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经济学理论依据

经济学理论依据

时间:2022-07-01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美国学者约瑟夫·派恩和詹姆斯·吉尔摩在1999年合作出版了《体验经济》一书,把世界经济的发展分为四个不同的阶段:产品经济时代、商品经济时代、服务经济时代和体验经济时代。体验经济中“体验”二字必须有一个主语,这个主语应该就是客户。体验经济其实就是娱乐经济,好的消费体验带给消费者的就是快乐。

美国学者约瑟夫·派恩和詹姆斯·吉尔摩在1999年合作出版了《体验经济》一书,把世界经济的发展分为四个不同的阶段:产品经济时代、商品经济时代、服务经济时代和体验经济时代。它们对应的营销概念分别是,我们的营销已经从卖有形的产品进化到卖服务,再到如今进化到卖消费体验。这四个经济阶段的特点如下:

一、产品经济时代

产品经济时代又称农业经济时代,是指工业时代还没有形成之前的经济时期。当时由于大机器生产还没有完全替代手工劳动,因此劳动生产力相对低下,市场尚处于商品短缺期。市场上的商品供不应求,因此谁控制着产品或制造产品的生产资料,谁就是市场的主宰。那时候也不存在营销的问题,是卖方市场。我们中国的这种情况一直持续到改革开放之前。

二、商品经济阶段

商品经济又称工业经济,随着工业革命的成果不断转化,科技不断进步,工厂里的流水线上的商品不断下线,以至于出现商品过剩,即市场上存在供大于求的现象。这时候营销开始出现了,市场由卖方市场转为买方市场。消费者可以根据价格等因素选择自己需要的商品。商家开始想办法去吸引消费者的注意,迎合消费者的需求。

三、服务经济阶段

服务经济比较容易理解,就是说原来消费者注重商品的物质特性,现在他们更注重商家所提供的服务带来的消费满足感。这时候我们的娱乐营销开始萌芽了,你不仅要卖商品给客户,还要有增值服务。而且客户也更看重服务带来的安全感和满足感。

四、体验经济阶段

体验经济比服务经济又高了一个境界,原有的服务已经满足不了顾客的需求。消费者不仅要求有服务,而且注重服务带来的娱乐体验。这种体验包括,你的服务是否新奇好玩,是否体现了一定个性,是否让他们觉得受到尊重。

既然有人说现在已经进入体验经济时代,那体验经济有什么特点呢?要分析这个问题我们还是需要先弄清楚:体验经济到底是谁的体验谁的经济。体验经济中“体验”二字必须有一个主语,这个主语应该就是客户。通俗点表达意思就是说客户获得了好的体验,获得了满足,商家就获得了经济效益。这个问题现在讨论起来似乎很简单,但商家在竞争的过程中最后将焦点定位为终端的客户却花了不少时间。在经济发展的不同阶段,商家竞争的焦点有所不同。曾经一段时间以为掌握了生产资料供应就取得竞争优势了,之后发现要掌握渠道,最后发现还是得争夺消费者。没有消费者买单的话,其他的也都是浮云。消费者是真正的消费终端,他们的终端体验直接决定了商家的销售结果。

消费者注重体验,为了赢得消费者,商家自然要在商品和服务的体验上下功夫。但什么才叫体验呢?这又是一个问题。我们举个简单的例子,一个消费者买了一瓶矿泉水,打开喝了一口,这个算不算是消费体验?我不知道你们的答案是什么,总之我觉得不算。只有给消费者带来愉快经历和难忘感受的消费行为,才能称之为消费体验。我们还以刚才的矿泉水为例,如果我们拿到那瓶水之后,发现瓶子的造型与众不同,水的味道也有别于常见的矿泉水,甚至喝出淡淡的酸酸甜甜味儿,这个才算是消费体验。体验经济其实就是娱乐经济,好的消费体验带给消费者的就是快乐。不能给消费者带来快乐的体验,也根本无从谈起它有什么经济价值。那么体验经济时代,消费者到底注重什么样的体验呢?总结一下不外乎以下几点:

一、追求差异性

看过《长尾理论》和《小的是最美好的》这类书的人,对于消费者对商品和服务差异性的追求多少有点了解。没看过这些书也没关系,仔细想想你自己或者周围人的消费经验就知道,很多女孩子最怕跟同事和朋友撞衫。为什么怕?就是追求一种差异化。差异化带来的是个性化,是一种不同他人的个性化的消费体验。因此《长尾理论》里才说,这些个性化的看似小众的东西其实是有很大的市场需求的。也就是说,体验经济或者说娱乐经济时代,你必须让你的产品和服务尽可能与竞争对手形成差异化。这种差异化可以体现在任何地方,从产品和外形、颜色到功能、包装,再到产品的广告和终端促销。

二、追求感官刺激

什么叫体验?体验其实就是强烈刺激后获得的感觉,没有刺激便没有感觉,也就没有体验。感觉的意思就是用感官去觉察。因此体验经济中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让消费者从感官上先觉得你的产品和服务有所不同,从而获得特别的体验。如果营造感官刺激也是一门学问。人类是最喜新厌旧的动物,想要对消费者造成感官刺激,一定要提供新奇的、超出常规的形式和内容才能达到目的。仍以矿泉水为例,我们很少见到矿泉水瓶有什么新奇的设计。在众多的大品牌饮用水中,通常都是圆瓶设计,屈臣氏也只是在圆瓶的基础上将瓶子的中间设计得细了一点,看起来像个葫芦。我印象比较深的一个饮用水瓶子,反而是这个行业里的小品牌——茂德公。茂德公的矿泉水瓶子和盖子都是心形设计,瓶盖和标签分为粉红、天蓝、深蓝三种色彩,对应的目标客户分别为梦幻女性、魅力型男、商务男士,仿佛三种身份的选择与这三种色彩密切相关,令人印象深刻,是矿泉水行业娱乐营销的先行者之一。

我们在后面的内容里会专门讨论人们是如何通过视觉、听觉、触觉、味觉、嗅觉认知事物的,以及商家应该如何在感官方面做文章,来满足消费者猎奇的娱乐心理,在这里先简略提及。客户追求新奇,我们商家就要提供新奇,这也是为什么我们要做娱乐营销的原因之一。

三、追求趣味性

消费者通过感觉系统去感知事物,感觉器官搜集整理的信息要经过大脑系统的整理分析,然后得出结论。这个结论就是我们对这个事物的认识。我们对一个新事物的最初认识通常是很浅的,大脑结合你之前所认识的一些事物,给出的结论也比较简单。它只是先告诉你这个事物跟之前同类的事物相比有什么不同,这种不同是有趣还是无趣。趣味性往往是我们对事物最直观的一个判断。从认知的角度来看,趣味性其实就是我们认知上的意义,我们看到一件事物,总喜欢马上联想它有什么意义。有意义的我们就觉得有趣,无意义的便觉得无趣。消费者追求趣味性,商家就必须在产品和服务的趣味性上做文章来满足他们的需求。在考虑如何差异化,如何新奇的同时,一定要同时兼顾你的差异和新奇是否有意思。

四、注重参与性

参与性也可以理解为互动性。比如很多人喜欢自助餐,尤其是小孩子,就是因为自己动手能带来参与感。现在去果园里摘果子的价格比在市场买水果价格要高,道理同样是自己动手去摘,除了获得了果子之外,还获得了不同于商场购买的消费体验。随着电子商务的发展,我们发现市场上越来越多商品体验店。和电子商务相比,实体店的优势目前只能体现在互动体验和消费者参与性上。以汽车4S店为例,其实买一辆车完全通过线上电子商务就可以了,但是如果没有线下的试驾这种参与性的体验,很少有人会盲目到完全参考网上的评论通过电子商务购买。参与性还体现在产品的功能设计上,我们仍旧拿苹果手机说事儿。苹果手机的优点之一就在于,它可以让使用者按照自己的喜好来“设计”自己的手机,你喜欢什么界面,喜欢玩什么游戏,喜欢手机有什么功能,自己可以通过苹果的APP商店去购买自己喜欢的软件。甚至连外壳都可以自己打造符合自己个性的图案。在苹果手机之前,我们也有手机保护壳,但从来没有像苹果手机出现之后那样,手机的保护壳成为一种时尚,一种产业。

五、文化性、艺术性

文化性、艺术性不能仅仅等同于知识性。我们说消费者注重趣味性,很多时候这种趣味性除了好玩、刺激之外,还源于商品和服务文化性、艺术性。很多旅游纪念品、文创产品,或者融入文化概念的日用品,它本身的文化性和艺术性能够给消费者带来完全不同的消费体验。例如台北故宫推出的印有乾隆御笔“朕知道了”的胶带,之所以能够卖断货,就是因为它本身的文化性、艺术性及其带来的趣味性。在娱乐营销的概念里,文化营销其实就是娱乐营销。文化除了具备趣味性,同样能够满足消费者体验对文化品位和身份地位的追求,满足消费者的自尊心和尊贵感。因此,体验经济时代商品的体验必须具备一定的文化艺术性,文化艺术性所带来的体验也刚好完全符合我们娱乐营销的定义。

六、尊贵感

生产力提高、物质极大丰富带来了体验经济,其背景是人们的经济实力和生活水平的提高。这个时候的消费者在基本的生存需求、安全需求满足之后,他们需要获得更高层次的社交、自尊和自我实现需求的满足。满足他们的自尊心,通过消费行为让他们获得尊贵感变得非常重要。一种商品如果给消费者带来的体验是廉价的自卑的,那是不可能成为畅销商品的。谁愿意花钱买一件伤及自尊的商品呀?相反,如果你的商品能够令消费者的体验是尊贵的,这种虚荣能够让消费者从中获得强烈的身份认同感,这种商品必定可以成为高附加值、令人向往的优质商品。香港广东道的LV门店前,经常都是门还没开,已经有大批内地游客排队等候购买,这就是LV包包所带来的自我尊贵感的结果。说实话,我是觉得那种老太太才喜欢的颜色的包包并不那么好看,但在很多女性的眼里,它是有钱人的一种身份象征。当然,说到这里我又有一点不太明白,一个人为什么要让别人觉得自己有钱呢?尤其是女人,有钱的女人很可爱吗?如果从推销个人的娱乐营销角度来说,我怎么觉得不用LV包包的女人会可爱一点呢!

七、注重整体体验

我们说消费者越来越注重消费体验,不是指某一个消费环节的体验。消费者注重的是整个消费环节的体验。消费环境、购买过程、商品的使用感受、商品广告促销、售后服务等等方面,在每个环节消费者都注重自己的体验。任何一个环节的不愉快体验都会影响他们的消费决定。注重整体体验的例子很多,比如我们去商场购物,同样是去采购一件日用品,如果是山姆会员店,我们会觉得质量更有保证一点。如果是在路边摊买,我们会担心它的质量没保证。甚至连这个购物中心是否方便停车,有无免费停车,商场里的光线、气味、服务形式,等等,这些都会影响我们的购物体验。体验经济时代人们越来越讲究体验,越来越讲求体验的结果能否带来快乐。因此,针对消费者快乐所做的娱乐营销必将成为体验经济时代最重要的营销方式。

注意力经济和粉丝经济、社群经济都是互联网时代经济学者和营销专家提出的新概念。最早提出注意力价值的是诺贝尔奖获得者赫伯特·西蒙,他曾在对当今经济发展趋势进行预测时指出:“随着信息的发展,有价值的不是信息,而是注意力。”这种观点后来被IT业和管理界形象地描述为“注意力经济”(the economy of attention)。

而最早正式提出“注意力经济”这一概念是在1997年美国发表的一篇题为《注意力购买者》的文章,作者是美国的迈克尔·戈德海伯(Michael H.Goldhaber)。他在这篇文章中指出,目前有关信息经济的提法是不妥当的,因为按照经济学的理论,其研究的主要课题应该是如何利用稀缺资源。他认为,当今社会是一个信息极大丰富甚至泛滥的社会,而互联网的出现,加快了这一进程,信息非但不是稀缺资源,相反是过剩的。而相对于过剩的信息,只有一种资源是稀缺的,那就是人们的注意力。

所谓注意力,从心理学上看,就是指人们关注一个主题、一个事件、一种行为和多种信息的持久程度。但在当今信息过剩的社会,谁能够吸引人们的注意力,便会形成一种商业价值,并由此获得经济利益。因此在经济学的意义上,注意力往往又会成为一种经济资源,而由这种注意力所形成的经济模式,就是注意力经济(attention economy)。

这和同样常被人提及的粉丝经济有近似之处。有人把粉丝经济仅仅理解为架构在粉丝和被关注者关系之上的经营性创收行为,被关注者主要是指明星、偶像和行业名人等。比如,常被人提起的例子就是,陈坤通过他的微信公共账号一夜之间收了多少钱。还有就是说某个明星的微博粉丝有几千万,一条转发价值几何。我觉得这个意义上的粉丝经济同样狭隘了一些。粉丝经济不仅仅是指粉丝和偶像明星之间的商业创收,它的概念同样可以延伸到明星产品和粉丝之间的商业关系。比如,还是我们老生常谈的苹果手机,它曾经就是手机界的明星,只要它一推出,就有果粉彻夜排队等候购买。把你的产品打造成行业里的明星产品,拥有自己的粉丝,你同样是拥有了注意力,并形成了经济效益。

从这个意义上说,注意力经济和粉丝经济有相同之处。进一步说,注意力经济和粉丝经济都是指最大限度通过打造明星和焦点事件,吸引用户或消费者的注意力,通过培养潜在的消费群体,以期获得最大的未来商业利益的经济模式。在这种经济状态中,最重要的资源既不是传统意义上的货币资本,也不是信息本身,而是大众的注意力。只有大众对某种产品注意了,才有可能成为消费者,购买这种产品,而要吸引大众的注意力,重要的手段之一,就是视觉上的争夺,也正因为如此,注意力经济也称为“眼球经济”。

为什么会有那么多人把利用明星、影视作品等娱乐元素所做的营销视为娱乐营销呢?原因之一应该就是受注意力经济或者眼球经济提法的影响。我们都知道,娱乐新闻的最大特点就是吸引眼球,越是能够吸引眼球,吸引注意力的标题,越是娱乐新闻的最爱。因为二者的相似性,很多人把利用娱乐元素所做的营销便当成是娱乐营销的全部了。事实上,这种说法只说对了其中一部分。

当下最热门新潮的概念应该是社群经济了。因为移动互联网的发展,基于移动互联网的社群正在形成。所谓社群,就是在特定的网络平台上聚集的有特定的生活方式,并具有成员归属感的人群,他们所组成的一个相对独立的群体就是社群。

社群形成的基础克莱·舍基在《无组织的组织》中讲得很明白。

一、共同的目标或是纲领

通俗的说法叫调性、逼格。一部分人通过自己特定的逼格、调性跟其他人做了有效的区隔。也就基本上做到了一些大致对味的人聚集在一起。

二、高效率的协同工具

这也正是为什么在PC时代虽然有了百度贴吧,有了豆瓣,但社群仍旧比较难以建立的原因。移动互联网时代,因为有了微信、微博这类高效实时的工具,协同变得非常容易,社群也因此建立起来了。

三、一致行动

有共同的目标,又有高效的协同工具,便容易达成一致的行动,从而形成稳固的社群。

著名的逻辑思维、颠覆式创新研习社(现在改名叫混沌研习社)和正和岛,是当下比较热门的社群。社群因为具有特定的调性,因此便具有特定的消费属性,由此产生社群经济。从娱乐营销的角度来看,社群经济其实也是娱乐营销。社群成员对自己的身份有强烈的认同感,因此需要更能突出其身份的道具,也就是商品来满足其对身份的认同,增强社群成员的存在感。社群成员的消费行为满足的更是自己高层次的精神需求,这也正是我们娱乐营销要实现的目标。

在探讨对娱乐营销的概念认识这一点上,我选择了先从实际谈起,再辅以理论补充的做法。这样做首先是因为我觉得先说理论会让人觉得闷,另外,也是因为娱乐营销的理论尚处于探讨阶段,作为奠基的作品,我不敢说这套东西就是绝对正确的,它需要不断的完善和补充,才能让娱乐营销脱离它现有的片面性和局限性,真正用于日常的营销手段中,而不是像现在这样,主要停留于口头上。

前人为娱乐营销所做的理论铺垫其实已经有很多了。既然是营销,那就离不开为经济学和营销学都做了理论铺垫的需求理论。在经济学上,探讨需求话题时便引入了欲望一词,说人的欲望是产生需求的前提条件。经济学上所说的欲望泛指一切人类的渴求。在人类没有购买力(purchasing power)满足这些渴求时是欲望,当人类有能力去满足时,则称为需求。欲望是一个古来的哲学话题,古希腊的哲学家都已经意识到,人的欲望是呈多样性的,生存需要、享受需要、发展需要构成一个复杂的需要结构,并随着人们生活的社会环境和社会历史条件的变化而变化。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曾把人类的欲望分为基本生活的需要、安全的需要、情感和归属(社交)的需要、被自尊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五个层次。这五个层次的需求,其实也是按照由低到高的顺序排列的,从物质第一性的角度来看,生活和安全是基本的物质生活需求,而社交、尊重和自我实现则属于较高层次的精神需求。而物质需求和精神需求的满足,也是有一个先后顺序的,遵循物质第一性精神第二性的原则,只有在物质需求满足的基础之上,我们才会考虑精神需求的满足。而只有精神需求的满足,才能给我们带来更多的满足感或快乐。因为用句时髦的话说,仅仅满足物质需求的生活那叫生存,只有精神生活也能得到满足,那才叫生活。

在马斯洛所说的那几种较高层次的精神需求中,社交、尊重、自我实现这些需求,对应产生的消费需求就是,消费者更注重商品的使用功能之外的娱乐功能、品牌价值以及由此产生的精神附加值。这些品牌价值包括品牌的内涵、品牌的知名度、品牌的美誉度,由此衍生的精神附加值则包括这些品牌价值与消费者自身社会地位的契合度、对自己社会地位的肯定度,以及由此带来的尊贵感、满足感。这已经不是产品本身实用性的问题,也不仅仅是价格所代表的财富的问题,主要是心理问题、精神问题。

由此带来的营销新问题就是,商家得想办法满足消费者更高层次的精神需求,这样才能取得他们的认同感,进而让他们掏钱来购买你的商品。不仅仅购买,最重要是他们买得开心,买出身份的尊贵感,买出社会认同感。这种营销的新手段,我们就可以称之为娱乐营销。说句搞笑的话,娱乐营销是解决消费者的心理问题、精神问题的营销手段。

除了马斯洛的需求理论为娱乐营销提供了理论支持,我们还得搬出一位著名的心理学家来,这位就是更加大名鼎鼎的弗洛伊德。我们当然不是要探讨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法,在这里我们主要想说说他老人家的快乐原则。

早在经济学家发现企业的趋利特性之前,许多哲学家和心理学家早已发现,人类的行为在很大程度上都是趋乐避苦的。相信这一点是特别容易理解的,谁都愿意快乐、幸福,谁都不愿意痛苦,甚至连平淡我们都讨厌。谁要是只喜欢痛苦,不喜欢快乐幸福,我们一定会说这人有病。

弗洛伊德把快乐当成人类行为的心理动力,换句话说,即人类行为背后的源动力是追寻快乐。不是在某件事上追求快乐,人类在任何事情上都在依据快乐原则行事。这已经不需要做任何解释和推理,因为哲学家们早就针对快乐和幸福的话题做过深入的研究,美国人尼古拉斯·怀特专门写了一本书叫《幸福简史》,把古今哲学家有关快乐与幸福的研究做了一个汇总。其中对我们有参考意义的观点有这样两点,一是快乐的哲学说法叫幸福,二是幸福(快乐)就是人的各种欲望的满足。如果说快乐就是幸福,我们对快乐原则的认可那就更容易理解了。人穷毕生之力追求的就是幸福,也就是快乐。正常人活着的目的都是这个,可以说这是人类的终极生活目标。虽然乔布斯说他活着是了改变世界,但原因也不外乎他认为这就是快乐和幸福的事。

我们在这里说快乐原则,目的还是说它跟营销的关系。上文我们已经借古圣先贤们的口说了,快乐就是人的欲望的满足,快乐说的好像是精神上的事,实际上完全精神层面的欲望满足几乎是不存在的,很多时候都是建立在物质基础上的精神。既然大多数快乐都建立在物质层面的满足上,那提供物质产品的营销就毫无例外要跟快乐产生联系。营销相对应的消费行为上,作为消费者这一角色出现的人类,自然也是以快乐原则来展开自己的消费行为。既然如此,作为营销人员,明知消费者依据快乐原则消费,你想要快乐,那我就要想办法娱乐你,这中间的供需关系也就建立起来了。因此商家也就没有理由不以娱乐营销来迎合消费者的习惯了。

由此可见,心理学范畴内的快乐原则也是娱乐营销的重要理论基础。当然,快乐是人类的行为动力这一点最重要,它决定娱乐营销的基础和可行性。有了这个基础,商家就可以认真考虑自己该如何满足消费者的娱乐需求了。

人类欲望的多样性决定了人类快乐的多样性,因此商家不能把消费者的娱乐需求单一化,必须考虑消费者娱乐需求的多样性,在娱乐消费者的形式上尝试不同的创新。在这里我们先笼统地提一下:商家在产品的功能开发设计、包装设计以及广告和促销环节,甚至在售后服务环节上,都应以快乐原则来把脉消费者的消费心理和行为,把迎合消费者的快乐需求作为整个营销链条上的最高指导原则来贯彻执行,这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全方位娱乐营销理念,而不是人云亦云的那些借助娱乐元素来做的常规营销。

吴声的《场景革命》里只提到场景的概念,还无法触及营销和消费行为的本质,其实更应该被提及和运用的是剧场社会的概念。

剧场社会这个概念,原本是有特定含义的,吉尔茨提出的“剧场社会”概念,原指一个革命表象掩盖了真实生活,一个仪式化的表演胜过实际言行的社会。原本有所特指,尤其是我们这些社会主义国家长大的人,对剧场社会应该很容易理解或想象。但引申开来看,即便失却了革命的仪式和表象,在当下的经济社会里,剧场的特征也极为明显——企业注重品牌和形象,普通人也讲究面子和排场,并以各种物化的方式证明“我”的存在与价值。

以此看来,莎士比亚“全世界是个大舞台”的感慨,绝对所言不虚,也是对“剧场社会”更早的定义。其实剧场的特征不仅在于一个“演”字那么简单,台上有人演,台下就有人看,更重要的是台后还要有人编与导。

著名漫画家邝飚的这幅“生存之道”里的虎皮,可以想象为我们现实生活中的衣服。你穿什么其实也是生存之道,你要演一个强势的人,也得有一个强势的外表和装扮。

这么说似乎离我们要探讨的娱乐营销有点远,其实不远,这都是一脉相承的关系。我们如果认可现在的经济社会也是剧场社会这个观点,那就要接受一个事实:我们所处的社会环境就是舞台,所有的人都是演员,我们都在扮演角色,演绎各自的故事。再离营销的话题近一点的说法是,在经济社会这个大舞台上,作为自然人的消费者就是演员,都在扮演角色,而他们所选择拥有的商品就是他们的道具。

消费者是生活中的演员,都在扮演某个角色,演绎某个故事。这一点应该也不难理解,还是拿豪华汽车做例子:有人购买一辆豪华汽车,开着它去参加一个高端私人聚会,这辆豪华汽车就是他的道具,汽车的品牌和价值映衬的是主人的身份和地位,彰显的是主人的价值(身价)和实力。汽车的品牌和价值是个此时无声胜有声的东西,屌丝才会问朋友:你的车多少钱?真正的富豪不会吃惊加艳羡地询问别人的车多少钱,打听这车的保养贵不贵。

有关消费者是演员其实不是今天才有的说法。古人就有衣锦还乡之说,为什么要衣锦还乡呀?在外面当了官的或发了财的,买一身好衣服穿着回家,目的就是要把自己打扮成成功人士,让乡亲们这些个观众瞧瞧自己在外面混得还不错。

剧场社会的现实对娱乐营销的启发首先在于,提供商品的商家一定要清楚明白地知道,我们不是在向消费者提供一件商品,而是在为一个演员提供一件表演道具。既然是道具,我们商家就要像一个熟悉戏剧表演的导演一样,清楚地知道这个道具适合表演者扮演什么样的角色、演绎什么样的故事、能赋予表演和角色什么样的意义。直白一点说吧,你得清楚你的产品定位,适合什么样的人在什么场合用,能讲个什么故事告诉消费者这个道具有特别的意义。能把这个讲明白整明白的商家,才算知道什么是娱乐营销,也才算知道如何经营自己的品牌。

剧场社会的现实对娱乐营销的另外一个启发是,编剧、导演、表演等所有剧场元素都是娱乐营销必备的形式,也是娱乐营销必备的手段。它的具体运用形式是,每一件商品都被赋予了意义,每一个品牌都有自己的故事,每一个地面活动都有编导演计划。总之,戏剧的编导演等元素渗透到商品流通的整个环节。剧场社会里,每个人都是剧中人,每个人也都是观众,你在看别人的戏,别人也在等着看你的戏,时刻保持入戏的心态,掌握你的演员的心理,揣摩他们要演的角色,给他们更戏剧感更富有意义的消费体验,是商家必修的娱乐营销功课。

实践贴士:

1.坐下来思考一下:你的企业是否也遇到了营销困局,传统的营销手段是否正失去效力?

2.合上书,回想一下:你是否真正了解了什么是娱乐营销?

3.回忆一下你的企业所做的营销案例:它们是否具备娱乐营销的理念?

4.娱乐营销的实践方法第一条:把给消费者带来快乐和满足当成一种信仰植入你的营销思维,只有这样你才能学会使用娱乐营销的方法。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