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挫折的相关理论

挫折的相关理论

时间:2022-08-18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由于挫折的普遍性,各个流派心理学家希望能够了解挫折是如何产生的,通过了解其产生机制,找到能够提升人们面对挫折的能力,使人们能够在挫折中成长。生的本能中性爱本能是最强有力的。勒温认为需要的满足是避免挫折的重要条件,若能满足个体的所有需要就能避免挫折的产生。阿姆塞尔提出的挫折效应理论认为挫折有可能会引起活动效率的提高。

由于挫折的普遍性,各个流派心理学家希望能够了解挫折是如何产生的,通过了解其产生机制,找到能够提升人们面对挫折的能力,使人们能够在挫折中成长。下面我们分别介绍几个有代表性的理论:

弗洛伊德认为,人格是由本我、自我、超我三部分构成的。本我包括生的本能和死的本能。生的本能中性爱本能是最强有力的。这种性爱冲动随着个体成长而扩大发展,但往往与现实发生矛盾冲突,由此受到代表社会道德的超我的抑压,使得性的欲望不能实现,如果长期不得解决,则产生挫折情绪。弗洛伊德认为,为了实现本我的欲望,不至于引发挫折情绪甚至导致精神疾病,则可采取弗洛伊德称之为“象征”的手法来实现欲望。首先,可以用“梦中的伪装作用”来实现欲望。其次,可用“升华作用”实现欲望,就是把低级的欲望引导到高级的活动中去,不使欲望以低级的方式得到满足。歌德失恋后写《少年维特之烦恼》就是一种“升华作用”。

该理论的代表人物是勒温(K.Lewin)。勒温认为,“只要在一个人的内部存在一种心理的需求,也就会存在这种处于紧张状态的系统。”他进一步指出个体心理环境中真正影响其心理状态的是非生理性需要,这种非生理性需要是推动个体行为的动力。个体主要在其非生理需要的推动下,产生一种紧张的心理状态,激发起一种满足需要的动机,以求心理上的平衡。需要若得不到满足,内心的紧张感就不会解除,挫折情绪也会随之出现;需要得到满足,心理紧张就会很快消除,挫折情绪也随之消逝。勒温认为需要的满足是避免挫折的重要条件,若能满足个体的所有需要就能避免挫折的产生。

社会文化理论以新精神分析学派的沙利文为代表人物,在沙利文看来,挫折感和焦虑情绪是由受一定社会文化或人际关系影响的“本能”需要得不到满足而导致的,所以要消除人们的挫折情绪,维持好社会文化中的人际关系是很重要的。

梅尔(N.R.F.Maier)等人提出挫折一倒退理论——挫折导致神经官能症。梅尔1956年,他提出在受挫折之后产生的任何行为都变得固定化了,并可能形成神经官能症。他的结论依据于这样的研究:训练白鼠为获得食物的奖赏而从跳台跳向两扇门。如果跳向左边的门,白鼠就会获得食物;如果跳向右边的门,门立刻关闭,白鼠撞到门上。反复训练后白鼠习得跳向左边门的习惯。这时,随机放食物,使白鼠不能确定跳向哪一扇门能获得食物。这样,白鼠逐渐拒绝跳向何门。如果由来自后面的一阵空气或电击等迫使白鼠去跳,但总不确定是引起奖赏还是撞到门上。最后白鼠在任何情况下都拒绝跳门,并表现疯狂的神经症状。

20世纪中期,美国心理学家阿姆塞尔提出挫折效应理论。阿姆塞尔首先给挫折作了操作性定义。这一界定是:挫折是当有机体在先体验到奖赏后又体验到无奖赏时所出现的情况。阿姆塞尔提出的挫折效应理论认为挫折有可能会引起活动效率的提高。这一观点是以阿姆塞尔和鲁斯尔的一项实验为依据的。他们的实验装置包括两条跑道和在每条跑道尾部安置的一个目标箱。白鼠被训练从第1条跑道跑向目标箱I,在那里获取食物,然后从目标Ⅰ出发,通过第1I条跑道跑向目标II,在那里可再次获得食物。在目标II的食物被吃完后,这次训练便结束了。反复这样的训练,直到白鼠的跑速固定化。此后,使50%的实验中在目标I处没有食物,并对白鼠从目标I出发到目标II跑动的时间做测量。结果,在目标I没有食物的实验中比在那里有食物的实验中,白鼠显著地表现出更快的出发和跑动速度。白鼠在目标I处不能获得食物(受到挫折)反而跑得更快,这就是挫折效应。

挫折认知理论的代表人物是美国临床心理学家埃利斯提出的。该理论认为,我们在经历某种挫折后是否会产生挫折情绪和挫折反应,取决于人们对该事件的看法即我们对诱发事件的认识。由此埃利斯使用其ABC理论来帮助人们面对挫折,提升抵抗挫折的能力。

A指的是诱发性事件,即当事人所遇到的事情。

B指的是当事人在遇到诱发事件时所产生的观念和想法。

C指的是在诱发事件发生后,当事人出现的认知、情绪以及行为。

埃利斯的ABC理论使我们了解到造成我们产生挫折感的,并不是挫折事件本身,而是我们如何去看待诱发事件。若能在面对挫折时我们能够调解或改变自身的观念,往往就能够改变挫折事件带来的消极影响。

以上的理论让我们从不同的角度了解挫折是如何产生的,并且使用这些理论来帮助我们面对挫折,提高自身的适应能力。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