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战略成本管理产生的经济背景

战略成本管理产生的经济背景

时间:2022-06-14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一、战略成本管理产生的经济背景成本管理早在19世纪近代工业经济发展萌芽时期就已存在。早期的成本管理方法主要集中在预算管理上,“泰罗制”的形成和推广、标准成本差异分析方法纳入全面预算体系等,使成本控制取得了相当显著的成效。因此,从本质上说,此时的成本管理是“市场型导向”的成本管理。也就是实施“防患于未然”的战略成本管理。著名的泰罗制和标准成本系统皆源于此。

一、战略成本管理产生的经济背景

成本管理早在19世纪近代工业经济发展萌芽时期就已存在。早期的成本管理方法主要集中在预算管理上,“泰罗制”的形成和推广、标准成本差异分析方法纳入全面预算体系等,使成本控制取得了相当显著的成效。第二次工业技术革命后,特别是20世纪50年代,责任会计方法开始崛起,在现代精密数学管理科学的日益渗透下,更多的成本管理控制方法在实践中得到应用,如成本趋势的数理统计预测方法、量本利分析方法及敏感分析方法、用经济订货量模型控制存货方法等。企业日常生产经营管理中所使用的这些成本管理方法,尽管仍发挥着不容忽视的作用,但因其基本立足点是生产,着眼于在现实生产中降低成本,只是一种“生产型导向”的成本管理。

在过去的商业环境中,成本管理系统主要是进行财务报告与成本分析,普遍强调标准化成本,成本管理人员只是职能专家和财务业绩的记录者,他们是只注重成本核算和财务报告的小小的“管家婆”角色。

20世纪70年代起,经济环境发生了剧烈的变化,以生产的电脑化、自动化为主要特征的第二次工业技术革命(或者说信息革命)席卷全球。经济环境的剧变,迫使企业成本管理的目标作出适应性的调整,成本管理的实践方法也随之大大扩充。成本管理的目标不再由利润最大化这一直接动因决定,而是定位在更具广度和深度的“用户满意”(Customer Satisfaction,简称CS)层面上。与传统的以现时、现地的产品价值为中心实施价值管理的成本管理方法不同,新型的成本管理方法是从明确市场对产品要求到用户使用产品的整个产品价值流向来考虑,将非价值管理的手段融合其中,以战略性的视野,立足于市场来实施全面的成本控制。因此,从本质上说,此时的成本管理是“市场型导向”的成本管理。

随着产品多元化、组织柔性化、服务理念顾客化、信息系统网络化、市场竞争全球化等各种内外环境的变化,人们要求从战略的角度来研究成本形成和控制的思想与技术,目标不仅仅是为了获得短期盈利,而是保持和增强企业的长期竞争力。也就是实施“防患于未然”的战略成本管理。战略成本管理则打了“提前量”,是在企业运作之前就开始的成本管理,显然,这样的管理更有效。

由于企业环境的变化,成本管理的角色变化了,新的生产信息技术、顾客为本、全球市场的增长及其他变化需要企业建立战略信息系统,以便有效地维持自己在行业内的竞争优势,这表明传统的成本管理方式已远远不能满足新制造环境的需要,其缺陷主要表现如下。

第一,侧重于经济效益目标,却忽略了战略目标的实现。传统成本管理理念的主题是控制,单纯地为降低成本而降低成本,旨在保证企业经济效益目标的顺利实现。事实上,发生成本支出的环节很多,但不是随便降低哪一项成本都行。比如片面地把质量控制成本降低了,有可能产生的后果是质量下降、退货率增加、产品销售受影响。尽管降低成本对于企业来说,任何时候都很重要,但从实现战略目标的角度来看,不同的战略对成本有不同的要求:如果企业是以成本领先战略为目标的,那么,成本降低当然非常关键;如果企业是以差异化战略为目标的,也就是通过产品独特的品质去取胜的话,那么,成本降低就不一定是重点,相反,有些情况下,反而要提高成本了。因而,只有将成本管理与企业战略结合在一起,才能适应瞬息万变的外部环境。

第二,成本管理的内容片面。传统成本管理把降低产品的生产成本作为决定企业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因素,因而,传统成本管理的对象主要是企业内部的生产过程成本,而不是企业内部的价值链,对供应与销售环节等外部的价值链则更是视而不见。对处于开放型、竞争型的现代化企业来说,再将降低产品的生产成本作为成本管理的全部显然会使企业失去竞争优势。因为企业通过各项作业为顾客创造价值,但有些作业却并不创造价值,比如储存存货不创造价值。因此,成本管理应该对企业内部价值链进行分析。同时,现在企业所处的市场环境是开放的、竞争性的,所以成本管理还应该通过了解分析整个行业的价值链来帮助企业战略目标的实现,并且还要了解竞争对手的成本情况,模拟计算竞争对手的成本。因而,必须对企业整个价值链的成本进行管理,既包括生产过程,又包括研究开发与设计,并考虑售后服务环节,重视与上下游的联结、外部环境的变化。

第三,忽视了战略成本动因。在传统成本管理的观念中,只有材料、人工和制造费用等才是构成成本的主要因素,因而往往将生产数量作为主要的成本动因,却忽视了企业的产品开发、市场的开拓、内部结构的调整等活动对成本的影响,更是未能考虑诸如企业的规模、整合程度、地理位置,甚至厂房的布局规划、企业的管理制度等战略的成本动因。国外的研究表明,企业在生产开始之前,已有85%的产品成本成为约束成本,而传统成本管理能产生影响的部分只占总成本的15%。因此,对企业而言,以生产量为基础的成本动因往往并不是影响成本的最主要因素,而那些战略成本动因却会对成本影响很大,因为这些成本动因往往是生产经营之前形成的,且一经形成就难以改变,因此更需要从战略上予以综合考虑。

第四,成本信息的扭曲。传统企业的成本费用的构成是制造成本高、期间费用低。因此,传统成本管理特别注重对制造成本的核算与控制,甚至将其视同为企业成本的全部。著名的泰罗制和标准成本系统皆源于此。这不仅由于制造成本是企业在材料采购过程和产品生产过程中各项费用汇集的结果,而且还由于它在企业的总费用构成中占据了举足轻重的地位,因此,在决定企业生存与发展的各种决策中所需求的成本形态也集中体现为制造成本。在市场条件、技术水准、管理制度和管理方式已今非昔比的情况下,现代企业一方面在产品的研究开发、中间试验和小批试制方面有相当大的投入;另一方面又在产品的售后服务上有较大的投入,同时还要承担比传统工业企业更高的产品降价风险。可见,研究开发费用与销售费用使用的合理性,往往决定着现代化企业的整体竞争实力,其产品成本在相当大的程度上是由设计所决定,而其产品销售状况如何又在相当大的程度上取决于技术服务。然而,传统成本管理仍然把对制造成本的核算放在最重要的位置,所以按传统成本管理方式来计算产品成本,不仅使产品的相关成本内容不全,导致扭曲产品成本信息,而且不能正确地评价产品在生命周期全过程的经济效益,不利于企业谋求竞争优势。

综上所述,传统成本管理的核心是降低产品成本,着眼于生产过程的科学管理,把重点放在对生产过程的个别环节、个别方面的高度标准化,为尽可能提高生产和工作效率创造条件。但是,对企业管理的全局、企业与外部的关系却很少考虑。在新的制造环境下,传统成本管理自身的缺陷暴露无遗。在日益激烈的竞争中,传统管理体制的缺陷越来越明显,成本管理专家和学者必然面对这样的事实:战略管理要求获得具有竞争优势的成本资料,如果成本管理者不能提供相关信息,则生产主管、营销经理就会去扩展自己获得的信息系统,如果这样,必将引起企业管理的混乱,最终使企业失去竞争优势。

企业为了争夺市场和生存发展空间,必须对环境进行深入的分析,采用新的管理方式,将经营管理中短期目标转向长期目标,由专业化职能性经营管理转向全局性决策和管理,将管理活动提高到战略层次,由此引发了一场管理上的革命——战略管理。这场革命在成本管理领域的体现就是战略成本管理的兴起。正是由于时代的变革导致了企业经营环境的变化,经营环境的变化推动了管理科学的发展,顺应这一发展趋势,战略成本管理就应运而生了。可见,战略成本管理的产生一方面是为了适应企业战略管理的需要;另一方面则是企业传统成本管理体系自身缺陷、自身变革的需要。

战略成本管理的形成和战略管理的产生有着密切的关系。正因为管理由传统的仅注重内部管理,发展到现代的既重视内部又重视外部的战略管理,管理所需要的信息范围必须加以扩展,成本管理向战略成本管理方向的发展才成为必然。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