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科学发展煤电产业
煤、电、化一体化产业体系建设,是加速全市工业化进程的重大战略,涉及全市的产业布局、产业政策、资源与环境、人才与技术、安全与生产、国家与地方,城市与农村利益格局等经济社会发展的全局。要把这一关系发展全局的主导产业变为经济社会发展的现实,必须遵循科学发展观的要求,着眼于战略谋划和可持续发展。
1.坚持资源保护与合理开发的原则。煤炭是不可再生的一次性能源,煤炭工业的发展必须在可持续发展的原则下,坚持合理开发和资源保护的方针。推进煤炭循环经济的发展,维护后代的发展权利。加快煤、电、化一体化开发,不能以牺牲资源为代价,必须解决煤炭资源就地转化增值的问题。牢固树立经济、环境、资源协调发展的理念,以资源转换、资产增值和综合效益最大化为目标,全面提高煤炭综合资源利用率及相关产品的附加值,把对资源的外延式开发转变为内涵式循环开发,实现低污减排,资源再生,促进煤炭工业的可持续发展。第一,抓规划。加快论证制定全市煤、电、化一体化开发的总体规划,绘制全市煤炭资源开发和煤电、煤化工以及交通运输业发展的产业布局和发展蓝图。在总体规划上,坚持资源勘探、开发和节约并重的原则;在工作重点上,根据全市资源的特点和能源基础建设的实际,坚持做大做强华亭、崆峒,重点发展崇信,加快开发灵台的梯度发展思路。华亭的重点是强化资源的保护和综合利用,对煤炭资源进行保护性限量开采,加快煤炭企业的技术改造和产业升级,加快重点煤化工项目的建设进度;崆峒的重点是积极支持平凉电厂二期工程建设;崇信的重点是加快煤电项目建设,加速煤电产业的发展步伐;灵台的发展重点是抓紧南部煤炭资源勘探,采取招、拍、挂的办法,有偿转让煤炭资源,吸引有实力的投资商开发建矿,加快煤炭工业的开发步伐。在工作机制上,建立煤炭资源开采的节约控制长效机制,建立严格的煤炭资源利用监管制度,实现合理有序的开发和可持续发展。第二,抓延伸。资源的转换增值和产业链条的延伸是现代工业的特点。煤、电、化产业链条的延伸,坚持适度开采、深度加工、综合利用、转换增值的方针,实现经济、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和可持续发展。采用高新技术,改革采煤方法,促进煤炭、电力、化工、交通相关产业的深度开发和产业联合。重点实施煤电转化、洗精煤、型煤、煤制气、煤化工、煤制油等煤炭深加工项目,推进煤矸石、煤泥、瓦斯、矿井水、粉煤灰、电厂热能等废弃物的综合利用,实现经济、资源、环境的良性循环。第三,抓治理。在原煤开采、发电、煤化工、冶炼项目建设中,要坚持环保设施与主体工程建设同步,切实加强矿区生态环境、水资源保护、废弃物处理和采煤沉陷区的治理,防止环境污染、资源破坏和生态失调,使矿区生态环境得到改善。借鉴华亭企地结合,加强矿区生态环境治理的成功经验,建立矿区生态环境恢复补偿机制,加大生态环境治理投入,逐步使矿区环境治理步入良性循环的轨道。
2.坚持加快发展和可持续发展相结合的原则。煤、电、化一体化开发,对资源的依赖程度高,对相关产业发展的影响力强。科学推进煤、电、化一体化开发,不仅要着力推进产业自身的发展,同时,更要站在经济社会发展的全局,推进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1)处理好煤炭产业与相关产业的关系。必须把煤炭工业的发展定位、发展速度、发展布局置于全市、全省乃至全国经济发展的全局和可持续发展的前提之下。电力、化工,以及冶金、建材等产业的发展,要根据经济结构调整和优化产业布局的原则,紧密结合煤炭资源的布局和特点,实现资源增值利用和经济社会效益的最大化;煤炭运力建设是制约煤炭外运经营的“瓶颈”,坚持煤炭开发与全市交通建设的统筹规划,加快交通干线建设,提高煤炭外运能力;积极推进煤电联营、煤化工联营、煤运联营、煤炭与其他相关产业的联营,实现上下游产业的联营和聚集。(2)处理好矿山经济与区域经济的关系。因矿而立是矿产资源型城市经济的特征,城市经济的发展依附并服务于主导产业。矿业经济始终面临资源枯竭、主导产业衰退、经济体系和相关产业崩塌的危机。如果缺乏战略资源储备和产业战略转移谋划,一旦危机出现,将意味着大量既有投资的失效,意味着城市生产力要素的集聚功能、就业功能的丧失,不可避免地导致城市主导产业群的衰退。因此,必须重视矿区经济的可持续发展问题。在煤矿资源的开发起步阶段和兴盛时期建立资源储备和产业转移预警机制,积累煤矿企业转产发展基金;建立工业支持农业的机制,促进新兴产业的发展;把矿区经济发展融入区域经济发展的总体规划,在路、水、地等相关资源的配置上向煤、电、化一体化开发倾斜,向地方基础建设倾斜,带动和促进地方经济社会的科学发展、协调发展和可持续发展。(3)处理好煤、电、化一体化开发与农村小康建设的关系。煤、电、化一体化开发对于提升区域经济竞争力、增加农民收入、加速城乡一体化进程、推进农村小康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把小康建设和煤、电、化一体化开发纳入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规划,协调资源开发和地方经济发展的关系,既要重点推进煤、电、化一体化开发建设,又要注重当地群众的现实利益,在征地补偿、塌陷治理、失地农民安置等方面向农民、向农业、向农村倾斜,建立工业发展支撑农村小康建设的长效机制,形成加快发展的社会合力。
3.坚持技术创新和体制机制创新的原则。机制体制障碍仍然是当前制约煤、电、化一体化开发的重要因素。必须以改革为动力,加快现代企业制度建设,把机制创新作为加快、煤、电、化一体化开发的头等大事。一是建立企地协作联合的推进机制。建立利益分配机制,调动县区加快基础配套开发和参与煤、电、化一体化的积极性。探索矿区生态环境补偿机制和工业支持农业的投入机制,实现工业与地方经济的协调发展。二是建立多渠道的投资融资机制。进一步扩大资源经营的领域,建立健全资源有偿使用制度,采取招、拍、挂的形式,合理配置资源,参与投资开发。华亭煤业集团要建立和完善现代企业制度,增强发展后劲,拓展发展领域。三是建立自主创新和自我发展机制。加快煤、电、化一体化开发,企业是主体、是关键。全面落实技术创新优惠扶持政策,全力支持企业的技术创新。对于涉及全市经济发展大局的重大项目,对于制约企业发展的重点难点问题要全程跟踪,特事特办。关注并加强企业家队伍的建设,建立奖惩激励机制,对做出突出贡献的企业家,使他们在经济上得到实惠,政治上得到鼓舞,工作上得到支持,营造干事创业谋发展的社会环境。
4.坚持人才建设与产业发展相结合的原则。坚持培养提高与吸收引进高素质人才相结合的原则,建设一支有理想、有专业、有自主创新能力、结构合理的职工队伍,是产业发展的基础工程。当前,煤、电、化一体化开发急需高层次复合型管理人才、高层次专业技术人才和高技能操作人才,必须把人才队伍建设作为推动煤、电、化一体化开发的基础工程。一是加强职工队伍培训,全面提高职工队伍的素质,确保安全生产。对企业经营管理人才和特殊工种实行强制性安全培训,杜绝违章指挥、违章作业的现象。二是注重造就和吸引高级管理人才、高级技术人才、高技能操作人才。建立和实施培育“三高”人才的组织人事制度和人才工程,做到用待遇留人、用感情留人,用干事创业的环境留人,用人才成长的机制留人。三是走社会院校办学和企业自主办学相结合的路子,解决产业发展的队伍结构问题、专业结构和知识更新问题。制定煤炭化运专业人才的培养培训计划,整合办学资源,建立专业技术人才和职工培训基地。从源头上解决职工素质、人才短缺和人才结构问题。
5.坚持领导问责制度与增强群众安全意识相结合的原则。煤炭电力化工是高危行业,近年来,全市煤矿百万吨死亡率逐年下降,但安全形势仍然十分严峻。安全生产是加快煤、电、化一体化开发的主题和第一要务。一是全面建立以领导问责、体制保障、措施落实为核心的安全生产责任制。落实法定代表人安全生产第一责任人的责任制,严格执行煤矿领导干部下井带班作业制度,严格落实煤矿安全生产风险抵押金制度,严格执行资质管理和现场管理,强化煤矿安全执法检查。二是加大煤矿安全投入。煤矿企业要按有关规定的上限提取生产安全费用,积极争取国家投资,加强煤矿安全技术改造。财政、审计和煤炭行业管理,煤矿安全监察部门要加强监督,确保煤矿安全资金专款专用,确保安全改造项目的顺利实施。三是增强职工安全意识。建立和完善企业职工培训制度,对煤矿负责人和主要工种依法实行强制性安全培训,对煤矿采煤等专业技术岗位人员和特殊工种人员实行职业准入,持证上岗,严格执行安全技术岗位人员的配备标准,确保安全生产。
(根据2004年6月《加速煤、电、化一体化建设推动工业化进程》一文整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