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资本的区际流动

资本的区际流动

时间:2022-06-15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在一国经济发展过程中,区域间的资本流动是不可避免的,它是促进区域间经济合作和交往的主要动力之一。通过资本的流动,区域A的资本总产出由ABK0Ka增加到AEKKa+EGK0K。这就意味着对于区域B由于资本的流入,带来了经济的增长。这是与区域之间的商业性行为密切相关的。

3.3.4 资本的区际流动

一、资本区际流动的基本原理和类型

马克思在分析资本主义生产关系时,曾详细地区分了工业资本、商业资本、银行资本等概念,并阐述了商业资本和银行资本是资本主义分工的产物,及其随分工的发生而带来的社会进步性。从要素的区际流动来看,工业资本、商业资本和银行资本都可以跨越区域而流动,它们都将在资本的区际流动中发挥重要作用。

在一国经济发展过程中,区域间的资本流动是不可避免的,它是促进区域间经济合作和交往的主要动力之一。在一个成熟完备的开放市场中,由于资本追逐利润和规避风险的特点,它必然会流向高收益低风险的地区,一般情况下都是资本从经济相对发达的地区流向经济相对落后的地区,由于资本的边际收益递减,随着资本的流动,最终两个地区的资本边际收益率会相等,资本不再流动,区域间经济发展收敛。我们用两区域模型分析如下,模型的假定条件是:

(1)两个区域A和B,只存在两种要素资本和劳动;

(2)区域间资本市场完全竞争;

(3)区际资本流动成本为零,劳动力不发生转移;

(4)企业的目标是追求利润最大化;

(5)两区域总资本为KaKb,区域A的初始资本存量为KaK0,区域B的初始资本存量为KbK0,且KaK0>KbK0,区域A资本的边际生产率为MPCa,区域B资本的边际生产率为MPCb

如图3-6所示,最初当区域间没有贸易时,区域A的资本会在P1价格(亦即MPCa)下进行生产(在资本的最优使用条件下,MVP=MIC。在这里,MIC即资本价格P),区域B资本在P2价格下进行生产。此时,区域A的资本总产出为ABK0Ka(总产出量是边际产出量的积分),资本收益为P1BK0Ka,劳动力的收益为ABP1。同样区域B的资本总产出为DCK0Kb,资本收益为FCK0Kb,劳动力收益为DCF。两区域的资本总产出为ABK0Ka+DCK0Kb

img30

图3-6 资本要素的流动

根据边际收益递减规律,由于KaK0>KbK0,所以MPCa<MPCb,所以资本必然会由A区域流向B区域,这时KaK0逐渐减少,KbK0逐渐增加,MPCa逐渐增加,MPCb逐渐减小(即A区域资本流出,B区域资本流入),当MPCa=MPCb时,资本不再流动,两个地区资本边际收益率相等,此时都在P0的价格下进行生产,区域A的资本存量为KaK,区域B的资本存量为KbK。通过资本的流动,区域A的资本总产出由ABK0Ka增加到AEKKa+EGK0K。也就是说,一方面区域A将KaK部分资本存量投入本区域内,而将其余的部分K0K投入到区域B,所以对于区域A通过资本流动增加了资本的总产出;但是对于区域B,通过资本的流动,生产总值也增加了,比原来增加了CEG。这就意味着对于区域B由于资本的流入,带来了经济的增长。这时两个地区的总产出是AEKKa+DEKKb,比原先两个地区的总产出增加了CBE。所以通过资本的区域流动,提高了资本利用效率,促进了经济发展。

同时我们还可以从生产要素的总收益来分析资本流动所产生的效益。在区域B,资本流动使得工人工资由DCF增加到了DEH,增加了面积FCEH。因此,区域B的工人总收入提高了。在区域A中,由于现在所能使用的资本减少了,工人的收入则由ABP1减少到了AEP0,减少了面积P1BEP0。不过,从两个区域内部的国民总收入来看,虽然区域B的资本所有者的收益减少了FCGH,但总工资却提高到了DEH,由于工人工资提高的幅度大于资本所有者收益下降的幅度,因此,对于区域B来说,资本流入使其总的国民收入增加了,增加量为三角形面积CEG。同样,区域A由于资本流出导致总工资收入下降了P1BEP0,但资本所有者的总收益提高了P1BGP0,而且资本所有者总收益提高的幅度大于工人工资收入下降的幅度,因此,对于区域A来说,资本流出使其总的国民收入也增加了,增加量为三角形面积BEG。由此,两区域均从资本的流动中获得了由于资本流动所带来的效益。

该模型是根据新古典经济学家麦克多加(MacDougall,1960)的资本流动的福利效应模型简化而来的。由于条件比较苛刻,当然不能完全反映现实经济中的复杂的资本流动现象,实际上的区际资本流动比新古典理论的假设肯定复杂得多,但是这并不影响我们对问题的研究。该模型用简化的数学模型解释了区域间资本流动带来的效益,使我们充分地认识了资本何以需要流动。

对于区际资本流动的形式进行分类,按照支配资本在区域之间流动的主体与形式的不同,通常可以把区际资本流动划分成以下几种类型:

(1)直接投资。指经济主体跨越区域到其他地区举办合资、合作企业或独资企业以及购买其他地区企业的股票,都可算作直接投资活动。直接投资的经济主体可以是工业企业,也可以是个人。商业资本和银行资本也可以以直接投资的形式跨越区域而流动。

(2)融资。指两个分属于不同区域的银行之间发生资本往来关系时的借贷性行为。这时的银行各自具有相对独立的地位,能够进行企业化经营,因而能够通过借贷关系共同对富余资本进行利用,双方都因而能取得经营利润。

(3)区际贸易。由区域之间商品贸易过程而形成的资本在区域之间的流动。这是与区域之间的商业性行为密切相关的。

二、1978年前后我国区际资本流动的状况

改革以前,我国实行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模式。否定社会主义存在商品经济关系,否定社会主义条件下价值规律仍在发挥着作用。在这样的大环境下,企业和个人的经济地位不独立,区际之间的资金流量极小,从而也导致了区域经济缺乏应有的活力,使得各区域经济增长的潜力得不到应有的发挥,因此也就提出了必须进行改革的要求。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集中计划体制被打破,市场在调节经济运行中的地位被充分肯定,建立计划与市场有机结合的新的经济体制已成为越来越多的有识之士的共识,在这种背景下,区际之间的资金流动出现了以下一些类型。

(1)由银行系统组织的资金流动。改革以来,银行作为执行国家信贷计划调拨资金流量的主体地位已被肯定,具有相对独立的利益追求,银行可以利用资金的存贷利率差别取得利润。问题在于,银行的自有资金是切块分配下达的,是个固定值,而存款与贷款额度却是由处在市场上的企业和个人决定的,是个变数。由于各个区域经济发展水平与速度不一,因而由自由资金和存款形成的资金供给水平与贷款需求水平之间往往存在较大差距,—些地区的银行资金供给大于需求,而另一些地区的银行资金的需求水平大于供给水平,在国家为避免经济过热和稳定物价之需对货币总量进行控制的情况下,往往需要通过区域之间互相调剂资金,以发掘资金潜力。也就是说,资金供给不足的地区银行可以通过向那些供给过剩银行调集多余的头寸,用于缓解区域内资金的不足的矛盾,而那些资金调出区域的银行则可以坐收利息。—般来说,后者通常是那些经济效益不高,投资收益不大,经济活动相对不活跃的区域;而资金调入区通常是发展速度较快且投资收益较高的区域。改革开放以来,这种跨区域的融资现象愈来愈普遍,特别是那些发展速度较快,投资比较旺盛的省份,如广东、江苏、浙江、海南等省市,已开始越来越多地从内地引进资金。

(2)简政放权的结果,使地方政府有了自己独立的经济利益,因而地方政府也积极主动地参与了区域内外的资金往来活动,包括:①到区域外兴办独资企业。如我国内陆许多省份都在沿海开放城市和经济特区兴办有自己的企业,发挥其窗口作用,借以吸收发达地区的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以带动本地经济的发展。②地方政府到地区以外建立合资型企业。如许多地方政府为保证本地区煤炭供应能得到满足,因而跨区域对煤炭主要生产省份的煤炭企业进行投资。③地方政府组织其他省份的资金到本地区兴办企业。

(3)目前企业在正常经营中也会涉及资金的跨区域流动。首先,随着企业自主权的扩大,许多企业都会将商品逐步地推入区外市场,相应地,也就从区外获得相当的利润,这种利润返回带有跨区域流动性质。其次,企业在域外的投资活动也会不断扩大,与各种投资相伴的是资金的流出和流入。再次,企业可通过在区外发行股票、债券的形式来筹集生产用资金。此外,企业通过与地区外的企业的兼并和建立企业集团的形式发生经济技术往来,此中也会发生资金的区际流动。在以上的资金流动类型中,企业在区外以推销商品或购买商品的形式带来的资金进出是目前企业间的主要资金流动形式。

(4)随着个体经济的发展,伴随个人跨区域的经济活动,也带动了资金的区际流动。目前全国个体企业、私人企业已迅速发展成为国民经济的一支重要力量,各种个体摊贩、个体维修业、个体饮食业遍布全国城乡大小市场。这中间也有相当一部分企业在经营中跨越了区域边界,形成了资金的跨区域流动。

以上表明,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推进,由部门计划管理经济的旧的模式已经被打破,各种不同的利益主体已经崛起,使得区域间的经济合作与联系日益密切。这种由微观和中观经济单元推进建立的区际经济往来使得资金的多层次区际流动越来越普遍,从而推动了市场的发育和改革的不断深入。资金在区域之间流量和流速的扩大,使呆滞资金活跃起来,挖掘了闲置的资金资源,提高了资金的利用效率,使资金资源的区域配置更为合理。另一方面,由各种社会集团驱动的资金在区域之间的流动过程,也是实现资金增值的过程。

三、目前我国区际资本流动中的问题及对策

目前我国资金的跨区域流动还存在着如下一些有待解决的问题。

(1)跨区域资金流动还受到很多的行政干预。放权让利的改革使每个区域经济的活力与实力都大为增强,各地区的决策者都力图维持和进一步扩大本区域的经济活力与实力,因而一般都希望有更多的资金由区外流入,而尽量减少本区域的资金流出,以最大限度地发挥资金在本地区经济成长中的增值效果。在国家经济扩张的过程中,由于区域之间对资金的争夺十分激烈,致使许多区域动用行政手段封关设卡,围追堵截,限制资金出境,禁止商品入境,以保护本区域的资金资源,从而使资金的正常流动受到严重干扰,使资金在经济发展中配置与组合的效益明显降低。

(2)资金市场的发育很不充分,资金流动的形式相对单一。目前在我国资金的区际流动中,商品交换依然是核心,市场竞争主要表现为商品之间的竞争,资金市场的发育很不充分,企业或地方股票、债券的发行被限于较小的范围中,跨区域发行股票和债券还很少。在现有的股票与债券发行中,也还存在着运作不规范的状况。银行在组织资金的区际流动中的作用还受到地方政府较强的干预。除此而外,企业之间的兼并和跨区域组建企业集团也受到不少行政干预,企业自主地进行兼并和组建企业集团,受到“三个不变”(隶属关系不变、所有制性质不变等等)的障碍,特别是隶属关系的障碍。

(3)企业之间跨区域的三角债问题十分严重。1988年的抢购风潮过后,国家为抑制物价上涨采取了紧缩政策,致使经济增长速度回落。虽然其后采取了加注资金,对某些大企业实行双保的方针等,但市场复苏回升缓慢,企业产成品积压严重且迟迟得不到消化,因而出现了企业之间互相拖欠货款的现象,从而形成全国范围内跨区域跨部门的债务链,使企业被“三角债”捆住了手脚,正常的生产经营活动不能进行。在这一过程中,质量不好,产品不对路的企业边生产边积压,而效益好的企业受债务链的困扰也出现了流动资金不足的状况。“三角债”目前已成为困扰经济发展和提高效益的一个严重问题。

针对我国区际资金流动的上述问题,有必要采取以下措施。

(1)弱化各级政府对银行的行政干预,使银行能够根据国家产业政策、金融政策、区域经济政策等要求自主地进行正常地经营活动。要使各级政府认识到,阻碍资金的正常流动,限制资金出境的各种做法是小生产者自给自足的做法,是与现代市场经济的发展不相容的,会造成全国的统一市场的割裂,其结果只能是降低了资金的利用效率,既不利于全国经济的发展,也不利于区域经济的繁荣。

(2)大力促进资金市场的发育。应积极扩大股份制的试点,股票发行上市应按照国际通行的操作方式进行。在股份制试点取得一定经验后应在面上逐步推开。资金市场包括区域市场和区际市场,要大力催化区际市场的形成,鼓励股票和债券在区外市场的发行。

(3)积极促进企业和个人跨区域的各种经济活动。包括跨区域的投资、商品销售、兼并和组建企业集团等,这些经济活动应遵循自主自愿的原则进行,地方政府不必要也没有理由进行干预。

(4)总结三角债清欠的教训和我国资金流动上的经验与教训,逐步建立健全有关资金流动的法律法规,力争早日建立起科学合理的资金流动管理体系。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