民营企业利益相关人包括投资人、债权人、经营者、员工、政府等。在民营企业发展的第二个阶段,为了实现可持续发展,必须注重相关人利益。

由于民营企业多是业主经营制,或者企业的投资人在经营管理以及决策中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因此投资人的利益能够得到足够的保护;随着民营企业近年来扩张速度明显加快,民营企业贷款数量逐渐增多,民营企业之间为扩张金融信用而形成相对稳定的互保链,这也使得民营企业的债权人,如银行的关系成为重要利益相关人。

注重利益相关人利益而实现民营企业的可持续发展理论方面,浙江有很多成功实践,包括万向集团有效评价和激励企业管理团队的实践,方太厨具的员工培训与绩效考核实践,注重社会责任的实践,搭好党团工会等组织桥梁功能的实践以及良好的银企关系实践,等等。

1.公司管理团队评价与激励

由于现代企业管理专业化和复杂化,以职业经理人为主体的管理团队对企业绩效的影响力越来越大。有效地评价和激励企业管理团队是企业,特别是上规模企业所必须解决的管理核心问题之一。浙江省优秀民营企业在这一方面进行了成功实践,万向集团就是一个典型案例。

万向集团的宗旨“为顾客创造价值,为股东创造利益,为员工创造前途,为社会创造繁荣”凸显了其对利益相关人的重视。万向集团认为,企业持续发展的关键是各方面要平衡发展,如企业规模壮大的时候应当让管理团队、员工、社会等共同分享企业成长。企业关注他们的利益,他们则对企业增强回报,从而形成企业发展的一种良性互动循环。万向集团对经营者的激励机制极有特色,从1998年起该集团对公司经理全面考核,其指标包括两个方面:效益指标(每年经济增长率,利润要求每年增长25%,这一指标是否完成对年度考核有重大影响)和重点工作(根据集团及公司自身制定,与各公司的经营战略等一样重要,作为考核的主要指标)。

2001年,万向集团进一步在万向美国公司推出了“经营者基金”制度。规定万向美国公司继续以万向集团产品及其产业发展中心业务为前提,2001年到2005年期间,在集团不新增投入的情况下,依靠自身实力,确保每年利润增长26.58%,超额部分作为奖励划入万向经营者基金。该基金可以购买万向美国公司新股的方式,逐步转化为总额不超过40%的公司股权,从2006年开始参与绩效分配。反之,如果当年资金税前利润率低于预定指标,经营者必须无偿出让当年应得的分红部分,以补足与所有者权益相对应的税前利润。

万向集团的经营者激励制度将企业发展目标、当期绩效与经理报酬紧密联系在一起;不局限于个别财务指标,注重对经理绩效进行全面考核;将经理获得的奖金转化为经理持股,从而使经理取得了一部分企业的剩余索取权,股东利益与经理利益紧密联系在一起。该制度取得了空前的成功,美国公司经营管理非常出色,以至于万向集团董事长鲁冠球亲自到美国为美国万向经理颁发最佳经营奖。

2.员工培训与绩效考核

知识经济时代知识将成为最稀缺的生产要素。反映到治理结构中,就是越来越强调雇员的利益。企业产品科技含量的提高,使合适员工的寻找更为困难,同时对复杂知识的培训需要支出大量的费用,人员的流动对企业长期发展损失很大。为了使企业的生产技术人员能够安心在企业工作,积极为企业发展做贡献,企业也必须高度关注他们的利益诉求。

“为每位员工提供学习成长的机会,尊重人格,善待人性,以慈母般的关爱去感召人,凝聚人,营造美丽的家园,赢得社会的喝彩,惜福惜缘,爱心永远。”这是新光集团的企业文化,新光坚持“培训是给员工的最好福利”,每年员工培训的投入都在100万元以上,培训师的规格和档次也在逐年提高。

自1996年1月成立以来,方太厨具一直以“人品、企品、产品,三品合一”为核心价值观,以“让家的感觉更好”为使命,致力于以专业驱动厨房科技,让每一位用户家庭的感觉更好,并帮助每一位员工成功,成为一家受人尊敬的卓越企业。正如总裁茅忠群所说:“方太立志成为充满活力、令人向往、受人尊敬的世界一流企业,不断为人类提供更新、更好的厨房文化与生活方式,竭尽全力,让家的感觉更好;同时让员工实现人生梦想,让社会得到极大回馈,让股东与合作伙伴充分受益。”

方太厨具致力于实现“员工成功=企业成功”。更好地实现公司的使命和愿景最关键的因素就是如何充分发挥人才的作用,从人力资源的各个领域入手,打造一支强有力的人力资源队伍,可以说,在方太,人力资源管理已经成为公司发展壮大的引擎和强大动力。其中,人才的培养与发展管理尤其显得突出和重要。方太厨具的员工绩效考核制度最有特色的是其提案制度。公司鼓励员工为企业生产经营提供合理化建议,提案包括两个部分的内容,即存在的缺陷、后果以及改进措施。员工的提案根据内容以及实施层面的不同分别递交到车间或者企业生产管理部;前者主要是解决车间内部在产品生产中存在的问题,而后者则需要各个部门之间进行有机协调。比如,产品质量改进的工艺可能需要几个车间或者部门的协作。提案制度实施反馈制度,车间或企业生产管理部门必须对每个员工提案进行回复,对提案的合理性进行评价,对认为合理可行的提案要提出实施方案。提案及其回复有专门设计的格式,为了对合理化提案进行激励,公司将员工提出合理提案的数量与质量和绩效评分结合起来。提案制度对员工效用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提高了员工的绩效总分,从而增加了其所得的年终奖的数额,而且绩效总分还与员工的职位晋升相联系;二是根据提案被采用给公司增加的经济效益,员工还可以享受一定的提成。员工提案制度极大地激发了生产员工的创造性思维以及为企业创造价值的积极性。

3.注重社会责任

企业规模提升后,对环境与社会的影响日渐增强。一方面,企业日益增长的诸如对能源、基础设施的需求将对环境、资源构成供给压力;另一方面,企业规模庞大、雇员众多使企业文化对当地社会文化产生重要影响,污染物排放是否影响当地生态也成为人们日益关注的焦点。显然企业注重社会责任将有利于该地区的可持续发展,也使企业的生存和发展有长期的立足之地。此外,企业保护环境、奉献社会将提升企业的社会形象,增加人们对产品的亲切感与认可度,它也是企业长期发展不可忽略的因素。

新光集团董事长周晓光荣获第二届“中华慈善突出贡献(个人)奖”,她对社会责任有独到的理解:有事业才有能力帮助更多的人,有能力才有可能给社会创造更多的财富。在企业不断发展的同时,企业自觉承担了更多的社会责任,倾力社会公益事业,努力回报社会。

“人要懂得感恩。假如没有改革开放,就没有我周晓光的今天!社会给了我机遇,我理当回报社会。我们新光要做有社会责任感的企业。”长年以来,周晓光始终胸怀回报社会的感恩之心,自觉履行企业公民责任。公司纳税额连年名列义乌前茅;吸纳安置就业人数累计达16万余人次;累计捐赠慈善基金、公益事业达5000多万元。2008年汶川地震发生后,捐款510万元用于灾区灾后重建;2010年西南大旱、青海玉树地震,她均全力参与并积极组织发动业界兄弟企业为灾区提供援助;2009年,出资600万元,通过东阳市慈善总会成立“东阳市慈善总会新光爱心基金”;2011年,捐赠390万元支持中国人民解放军驻义91867部队基础设施建设和购买战备用车,捐赠80万元成立中国红十字会崔永元公益基金;2013年浙江省开展“五水共治”之际,一举捐赠400多万元,并投入人力、物力、财力直接参与江东街道大元村“五塘”“二渠”改造项目。

与此同时,周晓光还通过中华儿童少年基金会、山东夏津县精华聋儿语训希望学校、云南昆明希望小学、诸暨市岭北镇中学等,倾力教育公益事业,修建校舍、购买教学设备、资助贫困儿童上学、设立“周晓光奖学金”等。作为浙江省饰品行业协会会长,她还无私帮扶整个行业和当地企业界共同发展。如今流行饰品行业已发展成为义乌的支柱产业之一,年产值达300多亿元,从业者达10多万人。在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中,鼎力帮助多个遭遇资金困境的企业成功解困。在成功企业家的身份之外,周晓光倾力公共事务、积极参政议政的事迹更为各界瞩目。在担任第十、十一届全国人大代表期间,周晓光向全国人大提交并被采纳的议案、建议累计共达500余件。其数量之多、质量之高,在历届全国人大都属罕见,被社会各界誉为“明星代表”“议案大王”。

企业对社会的奉献换来的是社会各界对企业发展的鼎力支持,使企业获得更好的发展平台。

4.搭建良好的企业文化与党团工作桥梁纽带

在浙江民营企业中,党团工会等组织是按照各种制度设立的重要非正式组织,这些组织在公司雇员、雇主与社会之间构建了另一座桥梁。党团工作在一些企业(包括国有企业)形同虚设,因为企业管理层担心这些组织开展活动耗费企业资源以及员工工作时间,并且对生产经营没有实质性的帮助。在产权属于私人所有的民营企业,我们预先认为企业党团工会工作可能会开展很少。然而在调查中,我们发现,浙江民营企业对党团工会工作如此重视,实在出乎我们的意料。其中以方太公司和新光公司为例简要说明。

将党政建设与企业文化结合起来是方太集团的特点。方太党团工作注重实际,没有更多花架子。党员在生产经营中,特别在突发事件中起到了模范带头作用。新光公司也特别注重党团工作与工会工作。新光公司也认为,与国有企业相比,民营企业的党团、工会工作尤其重要,表现在:民营企业员工在体制上很自由,如果不尊重他们,或者不能让他们感受到企业的凝聚力,则企业留不住优秀的员工;党团工作能够鼓舞员工士气,提高企业生产效率和绩效。

刘易斯认为,影响经济增长的直接原因主要有三个:第一是人们从事经济活动的努力,第二是知识的增长与应用,第三是人均资本和其他资源量的增加。在民营企业第一次创业实现规模增长后,进一步的经济增长必须取决于员工、管理者的持续努力以及企业拥有的知识不断增长。对相关人利益的注重是实现上述目标的可行路径。此外,民营企业只有认识到利益相关者的利益以及他们对企业长期成功的贡献,才能促进其自身更好的发展。民营企业的发展必须走出人格化交易的陷阱,最近温州经济较长时间的徘徊不前已经验证了人格化交易的制约。如果说人格化交易只是需要动用雇主的力量以及雇主与外界各个层次的关系;非人格化交易则需要全面地整合企业资源,包括雇主、雇员、管理层、供应商等。从人格化交易阶段向非人格化交易阶段转化,必须使集体的力量而非个人力量成为主导,并最终转化为民营企业竞争力和成功的基石。这个集体正是企业的利益相关者,企业规模越大,利益相关者地位越重要。我们发现,上述民营企业正是成功地将利益相关者资源整合之后,才实现了企业的持续发展。民营企业应当认识到利益相关者的贡献是建立一个富有竞争力且盈利的公司的宝贵资源,在利益相关者中建立创造财富的合作是为了公司的长期利益。[8]

5.建立良好的银企关系

2014年7月4日“第二届外滩国际金融峰会”上,上海银行总行行长金煜指出,2013年末,我国小微企业贷款余额大概3.5万亿,占银行贷款的17%~18%。90%以上的小微企业还没有和银行发生任何借贷关系。[9]资金是企业的血液,单纯依靠企业自身的原始积累,很难在短时期内实现跨越式发展。

目前国内信用体系不完善,失信现象较为严重,尤其是中小企业。在资金链紧张,利润率下滑,生存环境不断恶化的情况下,中小企业财务危机频频爆发,失信率也在逐步上升。同时我国的信用中介尚处于起步阶段,虽然也存在一些为企业提供信用服务的市场运作机构和信用产品,但规模较小,而且行业整体水平不高,缺少独立权威的信用评估机构,企业的信用状况得不到科学合理的评估,这样银行贷款一般将会发放给一些规模较大、管理更加规范的大企业。在这样的背景下,商业银行往往更容易发放“关系型贷款”。根据美国学者伯林和麦斯特(Berlin and Mester)的分类。商业银行的借贷方式可以划分为两种类型:一种是“交易型贷款”(transactional lending),一种是“关系型贷款”(relationship lending)。交易型贷款所依据的是企业的“硬信息”,比如财务报表、抵押品的质量和数量、信用得分等,这些信息容易数码化,不具有人格化的特征,可以很方便地在所有人员之间传递;交易型贷款多为一次性或短期交易行为,信用需求不会反复发生。关系型贷款与交易型贷款相对,其决策所依据的信息称为“软信息”,也称为意会信息。它是通过长期和多种渠道的广泛接触所积累的关于借款企业及其业主的相关信息,比如财务和经营状况、企业行为、信誉和业主个人品行等信息。这些信息具有强烈的人格化特征,只能意会不能言传,具有模糊性,难以用书面报表的形式进行统计归纳和传递。

良好的银企关系是民营企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要基础。对民营企业而言,确立一家主关系银行,不断与其开展业务上的联系,既向外界展现了自己良好的发展前景,也更容易获得较高的信用等级。

1.3.4 基于资源基础理论的民营企业可持续发展理论

金融危机后,很多拥有发展资源的民营企业,能够在短短几年时间内将企业规模和年销售总额做得很大,引发人们对资源型民营企业为什么能够发展和是否能够可持续发展的思考。

1.企业资源基础理论

企业的资源基础理论(Resource-Based View,亦作Resource-Based Theory简称RBV或RBT)最早由沃纳菲尔特(Wernerfelt)于1984年提出。

资源是指企业所拥有的各种要素,包括有形资源如设备、厂房、人员、土地和资金等及无形资源如商标、公司形象和文化等。在资源的差异能够产生收益差异的假定下,企业资源基础理论认为企业之所以盈利,是因为企业内部有形资源、无形资源以及积累的知识在企业间存在差异,资源优势会产生企业竞争优势,企业具有的有价值性、稀缺性、知识性和不可复制性以及以低于价值的价格获取的资源,可以产生成本低或差异化高的产品,是企业获得持续竞争优势以及成功的关键因素,企业竞争力就是这些特殊的资源。因此,企业的竞争优势来源于企业的内部,依赖于企业的异质性的、稀缺的、非常难于模仿的和高效的专有资源;企业有不断产生这种资源的内在动力,可保持企业的竞争优势的不断形成和这些专有优势资源的不断使用。

资源基础理论把企业看成是资源的集合体,将目标集中在资源的特性和战略要素市场上,并以此来解释企业的可持续的优势和相互间的差异。由于各种不同的原因,企业拥有的资源各不相同,具有异质性,这种异质性决定了企业竞争力的差异。这些独特的资源与能力是企业持久竞争优势的源泉。概括地讲,资源基础理论主要包括以下三方面的内容:

(1)企业竞争优势的资源——特殊的异质资源

各种资源具有多种用途,其中货币资金用途最广。企业的经营决策就是指定各种资源的特定用途,且决策一旦实施就很难还原。如假定某企业现有2亿元货币现金,它既可以将其投入现有项目的技术改造上,也可以用来进行扩张,如进军房地产业或其他产业,但它一旦将这2亿元资金用在现有项目的技术改造方面,就可能失去进军房地产业或其他产业的机会。

(2)竞争优势的持续性——资源的不可模仿性

企业竞争优势根源于企业的特殊资源,这种特殊资源能够给企业带来经济租金。在经济利益的驱动下,没有获得经济租金的企业肯定会模仿优势企业,其结果则是企业趋同,租金消散。因此,企业竞争优势及经济租金的存在说明优势企业的特殊资源肯定能被其他企业模仿。资源基础理论的研究者们通过广泛的探讨后,认为至少有三大因素阻碍了企业之间的互相模仿:一是因果关系含糊。从企业本身来看,企业面临的环境变化具有不确定性,企业的日常活动具有高度的复杂性,模仿于是就很困难或者说会付出更大的成本代价。二是路径依赖性。特定的某种资源是在特殊的时候和背景条件下而存在,企业可能因为远见或者偶然拥有某种资源,占据某种优势,但这种资源或优势的价值在事前或当时并不被大家所认识,也没有人去模仿。后来环境发生变化,形势日渐明朗,资源或优势的价值日渐显露出来,成为企业追逐的对象。然而,由于时过境迁,其他企业再也不可能获得那种资源或优势,或者再也不可能以那么低的成本获得那种资源或优势。三是模仿成本。企业的模仿行为存在成本,模仿成本主要包括时间成本和资金成本。如果企业的模仿行为需要花费较长的时间才能达到预期的目标,在这段时间内完全可能因为环境的变化而使优势资源丧失价值,使企业的模仿行为毫无意义。在这样一种威慑下,很多企业选择放弃模仿。即使模仿时间较短,优势资源不会丧失价值,企业的模仿行为也会耗费大量的资金,且资金的消耗量具有不确定性,如果模仿行为带来的收益不足以补偿成本,企业也不会选择模仿行为。

(3)特殊资源的获取与管理——资源基础理论为企业的长远发展指明了方向,即培育、获取能给企业带来竞争优势的特殊资源

由于资源基础理论还处于发展之中,企业决策总是面临着诸多不确定性和复杂性,资源基础理论不可能给企业提供一套获取特殊资源的具体操作方法,仅能提供一些方向性的建议。

2.企业可持续竞争优势

企业拥有持续的竞争能力是指在竞争性市场中一个企业内部与外部各种资源之间的均衡和协调,具有的能够持续地比其他企业更有效地向市场(消费者,包括生产性消费者)提供产品或服务,并获得盈利和自身发展的综合素质。企业可持续竞争能力包含五个基本含义:

第一,从战略的角度来讲,企业拥有的可持续竞争能力应该是以可预见的未来作为时间跨度的。“可预见的”说明企业可持续发展所涉及的时间是有限期的。这一时间的跨度在企业经营中是可控的。

第二,企业要统筹兼顾。这里所说的统筹兼顾不仅包括在时间上要充分考虑到企业的当前发展与长远发展的相互协调,而且还要在空间上充分考虑到企业在某一发展时期各方面之间的相互协调。

第三,企业竞争力所涉及的产业,是竞争的和开放的市场,在垄断和封闭的市场中,谈不上企业竞争力。

第四,企业竞争体现在消费者价值(市场占有和消费者满意)和企业自身利益(盈利和发展)两个方面。而且,这两个方面实际上是密不可分的,从动态的和长期的角度看,两者具有很大程度的同一性。

第五,企业可持续竞争力决定了企业的长期存在状态,因此它具有长期性和非偶然性的特点。影响企业经营状态的一些短期的和偶然的因素可能同企业竞争力没有直接关系,尽管一些偶然因素之所以会发生作用往往有企业竞争力方面的深刻原因,各种因素都不是分别孤立存在的,它们总是作为一个整体而对企业的存在状态发生作用。

企业竞争力的要素可分为三类,或者三个层次:

第一类因素,企业在竞争过程中所发生的或者可以形成的各种有利环境和社会关系,可以包括:经济社会及政策环境,包括本企业所在地的技术创新环境、金融环境、人文治安环境、产权安全环境、生态环境保护制度等;企业所在产业的状况,是本国具有比较优势的产业还是不具有比较优势的产业?新兴产业、成熟产业还是夕阳产业?是高盈利产业、高增长产业还是低盈利、低增长产业?例如,一般认为,中国的纺织、玩具、家用电器等产业中的企业具有较强的国际竞争力,而化工、航空等产业中的企业国际竞争力较弱,主要的理由就是,前者是中国具有比较优势的产业(劳动密集型产业),后者则是中国相对不具有比较优势的产业(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产业)。

第二类因素,是企业在产品市场中所体现出来的竞争优势。产品市场的竞争优势是企业现有超额利润的来源,表现为企业的潜在竞争力。它是企业竞争能力的各要素之间有机结合已形成并表现出来的整体实力,反映了企业实际的创造财富并获得财富的能力,包括财务类、盈利类、增长类等各项指标。

第三类因素,是企业内部所拥有的或者可以获得的各种“资源”的能力,是企业的核心能力。企业的资源是产品市场竞争力的基础,同时也是企业竞争能力可持续发展的保证,是一种潜在的竞争能力。这种潜在的竞争能力是指随着环境的变化不断演化的结果,它是增强从而最终提高企业创造并获得财富能力的潜在实力。

3.资源在支撑我国民营企业快速发展中的作用

由资源基础理论可知,资源是企业获得持续竞争优势以及成功的关键因素,民营企业要快速发展必须抓住资源的获取、培育、整合、利用环节,获得足够的资源支撑,促进企业可持续发展。

在民营企业的发展历程中,以下几种资源是至关重要的:

一是人才资源。在资源的获取上,民营企业首先要发挥灵活的用人机制,抢占人力资源。在所有的资源中,人力资源是唯一具有创造力的资源。抓住人力这个核心资源,企业能走出一条获取资源的捷径。

二是政府、政策性资源。随着市场经济的深入,关于民营经济发展的系列优惠政策不断出台,民营企业要结合企业实际,广泛了解政策,获取对自身有利的政策支持。

三是一些稀缺的自然资源。比如矿产、土地、水力、风力等资源。这些稀缺性的有价资源如果能够配置到获得最大发展的经营领域中,会获得更好的效益。

随着经营活动的进行,原有的资源毫无疑问会逐渐被消耗掉,企业现有的存量资源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要有源源不断获取资源的能力,企业不仅要有“鱼”,而且能“渔”,即具备捕鱼的能力,才可能有用不完的“鱼”。

(1)企业可采取以下的措施,增强资源获取能力

①组织学习。资源基础理论的研究人员几乎毫不例外地把企业特殊的资源指向了企业的知识和能力,而获取知识和能力的基本途径是学习。由于企业的知识和能力不是每一个员工知识和能力的简单加总,而是员工知识和能力的有机结合,通过有组织的学习不仅可以提高个人的知识和能力,而且可以促进个人知识和能力向组织的知识和能力转化,使知识和能力聚焦,产生更大的合力。近几年来,很多企业都意识到学习的重要性,企业界掀起了学习型组织建设热潮,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是很多企业不知道为什么要学习,于是为学而学,也不知道该学什么,只是跟风和赶热闹,更不明白学了应该解决什么问题。其实通过学习,目的就是要把个人知识整合成团队智慧,从而提供企业获取资源的方法和途径,提高企业利用资源的能力和效益,最终增强企业的竞争优势。

②知识管理。知识只有被特定工作岗位上的人掌握才能发挥相应的作用,企业的知识最终只有通过员工的活动才能体现出来。企业在经营活动中需要不断地从外界吸收知识,需要不断地对员工创造的知识进行加工整理,需要将特定的知识传递给特定工作岗位的人,企业利用知识的效率和速度将影响企业的竞争优势。因此,企业对知识微观活动过程进行管理,有助于企业获取特殊的资源,增强竞争优势。

③建立外部网络。对于弱势企业来说,仅仅依靠自己的力量来发展他们需要的全部知识和能力是一件花费大、效果差的事情,通过建立战略联盟、知识联盟来学习优势企业的知识和技能则要便捷得多。来自不同公司的员工在一起工作、学习还可激发员工的创造力,促进知识的创造和能力的培养。

(2)在资源获取基础上形成核心能力对于一家民营企业来说,其核心能力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①研究与开发能力。按照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定义,R&D包括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技术开发三个方面,其中基础研究既能扩大科学知识领域,又能为新技术的发明创造奠定基础,因此从长远发展角度看应重视基础研究,大公司尤其如此;应用研究是为获得新知识而进行的有明确目的性的创造性研究,是连接基础研究与技术开发的桥梁;技术开发则是利用前述的知识和研究,为生产新的材料、产品,建立新的工艺和系统,以及对已有生产和建立的上述工作进行实质性改进等而进行的系统性科技活动。

②企业战略规划的能力。包括企业战略目标、企业文化、战略性共识、经营战略与技术战略整合程度以及长期化行为倾向等。

③组织协调能力及应变能力。涉及企业的组织结构、运行机制、管理模式等方面,能有效地配置资源,并保证企业能对客观变化的环境做出应对策略,从而能在变化莫测的环境里随机应变,抓住机遇,发展自己。

④企业制度,包括产权结构、法人治理结构等。企业制度是我国上市公司普遍比较薄弱的环节,但它又极其重要,只有建立了规范的企业制度才能保障企业的健康发展。

企业可持续竞争能力的层次分析图如图1-4所示。

图1-4 企业可持续竞争能力的层次分析图

一般地说,企业和外部市场的关系处于最外层,它是形成企业竞争力十分重要的条件,可以增强或者削弱能力,实现或者损耗资源,可以从企业生存和发展的环境因素以及企业间的竞争关系上解释企业竞争力的强弱;外部市场的显性竞争能力是企业内部能力的延伸,是形成优势关系的前提,具有基础性和可实现性,处于较外层;企业核心竞争能力是最主要的资源,具有创造性和决定性,决定企业对市场变化的适应性,居于竞争力因素的最里层,它也是企业拥有的不可交易和不可模仿的独特知识。[10]

当然,资源并不直接构成企业的竞争优势,只有把资源转化成企业能力,甚至是培育成企业的核心竞争能力的时候,才具备竞争优势,也才能实现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因此,民营企业不仅要采取合适的方法和手段获得资源,更要很好地对资源进行开发利用,把资源转化成能力,把资源优势转化成竞争优势。同时,企业如果具备了持续发展的能力,其获得资源的能力更强,其利用资源的效益更高,资源经营的效果会更好。民营企业资源经营得好可以实现企业可持续的发展,企业可持续发展又会增强资源经营的能力。

注释

[1]章丽厚、宁宣熙.基于生命周期理论的民营企业可持续发展研究[J].企业经济,2006(9).

[2][美]伊查克•麦迪思,赵睿等译.企业生命周期理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7.

[3]黄明元.民营企业制度创新与可持续发展的相关性[J].经济与管理,2006(4).

[4]吴建军、潘静.基于生命周期理论的民营企业动态融资方式研究[J].财会通讯,2011(3中).

[5]杜宪.基于生命周期的民营企业成长路径及影响因素研究[D].河北经贸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4.

[6]何德功.日本“产学官联合”再掀高潮[EB/OL].新华网2002-11/22,http://news.xinhuanet.com/st/2002-11/22/content_637436.html.

[7]秦玉萍.基于开放式创新的日本产学官合作模式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1.

[8]游旭平、裘益政.浙江优秀民营企业走可持续发展之路的理论与实践[J].华东经济管理,2005(3).

[9]金煜.逾90%小微企业没和银行发生借贷关系[EB/OL].新浪财经2014-07-04,http://finance.sina.com.cn/hy/20140704/125519610447.shtml.

[10]杨大平.基于资源基础理论的民营企业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D].电子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8.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