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焦虑情绪的相关理论

焦虑情绪的相关理论

时间:2022-03-1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但克莱因不同意弗洛伊德“对死亡的恐惧应被视为与阉割恐惧相类似”的观点,克莱因认为是儿童潜意识中存在着对生命灭绝的恐惧。分析婴儿期的焦虑情境,克莱因发现了施虐冲动与潜意识幻想的重要性。综上所述,通过长期的婴儿观察和儿童治疗,克莱因承继了弗洛伊德关于儿童焦虑感与罪恶感的观点并做了进一步发展。婴儿依恋类型包括安全型依恋、回避型依恋、矛盾型依恋和混乱型依恋,安全型依恋以外的三种类型被称为非安全型依恋。

(一)克莱因关于儿童早期焦虑的理论

所谓的儿童早期焦虑,是指儿童从一出生开始就具有的原发性焦虑。弗洛伊德认为,焦虑的起源来自于原欲的直接转化。由于潜抑的原因,原来要发生在本我的兴奋过程并没有发生,自我成功地将这个过程压抑或者转向了。自我是焦虑真正所在的位置。顺着这个思路,克莱因提出了这样的假说:“焦虑是被来自于死之本能且威胁到生物体的危险所诱发的,我认为这是发生焦虑最主要的原因。”说到底,焦虑的起源在于对死亡的恐惧。但克莱因不同意弗洛伊德“对死亡的恐惧应被视为与阉割恐惧相类似”的观点,克莱因认为是儿童潜意识中存在着对生命灭绝的恐惧。她说:“如果我们假设死之本能是存在的,那么我们必须假设,在心灵的最深层存在着一种对这个本能的反应,这个反应是以恐惧生命被灭绝的形式来表现的。所以,以我的观点来看,死之本能的内在运作所产生的危险是焦虑的第一因子。”伴随对生命灭绝的恐惧性焦虑的是儿童的罪恶感。谈到罪恶感,弗洛伊德主张其根源是俄狄浦斯情结。他说:“罪恶感是一种冲突的表现,而这个冲突,是因为生之本能与死亡本能之间永无休止的斗争所带来的矛盾状态所致。”克莱因进一步阐述:“由于生本能与死本能的冲突拉锯是一辈子的事情,这种拉锯就会成为一个持续的因子,进入所有的焦虑情境。”分析婴儿期的焦虑情境,克莱因发现了施虐冲动与潜意识幻想的重要性。也就是说,婴儿的早期内摄与投射过程导致了自我内部建立起极度恐怖与迫害性的客体,就在极度好的客体旁边。婴儿将自己的攻击性投射到内在客体上,形成了早期超我的一部分。从这些来源所产生的焦虑被加上了罪恶感,这些罪恶感源自于婴儿对其所爱的第一客体之攻击冲动。克莱因借用一个五岁男孩的案例说明之。该男孩习惯于假装拥有各种各样的野兽,如大象、花豹、土狼和狼来帮助他对付敌人。克莱因认为,这些动物代表危险的客体(加害者),不过男孩已经将它们驯化,可以用它们来保护他对抗敌人。

在分析过程中显示,它们也代表了男孩自己的施虐性,每一种动物代表了一个特定的施虐性来源,以及在这个连接里被使用的器官:大象象征他的肌肉施虐性和他想要践踏跺脚的冲动;可以将猎物撕裂的花豹代表了他的牙齿和指甲,以及它们在他攻击时所具有的功能;野狼象征了他的排泄物被赋予了破坏性的品质。有时候,男孩会变得非常恐惧,害怕他已经驯服的野兽会反过来对付他,并把他除掉。这种恐惧感传达了他被自己的破坏性(以及内在的加害者)威胁的感觉。通过这个案例,克莱因认为儿童对死亡的恐惧在潜意识中存在着各种形式,也就是恐惧感在各种焦虑情境中有各种各样的扮演角色。儿童的原发性焦虑起因是婴儿时期尚不能分辨暂时不在和永久失去的不同,只要没有看见妈妈,就会表现得好像再也见不到她似的。这是弗洛伊德所描述的婴儿的基本失落恐惧。克莱因则把这种失落恐惧描述为婴儿的潜意识幻想——担心他所爱的母亲已经被他的施虐冲动所摧毁,或者正岌岌可危。这种恐惧与母亲是一个不可缺少的外在(与内在)好客体有关,而且促使婴儿感觉到她永远也不会回来了。婴儿的潜意识幻想可能会伴随他的一生,克莱因在《儿童精神分析》中指出:“当一个人处于极度压力下时(不管外在或内在),或是当他生病、失败时,我们可以在他身上观察到这些最深焦虑情境的(完全与直接)运作,因此我们可以说每一个健康的人都可能会患神经症,因为人无法完全放弃其旧焦虑情境。”

综上所述,通过长期的婴儿观察和儿童治疗,克莱因承继了弗洛伊德关于儿童焦虑感与罪恶感的观点并做了进一步发展。儿童早期焦虑是婴儿对生命灭绝的恐惧,是生本能与死本能长期抗争的冲突结果,并转化为超我的一部分,形成罪恶感。婴儿通过施虐冲动与潜意识幻想投射成内在的客体,成为超我的一部分,并伴随着罪恶感。由于生本能与死本能的抗争是一辈子的事情,因此早期焦虑会伴随人的一生,潜抑在人们最深的焦虑情境中。

(二)依恋理论

“依恋”是寻求与某人的亲密并当其在场时感觉安全的心理倾向。依恋理论起源于对动物的观察及实验。早期对人类依恋的大量研究由John Bowlby(1907—1990年)及其同事做出。根据依恋理论可知,依恋的出现,并不只是如弗洛伊德所说的由于需要满足各种内驱力。例如:儿童并不只是因为父母提供食物而依恋于父母,儿童的依恋行为中也包括与儿童的直接需要无关的行为。依恋理论认为,人类是社会性的存在,人类不只是利用他人来满足自己的内驱力。在这方面,依恋理论类似于客体关系理论。

婴儿依恋类型包括安全型依恋、回避型依恋、矛盾型依恋和混乱型依恋,安全型依恋以外的三种类型被称为非安全型依恋。在依恋理论看来,矛盾依恋型婴儿最有可能在后来发展出持续的焦虑倾向,因为矛盾依恋型婴儿对他们的抚养者的关爱缺乏信心,他们的依恋系统是持续活跃的,即使环境中只有一点点危险,他们也会减少对环境的探索。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