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实施“体教结合”的理论依据

实施“体教结合”的理论依据

时间:2022-07-22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它们之间的共同点是“体教”能够结合的基本依据,它们之间的差异则是选择“体教结合”模式所应尊重的准则。[17]基于此,体育与教育规律对于我们选择“体教结合”模式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20]所以从战略的观点来看,“体教结合”是我国现在和将来发展竞技体育的必由之路。而体教结合有利于解决运动员专业化过程与职业化过程脱节问题和运动员培养过程“专才”与“通才”的矛盾。

(一)体育规律、教育规律决定体育应与教育相结合

体育与教育有着内在的、规律性的联系。从泛义的教育上讲,体育活动也是教育活动,甚至连奥林匹克运动也宣称其是教育的一部分。《奥林匹克宪章》规定,奥林匹克是以没有歧视和传达友谊、团结、公平的体育活动教育青年。体育与教育均是培养人的社会活动,二者既有共同点也有明显的差异。它们之间的共同点是“体教”能够结合的基本依据,它们之间的差异则是选择“体教结合”模式所应尊重的准则。我们还应该在一个更为广阔的时间和空间范围内考虑体育与教育的结合问题。[17]基于此,体育与教育规律对于我们选择“体教结合”模式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二)体育实践发展的需要,决定体育应与教育相结合

在体育实践的发展过程中,体育与教育的结合由来已久。无论中国还是外国,体育与教育相结合的发展理念在各个国家体育理论与实践中均有体现。现代早期的典型的体教结合形式是体育院校,如1942年成立的四川省立体育专科学校等,既有体育,又有教育;借鉴国外体教结合的经验,特别是西方国家的体育与教育相结合的理论与实践经验,如在英国的教育体制中,竞技运动担当重要角色,其价值在于可同时收到身体训练、品德教育和社会活动能力培养的功效。[18]日本在《体育振兴基本计划》中也突出了体育与教育的协调发展,即丰富少年儿童的体育生活,促进竞技体育与学校体育运动之间的协调发展,实现终身体育。体育与教育密不可分,竞技运动与教育相结合愈来愈成为一种趋势。世界著名运动训练学家马特维耶夫认为,未来运动成绩的提高,不能靠挖掘运动员的体能和机能,还要靠挖掘运动员的智能。[19]而智能的提高来自于教育。其次,体育比赛可以培养学生坚强的意志和坚韧不拔的精神,可以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还可以教会学生们公平竞争的意识。体育促进广大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20]所以从战略的观点来看,“体教结合”是我国现在和将来发展竞技体育的必由之路。

(三)体育离不开教育

竞技体育要想实现可持续发展,必须依靠学校体育的广泛开展。学校体育是构建竞技体育的基础,数以亿计的青少年是竞技体育人才发掘的唯一资源。现代竞技体育必须有良好的场地、完善的设施、先进的科研手段以及具有相当理论水平的研究人员等,而这些条件除了体育系统外,目前在我国只有学校具备这些条件。

(四)举国体制运行中存在着一些弊端

在发展竞技体育的实践中选择举国体制的发展方式和管理模式,是发展的历史性选择,符合国家和人民的利益,契合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伟大实践的战略部署。但同时也应看到,竞技体育举国体制不是僵化的教条,我国竞技体育举国体制在形成过程中存在着一些不足和弊端。一是社会办竞技体育的积极性没有充分调动;二是多元化利益格局的整合机制有待完善;三是市场作用发挥不够,资源配置的机制有待完善;四是训练体系和保障制度尚须完善;五是公益目标与职业化市场目标之间存在矛盾等。[21]另外,举国体制存在着自身难以解决的缺陷——“学训矛盾”。其主要表现是:忽视文化教育导致运动员片面发展、学历层次低、成材率低、出路不畅、后备人才短缺等。而体教结合有利于解决运动员专业化过程与职业化过程脱节问题和运动员培养过程“专才”与“通才”的矛盾。[22]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