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用企业信息化推进煤电化工一体化产业的大力发展

用企业信息化推进煤电化工一体化产业的大力发展

时间:2022-06-13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用企业信息化推进全省的煤电化工一体化产业的大力发展,是工业强省战略与新型工业化战略的本质要求。华亭煤业、靖远煤业和窑街煤电公司等三家煤炭骨干企业跻身全国煤炭工业百强企业,成为全省煤炭行业的“龙头”。

(四)用企业信息化推进煤电化工一体化产业的大力发展

在煤炭工业方面,加大煤田地质勘探和煤层气开发力度,发展煤炭洗选加工、煤电、煤电冶、煤化工等产业,重点建设华亭“煤—电—化—运”一体化的综合生产基地,抓好一批矿井改造和新建项目。

用企业信息化推进全省的煤电化工一体化产业的大力发展,是工业强省战略与新型工业化战略的本质要求。

案例之一:根据国土资源部国土资源储量通报,甘肃省煤炭预测资源储量为1428亿吨.截至2008年底,全省累计探明的资源量179.8亿吨,保有资源储量172.6亿吨,主要集中在陇东地区平凉市、庆阳市及中部白银、兰州市辖区,少量分布于河西地区。其中:陇东地区地处鄂尔多斯盆地的西南缘,区域内煤炭资源丰富、煤质优良、分布集中、赋存条件好,预测资源储量1363亿吨,占全省预测资源储量的96%;千米以浅预测资源储量达183亿吨,探明煤炭资源储量86.78亿吨,是未受破坏的整装煤田。根据最新勘探成果,陇东地区新增探明储量54.77亿吨,达到141.55亿吨,勘查开发前景广阔,是甘肃经济可持续发展和规划建设重大项目巨大而宝贵的资源基础。

经过几十年的发展,甘肃煤炭工业已形成煤田地质勘探、研究设计、建设、开采、洗选的开发体系,煤炭工业结构趋于合理,煤炭产量迅速增加,安全生产和资源开发利用水平进一步提高。在煤炭生产中,正逐步淘汰落后的“巷退式”、“高落式”和以掘代采的采煤工艺,整合改造中小型煤矿,淘汰资源回收率低、安全隐患大的小煤矿,约70%的煤矿安装低瓦斯矿井监测监控系统。特别是我省靖远、窑街、华亭三大矿区的生产能力和安全生产水平跨上了一个新的台阶,采煤机械化程度分别达到95%、100%和95%以上。同时,庆阳煤炭资源开发已拉开序幕,宁正煤田及环县沙井子煤田开发前期工作正在有序推进。截至2008年底,建成各类矿井485对,煤炭实际生产能力达到4692万吨,其中:华亭矿区2230万吨,靖远矿区826万吨,窑街矿区493万吨;原煤产量达到3976.99万吨;煤矿百万吨死亡率由2000年的5.21人降到2008年的0.91人。

案例之二:电力工业方面,加快白龙江、白水江、洮河和内陆河流域水电资源开发,重点建设兰铝自备电厂、靖远电厂三期、华亭煤矸石电厂、平凉电厂二期、崇信电厂等一批火电项目和柴家峡、炳灵峡、黑家峡、苗家坝等水电项目。以750千伏电网建设为重点,继续推进330千伏电网建设,加快重点城市和县城电网改造,优化电网布局,提高输电能力。

新能源和再生能源方面,大力开发风能、太阳能和生物质能,重点建设三期风电厂和敦煌8兆瓦光伏并网发电等项目,积极推广以沼气为重点的生物质能开发利用。创造条件积极争取开发核电项目。

案例之三:2008年5月10日甘肃日报记者卢吉平在“工业强省”系列报道煤炭工业篇“乌金”滚滚翻新浪中报道了我省煤炭产业发展的情况:2007年,在煤矿数量逐步减少的情况下,全省产煤3977万吨,全省煤炭开采和洗选业现价工业总产值突破60亿元,发展势头强劲。华亭煤业、靖远煤业和窑街煤电公司等三家煤炭骨干企业跻身全国煤炭工业百强企业,成为全省煤炭行业的“龙头”。同时,在市场和一系列政策推动下,全省煤电化冶产业格局正在逐步形成,曾被称为“夕阳产业”的煤炭业,悄然开始变脸。

培育大集团,提升煤炭行业整体竞争力。长期以来,我省小煤矿点多、面广煤矿产业集中度低,不利于煤炭产业整体水平的提升。如何做大做强煤炭产业,培育龙头骨干企业,向现代化集约化方向发展,成为我省煤炭工业健康发展的一道难题。在各级政府有力支持下,近年来,我省煤炭龙头企业通过增资扩股、产权转让等形式,积极吸引战略投资者和合作伙伴,以产权多元化为核心的股份制改革全面展开。

案例之四:华亭煤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堪称煤炭工业改革发展的典范。2002年4月,原华亭矿区建设管理委员会、华亭矿务局、平凉地区华煤集团等三户煤炭骨干重组后,成立了我省最大的煤炭企业——华亭煤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2005年9月,由华亭煤业集团煤电股份公司控股,吸收社会资本组建成立甘肃华亭中煦煤化工有限责任公司,开工建设投资28.99亿元的煤化工项目,计划2009年建成。2006年,华亭煤业集团引进战略投资者,与华能集团建立战略联盟,共同投资12亿元,合作开发年产240万吨的大柳煤矿。通过不断加强战略合作、吸引外资、多元持股和对煤炭下游产业的开发,如今的华亭煤业,正逐步向“煤—电—化工—建材”为核心主业的跨行业、跨地区的大型能源化工集团迈进。

案例之五:我省煤炭骨干企业的靖远煤业公司,2001年8月,已成功实施“债转股”为标志,建立了公司制企业框架体系,实现了由工厂制向公司制的跨越。2005年,公司以重组长风特电上市为标志,打开了直接进入资本市场融资的渠道。2007年10月,公司正式更名为靖远煤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从而为靖远煤业集团产业结构调整、资本结构优化提供了条件,增强了产品优势,提高了核心竞争力。

2007年公司煤炭产量突破900万吨,工业总产值突破20亿元,上缴税金突破2亿元。今后,公司要做大煤炭主业,做强非煤产业,做好服务行业,力争“十一五”末集团煤炭产量达1000万吨,销售总额达到25亿元。

案例之六:我省对华亭煤业、靖远煤业和窑街煤电公司等骨干煤炭国有企业实行股份制改革,进一步增强了企业资本运作能力和资本扩张能力。培育和发展大型煤炭企业和企业集团,是推动我省煤炭产业升级、促进煤炭工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通过市场引导和政府推动,培育和组建了实力强大、优势明显的大型煤炭企业集团,有效提高了我省煤炭生产集中度,稳定了煤炭供需形势。

案例之七:关停小煤矿,营造煤炭业健康安全发展环境。煤炭安全生产,不仅关系到企业经济效益和发展前景,更关系到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为了提高我省煤炭矿安全保障能力,我省煤炭企业和各级煤炭安全生产监管部门扎实做好隐患治理工作,坚持不懈地打好瓦斯和水害防治攻坚战。省政府组织有关部门对不达标的小煤矿进行整顿关闭。近3年来,全省累计关闭小煤矿101处,煤矿数量减至目前的393处,提前半年超额完成了列入国家下达的煤矿关闭任务。

经过两年多来采取的关闭小煤矿等一系列列举措,全省煤炭安全监管工作逐步走向制度化、规范化和标准化,初步建立起了覆盖全省产煤市县的煤炭安全监管体系。

案例之八:我省大型骨干煤炭企业也把安全生产放在首要地位。特别是华亭煤业集团马蹄沟煤矿被列入全国45家创建本质安全型矿井试点单位。经有关部门评定,有41个省属和地方煤矿分别达到安全质量标准化一、二、三级矿井标准,有4个地面单位标准化工作达到行业标准。

由于加强小煤矿的关停力度,增强了煤炭企业安全生产保障能力,2007年全省煤矿事故起数、死亡人数和较大以上事故死亡人数、煤炭生产百万吨死亡率全面下降,为行业健康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

案例之九:延伸产业链,重建煤电化产业发展格局。长期以来,我省煤化工行业发展相对较慢,主要涉及的领域局限在煤的气化、焦化等方面,后续产品只限于合成氨尿素甲醇焦炭、苯、煤焦油等。目前,全省现有合成氨生产能力81万吨,其中用煤作原料的26万吨。金昌化工公司是省内煤制合成氨的最大企业,合成氨年生产能力达到16万吨。张掖市化肥厂、远东化肥厂各有合成氨生产能力6万吨。

产业链条短,加工深度低,产品附加值不高,这是长期制约我省煤炭行业发展的突出问题。在新的发展时期,面对经济全球化的激烈竞争和全国各省区市竞相发展的新形势,我省煤炭工业更好地向产业化发展,必须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依靠科技进步,不断延伸产业链条,发展特色产业。

煤电作为关联度很强的产业,成为我省破解煤炭产业发展瓶颈的首要步骤。2007年,我省建立煤电和谐发展机制,鼓励煤、电生产商建立长期稳定、互利双赢、风险共担的供需关系,自主衔接资源、自主协商价格、自主签订合同,推动了煤炭、电力持续稳定发展的进程。

案例之十:省政府对整顿矿产资源开发秩序进行了总体部署,省经委重点围绕延伸煤炭等矿产资源加工产业链开展了前期工作,经过广泛调研,会同相关部门研究提出了《关于加快延伸甘肃矿产资源加工产业链的意见》,确定了煤炭深加工等五个重点领域。

案例之十一:2005年9月,作为我省最大的煤化工项目,甘肃华亭中煦煤化工有限责任公司年产60万吨甲醇项目,由华亭煤业集团煤电股份公司控股,总投资28.99亿元,计划2009年底建成投产。项目建成后年用煤量将达到180.74万吨,年均销售收入将达到10.39亿元。这一煤化工项目也是华亭煤业借助深加工项目,使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产业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进而成为集团公司实现“五年百亿”战略目标的龙头项目。

按照全省煤炭工业发展规划,今后5年,窑街煤电公司将投资13.94亿元,建设年产30万吨甲醇和20万吨二甲醚两个大型煤化工项目,建成后年销售收入预计达8亿多元。同时,在平川地区、庆阳地区和华亭矿区建立煤制甲醇等大型煤化工基地,在窑街、金昌等地建立煤炭液化和复合肥等中型煤化工基地。

案例之十二:强大的工业离不开强大的电力。在工业化与信息化发展进程中,电力产业也是最主要的主导产业之一。2008年5月11日甘肃日报社记者陈华在“工业强省”系列报道电力工业篇大题大作“先作官”中报道了甘肃电力产业发展的情况:在过去的5年时间里,甘肃电力总装机容量增加了460多万千瓦,几乎是前50多年的总和!在新型工业化进程中,甘肃电力发挥了重大作用。大容公司是甘肃电力投资集团公司麾下一个从事水电项目流域开发和电力生产经营的公司。在组建后短短4年时间里,他们的足迹遍布“一江一河”。在白龙江、大通河流域,已经建成4座水电站,另外还有4座电站正在建设中。这几个电站总装容量达到35万千瓦。

案例之十三:近年来,甘肃省电力投资集团以近40亿元的投入,引导融汇各类资金200亿元参与省内重点电力项目或重大基础设施项目建设。迄今,他们先后控股建设了张掖电厂、永昌电厂改扩建、九甸峡水利枢纽工程、河西龙首一、二级水电站、黄河炳灵水电站、海甸峡水电站、敦煌燃气电站等重点项目;参股建设了平凉电厂、兰州第二热电厂、靖远电厂一期、靖远电厂二期、连城电厂二期、大峡及小峡水电站、玉门风电场和西固电厂改扩建等项目。目前,集团公司控股、参股建成及部分建成省内电力项目20个,总装机容量629万千瓦,投产权益装机容量224万千瓦。在全省建成与在建的电力项目中,已拥有权益装机容量318万千瓦,成为甘肃境内权益装机容量最大的电源建设主体。

在朱岔峡电站投运的同时,国家已批准我省开展酒泉风电基地及配套电网工程前期工作。这意味着建设河西“风电走廊”,再造西部“陆上三峡”的战略已经开始实施。装机容量是衡量一个地方电力工业规模的标志。甘肃省自有电至今已有百年历史,是西北地区最早有电的地区。有着悠久历史光荣传统的甘肃电力,在苦难和喜悦交织的百年中,经历了艰苦而曲折的发展历程。全省总装机容量由解放初期的2500千瓦,一路扶摇直上,截至2007年底全省已达1260.36万千瓦。电力工业的迅速发展,为甘肃工业提供了强大的动能保证,为实施“工业强省”战略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案例之十四:在电源建设高奏凯歌的同时,电网建设亦取得前所未所的丰硕成果。4年前,我国第一条电压等级最高的输变电工程——西北750千伏输变电示范工程拉开了建设序幕。经过近两年紧张施工,这条世界上相同电压等级海拔最高的输变电线路建成投用。这一历史性的工程,在中国电力发展史乃至世界电力发展史上实现上新突破,它填补了我国输变电线路500千伏以上电压等级的空白,标志着我国电网技术跨入世界先进行列。这项被称为“中国电力工业发展史上里程碑”的输变电工程,率先在我省拉开建设序幕,使具有诸多“全国之最”的甘肃电力又多了一个“第一”。

案例之十五:另外,甘肃电网建设欠账太多。21世纪之前,甘肃城市电网普遍存在网架薄弱、容载比低、变电站布局不合理、供电可靠性偏低等问题;农村电网更是问题成堆,高损能、高线损变电、输电线路而造成的高电价,使广大农村电力用户不堪重负。

为从根本上改变这一状况,甘肃电力公司投资120多亿元,对老旧而落后的电网进行空前规模的改造,工程历时近10年,社会效益显著。经过不懈努力,甘肃电网已由当初的简单辐射状变成了结构合理、运行灵活、安全可靠的坚强供电网络。“十一五”期间,电网建设将更上一层楼,用于电网建设的投资是“十五”期间的3倍多。全省主要负荷中心、电源基地将都有330千伏布点,330千伏网架贯穿全省;110千伏电网将基本覆盖全省各县,实现一县一变;各市州将有两个或两个以上可靠电源。

案例之十六:甘肃电网是西北电网的枢纽,具有较好的电力电量余缺互济功能。根据规划,到“十二五”末,连接西北能源基地和负荷中心的“电力高速公路”——西北750千伏电网将建成,这条7000多公里长的输电线路,在甘肃境内工程量占到总工程量的70%。这条线路的投运,将加速甘肃能源资源优势向经济优势的转化,有力推进“工业强省”战略的实施。目前,继750千伏官亭至兰州东输变电线路开通之后,750千伏永登—白银—金昌—酒泉—瓜州全线双回工程正在建设之中。未来,“电力高速公路”将辐射陇原大地,将强大的电量输送到四面八方。

案例之十七:20世纪70年代到80年代中期,甘肃电能除满足自身需要外,曾连续14年向陕、青、宁、川4省区供电。这种供大于求的状况让人产生了很深的错觉,因此过于强调电力优势而忽略了电力工业的发展规律。在1986年之后的7年时间里,甘肃没有新增一台发电机组,致使电力严重短缺,社会生产和人民生活受到影响。当时大多数工厂开工不足,一星期里有的“停三开四”,有的“停四开三”。甘肃电力也由当初的“卖家”变成了“买主”。几年间,甘肃从外净购的电量达16.5亿千瓦时。

案例之十八:电力不仅是具有公用性的社会基础产业,也是地方国民经济的先导和支柱产业。随着经济社会快速发展,人们对电力的依赖和需求更大。近年来,我省电源建设尽管有长足发展,但并不可因此高枕无忧。2007年,全省发电量达到620.3亿千瓦时,而全社会用电量高达614.74亿千瓦时。据介绍,2007年甘肃电网负荷12次创下新高,最高负荷达803万千瓦。近几年来,全省全社会用电量每年都以10%以上的速度向上攀升。从长远看,甘肃电力仍需加快建设与发展。

电力是工农业生产以及所有经济活动和人民群众须臾不可缺少的基础能源,实施“工业强省”战略,电力必须先行、也只有先行,才能为工业生产提供强大的能源保证。有关数据显示,我省工业用电占到社会总用电量的七成以上,随着“工业强省”战略的不断深入,甘肃工业的电力需求仍将继续扩大。“工业强省”是甘肃加快发展重要举措,也给甘肃电力带来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为支持工业强省战略的实施,甘肃电力公司在2007年做了4件事:全力以赴支持酒泉千万千瓦级风电基地建设、陇东煤电基地建设和兰渝铁路供电需求;解决了兰铝30万吨电解铝项目用电,甘谷电厂、华亭电厂送出,陇南、甘南小水电送出,白银、金昌等地区用电“瓶颈”问题;继续支持全省工业经济发展,全年以各种方式向省内工业用户让利优惠4400万元;开辟供电“绿色通道”,做到了“招商引资项目建到哪里,电网就提前延伸服务至哪里”。

甘肃省电力投资集团公司在立足电力板块的基础上,积极涉猎其他投资领域,现已形成以甘肃国际会展中心建筑群落为主的房地产板块,以兰渝铁路、西平铁路为主的铁路板块和以镇南煤电基地为主的煤炭板块等多元化发展格局。通过抓控股项目建设,参股型向控股参股型、利润构成由参股企业向控股企业为主导的重大转变。甘肃电投按国际通用做法进行项目运作,取得显著成效:张掖电厂、九甸峡水利枢纽工程、黄河炳灵水电站等一批重点项目进度快、质量好,创造了省内重点项目建设的“电投速度”。“十一五”期间,公司计划投入资金50亿元,带动投资450亿元资金参与省内重大基础项目建设。其目标是:实现电力可控装机容量320万千瓦,较“十五”末翻两番;权益装机容量将达400万千瓦,较“十五”末翻一番,5年累计实现发电量300亿千瓦时;资产总额将达160亿元,较“十五”末翻一番,年均增长率15%。

近年来,尽管国内装机容量迅速扩增,但许多地区尤其是东部经济发达地区,电力短缺矛盾逾发突出。举世瞩目的西电东送工程,是西部大开发三大标志性工程中投资最大,工程最最大的一项。从2001年到2010年,项目总投资将达到5265亿元以上。这项大工程,为西部各省区提供了新的历史发展机遇。抓住这一难得机遇,加快推进工业化、现代化建设进程,不仅是甘肃电力面临的一道课题,也是整个甘肃工业面临的一道课题。

案例之十九:2008年我省的电力工业完成增加值138.74亿元,增长9.76%。截止2008年底,甘肃电网全口径装机1538万千瓦,年发电量690.22亿千瓦时。其中:火电装机915万千瓦,年发电量466.36亿千瓦时;水电558万千瓦,年发电量217.56亿千瓦时;风电及其他65万千瓦,年发电量6.3亿千瓦时。已关停发电机组27台,容量65.4万千瓦,占“十一五”小火电机组关停计划的84.9%。全省火电、水电、风电装机所占比例分别为59.5%、36.3%、4.2%、,发电量所占比例分别为67.6%、31.5%、0.9%。与此同时,形成了以以750千伏、330千伏及其以下电压等级输配网络,并与陕西、宁夏、青海电网以750千伏、330千伏电压等级互联,是西北电网省际之间联络的枢纽。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