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用企业信息化推进中(藏)药材产业的大力发展

用企业信息化推进中(藏)药材产业的大力发展

时间:2022-06-13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七)用企业信息化推进中(藏)药材产业的大力发展在用企业信息化推进中(藏)药材产业的大力发展的进程中,同样要把信息化与基地建设结合起来。如何抓住这一机遇,走出一条甘肃医药发展的特色之路,成为摆在甘肃医药行业面前的一个重大课题。藏药已成为民族药的一支奇葩,成为系列品牌,广为人知,并广泛使用。

(七)用企业信息化推进中(藏)药材产业的大力发展

在用企业信息化推进中(藏)药材产业的大力发展的进程中,同样要把信息化与基地建设结合起来。将我省的定西、陇南等中南部地区建成全国规模与规范化的中药材基地、中药饮片加工基地,形成特色名优药材种植、加工、中药现代化关键技术开发及产业化的产业链条。

积极推进中药保护品种和新药的产业化及其规模化生产,形成中成药、藏药品牌优势;依托兰州生物制品研究所、甘肃药物碱厂等企业加快生物制药和化学合成药生产,建设好兰州国家级生物制药基地。

案例之一:我省的中(藏)药材产业,2008年,全省药材种植面积227万亩,产量46万吨,自营出口中药材产值达147.5万美元。当归党参、红黄芪、甘草等药材占全国总量的50%以上,其中当归总产量占到全国的95%。目前,上市中药材有350种,其中当归、党参、红芪和大黄四大名贵药材主要销往台湾、香港、东南亚地区,部分远销欧美,出口量占全国的80%。

要依托甘肃中药材优势,形成种植、科研、开发、销售的产业链,大力发展名、优、新、特中成药和中药新剂型,加快发展生物制品、生化药品和中药现代化品种,力争用10年或更长的时间,把生物制约和中药材现代化加工业建成我省重要的支柱产业。要加快生物制品的发展部分,具体以兰州生物制品研究所为核心,大力发展新型生物制品。要将已获得国家一、二类新药证书的新药尽快产业化,开发建设一批具有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的生物制品。加快中药现代化品种步伐。重点建设200万人份口服轮状病毒活性疫苗、400万人份口服痢疾双价活疫苗、伤寒菌苗、口蹄疫苗等项目。要大力发展中药现代化产业,具体要加快中药材优良品种的人工种值研究和规范化规模生产,大力发展特色新药、传统名牌中成药、中藏药和藏药,研制开发特色中成药和中药新剂型。重点对佛慈、兰州中药、奇正三大药业集团及其他重点药厂进行扩能或达标改造,支持制药企业进行GMP生产线改造,发展民营制药企业,建设中草药提油等项目。对已有的国家级和省级名优新特药,要加强宣传,提高产品和企业的知名度。要积极推进生化药品产业的发展,重点发展基因工程,抓好注射用抑肽酶基因产品的研制和开发等,要充分利用中药材资源和生物制药技术优势,建设好规范化的中药材中植基地,要加大技术创新力度,充分应用好先进药品生产工艺技术,大力提升医药企业生产水平和产品档次,科学整合我省医药企业资源整合,力争在中草药基地建设,中药生物制品,医药企业领域,打造出世界品牌。

案例之二:甘肃日报记者宜秀萍在“工业强省”系列报道医药工业篇——“钻石产业”沐春风一文中报道了我省生物制约业的发展情况:生物制药是一个知识密集、技术含量高、多学科高度综合互相渗透的新兴产业,被人们喻为21世纪的“钻石产业”。省第十一次党代会提出,要把生物制药产业培育成我省新兴特色优势产业。省委、省政府提出的“工业强省”战略中,生物制药产业被列为“做大做强六条龙”中的一条“龙”。我省生物制药产业如沐春风。如何抓住这一机遇,走出一条甘肃医药发展的特色之路,成为摆在甘肃医药行业面前的一个重大课题。

案例之三:我省龙头企业走强,生物制药产业发展基础初具规模。藏药和生物制品生产企业是我省医药企业的主力军,全省现有38家医药企业,其中31家是中藏药生产企业,1家为生物制品生产企业。2007年,全省医药工业总产值为27.5亿元,中藏成药和生物制品分别占到52%和26%。经过多年的发展,我省医药工业发展基础已初具规模,重点制药企业全部通过了《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认证,企业装备和管理水平明显提升,一批龙头企业发展势头良好。2007年,兰州生物制品研究所销售收入超过5亿元,奇正、独一味、佛慈3家企业销售收入超过1亿元。2008年3月1日,经国家证监委批准,独一味公司上市挂牌交易,填补了我省医药企业无上市公司的空白。

案例之四:集科研、生产、营销为一体的兰州生物制品研究所是我省医药行业当之无愧的领头军,通过多年持续的良性循环发展,已培育、吸引了一批业务精湛的科技队伍和国内生物制品行业的知名专家,企业已走上了自主研发创新之路。该所先后获得国家I类新药4个品种,Ⅱ类新药8个品种,Ⅲ类新药2个品种,Ⅳ类新药及仿制药13个品种,已有80多种自主研制的生物制品批量产生上市。

该所已经发明了多项堪称“独门秘笈”的专利技术。其中,治疗用A型肉毒毒素是我国第一个出口的生物制品、国内唯一批准上市的产品,在近几年的30多起肉毒活疫苗、痢疾双价活疫苗均为世界上唯一批准上市的产品,同时被国家列为高技术产业化生物专项项目。目前,该所新产品销售收入已占全部销售收入的80%以上。2007年,该所生产的口服轮状病毒疫苗、B型流感嗜血杆菌结合疫苗、A群C群脑膜炎球菌多糖疫苗均实现了单品种销售收入过亿元。

案例之五:至目前,在甘肃乃至全国,甚至在国外的一些地方和人群当中,说起藏药,人们首先会想到“奇正”,想到“奇正消痛贴”、“洁白丸”。藏药已成为民族药的一支奇葩,成为系列品牌,广为人知,并广泛使用。

1993年,奇正公司投身藏医药领域。用10多年时间,在甘肃甘南藏区、榆中县及西藏林芝建成四座现代化的藏药厂。传承和创新是奇正公司的两大支点,也是推动藏药成功走向市场的两大法宝。在保持藏药优秀物质的基础上,奇正公司不断创新生产技术,率先将“真实均质乳化”、“离心喷雾干燥”、“透皮吸收”等高新技术应用到藏药生产中,实现了传统藏药生产和现代制约技术的融合。奇正藏药创造了以“奇正消痛贴”为代表的一系列新剂型专利藏药,赢得了日内瓦国际发明博览会金奖等多项国际、国内发明大奖,连续6年在外用药市场取得销售第一好成绩。2007年,仅“奇正消痛贴”销售收入就超过亿元。

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奇正公司从藏医药文化入手,大力宣扬综合施治的藏医药体系,使产品拥有了雪域之外近2亿人次的使用,让越来越多的人认同并接受。保护环境、有序开发,从建立首个药材繁育基地开始,奇正公司就秉承这样的生产理念,如今,该公司4个药材基地稳步发展,不仅为当地群众开辟了增收之路,也为公司实现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我省比较优势突出,制药产业发展前景广阔。省委书记陆浩对甘肃医药产业发展曾作过这样的批示:“医药工业是世界朝阳产业,也是我国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重要领域。我省在生物制药、中药材资源、有机合成科研、中成药加工等方面具有比较优势。”

案例之六:全省中药材种植面积达250万亩,产量约36万吨,产值近20亿元,有包括植物、动物、矿物种类的中药材资源1527种。常年人工栽培的品种有350余种,大宗地道药材有30多种,尤其是当地出产的当归、党参、黄芪、红芪、大黄五大优质地道药材种植面积超过100多万亩,产量占全国的70%-95%。种植面积、产量均排在全国首位。此外,还有国内唯一的管制药材罂粟种植基地。这些数字彰显了我省作为中药材资源大省的资源优势。

案例之七:我省拥有兰州大学、西北师范大学、兰州理工大学、甘肃农业大学、甘肃省科学院生物所、兰州生物制品研究所、兰州兽医研究所等一大批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及研发机构,建筑符合国家《药物临床前研究质量管理规范》要求的毒理研究所、病毒研究所、基因药物研究所和符合国家《药物临床研究质量管理规范》要求的国家药品临床研究基地,具有3条国际先进水平的菌苗、疫苗生产线。在疫苗、基因工程药物、天然药物、动物转基因、农作物良种繁育等方面,取得了大量重大科研成果,形成了从基础研究、应用研究、中试开发直至产业化的技术创新体系。在中药产业方面还必须进一步推出品牌战略,因为,中医药文化在甘肃同样源远流长,因此,要打出伏羲中草药文化品牌,医祖岐伯中草药文化品牌,针灸鼻祖皇甫谧品牌,敦煌医学品牌,武威汉代医简品牌,把中药材资源大省变为中草药资源与开发强省。

兰州大学药学院、省中医学院有基本符合国家《药物临床前研究质量管理规范》要求的实验室,省人民医院、兰州军区总院等5家医疗机构有通过国家《药物临床研究质量管理规范》认证的药物临床研究实验基地,初步形成了比较配套的新药开发体系。

全省现有2931个药品品种,其中中藏药1497种,占品种总数的51%。近年来,有20个新药获得国家中药品种保护;一批新药正在研制中,其中部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

我省研发力量薄弱,但是制约医药产业必须做大做强。

企业的核心环节由三部分组成:研发、生产、销售,发展好的企业都是哑铃型的,两头大,中间小,而我省的绝大多数企业都是枣核型的,两头小,中间大。”有人形象地指出了我省医药企业当前的通病。

案例之八:我省医药企业大部分为中小企业,筹资渠道单一,市场开发能力薄弱。目前尚无销售额超过10亿元的企业,销售额上亿元的药品生产企业仅4家,单品种销售收入过亿元的仅4个品种。中药饮片企业规模则更小,销售收入超过千万元的仅6家。而研发一个新药前期投入至少也要几千万元,周期最短需要5年,批准上市后,开发市场、打造品牌需要更雄厚的资金和实力支撑,这对我省大多还处在谋生存层次上的医药企业来说,无疑是十分困难的。此外,企业营销人才短缺,经营观念保守,营销手段落后,市场营销策划、操作能力弱,开发效率低,许多疗效好的新产品市场覆盖面小、占有率低,没有真正发挥出应有效益。

事实上,资源优势已经算不上优势了,如何有效利用资源,将其转化为产业优势和经济优势才是真正的优势。全省医药工业总产值不及发达省份一个企业的总产值,仅占全省GDP的1%,是典型的“资源大省、产业小省”。我省的中药材精加工和深度开发严重不足,未形成完整的产业链,资源优势尚未转化为产业优势和经济优势。目前仅有甘肃农垦的管制药材罂粟和岷县的当归通过国家《中药材种植质量管理规范》认证。龙头企业尚未进入药材种植领域,集约化种植程度低。药材产地饮片加工企业规模小,中药材加工起点低,经营模式仍然是药农自卖为主,外地客商低价收购、高价转销,我省中药材资源开展品种和技术研发能力弱,产品附加值低,资源转化率低,优势与劣势并存,困难与机遇同在。全省“十一五”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已经把生物制药产业作为一个新型产业来培育,力争发展成为我省的支柱产业,并确定建设兰州生物医药科技园。但是,甘肃医药工业应在信息化的推动下,一定要成为全国乃至世界医药史上的一面旗帜。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