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对危机的政治和经济反应

对危机的政治和经济反应

时间:2022-07-13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另一方面,大萧条的确结束了旧的自由市场的经济制度的某些方面。经济民族主义所有的政府都采取新的措施为人民提供工作和收入。各国政府操纵货币来支持滞销的出口货。限额对经济民族主义者来说,甚至连关税也不总是能解决问题的。因此,世界经济分解成为一些激烈竞争的国家经济体系。在大萧条的危机四伏的汪洋大海里,每个国家都设法为自己的人民建立一个经济的安全岛。美国的行动因此而加强了经济民族主义。

当时的乐观主义者——美国总统赫伯特·胡佛是其中之一——宣称,这次萧条虽然是严重的,但基本上只是商业循环的另一个周期性的低潮,或者是一个世纪以来在西方世界时起时伏的扩张和收缩的交替。他们愉快地说,繁荣“近在咫尺”。其他的人终于相信,危机代表着资本主义和自由私营企业的整个制度的瓦解。在许多情况下,这些人从当时苏联所采用的计划经济里寻找未来的预兆。这两种观点都有一些道理。1932 年以后,部分是由于纯粹的循环的原因——因为萧条削减了债务,降低了经营的费用——又有可能进行生产和销售。例如,世界的钢产量,在 1929 年是一亿二千一百万吨,后来在 1932 年暴跌到五千万吨,到 1936 年又重新达到一亿二千二百万吨。当然,这种复兴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重整军备。另一方面,大萧条的确结束了旧的自由市场的经济制度的某些方面。即使这样一种百孔千疮的经济具有完全复原的内在力量,人们还是不愿忍受他们个人生活中这样可怕的不安全。大批失业的可怕的景象,人们长期不能忘怀。

经济民族主义所有的政府都采取新的措施为人民提供工作和收入。所有的政府都试图用这样或那样的方法使自己摆脱对飘忽不定的世界市场的依赖。连锁的世界经济既由于萧条本身,也由于人们清除萧条所采取的措施而崩溃了。萧条的最明显的经济后果之一,是人们强烈地倾向于经济民族主义——倾向于在每个政府可望控制的范围内取得较多的自给自足。

金钱的国际通用性、金本位以及一种货币同另一种货币的自由兑换,都逐渐被人们放弃了。专门从事农产品输出的国家,是最先感到拮据的国家。农产品的价格是这样低,甚至大量的出口货也不能带来足够的外汇,去支付所需的进口货;因此,输出国的货币贬值了。阿根廷、乌拉圭、智利、澳大利亚和新西兰的货币,在 1929 年和 1930 年全都贬值了。后来轮到了工业国家。英国在萧条持续下去的时候,也不能出售足够的出口货,去支付进口货。英国不得不把黄金运往国外,以便部分地支付进口货;因此,支撑英镑的黄金储备下降了,持有英镑的人开始把英镑换成美元,或换成他们认为其黄金基础较为可靠的其他货币。用经济学的富有诗意的语言来说,这叫做“逃离英镑”。1931 年,大不列颠停止了金本位,也就是说,它贬低了英镑的价值。但是,在不列颠贬低英镑价值以后,其他二十多个国家,为了保护自己的出口货和工业,也做了同样的事情。于是,和早先相同的币值的相对地位又或多或少地出现了。即使是拥有世界上大部分黄金供应的美国,也在 1934 年放弃了金本位和贬低了美元的价值。其目的主要是为了帮助美国农民,因为美元按外国货币计算较为便宜,外国人就买得起较多的美国农产品。但是,这使得外国人更难向美国推销货物。

国际货币兑换的混乱因此,萧条把它的后果和第一次世界大战及战后通货膨胀的后果加在一起,便导致了国际货币兑换的混乱。各国政府操纵货币来支持滞销的出口货。或者它们强制进行外汇控制:要求如果本国人民向外国人购买货物,并为此而付给外国人本国货币,那么,这些外国人就必须反过来用这种货币向本国人民购买东西。本来是多边的贸易,越来越变成双边的贸易。例如,巴西的钢材进口商,早先在他所希望的地方,以他所喜欢的价格或按他所喜欢的质量购买钢材,这时必须常常不顾价格如何和质量如何,而从巴西已经向之出售足够多的本国产品,因而有可能向之付款的一个国家那里获得钢材。在 20 世纪 30 年代,主要是在德国和东欧国家的关系里,双边主义有时退化成为实际上的以物易物。德国人常常用若干数量的照相机同南斯拉夫交换若干数量的猪。在这类情况下,市场这个概念就消失不见了。

美国摄影师多西亚·兰格的这幅照片,表达了 20 世纪 30 年代社会的和经济的危机涉及个人的某些方面。一个百无聊赖的失业者站在旧金山的空荡荡的街头上空着的店铺外面。这幅照片显示了在大萧条的十年里遍布大部分工业化世界的社会迷惘和失落感。

在萧条时期,货币控制是通过占有或抢夺出口市场,使本国工厂免于闲置起来的一种手段。使本国工厂继续开工的另一个办法是,依靠原先的保护关税把竞争性的进口货拒于国门之外。美国在 1930 年实行了霍利—斯穆特的前所未有的高关税率,这种高关税率不久就促成了国际贸易的进一步衰退。同样困难的或更加困难的其他国家,这时向美国出售的东西更少了,因此,购买美国的货物也更少了。其他的国家也同样抬高了自己的关税,渴望把本国市场留给自己的人民。即使是 19 世纪自由贸易的堡垒大不列颠,也转向保护主义。大不列颠也恢复了和采用了约瑟夫·张伯伦原先关于建立帝国关税联盟的想法。在 1932 年,根据《渥太华协定》,不列颠和各英属自治领通过了一条政策,使彼此之间的关税较低,对外部世界的关税较高。

限额对经济民族主义者来说,甚至连关税也不总是能解决问题的。许多国家采用限额或数量限制。按照这种制度,一个政府实际上说的是,不仅进入本国的货物必须支付高额关税,而且超过某个数量,货物就根本不能进来。进口商和出口商都越来越按照政府的许可证办事,以便使国家的整个对外贸易能够由中央进行计划和管理。

因此,世界经济分解成为一些激烈竞争的国家经济体系。在大萧条的危机四伏的汪洋大海里,每个国家都设法为自己的人民建立一个经济的安全岛。人们曾做出一些努力来打破日益增长的壁垒。1933 年,在伦敦召开的一个国际金融和经济会议,试图打通世界贸易被堵塞了的渠道;这次会议以失败而告终,正像人们稳定各种货币的汇兑率的尝试以失败而告终那样。此后不久,战时的协约国不履行它们对美国的战后债务支付。于是,美国国会的立法拒绝给它们在美国证券市场上发行债券或获得新贷款的权力。美国的行动因此而加强了经济民族主义。以伍德罗·威尔逊的国际经济合作的梦想而开始的时代,正在以经济敌对和国家自我中心的前所未有的加剧而告终;而这只是被大萧条毁掉的战后世界种种希望中的一个希望罢了。

1911 年

中国革命结束了清王朝

1919 年 1 月

斯巴达克同盟的无产阶级革命起义在柏林遭到压制

1919 年 7 月

魏玛共和国在德国建立

1919 年

甘地在印度发起了脱离英国的独立运动

1922 年

德国和苏联在《拉巴洛条约》里同意建立外交关系

1923 年

法国人占领鲁尔地区,德国发生灾难性的通货膨胀

1923 年

土耳其共和国在凯末尔的领导下成立了,凯末尔发起了现代化的改革

1925 年

洛迦诺条约承认战后欧洲各国国界

1925 年

雷扎·卡恩成为伊朗的沙(即国王),他试图限制英国的和其他外国的租界

1925 年

孙逸仙逝世;随之而来的是中国国民党人和共产党人之间的冲突

1929 年 10 月

纽约股市的暴跌导致大萧条

1931—1932 年

日本的军事力量扩大了对中国东北的控制

1932 年

各国政府采取民族保护主义来应付经济危机

1932—1939 年

作家们用新的“社会现实主义”对社会危机作出反应

1934—1935 年

中国共产党人进行万里长征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