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行长与现代中小商业银行文化

行长与现代中小商业银行文化

时间:2022-07-02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  优秀的中小商业银行文化不是自发产生的,而是银行长期培育创造、传承积累的成果,行长对它的发展导向具有重要的影响力。中小商业银行企业文化的打造,在很大程度上其成败系于银行家一身。包头市商业银行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作为领头羊的李镇西在企业文化形成和建设中起至关重要的作用。中国人民银行副行长吴晓灵、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副主席唐双宁亲自为他颁奖。

  优秀的中小商业银行文化不是自发产生的,而是银行长期培育创造、传承积累的成果,行长对它的发展导向具有重要的影响力。商业银行行长以银行为舞台施展他的个人才能,他的理念、意志、决策和行为只有作用于银行并转化银行的理念和银行的行为,才具有显示价值。行长与银行是须臾不可分离的,是紧密结合在一起的。银行是行长的血脉根基。从根本上讲,一家银行能否在竞争激烈的金融市场中立于不败之地,其核心竞争力如何,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是否拥有优秀的银行家。

  第一节  打造包头市商业银行文化的优秀银行家

  银行家是银行人力资源中最为稀缺、最为宝贵的资源。所谓“千军易得,一将难求”,说明了这一道理。银行之间竞争实质上就是银行家之间的竞争。

  一、银行家在银行中的作用

  银行家作为领导者、决策者和管理者,决定了银行的生存、发展和市场竞争力。具体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指导银行的战略发展

  面对瞬息万变、竞争激烈的金融市场,银行家对银行的发展环境和经营目标有比较清醒的认识,具有全局性、长远性的胸怀和眼光,能够审时度势,把握银行的经营策略,正确的处理银行短期利益和未来长期发展之间的矛盾,为银行的生存和发展进行准确定位。同时,根据市场需求,推动银行业务和产品的创新,不断优化银行的服务方式和服务效率,加强银行风险和控制,确保盈利性和安全性的统一。

  2.发挥经营管理中的开拓效应

  银行是负债经营的企业,要求稳健经营,同时机会稍纵即逝,又要求积极进取。银行家最主要的职责是谋划和决策。在风险和收益面前,银行家要有审慎的态度,又要有开拓意识,不能墨守陈规,要善于捕捉机会,敢于在他人犹豫徘徊之时先行投资,扩展佳绩。在关键时刻的关键决策是银行家敏锐的洞察力、果敢的决断力和丰富经验的充分体现,是经营者智慧的结晶。

  3.人力资源管理中的凝聚效应和协作进取精神

  真正的银行家自然会以诚信为公的道德品质和勤勉敬业的工作精神为各层次员工所爱戴,激励和调动员工积极性,形成银行员工的向心力和凝聚力;银行家能急员工之所急,想员工之所想,将所有的员工调动起来,激发其聪明才智,形成一个协作进取的团队。

  4.银行家的品牌效应

  一个合格的银行家能造就一个成功的商业银行。同时,合格的银行家与银行密不可分,也成为银行的品牌。如当一个银行家经常为媒体关注,成为报道的焦点时,不仅其本人为公众所了解和熟知,他经营管理的银行的有关经营活动,良好的业绩等也将会给公众留下深刻的印象,进而影响他们的行为,有助于扩大银行的业务。

  二、中小商业银行企业文化建设呼唤职业银行家

  观念决定命运,关键决定选择。中小商业银行企业文化的打造,在很大程度上其成败系于银行家一身。银行家的观念素质高低、价值取向、行为方式对企业的影响是巨大的,有时甚至是决定性的。在打造中小商业银行企业文化中同样举足轻重。正如海尔文化实际上就是张瑞敏本人人格和智慧的外化,“没有柳传志”就没有联想一样。包头市商业银行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作为领头羊的李镇西在企业文化形成和建设中起至关重要的作用。

  银行家是企业文化的设计者、缔造者,企业的经营宗旨、企业精神、企业道德和企业形象等企业文化建设核心部分的决策人。

  银行家是企业文化的积极倡导者,要对所提倡的文化进行进行大力的宣传、鼓动和灌输。企业家也是企业文化的身体力行者,必须率先垂范,躬身实践,把自己塑造成倡导和践行企业文化的楷模。

  银行家又是企业文化更新和转换的推动者。当发现企业文化上的问题时能大胆创新,打破束缚企业发展的惰性文化,建立能够推动企业向前发展的新文化。银行家要把观念更新进行到底。把银行行长改造成为职业经理人,把机关作风浓厚的企业官员改造成与职业角色相适应的职员,选拔培养一批数量充足、结构合理、素质精良、进退有序的职业银行家队伍,这是一次痛苦的蜕变。观念改革和行为重塑也显得尤为迫切。

  三、职业银行家队伍建设

  2006318日,由中国金融网和搜狐财经、CCTV广告部联合主办的“2006中国金融形势分析、预测与展望专家年会暨第二届中国金融专家年会”在北京隆重举行。50多位中外专家、学者,200多位金融界精英、知名企业家和100多名中外知名媒体的记者参加了此次盛会。年会对2006年中国金融形势做了全面精辟的分析与展望,而且举行了盛大的2005中国中小商业银行年度人物颁奖典礼。现任包头市商业银行党委书记、副董事长的李镇西作为少数民族地区中小商业银行的代表,凭借新锐的经营理念和超前的战略眼光,带领包头市商业银行取得了骄人的发展业绩——总资产218亿元、存款191亿元(地区排名第一位)、不良贷款114%、资本充足率16%、拨备覆盖率为127%、连续七年盈利、一类行、中国商业银行50强……因而李镇西从众多的候选人中脱颖而出,荣获中国金融界的最高荣誉——2005中国中小商业银行年度人物。由于李镇西的突出成就,他还被中国西部少数民族地区誉为“金融之魂”。中国人民银行副行长吴晓灵、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副主席唐双宁亲自为他颁奖。

  包头市商业银行地处经济欠发达的少数民族地区,短短七年,能够由小到大,由弱到强,李镇西的经营管理理念起了决定性的作用。他提出了以“评价体系、管理者和团队素质、组织优化、创新能力”提升中小商业银行核心竞争力的理论,并通过推行无指标考核、无障碍管理、无障碍服务的“三无”管理和“赛车”工作机制;加大学习培训力度,全力打造学习型团队,提高队伍素质;打造作业系统、营销系统、组织推动“三大系统”,进行组织优化;持之以恒开展科技、业务创新来实践和验证这一理论,使包头市商业银行在短时间内快速发展,获得了极大成功。他的“高起点设立目标,然后分析环境和条件,采取灵活多样措施分阶段组织实施”的工作方法,使包头市商业银行每年迈上一个新台阶,探索出了一条中小商业银行可持续发展的路子。2005年,在他的“巩固、调整、提高、突破”八字工作方针指引下,包头市商业银行调整各项资源配置,做强做实基础工作,队伍素质、经营管理水平和社会影响力迅速提升,经营取得重大突破。2006年,他提出了“科学发展、自主创新、提高盈利、国际合作”十六字工作方针,将引领包头市商业银行进入全面、协调、健康、快速发展轨道。

  大会赋予他的颁奖词足以令业界同仁产生强烈的共鸣:他,突破瓶颈,让包头市商业银行在短短七年迅速壮大;他的理念,在地处经济欠发达的少数民族地区不断延伸;他的思想,让中国中小商业银行在少数民族地区生根;他的目标,要把包头市商业银行打造成一个与国际接轨的好银行。

  像李镇西这样的银行家中国是屈指可数的,中小商业银行要想取得发展,必须加快培养造就优秀的中国职业银行家队伍,建立职业化的银行家培养机制,这就必须从三方面加快银行家队伍的建设。

  第一,要加快银行家职业化的建设

  中国管理不缺专业化,缺的是职业化。银行行长,要走专业化道路,先入“模子”,然后才要“位子”。“这个‘模子’就是企业文化、行为准则、职业标准。每个行长必须从头(知识、观念、态度)到脚(技能、经验、行为),从内(热情、激情、豪情)到外(礼仪、礼貌、礼节),都必须按职业经理人的标准,来重新塑造自己的形象。”

  第二,要加快银行家市场化的建设

  银行家的进入和退出,绩效考核与工资福利要由行政行为变为市场行为。首先,银行家进入要市场化,做到公平、公正、公开,采取内部选拔、公开招聘、人才市场、猎头公司多种方式;其次,银行家资质要市场化,资格认定、市场准入、行业管理要规范化、标准化,做到持证上岗、岗位匹配、人事相宜;再次,银行家薪酬要市场化,经理人年薪要反映人力资本价值的要求,以学历、资历、绩效为依据;最后银行家退出要市场化,以成败论英雄,以绩效论英雄,加强监督,科学考评,优胜劣汰。一句话,要做到银行行长职场能进能出,位子能上能下,收入能高能低。

  第三,要加快银行家制度化的建设

  要走标准化道路,统一标准、考试上岗、行业管理、国际接轨,使银行家的职业制度化、规范化、标准化。它包括银行家形成制度、监督制度和激励制度。银行家形成制度,即对银行行长的从业标准、选拔方式、行业管理的制度安排。银行家监督制度,即对银行行长的内外审计、财务公开、董事举手投票、股东用脚投票的制度安排。银行家激励制度,即对银行行长的工资、奖金、福利、股票期权的制度安排。职业经理人只有做到制度化,才能推动银行家的职业化和市场化。

  第二节  包头市商业银行行长具有的银行文化观

  银行文化是银行竞争力、凝聚力的“软财富”,是完善银行管理的“润滑剂”。银行文化直接体现中小商业银行的管理思想、经营战略和目标追求,决定着银行的发展方向。行长的自身素质和对银行文化内涵的认知程度,影响着银行员工的思想行为和精神状态,对企业文化建设产生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行长必须具有科学正确的银行文化观。

  一、信贷文化观

  银行信贷文化观简单说是怎么对存款人金钱负责的问题。高盛公司总经理EGerald Corrigan说:信贷文化涉及确定借贷双方关系的行为模式,难于把握的是“借贷双方在进行信贷交易时,通常都是他人的金钱。而这些钱多数是公众的储蓄,他们把钱存在他们信任的银行,相信这些银行会谨慎地放贷。所以,如果信贷交易大规模失败,危害的不仅是个别的借贷方,而是公众对银行甚至银行体系的信心。”并指出,信贷文化“核心却源于一个简单的前提,即贷款人除非高度肯定债务能得到及时的清偿,否则不应该借出其他人的金钱。同样,借款人也不应该举债,除非其也有理由肯定债务能及时还本付息。”他把信贷文化比喻为一座大厦,根基于四大支柱:一是为信贷决策而进行的尽职调查过程;二是包括建立和贷款相关的财务、法律和其他合同条款的各种文件;三是借贷双方事后监督贷款的执行情况;四是处理问题和冲突的机制。

  银行经营的基础是用他人的金钱,从负债业务来说,银行作为借款人,必须保证向存款人按时支付本息;从资产业务来看,银行作为贷款人,必须保证贷款及时收回本息。借贷文化成为经济活动的基石。

  信贷文化观强烈地反映出中小商业银行五个方面的文化意识和行为特征。

  1.诚信文化意识

  诚信的主要含义是无欺、守约、践约。在市场中,借贷双方关系平等,诚信至关重要。诚信是信用文化为道德基础的社会中最重要的通行证,失信者寸步难行。诚信构成银行经营服务的基础平台,确保银行交易顺利实现,维护着银行形象和稳定运行,失信则不会有人走进银行。银行信用最终表现在经营思想、财务状况和服务水平上,诚信待客,维护信誉,审慎经营,保持良好的经营状态是诚信文化价值观的核心要求。

  诚信文化意识表现出银行的能力,即在信息不对诚的条件下,银行必须具有强大的识别和防范非诚信风险的能力,监控贷款的安全,防范经营风险和道德风险的发生。

  2.风险文化意识

  在贷前审查、贷后管理、逾期追索的各个贷款阶段,透析出银行鲜明的风险经营文化。商业银行经营中具有强烈的风险审核意识和方法,严格要求信贷调查人员、审查人员、管理人员对借款人偿还能力进行全面、客观、尽职的调查。在发生不良贷款后,银行积极地采取协商或仲裁、诉讼等方式,运用改期、展期、重组、处置抵押物等办法,最大限度地追索有效债权以减少损失。把风险鉴别、控制的成效也作为评价经营者和绩效的主要依据。这种信贷风险经营管理机制,造就了银行风险文化意识。

  信贷制度是信贷风险文化在管理上的重要特征,信贷制度包括:借款人评信、项目评审、贷款审批发放、贷后管理、权限管理、收息收贷、贷款核销等信贷流程各环节的规定和操作规范。信贷制度文化推崇商业银行信贷行为的规范化。

  3责任制文化意识

  从贷款审核、决策的管理全过程透析出银行清晰的信贷责任制文化。信贷责任制是风险责任制,目的在于明确贷款全过程各个环节中相关人员的责任。调查、审核、分级审批、贷款管理、收贷收息各个环节都有明确的签字人和当事人。当一项贷款出现问题时,无论是属于过错、过失或失职方面的原因,都可以从相应管理环节中找到责任人,并依据风险损失的程度和性质决定是否追究当事人的责任。风险责任制文化倡导银行工作人员的责任心和负责精神,确立风险经营意识,尽职地审核发放每笔贷款直至收回,杜绝不负责的行为发生。

  4利息文化意识

  从信贷经营目标的实现过程透析出银行强烈的银行信贷利息文化。获取利息差是商业银行的经营特性,信贷资产在银行各项资产中比重最大,利息收入是银行收益的主要来源。银行总是寻求最好的借款人,以保本收息,实现利润。

  二、货币文化观

  货币文化也是银行文化的基础组成部分。构成银行货币文化的基础是信贷文化,是贷款人文化的延伸发展,表现为银行人的思维方式、言行规范、经营意识、制度管理、职业道德、行事准则、知识结构等方面组成共同的观念形态,在银行经营的过程和银行人的行为中体现出来。行长的货币文化体现出以下文化意识。

  1.浓郁的资金文化意识

  资金文化指管理资金的文化,与资金的所有、保管、使用、转移、增值及保险等各种形态和流动过程、各种服务方式等紧密联系。银行中所有活动都围绕资金展开,从而在骨子里透出一种浓郁的资金文化意识。这种意识强烈地表明银行经营的价值观、道德观和经营理念。

  2.独特的业务文化意识

  一是团队意识。各项业务流程中,各个环节的流水作业方式表现出集体合作关系。二是时效意识。时间文化对银行人的影响极其深刻。三是服务中介意识。围绕着金钱运作提供金融中介服务。四是风险经营意识。防范规避风险,讲求资产质量成为每个银行人的最高信条和经营的核心。五是创新意识。紧跟市场和客户需求的变化,不断创新银行产品和服务。这些意识是银行业务文化的显著特点,它维系了银行业务开展,并强烈地影响、造就了银行人。

  3.典型的制度文化意识

  制度是商业银行管理的规范,制度文化是在长期经营资金中形成的,严格的制度化管理成为银行管理文化的重要内容。遵循惯例、依章办事,内控悠闲,违规必究成为银行管理的特色。银行几乎每个岗位、每个环节、每项任务、每个流程都有严密的作业制度、规程和权限规定,任何新任务的开发都以制度先行,整章建制是常规性的管理要求。制度文化维护了银行安全经营,培养了规范、谨慎、细致、严密的银行人思维和行事方式。

  4.高尚的精神文化意识

  这种文化性与银行员工的知识结构和文化素养相关。银行在社会经济生活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社会对银行人行为及道德方面的要求较高;商业银行面临经营货币的风险压力,对员工政治、业务和技术等综合素质的要求较高;银行员工属于知识层的白领阶层、自身的素养较高,在精神文化上着重体现出银行重声誉、讲信用、守纪律和社会责任感的职业道德。加强员工队伍建设,形成强烈的振兴中国金融业的责任和信心的氛围,维护了金融安全、高效、稳健地运行。

  三、包头市商业银行的企业文化观

  包头市商业银行是金融服务企业,也有着自己的企业文化。银行企业文化的特征,要求行长具有以下诸方面的文化意识。

  1.倡导经营文化意识

  商业银行经营文化的鲜明特点,体现出资本增值意识、成本效益意识、经营方法策略等银行特色。讲经营、算成本、求利润,讲管理、算绩效、求增值,体现出商业银行一切围绕风险效益展开经营活动的企业本性。经营货币的价值理念,构成了银行文化管理模式的核心和支柱,成为银行员工从事货币经营活动共同的意识。经营文化讲求效率和效益性,倡导每个员工最大限度地提高效率,创造最佳效益。缺乏经营文化的银行不能形成增创价值的经营目标和机制,在市场经济中缺乏生存能力,不能称之为真正的银行。

  2.培育企业精神意识

  前面我们已经讲到了企业精神的含义,企业精神体现着银行优良服务的传统和作风,体现着恪守信誉、自律谨慎、竭诚服务、艰苦创业的精神风貌,是推动银行经营管理的组织精神。企业精神是一家银行之魂,反映出银行的性格,是做好各项工作的精神支柱和内在动力,因而成为银行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

  3.人本思想意识

  即突出以人为中心、以人为本的经营管理。在现代商业经营中,人的要素十分突出,人本意识的重要性也就不言而喻。在银行管理文化中,管理的核心就是如何提高人的素质,激励人的主观能动性,发掘人的潜能,调动人的积极性,发挥人的创造性。坚持以人为中心的管理,就是发挥人的作用作为第一生产要素,培养员工热情向上的精神风貌,发挥共同意志和目标追求的精神力量的作用,形成银行经营发展的合力。

  4.弘扬服务文化意识

  服务是中小商业银行经营的主要方式,服务的思想意识、道德规范和行为特征渗透在银行各项经营活动之中,并随之形成浓郁的以金融服务为特征的银行企业文化。这种文化意识体现在银行人的价值观中。因此,从一定意义上说,银行企业文化是一种服务文化。例如,职业道德意识、中介意识、代理意识、客户意识、环境意识、素质意识、人本意识、行为意识等与服务紧密相关的文化特征表现得十分强烈,以客户为中心,尊重客户,文明服务,满足客户需求,在经营服务中盈利,成为各家商业银行的经营宗旨并作为对员工的基本要求。营造服务文化成为银行企业文化的重要内容。

  5.勇于竞争创新意识

  创新是竞争中最有效的手段,是银行进步之灵魂,也是检验中小商业银行发展能力的标志。一家商业银行的竞争创新意识体现在企业文化中,表现为是否具有强烈的创造性精神和持续性机制。在当今的金融体制改革时期,图变革、谋发展、求进步以适应市场为特征的竞争创新意识,成为银行生存和发展的至关重要的驱动力。

  6.遵循经营道德意识

  经营道德是中小商业银行文化的历史传承和经营思想的重要内容。商业银行的经营行为要遵循职业道德和社会公德,严守游戏规则和职业操守。银行在经营中切忌欺诈,违反交易规范,采用不正当的方式赚不应该赚的钱。就是说,银行不但要会赚钱,而且要遵规守矩地诚信地赚钱。从经营道德中可见一家银行内部监管和维护信誉的意识。在金融市场上,资金的交易都是双方的博弈,任何欺诈都会带来严重的后果。讲究和遵循经营道德是行长塑造百年根基重要的领导责任。

  第三节  行长的培养机制与现代中小商业银行文化

  由于任免、激励、约束和监督等机制行政色彩过重等原因,阻碍了行长充分实现自己向企业家角色转换的动机,使现代企业家应有的创新精神、勇于承担风险和挑战不确定的冒险精神等,在中小商业银行行长中尚未真正发育。而银行守住摊子,但求无过,避免差错,平稳任职的思想普遍存在,表明了行长改革家素质的欠缺,也制约了银行的发展。银行改革进程中的压力和行长素质上的差距,增添了危机感和紧迫感,银行不容坐以等待高素质行长的生成,亟须采取有利的措施进行培养和造就。

  一、构造行长的生成机制

  行为科学研究表明,人的行为总是围绕着满足其自身需求进行的。经营管理者的需求包括:收入需求、职位需求、名誉需求。行长的生成机制因此由薪酬机制、竞争机制、名誉机制三部分构成。

  在薪酬机制的构造上,应充分认识商业银行行长从事金融风险业务所创造的价值,采用市场标准和程序给予合理的报酬,用以激励行长向职业经理人发展,造就和稳定银行家队伍,并实行用市场方式对行长经营活动进行绩效考评和约束。行长薪酬的基本依据,应是所在银行的经营效益以及其个人的业绩。为此,应对每一个行长建立工作业绩档案,使其起始工资与绩效考核挂钩。档案中的成绩或劣迹记录都将影响行长的职业生涯。这是一种重要的约束监督方式。薪酬激励方面可采用年薪制、股票期权制等方式,使当期激励与长期激励相结合,保护行长经营的积极性。

  在竞争机制的构造上,应建立行长人才市场,积极推进行长选拔的市场化进程,实行招聘制。变革行长的选拔体制已刻不容缓。由于中国社会金融基础薄弱,金融服务类人才总量少,引进和回国的金融人才十分奇缺。因此,可以先在银行内建立内部人才市场,改变现有的纵向式的干部任用模式,形成行内人才合理配置、有效激励的用人格局。随着金融体系发育逐渐成熟,银行制度逐渐完善,再向全社会范围内的行长市场发展,最终促成职业化行长选拔机制的形成。

  在名誉机制的构造上,重点建立激励机制。可通过设立业绩评价标准和定性指标进行绩效考评认定,并作为调任和提任的前提条件。同时,建立优秀行长的评选机制,定期评选和表彰优秀行长,使其工作成就得到广泛认可,激发行长的自主性和创造性。

  二、建立行长培训基地

  培养造就现代商业银行行长是一项系统工程,生成机制的构成只是强化人们对银行家职业的向往和追求,要使追求成为现实,专业化培训是重要途径。当前缺少行长任职前的系统培训,任命时仍以领导人谈话替代上岗职业教育。对行长岗位的职务要求也不明确,新任的行长们依靠自己在实践中摸索成长,往往会走许多弯路,付出不菲的代价。

  设立行长培训中心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培训的对象是准备提升的行长后备人选、由副职提升到正职行长的人选、由低级别提升到高级别行长的人选,进行任前教育,也包括对在职行长们进行阶段性的岗位培训。培训的内容,对于前者,主要是学习任职岗位的职责操守、工作方法要领、业务管理规范和领导要求;对于后者,除了集中进行高级理论研究外,更重要的是模拟实践展开经验交流,对国内外著名银行管理案例的研究,并接受承担各项经营风险的心理素质训练。这种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延伸教育,对提高行长的素质极为必要。

  此外,还可有计划地提出处境培训、上下交流、在职深造等多种方式培养人才。实施人才可持续发展战略,通过人才梯队的培养,形成优秀人才后继有人的良性机制。

  三、造就行长自身不断地学习积累和知识储备的机制

  行长应主动地而不是被动地接受教育和培训。

  首先最重要的在于,行长能否把自身定位于职业经理人的角色,自觉完成角色转换,充分确立独立自主的职业经理人意识,培育企业家精神,加强自身人力资本积累,成为真正的职业经理人。

  其次,在定位准确的前提下,行长应加强自身知识体系的完善和管理素质的提高。据说,美国大通银行对行长的培训要求之一,就是每个人至少应花费四分之一的职业时间进行学习、研究,以充实提高自己。

  转型阶段的商业银行行长们更应有使命感和紧迫感,要设定自我培训计划,努力提高自身的理论水平和管理技能。同时,保持不断进取的心态,关注各行业最新的信息,推进银行制度和业务的改革和完善。如果实行对银行素质的考核评价制度,则会更有利于推进行长素质的提高。

  四、建立健全监督约束机制。造就行长健康成长的环境

  由于中小商业银行的特殊性,必须建立一种对行长监督约束的有效机制,避免因监管不力造成有限人力资源的损失和浪费。包头市商业银行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人手。

  一是加强金融法制的宣传教育,增强行长的法制观念和遵纪守法意识。

  二是强化行业自律,以提高行长的职业操守和道德水平。

  三是完善法人治理结构,解决“内部人控制”问题,推行“行务公开”制度,杜绝“黑箱操作”。

  四是实行决策和管理信息公开化,克服“信息不对称”所形成的监督约束滞后的问题。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