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农业循环经济产生的背景

农业循环经济产生的背景

时间:2022-06-10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8.1.1 农业循环经济产生的背景美国著名的未来学家阿尔温·托夫勒指出,21世纪是世界农业大变革的时代,将出现全球范围的“第三次浪潮农业”。虽然托夫勒没有明确提出循环型农业的概念,但他已经预示了人类未来农业经济发展的方向——循环型农业。现代农业经济发展的基本原则强调从生产数量优先到生产质量优先的转变,从粗放型生产到集约型生产的转变,这与循环经济的减量化原则相统一。

8.1.1 农业循环经济产生的背景

美国著名的未来学家阿尔温·托夫勒指出,21世纪是世界农业大变革的时代,将出现全球范围的“第三次浪潮农业”。按照托夫勒的解释,第三次浪潮农业是在工业经济走向知识和信息经济时代背景下,人类利用高科技成果和手段使农业进入产业化发展方式的新农业。虽然托夫勒没有明确提出循环型农业的概念,但他已经预示了人类未来农业经济发展的方向——循环型农业。

美国农业发展经济学家约翰·梅勒将农业的发展过程划分为传统农业、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过渡和现代农业这三个不同阶段:

传统农业阶段:农业技术基本处于停滞状态,农业生产停留在生产初级农产品的水平上。在初级生产循环阶段中,产品直接来源于自然,基本上不产生废弃物和污染。人类与环境的关系是,人类从自然中获取资源,又不加任何处理地向环境排放废弃物,是一种开放式的生产过程。这个阶段由于手工劳动和技术落后等原因,农业生产过程中土地和劳动力浪费很大,因而造成传统农业增长缓慢。

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过渡阶段:农业被视为效益低下的弱质产业。这一是由农业自身特点决定的。受自然条件影响,边际收益递减规律在农业生产中表现得特别明显。由于农业生产过程中土地等资源的投入量固定不变,劳动力即使增加再多,农业产量也不会有大的提高。二是由于工业扩张占用了大量资本,农业机械的使用并不充分。所以这个阶段农业发展主要采用以提高土地产出率为重点的化学技术创新。大量的化学产品(化肥等)和农药被使用,致使农业环境的自净能力削弱乃至丧失,农业环境问题日益严重,土地资源的数量和质量危机越发突出。此阶段采用“先污染(发展),后治理”的后端治理模式。其结果是治理成本高,难度大,农业生态恶化现象难以遏制,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都无法达到预期目的。

农业现代化阶段:农场规模趋于扩大,资本供给越来越充裕,采用现代化机械、运用先进生物技术进行农业生产。这个阶段开始体现出循环经济的基本特点:遵循生态学规律,合理利用自然资源和环境容量,在物质不断循环利用的基础上发展经济,使经济系统和谐地纳入到自然生态系统的物质环境过程中,实现农业经济活动的生态化。

从农业经济发展的经历来看,其经历了崇拜自然、征服自然和协调自然的三个转变过程。每一次转变都是以提高农业生产效率为目标;都是统筹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实现农业生产高效率的自我循环,并在农业内部实现资源利用最大化、环境污染最小化的集约性经营和内涵性增长,达到稀缺资源在更高效率层面上有效配置的目的,这与循环经济的资源化原则相一致。现代农业经济发展的基本原则强调从生产数量优先到生产质量优先的转变,从粗放型生产到集约型生产的转变,这与循环经济的减量化原则相统一。农业机械化、自动化等技术的出现实际上解决了循环经济要解决的一个关键问题,即人与资源的和谐关系。可见,农业经济发展的最终目标与循环经济的最终目标是一致的,都是希望借助产业内和产业间的代谢循环研究,找到能使经济体系与生物系统正常运行相匹配的途径,实现理想的循环经济系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