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中世纪管理思想产生的政治、经济、文化背景

中世纪管理思想产生的政治、经济、文化背景

时间:2022-10-1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而中国在17世纪前,是世界上最繁荣的帝国,国民生产总值相当于世界的30%多,是中国历史上最鼎盛的时期,但也是最封闭的时期,被黑格尔称为“保存在酒精瓶中的婴儿”。封建主义使十字军诞生,并最终因为十字军而灭亡。历时两个世纪的宗教狂热,使当时的欧洲为潜在的变革而激动不已。新市场和新思想的发展,城镇的出现,新型中产阶级的萌芽,金钱和信用工具的自由流通以及政治秩序的重新恢复,为文艺复兴和改革时代的到来创造了基础。

封建主义作为一种文化制度,中西方有共同点,也有很大的差异。从总的方面来看,封建制度的最底层是农奴,他们耕种地主或庄园主的土地,向地主或庄园主缴纳一部分劳动产品,换取庄园主的保护。封建制度将人们束缚在土地上,确立了严格的等级,建立了一个直到工业革命时期为止的拥有土地的贵族政治时代,教育陷入停顿状态,贫困和无知成为普通大众的标志,抑制了人类的进步和发展。在西方这一段时期被历史学家称为“黑暗时代”(Dark Ages),文艺复兴时代的作家们创造了“中世纪”这个概念,来描述罗马帝国的衰落到文艺复兴期间所发生的事情。而中国在17世纪前,是世界上最繁荣的帝国,国民生产总值相当于世界的30%多,是中国历史上最鼎盛的时期,但也是最封闭的时期,被黑格尔称为“保存在酒精瓶中的婴儿”。

3.1.1 十字军东征带来的商业复苏

在欧洲,一些作家因为骑士制度、十字军东征、健康的农业生活及工匠的尊严而将中世纪浪漫化和传奇化,但这个封建时代实际上是相当贫瘠的。封建主义使十字军诞生,并最终因为十字军而灭亡。历时两个世纪的宗教狂热,使当时的欧洲为潜在的变革而激动不已。十字军东征同时刺激了欧洲的商业发展,开辟了新的贸易航线。威尼斯商人马可·波罗(Marco Polo,1254—1324)1295年从远东的中国、印度返回欧洲,描述了远东地方前所未闻的各种稀奇古怪的故事,包括用黄金铺路和在战争中的新型军队组织,还有印加文明中的一种“十进制的控制体系”。

十字军东征产生的文化冲突削弱了欧洲的宗教束缚,给欧洲带来了一种世俗化的生活,人们对探索充满了兴趣,贸易和商业的新精神弥漫在封建主义的大地上。新市场和新思想的发展,城镇的出现,新型中产阶级的萌芽,金钱和信用工具的自由流通以及政治秩序的重新恢复,为文艺复兴和改革时代的到来创造了基础。

更重要的变化是一种新的经济组织——行会——的出现。欧洲在公元1100—1500年,中国自宋代开始大量出现。按照雷恩的说法,行会“由两种类型组成:商人行会,他们是商品的采购者与销售者;手工业行会,他们是商品的制造者。在手工业行会内部,存在一种由师傅、熟练工人和学徒构成的权力等级制度。……每个行会都受到地方官员的保护,免遭竞争威胁。这些地方官员禁止外地产品进入本地,他们也对行会征税或发放执照,作为行会受到保护的代价。”[1]手工业行会抑制创新,但行会起着监督工作质量、控制工作类型和工作岗位供给的作用。现代工会的许多行为,如详细规定每个行业的权限,限制其他人和行业进入,实际上就是中世纪的遗产

不断发展的贸易要求记账方法的合理化,于是产生了复式簿记。佛罗伦萨的梅第奇(Medicis)家族早在1340年就使用复式簿记的基本原理了[2]。天主教方济会的修士卢卡·帕乔利第一次描述了这种方法,其体系成为第一个管理信息系统,为企业主提供了关于现金和存货状况的信息,并且使企业能够对现金流进行监控。

3.1.2 新教伦理和儒家伦理

西汉汉武帝时期,儒生董仲舒向汉武帝提出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思想被接纳,儒家思想获得独尊地位,逐渐建立起统治东方的儒家伦理思想体系。中国的统治者凭借这一套纲常伦理,建立起了一套完整的国家管理方法。一些贤明的君主,借助商业繁荣、经济发达带来的利益建立了金字塔形的行政体系,通过层层控制,非常有效地管理着一个庞大的国家和政府。

西汉初期,经济残破,百废俱兴,适应休养生息政策的需要,最高统治集团以黄老无为之术作为治国的指导思想,适应了当时社会的需要,诸子百家思想也很活跃,这种情况下不利于加强中央集权统治。于是儒家学派代表人物董仲舒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被汉武帝采纳。他们认为,统一是国家首要大事,是天地的常道,如果“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不利于统一意志、统一行动。他建议“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而后可实现“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也就是说,应该将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思想作为统一的指导思想,明确态度,这样人们也就知道该遵循什么了。于是政府于公元前136年置《诗》《书》《易》《礼》《春秋》五经博士,建立太学,选拔人才,统一思想基础。以后,历代统治者按照这种模式,进一步强化儒家伦理的统治地位。

就在儒家伦理统一了东方的意识形态时,新教伦理也逐渐统一了西方的意识形态。中世纪的欧洲天主教处于至高无上的地位,掌控着人们的生活,反对渴望从这个世界上获得除生存之外的其他任何东西,反对物质的贸易和利润,导致长期存在一种“商业是邪恶的需要”的观点。教会对于生活的完全控制,导致人们不思考现世,只考虑来生;不思考获益,而考虑赎罪。十字军东征削弱了宗教的束缚,商业复兴又导致了普遍繁荣的逐渐扩张,针对宗教的反抗运动频频发生。作为新教改革设计师的马丁·路德(Martin Luther),虽然在谴责商业利益、认为商业是一种“肮脏的行业”方面与教会的观点是一致的,但是,新教改革(Protestant Reformation)以及随后的新教伦理,给人们带来了在资源配置的经济安排、社会关系和政治制度方面摆脱屈从地位的新自由,打破了神学对人们的长期束缚。约翰·加尔文(John Calvin)受到马丁·路德改革尝试的鼓舞,认为政教合一是一种理想体制,并提出“上帝选民”的概念,明确批判文艺复兴的哲学。路德和加尔文的新教教义为理想的资本主义提供了宗教上的支持。马克斯·韦伯(Max Weber)认为新教教义创造了资本主义精神。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