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双课程的理论依据

双课程的理论依据

时间:2022-08-21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1.“乐育菁英”“资优生德育”与“志、趣、能创新人才早期培养”理念的指引双I课程的创设与实践基于上海中学“乐育菁英”“资优生德育”及“志、趣、能结合的创新人才早期培养”三大理念。双I课程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将素质教育注重全体学生的全面发展,注重学生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培养的主体思想转化为可操作性的具体实践课程。

1.“乐育菁英”“资优生德育”与“志、趣、能创新人才早期培养”理念的指引

双I课程的创设与实践基于上海中学“乐育菁英”“资优生德育”及“志、趣、能结合的创新人才早期培养”三大理念。“立德树人”是上海中学德育课程的核心,双I课程从发展学生的自我认识着手,培养学生良好的个性品质,提升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激活学生的潜能,促进学生的终身发展。该课程既体现了现代德育教育的主体生成性、实践性与体验性特征,又将学生德育的三个层面,即深层思想、外显行为、服务社会的统一进行了有机的整合,推进了上海中学资优生德育教育的开展。

2.多元智能理论和素质教育理论的支撑

美国哈佛大学心理学家加德纳(Howard Gardner)在《智力的结构:多元智能理论》中提出了“多元智能”理论,这一理论构成了上海中学双I课程开设的理论基础之一。

加德纳提出,人的智能包含语言智能、逻辑/数学智能、空间智能、身体/动作智能、音乐智能、人际交往智能、自我认识智能和自然探索智能。其中,自我认识智能主要指认识到自己的能力,正确把握自己的优势和劣势,把握自己的情绪、意向、动机、欲望,对自己的生活有规划,能自尊、自律,会吸收他人的长处,会从各种回馈中反思自己的言行等。人际交往智能则指有效理解别人和人际交往能力,表现为建立组织内外的广泛联系、与人融洽和谐相处、正确处理周围关系、适切表达自己想法、有效理解他人、解决问题等。自我认识智能和人际交往智能的提升不仅能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更能提升学生解决社会实际问题的能力。过分强调语言智能与数学逻辑智能,忽视或无视自我认识智能与人际交往智能,容易导致一部分学生成绩很好,但缺乏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基于此,双I课程着重培养学生的自我认识智能和人际交往智能,为学生自我完善提供了一个有效的平台。

素质教育早已成为当今中国教育的主流。素质教育注重培养学生的态度与能力,促进他们在德智体等方面主动发展。双I课程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将素质教育注重全体学生的全面发展,注重学生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培养的主体思想转化为可操作性的具体实践课程。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