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基于区位与集群的视角

基于区位与集群的视角

时间:2022-06-23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跨国公司理论新进展:基于区位与集群的视角薛求知 任胜钢垄断优势、内部化优势和区位优势是传统跨国公司理论中的三大支柱,然而伴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跨国公司理论中区位优势的概念和特点发生了重要的变化,区位优势作为后发优势已经成为跨国公司竞争优势的来源之一。基于此,本文在阐述跨国公司区位优势演化的基础上,指出产业集群是当代跨国公司不容忽视的重要区位因素。

跨国公司理论新进展:基于区位与集群的视角(1)

薛求知 任胜钢

垄断优势、内部化优势和区位优势是传统跨国公司理论中的三大支柱,然而伴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跨国公司理论中区位优势的概念和特点发生了重要的变化,区位优势作为后发优势已经成为跨国公司竞争优势的来源之一。基于此,本文在阐述跨国公司区位优势演化的基础上,指出产业集群是当代跨国公司不容忽视的重要区位因素。通过跨国公司参与集群的分类研究,本文进一步探讨了跨国公司区位理论的新进展及其对我国经济发展的启示。

一、区位优势的演化

20世纪70年代,邓宁在其“国际生产折衷理论”中指出:区位优势是跨国公司对外直接投资的充分条件之一。区位优势是指东道国所具有的生产要素禀赋、存在的贸易壁垒、相对资源成本、市场规模及政府政策等。跨国集团不能依赖自身力量改变区位特定因素而增加区位优势的存量,即使是企业获取信息的途径和评估东道国环境的能力,也属于所有权优势的范畴,与地区特定优势无关。因此传统理论认为区位优势独立于跨国公司所有权优势之外,被视为影响跨国公司对外直接投资的外生变量。因而,从资源学派的观点来看,区位优势既然是外生变量,就容易被竞争对手所复制和模仿,比如跨国公司进入某区域获取自然资源或低廉劳动力成本的区位优势,很容易为竞争对手的跟随战略所抵消。因此,传统理论的区位优势不能成为跨国公司核心竞争力的来源。

然而20世纪90年代之后,知识取代资本和一般性自然资源成为企业获取区位优势的关键要素。跨国公司对外直接投资不仅仅是对母国所有权垄断优势的转移运用或适度调整以适应当地化的需求或特殊的消费者偏好,而更倾向于获取可应用于全球的区域性知识资源和战略性资产。这些区位优势不仅仅提供了当地化的市场机会和地理优势,更重要的是为跨国公司提供了可应用于全球性战略的地方优势。尽管从地理上看,区位优势对任何跨国公司都是平等的,但是由于不同的跨国公司组织在知识存量和能力上的异质性,从而导致了它们在知识资源和战略性资产上吸收、获取、利用和整合能力上的差异,因而新型区位优势的开发与跨国公司所有权的特定优势彼此相互联系,共同成为跨国公司竞争力的优势源。传统的跨国公司理论所关注的重点是企业具备了哪些优势才能开展跨国经营,而理论发展表明跨国经营不仅是企业具备优势的结果,也是产生优势的手段。科格特(Kogut)曾将跨国企业的优势分为“初始优势”和“后续优势”:初始优势是企业在母国建立的优势,后续优势是企业通过国际化经营所带来的优势。作为跨国公司国际化经营的后续优势之一,区位优势越来越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企业集团的跨国经营与获取优势是一个互动的过程。跨国经营的实质在于保持和发展优势并寻求新的优势。对此,邓宁也对自身原有的区位优势理论进行了改进,如表1所示。

表1 影响跨国公司价值增值活动区位选择的变量

img27

续表

img28

资料来源:Dunning,1998。

从表1分析可知,伴随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跨国公司对外投资的区位选择有几大重要变化:一是知识要素和战略性资产取代传统的自然资源等地理上的优势成为区位选择的主流。区位优势超越了单纯的要素禀赋、东道国政策环境等地理优势。二是跨国公司国外分支机构更加根植于东道国,体现在当地价值链的深化、高层次活动的定位等,如现实中跨国公司更多专利来自东道国的分支机构。三是价值链活动属知识密集型时,跨国公司追求的区位特定资产发生变化,如经济、制度结构对投资活动更重要,而更为突出的是空间集群成为重要的区位吸引因素。

二、被忽略的跨国公司区位因素——产业集群

在经济全球化的时代,跨国公司所参与并主导的产业集群越来越多。在世界知名的优势产业集群中,如硅谷、纽约金融产业区、班加罗尔等集群区,跨国公司的足迹无所不在。值得肯定的是近年来有大量的文献对集群现象作了理论和实证性的进一步研究,然而其中大部分仍集中于小企业集群的地方化网络系统,忽略了某些新型产业集群产生于经济全球化的时代背景,忽略了跨国公司在某类集群中作为主导力量和重要参与者的突出存在,对当代产业集群的类别属性、动态演化和区域开放性不够重视,为此不少学者指出了当前研究的不足。Storper(1997)认为,柔性专业化的观点一是过多地强调了小企业的柔性专业化,忽视了区域内大企业;二是柔性专业化学派过分强调产业区本地的发展,忽视了产业在全球范围内进行专业化分工的事实,即集群与外界的联系和在全球生产网络的定位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Hayter(1997)指出,以大企业或跨国公司为核心的集群应该区别于中小企业集群。Markusen(1996)认为,在研究外向型的产业集群区域时,必须将大企业或跨国公司纳入研究的范畴。Rugman&Verbeke(2003)指出有必要认识到跨国公司参与并主导的这类集群的存在性和重要性。Davies(2000)指出Porter(1990)的钻石模型以及1998年所提出的集群概念都忽略了集群中的“核心企业”存在的可能性,即没有一个经济实体在集群中居于主导地位,倡导集群的“对称性”(symmetrical),而且认为即使存在跨国公司的参与,其对集群发展动力的贡献也是次要性的。波特不鼓励政策干预,对于集群中的国际联系及外力在集群发展中的推动作用,在波特的分析中居于次要位置。这些认识都受到了国际商务学者的批评。

应该认识到,当代集群中的区域创新网络更是动态和开放的系统,集群内的知识系统对技术动力具有重要的影响,其中外界知识对技术变化与动力发挥着很大的作用。封闭的知识系统不利于集群保持长期的竞争力,例如Rabellotti(1995)将墨西哥制鞋产业集群的低效率归因于其封闭性。在经济日益全球化的今天,跨国公司内部以及彼此之间的资金、劳动力、技术、信息的全球性流动使某些重要集群区域的发展并不是一个孤立的过程,地方化的区域创新为了适应全球化竞争的挑战,必须保持与外界的紧密联系,因此必须从全球化的视角来看待集群的区域化发展。而跨国公司也间接或直接地参与到某些集群的地方经济系统中,跨国公司不仅将某些业务外包给具有地方特色的产业区的加工企业,而且还将某些部门如R&D部门、区域总部直接设在了相关的集群区内部,成为集群区经济系统中的一部分。在现实经济生活中,经济全球化的重要载体之一——跨国公司不仅参与了集群区域的创新网络,而且通过自身的全球网络组织为集群区域与外界的联系架起了一座桥梁,成为连接经济全球化与集群区域的纽带,使某些集群成为经济全球化过程中国际分工网络的有益补充,而不仅仅是当地化的地方性网络组织。

img29

图1 有关集群的学术研究的主要领域

笔者根据集群的对外开放性程度和集群参与者的企业性质,将集群的研究领域分为四类(见图1)。中小企业集群的研究归于图1第Ⅰ类和第Ⅱ类象限。这类集群是比较典型的服务于当地国内市场,或产品出口到国外市场的传统性产业集群,其特点是以小企业参与为主导。第Ⅳ类产业集群中,跨国公司成为该类集群的主导力量或重要的参与者。外界联系及知识流与地方性内部知识流共同成为集群发展的创新动力。在经济全球化时代,这类产业集群越来越扮演着重要的作用,并且对跨国公司的竞争优势、战略以及组织结构带来了深远的影响。近年来在国外知名刊物上不断有文献关注第Ⅳ类产业集群,而迄今为止,国内这方面的研究文献却很少。

三、集群与跨国公司的互动模式

集群吸引跨国公司进入的重要区位优势是为跨国公司提供了与地方无形知识、思想和学习交流的机会,这种战略性资产和知识根植于集群区域内、存在于当地的社会文化网络中。尽管来自地方性区域,但却对全球性的竞争地位产生深远的影响。因此,区位优势与全球化不仅并非对立,而且是彼此密不可分、相互促进,即“全球化竞争区域化,区域化竞争全球化”。而跨国公司作为集群的重要参与者不仅直接促进了集群的形成,更与集群发展的动态演化过程紧密相关,因此本文将所关注的图1第Ⅳ类产业集群称为集群与跨国公司的互动模式。

美国学者马库森(Markusen)根据集群的结构特征和参与企业的性质将集群分为四种典型的产业区类型:马歇尔式工业区——小企业网络构成——轮轴式产业区——其地域结构围绕一种或几种工业的一个或几个核心大企业;卫星平台式产业区——主要由大型或跨国公司的子公司组成,这些子公司可能是由高科技、也可能是由低成本的制造和加工机构组成;国家力量依赖型的产业区。其中轮轴式产业区和卫星平台式产业区都提出了对集群中大型或跨国公司参与的关注。然而笔者认为这种分类方法忽略了集群吸引跨国公司参与的重要区位优势——战略性知识要素的特点,因此本文将图1第Ⅳ类产业集群按知识要素的性质分为三类:生产型知识集群网络,技术型知识集群网络,市场型知识集群网络。各自的特点如表2所示。对于这三类不同的跨国公司参与的集群,我们将分别从跨国公司对集群的影响与集群对跨国公司的影响这两个互动模式的重要因素进行阐述。

表2 跨国公司参与的集群分类

img30

注:对称性结构指集群中成员企业地位相近,非对称性结构指核心企业居主导地位。

1.跨国公司在产业集群中的作用:开放性枢纽和动力源

在强调集群的网络效应和地方“根植性”的同时,作为国际分工网络的有机组成部分,集群区域必然保持着与外界的联系,参与到全球化的竞争当中。如果集群区是封闭的系统,即使其曾经有过短暂的繁荣,但随着外部环境的变迁,也将因无法适应这种变化而走向衰落。因此,集群区只有成为动态、开放的系统,才能保持其长盛不衰的生命力。而在产业集群与外界的联系更新过程中,跨国公司发挥着重要的枢纽和推动性作用。

(1)生产型知识集群。在生产型知识集群中,主导产业为制造业,如中低档服装、鞋类、电子产品、汽车零配件等。跨国公司主要有两种参与方式:一是作为集群的重要客户将部分生产性价值链外包,通过外部化方式获得弹性生产系统的灵活性优势,如马歇尔式集群,虽然主要由当地的小企业网络组成,跨国公司没有直接进入当地的生产系统,但是这些产业区所服务的“客商”却大多是跨国公司,跨国公司将其非核心的业务外包给这些集群区的企业,由当地的企业为之贴牌生产,而跨国公司也及时地将外界的市场信息传递给地区的生产系统,将集群区纳入全球的生产网络。外部环境的变化,市场需求的变迁通过跨国公司的需求信息反馈到地方的生产网络,保持了集群对外界信息接收的开放性,并促进了集群区内产业的创新和升级。二是跨国公司作为核心企业或一般参与者,获取集群的分工协作的效率优势或要素成本优势,集群内组织结构类似于马库森的轮轴式产业集群或卫星平台式产业集群,如东京大田产业区和我国很多引进外资的工业园区。跨国公司或子公司为集群引入或共同发展了大量的生产技术和生产工艺,如丰田公司与供应商集群共同发展了Just-in-time生产系统。不仅如此,跨国公司进入所带来的供应商也对集群的形成与发展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这类集群的形成与跨国公司对外直接投资密切相关,并与政府的外力推动作用紧密相连。然而值得关注的是,生产型知识集群往往处于附加值低的产业链位置,因此跨国公司从当地区位优势的进入到集聚效应的启动和生成还需要真正培育出地方密集的合作网络,根植于当地不断创新的社会文化环境,因此,只有充分利用跨国公司对地区产业集群的推动作用,真正形成了地区的创新网络,跨国公司才会安心扎营,并会有更多的跨国公司加入其中,形成良性循环。这对我国许多工业开发区和高新技术开发区吸引外资的投资战略提出了更深层次的思考。

(2)技术型知识集群。技术型知识集群中的主导产业为高科技产业,聚集了大量的相关技术的研发机构和高新技术企业。跨国公司为了获取当地隐性知识和全球或区域性一流人才必须扎根于当地的网络之中,成为直接的参与者。例如在美国硅谷的高科技集群区,不少跨国公司都将自己的R&D总部迁入,使得硅谷集群区域的产业呈多样化发展,不断循环更新。而跨国公司的知名度和优厚的条件也进一步吸引优秀人才的迁入。跨国公司在当地投资建立的机构,是跨国公司全球组织的一部分,它与公司内其他机构保持着联系,尤其是与公司总部、研究与开发机构(R&D)以及相关的生产机构紧密相连。通过这种联系,跨国公司内部和彼此之间的人才、资金、技术、设备的穿梭流动将集群区与外部环境和全球经济紧密相连。此外,跨国公司全球性的知识学习使知识交流不再局限在集群的内部区域,跨国公司组织中企业家、经理人和技术专家的内向和外向流动成为传递知识和创新的载体,外来知识和信息成为集群区内知识创新和学习的重要源泉。以我国台湾新竹科学工业园为例,其IT产业集群从跨国界的联系中受益匪浅,许多曾经就职于美国硅谷跨国公司中的华人归国创业,并将新知识和新技术引入园区,促进了台湾IT产业的不断升级。与此同时,当某些地区不断吸引跨国公司的投资时,随着大量跨国公司在空间上、地理位置上的积聚,这些地区也不断孕育出供应商及服务机构,加上相关支持性产业的中小企业大量诞生,从而为当地企业集群的形成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3)市场型知识集群。市场型知识集群一般形成于世界性大都市。首先,国际知名跨国公司的进入有助于城市国际地位的提升,并吸引其他跨国公司的进入,形成集群效应。其次,跨国公司内部的人才、资金、技术、知识流为集群直接提供了大量的成熟产品和服务,并提供了大量的人才培训,使当地企业免去了众多的人员培训工作,这对集群的发展起了重要的作用。再次,国外金融服务跨国公司对金融服务集群的溢出效应发挥着关键性的作用。作为该类集群的重要参与者,跨国公司提供了相关业务的高级需求,促进了集群内地方性企业的培育。最后,金融集群中跨国公司一般以区域总部的形式参与,为周边区域的分支结构或子公司提供全方位的服务,这直接促进了信息流的高度集散,使区域性集群成为一个完全开放的动态发展系统。以中国香港为例,金融产业集群中,很多高级人才属跨国公司的外派人才,国外金融服务跨国公司为集群的活力创造了市场和联系网络,促进了信息集聚,为区域金融中心的形成与成熟的资金市场的建设作出了重大贡献。

上述分析表明,正是由于跨国公司的纽带作用,使得集群区成了动态开放的系统,焕发出常青的生命力,不断新陈代谢,保持了其独有的勃勃生机。

2.集群对跨国公司的影响:优势源与孵化器

区域性知识要素是跨国公司参与集群的重要区位优势,编码化的知识几乎不存在认知上的困难,因为它能够被信息所清晰地建构和表达。然而集群内很多信息是隐性的,不能被编码。因为知识的所有者并不清楚这些知识的特性,其结果是编码化的表达并不能完全包容隐性知识的全部内容。知识的隐性与其来源和积聚的特性有关,同时它根植于个人与组织的联系当中。因此知识的隐性部分强调了交流中共同认知的作用,很难被直接转化为符号并相互交流。因此知识的“地方黏性”(coherence)使相互学习不仅需要信息沟通的渠道,同时还需要参与者的共同的认知能力。集群中的地方学习构建了有价值的关系网络,集群中公司间、个人间的相互学习形成了共同的认识基础,并发展了信任与合作的社会文化网络,促进了地方根植性的演化。这种具有地方黏性的知识资产因为稀缺性和不可复制、不易模仿和转移的特性成为跨国公司全球竞争的区位优势源。而跨国公司为了获取这一区位优势,也必须根植于当地的社会网络之中。与此同时,在地方网络的动态演化过程中,集群不断孵化出新的小企业和跨国公司,共同促进了地方性企业的国际化经营。

(1)生产型知识集群。弹性生产系统的灵活性和不断创新的区域生产效率成为当代跨国公司可以通过外包或参与方式加以消化吸收的重要竞争优势源泉。而市场容量的扩大、分工协作的深化都有助于小企业的孵化,促进集群优势的动态演化。集群网络中的密切关系导致了供应商与跨国公司之间长期的供应联系,技术间的相互转移能够帮助供应商开发新产品和生产技术从而进入新的、多样化的国际市场。当地方性供应网络以跨国公司或其子公司为核心时,集群中的跨国公司可以为地方性企业提供进入国际市场的机会。以苏格兰石油供应商为例,地方企业国际化经营有三种方式:①供应商借助跨国公司子公司进入新的市场而跟随进入国外市场,②供应商直接将产品出口到跨国公司其他区域的分支结构,③供应商通过海外投资建立服务于跨国公司其他区域的子公司。其中信息是开发新市场的关键资源,无论是新机会的信息还是对可能出现困难的预测,都减少了当地企业国际化经营中的不确定性,而集群中跨国公司本身成为这种信息的重要来源。不仅如此,地方供应商成为著名跨国公司的供应商,对获取其他的客户有很大的促进作用,“值得信赖”的效果来源于供应商满足跨国公司高质量要求的标准。在我国台湾新竹工业园区,当地的许多IT小企业群体从为美国IBM、苹果、康柏(现被惠普兼并)等跨国公司做OEM起家,目前已经形成了本地化的网络,并出现了宏碁、华硕、大众等世界级的电脑跨国公司,直接参与国际经营。

(2)技术型知识集群。该类集群重要的区位优势在于隐性知识的传播、扩散与创新以及高科技人才的集聚。隐性知识的吸收、传播需要跨国公司参与集群高度的根植性,从而获得与当地社会文化网络的一致性。有研究表明,跨国公司位于优势集群区域中的子公司更具有独立性,更扎根于当地土壤和环境,更加国际化。因此这些地方“根植性”的特色网络使跨国公司除了选择直接参与外,别无他途。在硅谷,许多国际上知名的跨国公司如微软、IBM等,纷纷在此将工程、资金、智力资本投入到区内或支持本地供应商活动,或将总部迁于此,或将研究与开发中心迁入,因为只有参与到本地的创新网络当中,才能获得集群效应所带来的竞争优势。与硅谷有些类似的印度班加罗尔软件企业集群也吸引了许多著名的跨国公司,例如英特尔、摩托罗拉、朗讯以及许多著名的信息技术跨国公司,而且跨国公司在这些区域的投资也日益增加。该类集群不仅成为跨国公司全球竞争的重要优势源,同时集群内与高科技相伴的敢于承担风险的精神也极大地鼓励了高科技人才的自主创业,而集群内跨国公司的培训、正式与非正式交流所形成的人际关系网络更提供了便利的机会。因此,该类集群往往成为孵化小企业的诞生地。更值得关注的是:其中一部分借助于集群中跨国公司全球范围内的信息流与关系网络,自新建之初便开始跨国经营,成为Born跨国公司,硅谷的雅虎网景公司便是典型的例证。此外,集群网络中特定的外部性也直接促进了中小企业的国际化行为,更多的小企业也迅速地走上了跨国经营之路,如企业获得进入特定市场的关键技术和销售技巧,或因为市场、产品和技术信息流的提高而使国际经营的成本大大降低。这些由当地企业脱胎换骨形成的跨国公司反过来又将促进集群区与外界的联系,加速产业集群的创新与发展。在Texas地区的高科技企业集群研究中,Echeverri-Carroll et al.(1998)认为,与跨国公司的联系为当地小企业供应商独立的国际经营提供了充足的信息和资源。

(3)市场型知识集群。该类集群居于全球或区域性的世界级大城市,处于市场的国际性枢纽位置,成为人才、资金和信息流高度集中的辐射中心。M cGahey(1990)指出,国际金融集群为跨国公司建设了优良的设施条件和信息的“高速公路”,提供了借贷双方大量集中的广阔市场,还包括政治、社会稳定,经济自由,法律公正,政府透明的软环境。跨国公司的进入不仅是为了满足该区域的市场需求,而且更多地是为了在全球信息搜寻与转移的网络中获取重要信息,并为周边地区的分支机构和子公司提供全方位的服务。集群的形成扩大了市场的规模和容量,跨国公司的高级需求和人才培训直接促进了当地企业的培育,进而扩大了集群的网络组织,使跨国公司与当地企业的融合更紧密,增加了地方的黏性,促进了集群的动态发展。以中国香港金融集群为例,集群的结构为对称性结构,即没有任一跨国公司在集群中居于主导地位,尽管没有孕育出世界级的跨国公司,但形成了大量服务于当地市场和跨国公司的地方性企业。

四、对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的几点启示

1.发展跨国公司投资的集群化战略

经济全球化的时代,跨国公司在集群中的参与越来越普遍,这些区域内大量跨国公司投资的集聚促进了集群的生成,推动了区内经济的发展,增强了区域产业竞争力的提高,同时也加强了区内与区外经济的联系,通过要素的集聚、整合转换成经济能量并向周边地区辐射出去,带动了周边地区的发展。与中小企业集群的自发演化不同,跨国公司参与的集群明显带有外力推动的色彩,尤其对于发展中国家,利用外资促进国家经济的发展战略非常普遍。由于中小企业集群往往是在当地的地理、历史、人文环境等特定条件下自发演化而成,因此,政府很难有所作为。然而对于跨国公司参与的集群,政府的战略决策、政策选择、方案制订对集群的形成与发展能产生重大的影响,因此在这一领域,政府可以大有所为。因此,政府在引进外资的过程中,应该高度重视外资的集群化,强化集群战略的发展意识,充分利用跨国公司对集群形成与发展的推动作用,促进我国区域经济的高速发展。政府为招商引资而制定产业政策、区域发展规划时要突出空间集群的特征,避免“星星点灯”式的星罗棋布;在优惠政策上应该由原来的地区倾斜,逐渐转向对集群的技术倾斜和产业倾斜;在跨国公司集聚的地区,加强跨国企业与当地企业间的联系,使外资成为本地产业集群发展的“苗床”。

2.促进集群的可持续发展

集群化战略要远远超出集聚化的概念,跨国公司的投资并非是简单的集聚,而是要注意产业的相关性。只有产业相关性大,地理空间的集聚才会有助于发展成为跨国公司参与根植性较高的集群。因此集群化的战略必须明确地强调发展哪些类型的产业,甚至是某类产业的某个环节。此外,我国很多招商引资的外向型制造产业集群之所以一直未发展成熟,正是因为形成产业集群的社会软环境、具有地方根植性的创新化网络还远远没有形成。主要表现在本地企业参与程度较低,跨国公司投资所引发的“技术外溢”效应不明显,地方的创新能力不足,外部经济性还没有激发出来。跨国公司对集群还没有形成“扎根”性的需求,不会使核心技术在本地被模仿和迅速扩散,而这些工业区对跨国公司的吸引力还停留在原有的区位优势上,跨国公司有可能再次发生区位转移。因此,只有充分利用了跨国公司对地区产业集群的推动作用,真正形成了地区的创新网络,跨国公司才会安心扎营,并会有更多的跨国公司加入其中,形成良性循环。从政府外力推动的角度而言,三个方面的因素非常重要:一是加强区域内大学和各种培训机构的建设,并加强它们与区域内跨国公司及其他企业间的合作与交流;二是中介组织的建设,政府应该积极促成各种商会组织的筹建,推动跨国公司与地方企业之间的各种交流活动;三是提供良好的软环境与政策扶持,促进集群内本地企业的孵化与发展。本地企业能提供集群内各经济主体之间交流与互动的“黏结剂”,成为跨国公司根植于当地网络的“胶”。一旦集群的成本区位优势向柔性化的网络优势发生了转变,则集群内的供应网络会日益复杂与纵横交错,跨国公司生产技术的创新与升级将使集群的发展朝着良性循环的方向不断演化。

3.利用集群促进中小企业的孵化和国际化经营

我国在“孵化器”的建设中,完全可以充分利用集群对新企业的孵化功能,在已经或正在形成集群的地区,通过政府与社区企业合作的方式共同建设“孵化器”,促进“孵化器”产业的发展。这一方式存在以下优势:第一,充分利用集群所形成的区位优势及孵化功能,引入市场甄别机制来弥补政府主导的不足,政府与社区共建、中介组织和当地企业的共同参与有助于消除政治色彩和寻租行为,走多元化“孵化器”产业道路。第二,集群的发展形成了有利于新企业成长的人文环境,这一环境并非是政府所构建的温室,而是真正的市场环境,企业在市场环境中成长起来才具有真正的生命力。第三,集群中外资的投入、跨国公司的参与有助于技术、人才的输入,在资金方面也有助于风险投资的引入,集群中人才的聚集、信任的人文环境降低了风险投资的风险,在吸引资金投入上具有优势。

从集群促进中小企业的跨国经营来看,跨国公司参与集群不仅为当地企业提供了低成本和区域创新网络的优势,而且跨国公司参与的产业集群往往导致高级人才的汇聚,跨国公司在区域外的全球商业网络也为区域内中小企业架起了连接世界经济的桥梁。集群内的中小企业如果能够引进这些具备跨国经营的高级人才,充分借助区域内跨国公司的全球商务网络,则可以迅速走向国际化经营,成为跨国公司。因此,要充分利用跨国公司可能带来的优势,就必须大力促进集群人文网络的发展,而政府则应该积极提供这些服务,促进集群内地方人文网络的形成。只有集群发展到较为成熟的阶段,集群的优势和跨国公司的外溢效应才能有力地促进地方企业的飞跃式发展,进行国际化经营。

原载2005年第1期

【注释】

(1)本文为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当代跨国公司新理论研究”(项目号:02BJL047)的部分研究成果。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