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用企业信息化推进装备制造业的大力发展

用企业信息化推进装备制造业的大力发展

时间:2022-11-0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甘肃省在推进工业强省的总的战略进程中,把装备制造业作为重点行业和产业。切实用企业信息化推进装备制造业的大力发展,切实千方百计提高全省装备制造业的信息技术含量。进而启动了“振兴装备制造业”的行动计划。甘肃省装备制造业主要聚集在兰州、天水地区。甘肃省的装备制造业与东部发达省份相比差距有拉大之势。同时,甘肃省装备制造企业接入互联网的比例已达到了80%以上,大中型企业的接入率达到了100%。

(一)用企业信息化推进装备制造业的大力发展

甘肃省在推进工业强省的总的战略进程中,把装备制造业作为重点行业和产业。切实用企业信息化推进装备制造业的大力发展,切实千方百计提高全省装备制造业的信息技术含量。

2006年下半年,中共甘肃省委、甘肃省人民政府决定把振兴装备制造业作为甘肃省中长期经济发展的战略之一,并将2007年确定为“装备制造业发展年”。并提出一系列引导、支持装备制造业健康快速发展的配套政策措施。进而启动了“振兴装备制造业”的行动计划。有的专家学者和政府官员认为,振兴装备制造业,不仅能够促进甘肃工业内部结构的调整,推动全省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促进甘肃经济又好又快发展,而且有利于我省引进国内外先进技术,实现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全面提升全省装备制造业的整体水平。

在装备制造业领域,我省有良好的工业技术基础和资源优势。在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国家165个重点建设项目有4个在甘肃,其中装备制造业就有2个,即兰州石油化工机械厂、兰州炼油机械设备厂。后来这两个厂合并成为兰州石油化工机器总厂。20世纪60年代中后期,国家为支援“三线建设”,分别由北京、天津、上海、沈阳、哈尔滨等大城市,调迁一批名优企业,如现在的兰州电机厂、天水213机床电器厂等来到甘肃,正是这些在全国有名的装备制造企业,构成了甘肃省以石油化工、电工电气为优势的比较齐全的装备制造业体系。在2004年甘肃省第一次全国经济普查中,企业共有2009多户。到2006年甘肃省共有规模以上装备制造业271家,其中大中型企业38家,完成工业总产值142.7亿元。占全省工业总产值的5.75%。甘肃省装备制造业主要聚集在兰州、天水地区。这两个地区的产值占到全省装备制造业的90.5%。有兰石集团、兰州电机公司、天水长城开关厂、天水长城控制电器厂、天水213机床电器厂、瑞德实业集团等一批快速发展的骨干企业,产品主要集中在石油钻采和炼化设备、高效节能电机、集成电路封装、数控机床、航天器才、真空设备等方面,具有一定的技术和产品优势,在全国市场占有一定的份额。

甘肃省的装备制造业与东部发达省份相比差距有拉大之势。全省不少装备制造业企业面临诸多困难,发展已陷入低谷,有些产品销声匿迹、企业缺乏发展后劲,历史包袱重,产品单一,设备老化,资金严重短缺,研发投入不足等问题日益突出。同时,装备制造企业信息化建设落后也是造成发展滞后的一个重要因素。

十五期间省委省政府对装备制造企业信息化建设高度重视。甘肃省于2002年4月首批进入17个示范省(市)行列之后,将装备制造企业信息化工程作为工业强省的重要突破口之一,明确提出了以信息化改造和提升传统产业,以信息化推动企业管理上新台阶,确立了“政府引导企业主体、市场化运作、产学研结合”的运行机制。把建立示范城市和示范行业作为制造业信息化的两个重点。经过几年的发展入选甘肃省的135户创建、示范企业中的装备制造企业,均建立了局域网及门户网站,企业上网率达到100%。个别企业实现了商务智能。100%的企业甩掉了图板,有需求的企业基本上应用了三维CAD,PDM应用率业有所提高。62.5%的企业实现了进、销、存管理和营销管理,ERP应用率达到24.6%。信息技术的广范应用提升了全省装备制造业的技术创新能力,加速了传统装备制造产业的优化升级,增强了制造业的核心竞争力。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在制造业领域效果日益明显。

《中共甘肃省委甘肃省人民政府关于实施工业强省战略的决定》中把振兴装备制造业也作为工业强省的发展重点。进而指出要着力进行对关键技术、集成技术和成套装备的研发,加大装备制造企业重组整合和品牌建设力度,做大做强龙头企业。加快石油钻采、炼化设备、矿冶工程设备、数控机床、风电设备、中高压输配电设备、电器制造、真空低温装置等行业的发展,力争到2010年,装备制造业经济总量占全部行业的比重达到10%以上。

要推进我省发展装备制造业的战略构想,达到预期的目的,必须要有良好的信息化建设条件来支撑。我省装备制造的企业中绝大多数的装备制造企业购置了计算机及其辅助设备,其中规模以上的装备制造企业100%拥有计算机设备。在网络设备建设方面部分企业购置了服务器、交换机、路由器等设备,并且这些设备大部分以国产设备为主。同时,甘肃省装备制造企业接入互联网的比例已达到了80%以上,大中型企业的接入率达到了100%。另外,我省装备制造企业在网站建设方面大中型企业的网站普及率也分别达到了100%。在网站服务内容上,大部分企业以信息发布、客户服务为主。再之,甘肃省装备制造业企业的数据库建设发展极不平衡,大中型企业100%创建了自己所需要的数据库,其中以财务管理数据库最高,其次为产品/技术数据库、人事管理数据库、市场营销数据库、客户管理数据库。部分规模以上的装备制造企业创建了自己所需的数据库,广大的中小型企业数据库的比例非常低。近年来,虽然我省装备制造企业信息化建设发展较快,但是就整体而言,还不能很好地适应我省装备制造业的健康、快速发展。

案例之一:甘肃省信息中心(甘肃省经济研究院)的王惇在分析我省装备制造业企业信息化的基本情况及其信息化建设难点的基础上,提出了我省装备制造企业信息化建设的对策建议。具体采取坚持政府引导,提高政府在企业信息化建设中的作用和效率;继续大力推进信息基础设施建设,为信息化创造一个良好的基础环境;建设好中介服务体系;努力增加政府对信息化建设的资金和政策投入,并充分发挥政府投资和政策以小搏大、以虚引实的带动作用;大力培养装备制造业信息化人才,特别是要培养出装备制造业信息化急需的大批既懂制造技术、又懂信息技术和管理技术的复合型人才;注重关键技术的突破,装备制造业信息化是将信息技术、自动化技术、现代管理技术与制造技术结合应用,带动产品设计方法和工具的创新、企业管理模式的创新、企业间协作关系的创新,从而实现产品设计制造和企业管理的信息化、生产过程控制的智能化、制造装备的数控化和咨询服务的网络化。

我省装备制造业企业的信息化,在工业强省的进程中必须在政府的引导下,应主动积极地加强与大专院校、科研单位的广泛联系与合作。以应用为牵引,以集成带动系统研发,以系统研发带动技术突破,以原始创新促进技术发展,从真正意义上突破一批关键技术,彻底解决我省装备制造企业在信息化方面和整体发展进程中的诸多难题。从而真正用信息化提升我省装备制造业的竞争力,真正用信息化促进我省装备制造业的发展。

案例之二:2008年5月9日,甘肃日报记者杨世智、实习生马文静在“工业强省”系列报道装备制造业篇“甘肃制造”创辉煌中报道了全省装备业的发展情况。

2006年6月28日,国务院授权新华社发布《国务院关于加快振兴装备制造业的若干意见》。由此开始,全国各地加快振兴装备制造业的步伐。

2007年4月3日,结合甘肃装备制造业实际,省委、省政府制定了《甘肃省振兴装备制造业行动计划》,并将这一年定为“装备制造业发展年”,提出把振兴装备制造业作为深入实施“工业强省”战略、加快培育新兴优势产业和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切入点和突破口,寻求“工业强省”的突破口。

2007年,甘肃装备制造业踏上新起点。

甘肃省独特的地理位置优势,决定了甘肃在国家产业布局中的地位。

“一五”和“二五”时期,甘肃诞生过我国第一台大型无油超真空抽气机组、第一台大型天文望远镜镀膜机、第一台飞机地面电源车。

案例之三:目前,甘肃已经具备了较强的机械、电子产品制造能力和零部件加工配套能力,初步形成了以骨干企业为龙头,大中小型企业相结合,能够为石油钻采、化工、轻工、机械加工、建材、交通运输、军工等多个领域提供装备,具有一定特色的装备制造业生产体系。其中,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专用设备和通用设备制造业实力相对较强,并拥有一批在国内同行业中具有一定实力的骨干企业,所生产的3000多个产品品种,涵盖了主机、辅机、成套设备、关键部件、维修配件和技术服务等领域。

截至2006年,全省装备制造业共有规模以上企业271家,占全省工业企业的15.64%;资产总额226.14亿元,占全省工业的7.33%;完成工业总产值142.48亿元,占全省工业总产值的5.75%;实现主营业务收入129.48亿元,占全省工业的比重为5.31%。

在全国装备制造业中,尽管甘肃装备制造业所占比重甚小,但也不乏亮点。其中,兰州石油化工设备集团公司已成为我国最大的石油钻采机械和炼油化工设备生产基地之一,其生产的8000米石油钻机在国内处于领先地位,石油钻机、成套石油化工和炼油设备、抽油机等产品远销欧美、中东及亚太等数十个国家和地区;兰州电机有限责任公司是西北地区最大的电机和发电设备制造企业,拥有国家认定的企业技术中心,交流变频调速电机制造技术等;华天微电子有限公司是西部地区最大集成电路封装基地;兰州真空设备有限公司是我国目前唯一集真空、低温、压力容器三种生产技术于一体的专业化工厂,主导产品市场占有率达60%,在国内真空设备领域占有行业主导厂商的地位;天水星炎机床公司的几种主导产品在国内市场占有率达40%;天水风动机械有限公司的“燎原牌”气腿式凿岩机国内市场占有率第一;天水长城开关厂有限公司研制的主导产品销量连续四年居国内同行业第一。

案例之四:狠抓装备制造业。结合省情,针对我省装备制造业亮点,省上决策层对全省装备制造业发展进行了周密的规划,要求立足我省资源、原材料就地加工和装备制造业的现有基础,发挥比较优势,集中力量将装备制造业培育成为我省经济新的增长点,并将石油钻采设备、大型精密数控机床、兆瓦级风力发电机、特种电机、真空设备、集成电路设计、新型小排量轿车、选矿设备、环保设备等七大类装备确定为甘肃装备制造业发展的重点领域。“十一五”期间,力争全省装备制造业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5%以上。

案例之五:甘肃省打造产业集群,提升“甘肃制造”的竞争力。2007年,甘肃装备制造业的发展之年,“甘肃制造”由此踏上新起点。

兰州和天水是我省装备制造业的主要聚集区。2006年,两市共有规模以上装备制造业企业211户,占全省装备制造业企业的77.86%;资产总额207.91亿元,占全省装备制造业的91.94%;产值129.14亿元,占全省装备制造业的90.5%。但是它们仅仅是地理位置布局上的聚集,既缺乏产业链上下游利益的内聚力,又缺乏外部发展环境的外聚力。

20世纪90年代以来,发达国家的一些地方出现了同种产业或相关产业的制造业有机聚集的现象。产业链就是聚集区企业生存的“食物链”。在聚集区内,企业之间既激烈竞争又相互合作,通过不断创新寻求和巩固着各自在产业链中的位置,进而形成了强大的聚集效应,反过来又带动了整个产业的发展。于是,一批世界上发展成功的产业集群应运而生,美国有了硅谷的电子业群,德国有了斯图加特的机床业群。

如何打造我省装备制造业产业集群,为企业营造一个良好的发展环境?

拓展产业区是我省采取的重点措施之一。兰州市投资10亿元,专门为装备制造业成长辟出4个优越、宽阔的空间:空港循环经济产业基地、七里河装备制造业基地、兰州经济技术开发区装备制造业基地、榆中和平开发区装备制造业基地等“四大基地”,吉利汽车、兰石集团、兰州电机公司、兰州真空设备、万里机电厂、城临钻采、顺创石油机械制造等一批新老企业先后在此落户生根。天水市全面实施振兴装备制造业“12341”行动计划,加快建设机械制造、电工电器、电子信息三大装备制造工业基地。

与时同时,一场以实施国有产权、职工身份“两个置换”和企业资产重组为重点的国企改革攻坚战也在各地打响,一大批装备制造业企业开始“浴火重生”。

改革带来了活力,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新产品在各个企业竞相亮相:

2007年2月28日,迎着和煦的春风,一辆崭新的宝蓝色“吉利自由舰”徐徐驶在兰州空港循环经济产业园,甘肃本土生产的第一辆小轿车——吉利汽车兰州项目产品面世,甘肃轿车生产的空白由此结束;

9月16日,2007中国(兰州)装备制造业发展论坛在兰州隆重开幕;

同月,兰石集团组织生产出全球第三台、亚洲第一台直升机吊装钻机,并销往国外;

11月20日,10年前亏损1000多万、濒临破产的“华天科技”成为天水市第一家上市企业,400万A股在深圳证券交易所成功上市。

案例之六:2007年1至11月,全省装备制造业实现工业增加值60.41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20%。其中机械工业完成工业增加值56.74亿元,同比增长19.98%;电子工业完成3.67亿元,增长21.74%。金属切削机床、风机、采矿设备、炼油、化工专用设备、交流电机等产品产量增幅达到了20%以上。

案例之七:2008年全省规模以上装备制造业,完成工业增加值81.06亿元,比上年增长16.99%;实现利润4.05亿元,比上年下降8.78%。下降的原因,主要是全球性的金融与经济危机的影响造成的。

案例之八:弥补“短板”,将“甘肃制造”引向“甘肃创造”。振兴装备制造业是一项社会系统工程,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提升产品竞争力也无法“毕其功于一役”。在振兴之路上,需要充分发挥比较优势,在搞好搞活装备制造业“存量”的同时,更要正视不足,通过不断创新,培育现具有核心竞争力的“增量”。

当前,我省装备制造业面临的主要制约因素,部分装备制造企业设备老化,虽然改制重组甩掉了债务包袱但没有增加投入,研发制造能力仍然薄弱;具有较强竞争力的大企业大集团少,目前只有兰石集团营业收入超10亿元,中小企业零部件生产规模小利润薄,生产不大稳定;人才流失严重,高级研发人才、领军人才和熟练的技工短缺。这些因素都是我省装备制造业发展的“短板”,更是在今后的振兴之路上必须解决的难题。

就创新能力而言,兰州理工大学有关专家学者组织的针对兰州200多家装备制造企业的问卷调查显示,这些企业体现创新能力的5项指标都在47%左右。这说明,甘肃省大多数装备制造企业科研力量不足,创新能力弱,突出表现在核心技术主要靠引进,成套能力较差,特别是大量的中小企业技术水平落后,没有研发机构,技术创新能力不强,缺乏新项目新产品,更缺少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和技术,严重制约了企业市场竞争能力的提高和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专家指出,如果听任这种弱化势头继续下去,我省装备制造业将会陷入从研制退回到仿造,从仿造退回到组装,从组装退回到进口,从制造业退到修理业的境地。如果这种情况一旦发生,我省装备制造业就会陷进“引进—落后—再引进”的恶性循环,“甘肃制造”变成“甘肃创造”也将成为一句空话。

现代化是用钱买不来的。并且现代技术更新速度极快,先进的设备和技术,很快也会被淘汰。唯有创新才能改变这种势头。日本战后重建就是靠“引进一批,消化一批,研制一批,开发一批”,最终走向了工业强国。为此,我省在《振兴装备制造业行动计划》中明确要求,要坚持自主创新、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与产学研相结合,加快建设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培育一批创新人才,促进全省装备制造业持续发展。鼓励企业着眼于重点产品的技术前沿,注重对国内外先进技术的引进、消化吸引和再创新,逐步掌握核心技术,形成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和产品,提升优势产品的数字化、智能化和信息化水平。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