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社会生活中的管理

社会生活中的管理

时间:2022-06-20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可见,社会生活与管理的交融有着客观必然性,社会生活中必然存在管理,或者说必须对社会生活加以管理,这包括了宏观和微观两个方面。不同的国家对社会生活的管理方式是不同的;而在同一个国家,针对不同的地区、不同的年龄层、不同的职业等,都应当实施不同的管理方式。这其实是对社会经济生活的管理,所涵盖的主要是社会生活管理中技术层面的内容,主要使用的是经济手段。

三、社会生活中的管理

管理与社会生活是相互交融的。这首先是一种自发的交融,人饿了会找吃的,冷了会添衣服,如果这种对自身行为简单的规制可以算作是一种“管理”的话,那么人类从诞生之日起就在管理着自己的社会生活,并且这种管理是受人们生存需要的驱使,是自发的。而且从某种意义上来讲,这种“管理”不仅是人类有,在动物群体中也存在。我们在此所研究的交融,是一种更高层次上的交融,这样的一种交融产生于人类社会生活对管理的需求,正如人类的生活依赖社会一样。一方面是个人社会生活需要管理,人们的衣食住行、人们的生老病死、个人发展等都需要个人去规制;另一方面是整个人类的社会生活要想有序发展也需要管理。正因为如此,人类在其漫长的发展历史当中,出现了不直接从事物质资料的生产,专门从事管理工作的这样一个“群体”;社会在不断的进化过程中,产生了统治阶级、国家等来实施对社会生活的管理。可见,社会生活与管理的交融有着客观必然性,社会生活中必然存在管理,或者说必须对社会生活加以管理,这包括了宏观和微观两个方面。

(一)微观管理:对个人生活的管理

如果将社会生活看成是一个系统,每个人的生活是其中最微观的子系统。大系统的有序运行,不仅需要系统内各部分之间的良性交互,还要依赖各微观子系统内部的有序运行。这就需要对个人的生活实施管理,它包含了两个方面:一是社会对个人生活的管理,通过各种各样的行为规范、道德习俗、传统等,把个人的行为限定在一定的范围以内,超出了这个范围,就会受到某种惩戒,从而实现对社会中个人行为的规范。二是个人对自己生活的规制,这其实是社会生活的管理当中相当重要的一个部分,但是研究当中却常常被忽略。个人对自己生活的规制应当从三个方面来认识:

1.目标管理

一个人的行为方式都或多或少地与其人生目标相联系,而其对自己生活的管理也是如此。从个人理性的角度出发,人们一般都会自觉或是不自觉地为自己设立目标,并用以规范或是约束自己的思想和行为,以避免盲目地生活。个人的目标管理的过程如图3-1所示。

图3-1 个人的目标管理过程

这个过程从个人目标的设定开始。前面我们讨论过了,人们的生活总是处在社会当中的,人们的目标必须要与社会现有的客观条件相适应,这一点非常关键,在客观条件允许的情况下,通过个人的努力,目标是可以实现的;但是如果客观条件不具备,无论怎么努力,目标都是遥不可及的,这时候,应当对目标做出适当的调整,否则就会受到挫折。目标实现之后,这一个过程并没有完结,人们会对这个过程中的各个环节、各个细节做出评价,并参照评价设定下一个目标,从而进入下一个目标管理过程的起点。

2.日常管理

日常管理一般都是在目标的指导下展开的,或者说日常管理本身就是目标管理过程中的一个子过程。人们如何规划自己的衣食住行、如何处理生活中的人际关系、如何管理自己的财产等,都不是随意的;在这个子过程当中,人们要实行顺向的自我管理,以及旁向的行为检查与控制,从而保证自己的生活在预定的“轨道”内“运行”。

3.风险管理

人们在追求目标的过程中,并不是一切因素都能够预计得到的;生活当中的不确定性是客观存在的,例如疾病、灾害等。要想对生活当中出现的突发事件采取适当的应对措施,就必须在事情发生之前做适当的准备。这听起来似乎是与危险不确定性相矛盾的,但实际上却并非如此。风险的存在是客观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但其发生是有规律可循的,只要把握了其发生发展的规律,就可以事先做出适当的安排,把其危害性后果降低到最小。人们生活中的保险行为、储蓄行为就是这一点很好的例证。

(二)宏观管理:对社会整体生活的管理

从宏观层面讨论社会生活中的管理,应当包括以下两个方面:横向——差异化的社会生活管理,纵向——引导社会生活方式的变迁。

上面我们提到,社会生活的方式具有横向的差异性。不同的国家对社会生活的管理方式是不同的;而在同一个国家,针对不同的地区、不同的年龄层、不同的职业等,都应当实施不同的管理方式。这是横向管理的一个方面。横向管理的另外一个方面,是针对社会生活的不同类别而言的:(1)物质生活系统的管理。这其实是对社会经济生活的管理,所涵盖的主要是社会生活管理中技术层面的内容,主要使用的是经济手段。国家通过宏观经济调控,来影响整个社会或是一定范围内人们总体的需求与供给水平,从而影响微观经济主体以及个人的生产、分配、交换、消费活动,从而使经济生活达到调和状态。(2)政治生活系统和精神生活系统的管理。这主要包括社会生活管理中思想意识层面的内容,是通过政治层面的意识形态引导与控制、政治机构建立与运作以及精神层面的文明建设、文化建设等来实现的。

随着社会的进步,人们的生活总是朝着多样化的方向发展的,这主要取决于社会生产力的多层次性。多层次、不平衡的生产力决定了生产关系的多样性,进而导致了经济利益主体的多样化,社会生活的多样化,特别是思想文化的多样化。生活多样性的存在是客观的,妄图取消这种多样性是不可能的,然而针对思想文化层面的多样性,在管理实践当中往往是要加以统一的。首先,一个社会的统治阶级为了维护本阶级的政治、经济利益,必然会利用其经济、政治等权力,来保证指导思想的统一,即用统治阶级的思想来影响、支配人们的认识和行动。其次,一定的社会生活方式会成为一种在社会中自发起作用的行为规范,因而生活在一定社会共同体中的人们,希望能够将多样化的社会生活,通过统一的指导思想,纳入到统一的“游戏规则”之内,从而保障他们经济、政治等利益的实现。最后,统一思想也是管理社会生活本身的需要,多样化的社会生活要是处于一种杂乱无章的状态,各种因素之间必然会产生摩擦和冲突,有碍社会的发展与进步,因而必须将多样化的社会生活统一到科学的一元化的思想下,通过统一的秩序、结构形成一股推动社会发展的合力。在这当中,教育、宣传、舆论等手段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通过对人们思想的引导,在某种程度上使人们在价值观、人生观层面达成共识,从而实现对个人生活行为的引导。

与社会生活方式的差异性一样,其纵向的传承性同样应当引起我们的重视。随着社会的进步,人类的生活方式也在不断地变化。然而人们社会生活方式的这种变化,并不总是理性的,或者说在一定范围内,在一定的群体中,这种变化并不一定能有利于人类社会的发展。这一点在社会转型时期表现得最为突出。

立足我国的实际,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与完善,带来了一场全面而深刻的社会转型。我们的资源配置方式、社会分配关系、社会结构乃至政治、精神文化生活等方面,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与此相适应,人们的社会生活方式也在发生转变。而处于这种不稳定的社会过渡状态下转变,由于新旧两种因素的对立、冲突与摩擦的存在,具有很多不确定性的因素,还往往夹杂着社会生活中的失范行为(即偏离某个社会现行规范的活动与行为)。这些失范行为呈现出增生性和趋利性的特征,是非理性的,或者说尽管是个人理性的选择,也是与群体理性相冲突的。因而有必要对人们的社会生活方式的变迁,特别是处于社会转型期的生活方式变化加以引导,使其朝着理性的方向变化。这里所说的引导包含了以下两个方面:

(1)价值体系的重构。社会的转型,往往会对人们当前所奉行的价值观念产生一定的冲击,使得人们在观念上处于一种相对迷茫的状态,进而导致行为的混乱。重构,就意味着对人们以往所奉行的价值观念进行重新估价和阐释,对转变过程中出现的多元化的价值观念加以清理和规范,并使两者有效地整合在一起,从而谋求人们在基本价值取向上的一致性。

(2)社会行为规范的清理。行为规范是人们在生活当中共同创造并遵守的行为方式,反映了社会成员的一般要求。然而在社会转型时期,各个方面的转变都不是同速度的,这就会造成规范的失效。清理,就是在旧的规范逐步解体的过程中对其加以梳理,并适应新形势的需要,尽快健全新的规范体系,来规制社会成员的生活活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