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社会生活中管理

社会生活中管理

时间:2022-06-28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管理目标在一般情况下由管理主体确定,但在确定时应充分反映上级领导机关或下属人员的意志。在社会生活中,微观管理,特别是微观经济管理,是理论较为成熟、方法较为完善、适用范围广泛的一种管理类型。宏观管理的管理主体是国家机构。经济管理是社会一切管理的基础,决定其他各类管理的进程。

一、管理及其要素

社会生活中的管理是指一个系统内的组织或个人,为实现预定的目标,在一定的理论和规范指导下,对所辖对象施行的计划、组织、指挥、监督和调节等一系列行为的总称。

管理是人类一种自觉的创造性的活动。作为一种活动,在研究其运动规律的时候,最好的途径是分析活动的构成要素。管理的基本要素主要有:

1.管理主体

管理主体是掌握计划、组织、指挥、监督和调节权力的组织或个人,是进行管理的驱动者,是管理活动的“灵魂”。管理主体可以是组织,也可以是个人。前者如党的委员会、人民代表大会、董事会、居民委员会、学术委员会等等;后者如总理、省长、厂长、院长、处长、科长、主任、班长等等。现代社会管理主体的产生一般有法定或规范程序.选举与任命是两种基本的形式。在管理活动中,管理主体对其他管理要素起统率作用,对管理进程有决定性影响。

2.管理客体

管理主体所辖范国内的一切对象是管理客体。管理主体可以直接发生作用的对象是直接客体,只能间接发生作用的对象是间接客体。社会生活中的管理客体从要素性质上可以划分为人群、物资、资金、科技、信息五大类。人群是管理客体中最基本最重要的要素,从一定意义上说,社会生活管理的实质是对人的管理。由于人群与管理主体、管理客体的关联性,很多情况下,管理主体与管理客体之间不存在绝对的非此即彼的关系。例如,一个人当科长,在科里是管理主体,对上是管理客体;一个人在教育小孩时是家长(管理主体),在工厂劳动时是工人((管理客体)。

3.管理目标

管理目标作为管理主体预期要达到的新境界,是管理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点。不同领域有不同内容的管理目标;在同一领域,由于时间和环境的变化,管理目标也存在差异。管理目标在一般情况下由管理主体确定,但在确定时应充分反映上级领导机关或下属人员的意志。

4.管理手段和方法

管理手段是管理主体在管理中借助的物质条件,例如纸、笔、电话、计算机等。管理方法是管理主体对管理客体发生作用的途径和方式,主要的管理方法有行政方法、经济方法、法律方法、思想教育方法。管理方法是管理手段发挥效能的依托,管理手段是管理方法顺利推行的工具,在实际工作中和理论研究中,人们不对二者作概念上的严格区分,而统称为管理方法。各类管理方法的运用在不同领域和不同时期有作用程度的差别,注意管理方法的合理配合,是正在形成中的一门管理艺术。

5.管理理论和管理规范

管理作为人类的实践活动,离不开一定的理论、思想和规范的指导。人们常说的管得紧与管得松、开放管理与封闭管理、定量管理与定性管理,就反映了不同的管理思想。当管理还处在传统阶段的时候,人们为达到管理目标,依据的是经验、常识、习俗、道德等成文或不成文的规范。当这些规范上升为理论之后,社会管理就大大前进了。如果管理没有理论和规范的正确指导,社会生产的效率就难以提高。

上述五个要素在各种不同类型的管理中是普遍存在的。拿一个家长发现自己的孩子成绩下降而进行管教这个行为来分析:管理主体是家长,管理客体是他的孩子,管理目标是希望孩子的学习成绩达到一定水平,管理方法是进行思想教育,管理理论的依据是从严要求和启发自觉。可以用管理定义的语言来述说这个行为:一个家长,为了使小孩掌握有用的知识,依据从严要求和启发自觉的思想,运用思想教育的方法,对自己小孩学习成绩与既定要求之间的偏差进行调节。

二、管理类型

社会生活中的管理,类型繁多,形式各异。下面从三个方面进行剖析。

1.宏观管理与微观管理

宏观管理与微观管理的划分要同时考虑三个因素:(1)管理主体;(2)管理客体;(3)管理中的分析方法。其中管理主体是决定性因素。

微观管理的管理主体一般是非政府的组织或个人,例如董事会、职代会、厂长、院长等。管理客体是独立的单个社会单位,例如某一企业、学校、医院、研究所、家庭等。管理中一般采用个量指标进行分析,例如单位劳动生产率、销售收入、产品产量、单价等。工厂管理、商店管理、农场管理、银行管理、学校管理、医院管理都属于微观管理。在社会生活中,微观管理,特别是微观经济管理,是理论较为成熟、方法较为完善、适用范围广泛的一种管理类型。

宏观管理的管理主体是国家机构。管理客体是集合在一定区域内的多个社会单位。管理中一般采用总量指标进行分析,例如总产值、税收总额、货币供给量、价格总水平等。在一个幅员辽阔的国家,根据管理幅度原则,宏观管理可以分出不同的层次。例如我国目前行政区划分为四级:中央级、省级(省、自治区、直辖市)、县级(县、自治县、市)、乡镇级(乡、民族乡、镇、市区),有的省设自治州,自治州再划分县、市。相应的宏观管理可以分为中央的宏观管理、省的宏观管理、州的或县的宏观管理、乡镇的宏观管理。

2.社会管理、经济管理与文化管理

这种划分主要考虑管理客体的活动属性。

人类的整个社会活动可以分为三类:(1)经济活动,指与物质资料的生产、分配、流通和消费有关的社会活动,例如农业生产、利润分配、商品交换等;(2)文化活动,指与精神产品创造、服务和享用有关的社会活动,例如科研、教育、文学艺术、体育等;(3)其他的社会活动,指除经济活动、文化活动之外,与社会环境和人们交往有关的社会活动,例如国防、外交、民政、环保等,对人类整个社会活动而言,这些社会活动是一种狭义的社会活动。

经济管理是社会一切管理的基础,决定其他各类管理的进程。经济管理的实质是使资源达到最优配置,满足人类日益增长的物质需要。按资源性质的不同,经济管理可分为人力资源管理、物质资源管理、财力资源管理、信息资源管理等。在社会分工不断细化的条件下,各个层次的经济管理都按行业进行分类。宏观经济管理一般可分为农业管理、工业管理、交通运输业管理、建筑业管理、商业管理、对外贸易管理、金融保险业管理、服务业管理、工商行政管理等类型。微观经济管理的行业分类则千差万别。

文化管理不仅服务于经济,也服务于社会,它对人类精神需求的满足日益发挥显著的作用。文化管理的领域十分广阔,主要有科学技术管理、教育管理、文学艺术管理、图书出版管理、新闻广播管理、电影电视管理、文物考古管理、卫生保健管理、体育管理等。在这些管理中,科技管理和教育管理对推动整个社会精神文明建设和物质文明建设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科技管理的对象有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教育管理的对象有基础教育、高等教育、职业技术教育成人教育

社会管理是指对狭义的社会活动的管理,它对一定区域内的人群和活动起保护、帮助、制约、公正的作用。社会管理主要有国防管理、外交管理、公共安全管理、司法管理、政党管理、民族事务管理、民政管理、宗教管理、国土管理、人口管理、环境管理、公用设施管理、公共秩序管理等。社会管理一般由政府机构主持,属于宏观管理的范围。

3.决策管理与实施管理

这种划分主要考虑管理主体在管理过程中的工作方式。

在管理过程中,如果某一阶段或环节的主要工作是进行方案的研究和选择,就叫决策管理;如果某一阶段或环节的主要工作是具体执行决策,就叫实施管理。

一般来说,目标和计划的提出、拟订、审议、决定等工作属于决策管理;按计划进行的组织、指挥、监督和调节,即计划的执行检查等工作属于实施管理。以宏观管理为例,国家权力机构所从事的工作主要是决策管理,国家行政机构和监督机构所从事的工作主要是实施管理。

决策与实施两种管理的区分只有相对的意义,因为决策管理中含有实施的成分,实施管理中也含有决策的成分。这可以用管理职能的具体形式来说明。计划从总体上说属于决策管理,但计划草案的下发上报、计划指标的汇总平衡、计划机构的建立健全等事务又属于实施管理。组织指挥从总体上说属于实施管理,但人员的选用、实施方案的确定、指令的作出等事务又明显属于决策管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