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大力发展优势特色农业产业化工程

大力发展优势特色农业产业化工程

时间:2022-05-30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五、大力发展优势特色农业产业化工程(一)奶产业奶产业是宁、蒙河套农业的传统产业,历史悠久,目前奶产业已被两区政府列为农业主导产业,随着农业结构的调整,奶产业得到迅猛发展,已成为灌区农民增收的重要途径。奶业是畜牧业中经济效益最高的行业。因此,河套灌区的奶业将会成为最具潜在力的新的支柱产业。

五、大力发展优势特色农业产业化工程

(一)奶产业

奶产业是宁、蒙河套农业的传统产业,历史悠久,目前奶产业已被两区政府列为农业主导产业,随着农业结构的调整,奶产业得到迅猛发展,已成为灌区农民增收的重要途径。

1.加快奶业发展的必要性与优势

(1)加快奶产业发展是保证国民健康的需要。据科学验证:牛奶中含有人体生长和保健的全部营养,医学家称之为“最完善的食品”。一个民族的长寿与健康,一个人的身体素质、耐力、智力、体力的提高都与牛奶的消费直接相关。世界卫生组织把人均乳品消费量作为衡量一个国家人民生活水平的重要标志。我国人均乳品消费11.3千克左右,与世界平均消费100千克水平相比相差近9倍,尽快提高全民族的牛奶消费水平,是改变国民饮食结构缺陷的关键,是确保国民健康、强壮中华民族,建设小康社会的需要。

(2)加快奶产业发展是发挥区域资源优势的需要。河套气候温和,适宜优质豆科牧草生长,热量资源两季不足而一季有余,适宜麦后复种禾本科饲草,目前两个自治区的饲草、饲料基地稳固,所占比重大,具有发展优质高效奶产业的良好条件。当地的大宗粮食作物———玉米可得到充分转化。

(3)加快奶产业发展是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的需要。奶业是畜牧业中经济效益最高的行业。从全国2000年主要畜产品全国平均成本收益率看,生猪为6.82%,肉鸡为13.18%,奶牛则为26.34%,牛奶的成本收益率是生猪的3倍多,比肉鸡高1倍。从专业养殖户平均水平来看,肉鸡为16.48%,奶牛为45.75%,奶牛的平均成本收益率是生猪的6.7倍,是肉鸡的2.77倍。与肉牛相比也高许多。以一头奶牛年产6000千克奶计算,它所提供的奶折成热能、蛋白质和乳脂分别是一头良种肉牛的6.3倍和4.5倍。从提高资源利用率和生产效率看,牛奶是最合理的动物蛋白的供给源。同时,奶业具有极强的关联效应,可促进产前、产中、产后多个行业的发展,带动乳品加工与流通行业的发展。使种植养殖业结构、农业结构和农村产业结构得到调整和优化,有利于促进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

(4)市场前景广阔,发展空间大。目前发达国家奶类消费水平人均已达200千克以上,印度等发展中国家也已达到100千克的水平,与他们相比,发展空间很大。据专家分析:一个国家当人均国民收入超过800美元之后,牛奶的消费量会以30%的速度猛增,随着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奶业必然会赢得一个大发展的机遇期。因此,河套灌区的奶业将会成为最具潜在力的新的支柱产业。

2.乳业发展现状与成就

2005年,绿洲农业区奶牛存栏129.36万头,占宁夏、内蒙榆林“两区一市”的45.10%,鲜奶产量461万吨,占“两区一市”的58%。成母牛平均单产前、后套灌区为4.5吨,西套为5.7吨,比内蒙全区平均单产3.5吨高出28.6%~62.9%。目前内蒙古已成为我国奶业发展最快的省区,2003年奶牛存栏占全国的比重达16.17%,是我国四个存栏过百万头的省区(新、蒙、冀、黑)之一,产奶量占全国奶产量的比重为18.9%,人均奶类占有量为131.1千克,位列全国第一,是全国平均值的9.16倍,宁夏人均鲜奶占有量93.5千克,位列全国第三位。宁夏作为一个小省区也已挤进全国奶业的第二方阵,仅次于山东和陕西,其发展势头十分强劲。因此,宁蒙灌区已成为全国奶业重要基地。对全国奶业市场具有举足轻重的影响。

乳品加工龙头企业迅速崛起,全国奶业双雄,“伊利”和“蒙牛”及宁夏“夏进”已成为中国驰名商标,形成了三大企业为主体、地方企业为补充的乳业产业化体系,伊利集团2004年年加工鲜奶131万吨,销售收入达87.5亿,稳居全国同行第一位,蒙牛2002年已由1999年全国排名1116位上升为第4位,2003年上升为第三位,2004年加工鲜奶150万吨,实现销售收入达86亿元,排名全国第二。

乳业产值占农业的比重已达10%,比全国平均高出8.4个百分点,乳品加工龙头企业直接带动53万农户从事奶牛饲养,为农业结构调整和农民增收发挥了重要作用.

3.差距和问题

差距主要集中表现在四个方面:

首先,单产水平不高。京津沪成年母牛单产水平都在8吨左右,而西套、后套、前套只相当于它的70%和56%,与发达国家相比差距更大。

其次,农户饲养规模小。发达国家家庭牧场饲养规模一般为50头左右,澳大利亚和新西兰则高达170头和250头,而西套与前、后套平均饲养规模分别是9.14头和4头。

再次,奶业在农业产值中的比重低。发达国家平均为20%以上,英国达到40%,我国奶业占种植业的比重仅为3%,绿洲农业区也只有10%。

最后,加工产品附加值不高,发达国家高附加值奶酪占40%左右,液态奶占35%,奶粉比重不足10%。而我们的加工产品主要以超高温灭菌奶、奶粉、酸奶、冰淇淋为主,产品细分程度低,高附加值产品的比重不到1%。

奶产业发展中主要存在四大问题:

科技投入不足。一是良种培育与改良工作跟不上发展需要,牛群整体素质不高。二是集约化水平低,家庭分散饲养,卫生条件和质量安全等基础设施建设难以适应现代乳业的要求;饲料搭配、防疫、检疫技术难以全面落实,奶牛的“常见病”严重影响了奶牛的个体健康和产奶量。

饲草料供应不能完全满足科学饲养的需要。不少奶农仍以干草和自产的农副产品为原料,有啥喂啥;有些地区奶牛集中度过高,饲草料供应不足,特别是专用配合饲料、青贮饲料、高质量豆科牧草和饲料中的蛋白质含量不足,影响奶牛营养和个体发育。

缺乏国际竞争力。根据中国入世谈判中有关奶业的承诺,乳品的进口关税将逐步降低,进口乳制品价格也随之降低,这势必对我国乳制品市场带来一定的冲击。世界排名前120强的企业已进入我国,瑞士雀巢经过10多年的经营,已拥有多家独资和合资企业,建立起完善的市场网络,其竞争优势正在逐步显现。从目前状况看,我国奶业生产在国际竞争中处于劣势,主要问题是生产成本高于国际水平,产品品种单一,质量不高。

缺少协调机制。国内众多中小企业间以抢占奶源基地和争夺市场份额为核心的相互间无序竞争,影响了奶业健康的稳定发展。加工企业为了追求企业利润的最大化,在市场出现疲软时,对奶农的利益不加有效保护。据调查:由于目前饲料价格上涨,每头奶牛饲养成本为1.0万~1.2万元,按目前产量水平,每头奶牛净亏2300元左右,企业不愿提高奶价,政府又补贴不起,奶农享受不到市场“天价奶”的回报,受到伤害的不只是奶农,也包括加工企业本身。如果奶业照此发展下下去,不仅企业会失去奶源而且会从根本上动摇奶业发展的根基,如何解决这个问题是奶业亟待解决的一个至关重要的问题。

4.产业布局与发展目标

围绕“伊利”、“蒙牛”、“夏进”等知名龙头企业不断扩大养殖规模,重点在呼和浩特包头、巴彦淖尔和银川、吴忠等市相对集中发展,建设养殖园区,推进饲养方式向“规模饲养、集中挤奶、统一服务”方向转变,力争再上一个新台阶。

5.主要措施

(1)理清发展思路。坚持市场为导向,以科技为支撑,充分发挥资源和区位优势,明确主攻方向,推动“三个转变”,实施“三大工程”。

(2)大力推动“三个转变”。目前河套灌区奶牛数量扩张较快,但品种改良速度较慢,配套设施及饲草料基地建设跟不上,投入产出效益低。因此,首先必须下决心由外延扩张向内涵式扩张转变。其次,要大力发展奶牛养殖园区,使养殖户“出户入园”率达到70%~80%,通过集中管理、强化技术培训和大力推广应用新技术,提高饲养水平,使粗放式经营向集约化经营转变。第三,尽快实现初级加工向精深加工转变,提高产品附加值,进一步提高市场占有率。

(3)重点抓好“三大工程”建设。首先,乳品加工龙头企业带动工程。通过对现有加工企业的技术改造和设备更新,加快重点企业与世界著名企业合资、合作步伐,促进企业提高生产技术装备水平、产品质量水平和劳动生产率水平,不断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带动乳业发展。其次,奶源基地建设工程。奶牛养殖环节、加工环节、流通环节三者间投入产出比很不协调,乳品企业周期性奶源危机和奶源过剩多次重复出现的教训告诫我们,必须要调整利益分配机制,把奶源基地建设和保护放在十分突出的位置。加强养殖园区、饲草料基地、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力争把灌区建成国家重要的奶源基地。第三,科技支撑工程。加强良种繁育体系建设,从根本上解决奶牛素质不高的问题;加强技术服务与培训体系建设,加快新技术的普及应用;加强疫病防控体系建设,加大强制免疫和检疫力度,使奶牛常见病和某些传染病得到及时防治;加强质量监控体系建设,使饲料和产品的合格率均达到95%以上。

(4)架设龙头企业和养殖户间的沟通桥梁。缓解小生产与大市场的矛盾、减少单个农户的生产风险与交易成本,就必须有一定的合作组织与制度作保证。采用合作经营方式,是当前世界许多国家奶业生产普遍使用的一种有效形式,尤其是印度的经验,值得我们借鉴。印度,从20世纪70年代以来,奶业发展一直处于快速增长状态,到1999年奶产量达到7400万吨,一跃而成为世界第一奶业生产大国。他们为了把分散的农户(平均饲养规模仅为2~3头)有效地组织起来,在政府的支持下,建立了以奶农生产合作社为基础,以乳品加工厂为核心,提供产前、产中、产后配套服务的产、加、销一体化体系,实行按交售鲜奶的数量返还利润,从而调动了生产者的积极性。政府还制定了《合作社条例》,从法律上对合作社的地位加以肯定,明确规定奶业是关系国计民生的产业,而不是赢利产业,对牛奶加工和销售实行免税,从而使加工销售部门可将盈利的大部分返还给奶牛生产者。虽然印度牛奶生产、加工整体水平不高,但它依靠产、加、销一体化的奶业经营体系,使印度在继推广墨西哥小麦绿色革命之后又掀起了一场著名的“白色革命”,这是使印度成为世界第一奶业生产大国的重要原因。为了切实保护奶农利益,我们必须在龙头企业与奶农中间架起一座桥梁———奶农生产合作组织。在政府的支持下,建立以合作社为基础,以乳品加工企业为核心,提供产前、产中、产后配套服务的产、加、销一体化体系,对生产者实行最低价保护政策,减少或消除产、加、销各方的利益冲突,以提高奶业整体效率与效益,增强市场竞争力,同时国家要参与市场调控,防止杀牛事件的重复发生。

(二)清真牛羊肉产业

1.产业发展主要优势

河套灌区发展清真牛羊肉具有五大优势:

一是资源优势。绿洲农业区处于我国黄河上中游玉米产业带和优质牧草产业带,饲草料资源丰富,年产秸秆700多亿千克(内蒙300亿千克,宁夏250亿千克,陕西榆林152亿千克),75%以上可转化为饲草,年生产玉米51.6亿千克,为草食家畜养殖和农牧结合,发展循环经济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同时,周边荒漠地区通过开发建设小片人工饲草料基地,保护一大片草原,把靠天放牧的粗放式饲养转向人工、半人工舍饲和集约化饲养,使农区和牧区优势互补。为此,《全国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规划》中把宁蒙地区列为全国优质肉羊产业带。

二是品质优势。牛羊肉蛋白质含量高于其他肉类,是低脂肪、低胆固醇理想肉食品,在国际市场上备受消费者欢迎。尤其是羊肉每百克脂肪胆固醇含量仅为29毫克,且蛋白质中氨基酸含量高于猪禽、牛肉,是老少皆宜的营养佳品。品质的优势是牛羊肉需求量稳步上升而供不应求。滩羊是我国14个优良地方品种之一,是干旱、半干旱荒漠草原地区最适宜的皮肉兼用品种。内蒙乌珠穆沁、苏尼特羊等优良品种适于肥羔生产,且都具有耐粗饲、适应性强、肉质细嫩、脂肪分布均匀、肉味鲜美、羊膻味轻的特点,成为国内外市场上的抢手货。

三是人文优势。河套地区是全国回、蒙两大少数民族的集居地,历来就有养羊养牛的传统,回族又是信仰伊斯兰教的民族,“清真”是穆斯林群众的民族食品的重要标志。“清真”品牌牛羊肉是进入穆斯林地区市场的通行证,这是一笔巨大的无形资产,回族又具有经商的本领和天赋。宁夏的回族与世界信仰伊斯兰教国家在经济贸易、民族交往和心理、文化素质上有着悠久的历史渊源。清真牛羊肉进入世界穆斯林地区市场具有特别有利的条件。

四是地理优势。内蒙地跨华北、东北、西北广大区域,外与俄、蒙两国接壤,内与国内10多个大中城市相邻,靠近大都市消费圈,是我国北方草原牧区距出海港口最近的地区,具有地理、交通优势,为本区域牛羊肉走出国门,走向世界提供了十分有利的条件。

五是价格优势。我国及本区域的牛羊肉生产成本低,劳动力价格仅相当于新西兰、澳大利亚的1/30,生产成本仅相当于世界平均水平的50%左右,牛羊肉价格仅相当于世界平均价格的60%~70%,价格优势明显。

六是发展前景广阔。从目前世界肉类产品结构看,猪肉占39%,禽肉占31%,牛肉占25%,羊肉占5%,而我国的肉类产品结构,猪肉占67%,禽肉占19.5%,而牛羊肉分别占11%和2.5%,随着人们膳食观念发生根本性的变化,对牛羊肉的消费需求将不断增长。从全球市场看,羊肉的价格始终处于攀升的趋势,在今后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羊肉价格将继续保持高价位运行,未来的10年,我国牛羊肉产业发展潜力巨大。只要我们抓住这一有利时机,下大气力提高产品质量,改进屠宰加工工艺,制定严格分级标准,我国的牛羊肉就一定能大批量地走出国门,发展前景十分宽广。

2.生产现状

随着世界养羊业由毛用为主转向肉毛兼用,再发展到肉用为主的大趋势,加上国内近年来牛羊肉供需矛盾突出,价格不断上攀,使本区牛羊肉产业获得长足发展。内蒙古自治区是全国牛羊肉的重要产区。肉牛、肉羊存栏分别达到351万头和5730万只,年均增长达8%以上,牛肉总产32.0万吨,羊肉总产68万吨,2003年分别排全国第10位和第2位,前后套农业区肉牛、肉羊存栏分别占全自治区9.3%和35%,牛羊肉产量分别占11.9%和36%。宁夏回族自治区肉牛存栏75.6万头,增长14.5%,羊只饲养量1058万只,增长12%,牛肉产量5.2万吨,羊肉产量6.4万吨,分别排全国第27位和第17位。西套农业区牛羊肉总产分别占全自治区55.7%和65%,榆林市肉牛存栏11.8万头,肉羊存栏405万只,分别占陕西省的4.5%和43.5%,肉产量分别占全省2.7% 和35.2%。

目前,从事畜产品加工、销售企业近400家,形成了一批具有市场竞争力的名牌产品,草原兴发、塞飞亚、小肥羊、贺兰山、金福来、宇华等十多家著名龙头企业(其中包括一家上市公司),基本上覆盖了主要养殖生产区,对带动牛羊肉产业和地方经济的发展,农牧民增收作出了积极贡献。

3.存在问题

牛羊肉产业发展中的问题,归根结底是质量与效益问题,从宁夏2001~2004年有关统计资料分析来看,肉牛饲养量年均增长21.4%,羊只年均增长14%,奶牛年均增长25.9%,牛羊肉产量年均增长51.3%,占肉类总产的比重由26.4%,提高到44.2%,鲜奶产量年均增长22.3%,但畜牧业产值年均增长仅为11.99%,低于农业总产值年均15.7%的增速,同时也大大低于饲养量和产量的增速,畜牧业产值在农业总产值中的比重呈现稳中有降,四年的畜牧业比重分别是35.6%、34.6%、36.2%和32.8%,畜牧业增加值增幅仅4.1%,牧业增加值在农业中的比重也低于其他产业5~7个百分点,而且牧业增加值呈逐年下降趋势,每年下降2个百分点,农民人均纯收入中来自畜牧业的比重也由13.3%下降至9.7%。这充分表明:在畜牧业经济中资源消耗增大而效益下降。主要原因有以下几点:

(1)品种改良程度低。国外养牛一年产一犊,出栏胴体重平均为220千克,发达国家则为250千克,本区由于品种改良工作跟不上,一般三年产二犊,出栏胴体重为150千克,繁殖率与胴体重均低于1/3。肉羊生产方面,地方品种晚熟,生长缓慢,个体发育偏小,胴体重量低,脂肪含量高,屠宰率低,繁殖率也低。据西吉县夏堡乡酸刺村扶贫点试验数据表明:引进的小尾寒羊只均收益为141.96元,而当地土种羊为23.4元,表明饲养土种羊效益很低,实际当地农民养土种羊基本上都赔钱。同时由于品种改良体系不健全,已试验成功的“滩、寒、萨”三元杂交改良未能全面推开。

(2)经营方式相对粗放。北方寒冷地区,气候条件难以形成四季出栏的良好态势,牛羊出栏主要集中在8~11月,畜群周转慢,出栏率和商品率低,千家万户分散饲养,难以达到现代规模化、集约化生产要求,传统养羊业,饲养1.5年出栏,很难摆脱秋肥、冬瘦、春乏并导致大量死亡的困扰。若改为以羔羊肉生产为主,6个月出栏,同1.5岁出栏的成年羊相比,饲草料消耗可节约2/3,每只育肥羊可增收30~40元。因此,改变育肥方式是提高养羊效益的有效途径。

疫病防治与监控体系不健全,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畜牧业的发展。

(3)加工销售环节发展滞后,带动能力不强。目前加工企业生产能力和规模较小,屠宰加工设施比较落后,屠宰加工整体水平不高,大多为初、粗加工,产品档次与科技含量、花色品种,离精深加工标准差距较大,难以适应大规模产业化和市场要求。屠宰加工中副产品的开发利用程度低,而许多副产品可提取很多有用成分,附加值很高,由于研发能力不强,未能使副产品得到充分利用和创造更高的经济效益。在流通环节上,大多数从业人员素质偏低,产品缺少统一标准和严格的检验、检测制度,产品市场比较混乱,未能充分发挥搞活流通,带动产业快速发展的重大作用。具有宁蒙地方特色的优质清真牛羊肉品牌也没有得到应有的保护和利用。

4.产业布局与发展目标

在区域布局上要以资源为依托,大力发展农区畜牧业,培育牛、羊肉优势产区,积极扶植和依托龙头企业,加强基地、市场和服务体系建设,促进产业快速发展,力争到2020年,牛羊肉总产实现翻番目标,继续保持羊肉产量全国第一和肉牛重要产地的地位。

5.主要措施

(1)加强基地建设。基地建设是现代牛羊肉产业化发展的重要保障。首先,要加强对现有养殖大户的扶持力度,并充分发挥它们的示范作用,带动全村、全乡农民发展牛羊产业,形成村连村、乡连乡的区域性基地。同时要鼓励和支持企业家围绕牛羊肉产业投资兴办多种形式的具有一定规模的养殖场或服务型、科技型经济实体。其次,要加强“出户入园”工程建设。加快标准化养殖园区建设,是政府加大对现代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的重要环节,也是为生产者做好服务,提高科技含量,使基地得以快速发展的重要举措。第三,大力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提高组织化程度。构建“企业+合作社+农户”的连带机制,结成利益共同体,通过规范各自的生产与经营行为,为产、加双方的协调发展提供有力保障。同时,要针对当前存在的“三缺一不足”即缺优质粗料、精料、蛋白质料和总量不足,打破饲料结构与数量的不平衡,农区要牢固树立农牧结合的思想,大力发展粮饲兼用玉米生产、人工牧草,抓好秸秆转化利用,走自力更生,绿、精、秸三结合的路子,并引导农民建设稳固的饲草料基地,以确保牛羊肉产业的健康发展。

(2)加强科技服务体系建设。一是加强良种体系建设,加快品种改良步伐。在肉牛上要通过引进良种,进行杂交改良,建立起优质肉牛生产体系。在肉羊上,要坚定不移地推广“滩、寒、萨”三元杂交。据试验,采用宁夏滩羊、小尾寒羊、萨福克进行杂交,6个月出栏平均日增重提高80%,饲料报酬提高近一倍。每生产1千克羊肉,三元杂交比二元杂交节约饲料1.9千克,只均增收103.7元。同时,建立滩羊、小尾寒羊和国外良种肉羊的繁殖基地,确保良种种源供应。二是推广应用先进饲养管理技术,加快由传统生产方式向现代农业转变。围绕牛羊肉产业发展的关键领域、关键环节、关键技术,整合资源,加快已有科技成果转化,加大集成、示范、推广先进饲养管理技术力度,提高产业规模化、标准化和集约化水平。三是加快疫病防治体系建设。应尽快建立健全机构,加强技术队伍与设备建设,按照与国际接轨的肉类产品的卫生安全与质量标准,加强动物疫病防治,加强高效、低残留饲料添加剂开发应用和检验检测。四是加强素质培训,提高劳动技能。传统农业与现代农业的本质区别是物质产品中的技术含量,而农民的能力差别是相当重要的。为此,我们必须按照我国人力资源开发以终身学习为途径的要求,把对农民的素质和技能的教育培训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

(3)培育龙头企业,拓展市场。当前,要按照国际肉类生产安全卫生与质量分级标准,通过整合资源,加大投入,扶持一批具有品牌优势的加工厂,尽快建成现代化肉类加工企业,把初粗加工转向精深加工,大力发展分割肉、保鲜肉,努力开发安全、方便的肉类食品。要加强资源综合利用研究,把廉价的副产品转化为高附加值产品,不断提高企业竞争力。同时还要重视和培养一批具有使命感并富有创新能力的企业家,在千变万化的市场竞争中,只要有了善于发现苗头、捕捉机遇、并不断进行创新活动的企业家,就能抵御市场风险,因此,应把培育龙头企业和企业家作为政府在农业生产领域职能转变的重要内容。

(三)羊绒产业

1.发展前景与优势

羊绒产业发展有一个不可回避的事实就是国际、国内学术界鉴于对山羊的生态破坏性的不同认识,到底是禁?是养?一直有争论。如果不通过认真论证分析清楚,必然会影响到产业的发展。

绒山羊是世界上少数几个国家才有的独特遗传资源,是高寒、干旱、半干旱地区的优势畜种,它以极其顽强的生命力适应于这里的环境条件,为人类提供绒、毛、皮、肉,是贫困地区农牧民赖以生存的基础,尤其是它所产的山羊绒因其品质优良,功能独特,十分珍贵,被世界誉为“纤维宝石”、“软黄金”。

20世纪90年代在国际市场价格攀升和利益驱动下,一股大养绒山羊的风刮起,草原超载过牧,大量的羊群在饥饿状态下放牧,不但是枝叶,而且连草根、树皮也被啃食,致使草原出现了灾难性的后果。对此,学术界和媒体发出呼吁:要“杀尽山羊,保护草原”。因为内蒙古靠近北京,又是我国绒山羊最多、最集中的地方,所以更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有人提出:“消灭山羊,保卫北京”的口号,还有人认为绒山羊是“沉默的杀手”、“殖民地经济”、“贫困的根源”。他们把破坏生态,破坏草原的责任全部加到了山羊的身上。

而另一种观点则认为:建国以来,随着人口的增加,人们为了眼前的利益,不顾草场条件,超载过牧,对祖祖辈辈赖以生存的草场、牧场没有进行有效的保护和建设,导致了沙漠化面积不断扩大。明明是人为的破坏却归罪于羊,这是不客观的。那么,是不是除了“杀”就没有别的解决办法呢?据有关部门对鄂尔多斯西部牧业旗县和库布其沙漠边缘农牧区的调查:那里以放牧为特征的传统畜牧业正在向舍饲、半舍饲为标志的现代畜牧业过渡。舍饲后的羊和草场隔开,依靠人工种草、种灌木建立稳固的饲草料基地,实现了恢复生态、发展生产、提高农牧民生活的三统一。有的旗县起点很高,通过规范畜棚(暖棚)建设、饲草料科学配制、饲养管理方式,引进国内外优质种羊,应用胚胎移植技术,扩大良种数量,进行品种改良,培育出体格大、产绒量高、绒毛品质好的新的白绒山羊核心群。个体产绒有的高达1000克,绒毛细度平均14.83微米,纤维强度4.55克,伸度37.8%,均达到世界先进水平。人们原以为绒山羊舍饲圈养后会导致绒毛品质下降,而事实并不是这样。这表明:只要转变观念,建立人工饲草料基地,依靠科技进步,科学饲养,山羊同样可以为人类奉献它的特色优势产品,可以说杀羊并不是解决问题的根本办法。

在澳大利亚以肉用波尔山羊为父本,与当地有高细度绒毛的野山羊为母本杂交,培育成功绒肉兼用山羊品种。他们认为市场的信号是最重要的,这种绒肉兼用山羊是他们今后优化畜种结构的发展方向之一。

从市场需求看,消费量逐年增大。以羊绒等为原料的高档服装越来越成为人们消费的主流。据预测,国内羊绒衫市场需求量大约为680~800万件;世界市场羊绒衫年需求量在2000万件左右,随着夏季羊绒制品消费市场的开发,市场前景将更加广阔。

从原料资源看,本区优势明显,所产羊绒具有很好的成纱性和可塑性,被认定是世界最佳羊绒产地,多年来产量一直稳居全国第一位,占世界产量的三分之一以上,发展羊绒产业具有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

从加工与流通情况看,无论从加工企业数量、规模、研发能力、市场营销,还是核心竞争力,都处于国内和世界领先水平。鄂尔多斯、圣雪绒、鹿王等企业产品占据了国际市场的一半以上,形成了“世界羊绒看中国,中国羊绒看河套”的大好局面。现有的良好基础,为今后的发展提供了一个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

2.生产现状

2005年河套地区绒山羊存栏为728万只,占宁夏、内蒙、榆林“两区一市”绒山羊存栏1829.8万只的39.8%,加工羊绒量6337.2吨,约占全国总量的43.37%,存栏数量、羊绒产量及加工量均占全国第一位。

羊绒加工企业经过80年代及90年代初的羊绒大战,一批羊绒经营大户和企业完成原始积累后迅速崛起,目前共有销售收入过百万元的加工企业200多家,其中规模以上加工企业120多家,销售收入过亿元的企业近30家,10亿以上3家,在全国三家上市羊绒企业中本区[1]就有鄂尔多斯和圣雪绒二家。鄂尔多斯、圣雪绒、鹿王三大品牌被评为中国驰名商标。羊绒设计加工能力已形成3万吨的规模,实际生产能力1.2万吨,生产羊绒衫1100万件以上,实现销售收入110多亿元,增加值40亿元,出口5亿美元,羊绒制品产量、销售收入,出口交货值均列全国第1位,其中鄂尔多斯、圣雪绒、鹿王占本地区总量的90%,占据国际市场份额一半以上,国内市场三分之二以上。鄂尔多斯建立了国家级工程技术中心,并与欧洲优秀服装设计公司联合在北京成立了服装设计公司,在意大利等国家建立了7家销售公司,2个加工厂,26个专卖店,还在30多个国家和地区注册了自己的国际商标,这充分表明,羊绒生产在河套已达到了相当的规模,形成了强大的企业集群,在国际、国内市场上具有一定的竞争实力,对区域经济发展与农牧民致富已产生了相当大的带动作用。

3.存在问题

(1)加工能力过剩。全国共有加工企业2600多家,年设计能力超过3~4万吨,而全国羊绒产量只有1.5万吨,加上从蒙古国进口的无毛绒,也只有1.7万吨,原料供不应求,造成企业间的恶性竞争和假冒伪劣产品泛滥,设备闲置,资源浪费。

(2)国际竞争力不强。本区羊绒制品档次与花色品种趋同,缺乏国际公认的品牌,尽管世界大多数羊绒制品来自中国,但大部分成为国外知名品牌的贴牌产品,每件价格不过30~50美元,而贴上知名品牌后立马升值为700~1000美元,价格相差几十倍。形成大部分利润被外商赚走,而我们只能落一点加工费和出口退税的尴尬局面,这正是导致羊绒产业成为“殖民地经济”的重要缘由。

(3)多头出口,缺乏行业自律。在内蒙、宁夏200多家加工企业中有自营出口权的就多达百家,行业间一直没有一个统一的行业自律组织来协调和规范生产、价格和出口等事宜,因此,相互间不能抱成团,形成拳头,许多企业不是以提高质量、开发新产品来争取国际订单,而是以压价竞销的手段来争夺市场,其结果“鹬蚌相争,渔翁得利”,造成特色资源和产业优势的极大损失,从而没有能很好地把资源优势、产业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效益优势。

(4)农业产业化经营中农户与企业间利益关系不协调,缺少沟通桥梁。据调查:一只绒山羊平均产绒400克,每公斤原绒均价220元,每只羊的绒毛收入约为88元,收支相抵基本无钱可赚,有时还压级压价。当价格严重偏离价值时,由于生产者缺乏一个维护自身利益的组织同企业协商沟通,掌控不了产品价格的话语权,从而影响农民养羊的积极性,造成产量不稳,市场波动性大,同时也难以对产品质量严格把关,羊绒质量也有所下降。

(5)基地基础设施建设薄弱,良种繁育、标准化饲养管理、质量监控等服务体系尚待进一步加强与完善。

4.产业布局与发展目标

绒山羊主要分布于荒漠、半荒漠地带,而加工区则主要分布在鄂尔多斯市和灵武市,因此,羊绒产业区域布局仍应以现有优势产区和加工区为重点,建设好舍饲养殖园区和鄂尔多斯、灵武两市羊绒工业园区。力争在个体产绒量和精深加工以及效益上有新的突破,羊绒制品国际国内市场占有率稳定在2/3以上。

5.主要措施

(1)理清发展思路。羊绒产业应走内涵式发展道路,以稳定数量、提高个体产绒量为主攻方向,通过技术创新、新产品开发,提升羊绒产品科技含量和附加值,组建羊绒企业联合会和农民合作组织,建立羊绒产业自我规范、自我约束、自我保护、自我发展的机制,以形成合力,提高产品国际竞争能力,改变目前产业发展的被动局面。

(2)加强基地建设。按照专业化生产,区域化布局,一体化经营,社会化服务,企业化管理的要求,改变传统放牧为现代化舍饲饲养。加强棚圈与饲草料基地建设,通过品种改良,规范饲养模式和疫病防治提高生产性能,提高产量和质量。

(3)建立绒山羊养殖合作组织,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通过合作组织,维护养羊农牧民利益,有效保护农民的积极性,有条件的还可逐步向产、加、销一体化方向发展。

(4)加大对龙头企业的支持。认真落实国家对龙头企业的各项优惠政策,重点企业实行挂牌保护。同时要加强对企业家的培养教育,进一步提高综合素质,并做好对企业的运行监测与管理工作,通过政府引导,进一步完善企业+合作组织+农户的运行模式和三者间的利益联结机制,推动羊绒产业健康、快速地发展。

(四)向日葵及食用油产业

1.主要特色及发展优势

绿洲农业区的食用油原料,原来以胡麻籽为主,后因其产量低,含介酸较高而被油用向日葵所替代。无论是油用葵还是籽食葵,其经济价值都较高,主副产品都有广泛的用途,籽食葵烘炒后可作为茶余饭后消遣食品,以榨油为主的油用向日葵含油率一般在35%~45%,最高可达50%以上。同时,向日葵籽和油的营养价值高,含不饱和脂肪酸较多,亚油酸含量高达46.3%~65%。食用向日葵籽和油可降低人体血液中的胆固醇,减轻动脉硬化,减少心血管疾病,因此,向日葵籽和油对人体具有保健作用。此外,向日葵油还比较耐储藏,也是工业生产如油漆、制革、树脂、胶片等的重要原料。向日葵榨油后的饼粕和葵盘含蛋白质高,是畜禽的良好饲料。向日葵的茎秆是压制纤维板和造纸的原料。这说明向日葵全身都能利用。

绿洲农业区具有发展向日葵籽实及食用油产业的许多有利条件和优势:一是温度适宜,空气干燥,特别是在向日葵开花到成熟的这段时间,较少的降雨和较低的空气湿度,对提高其授粉率和籽粒饱满度十分有利。正因如此,这里生产的葵花子籽粒饱满,色正,霉变率低。二是向日葵耐盐碱、耐干旱能力强,是抗旱省水作物,也是盐碱地改良利用的先锋作物。三是土地资源丰富,特别是后套中低产田和盐碱荒地面积大,向日葵的耐盐、抗旱的生物学特性,为充分利用这里的盐碱地和低产农田土地资源创造了条件。四是比较优势显著,向日葵抗逆性较强,不仅对土地、耕作和栽培管理要求不高,而且可与多种农作物套种,生产成本较低,其主、副产品的加工增值空间大,效益相对较高,农民收入比较稳定。五是在品种选育与栽培技术研究上已取得一定的成果。通过引进和自育在生产上大面积推广了高产高油品种,而且研究总结出了一整套优质高产栽培技术和套种栽培技术。六是产品加工和市场营销已经有了较好的基础。以上有利条件和优势说明,绿洲农业区具有以向日葵籽为加工原料,发展炒制食品和食用油产业的较大潜力。

2.发展现状及主要问题

目前绿洲农业区每年向日葵种植面积近500万亩,其中油葵和食葵大体各占一半,随市场需求油葵和食葵面积有一定波动,但总面积不减。年产葵花子和油脂各50多万吨,加工食用油15万多吨。存在的主要问题是:一是品种选育没有取得大的突破。二是栽培管理粗放,把向日葵的适应性和抗逆性强与粗放管理混为一谈,耕作管理粗放,因而其产量和品质提高缓慢。三是加工企业规模小,实力弱,对产业带动力不强,且面临国内外大企业的竞争压力。四是产业化水平低,公司+农户的经营形式还没有真正形成,市场营销比较薄弱。

3.产业布局及目标措施

产业布局按照重点优势产区、适度发展产区,合理布局。以巴彦淖尔市的五原县、杭锦后旗、乌拉特前旗、临河市为重点优势产区,以巴彦淖尔市的乌拉特中旗、磴口县和石嘴山市的平罗县、惠农区及吴忠市的同心县、红寺堡管理区的扬黄灌溉地区为适度发展区,相对集中连片,优化品种结构,积极发展绿色无公害向日葵生产基地。到2020年,应以油葵为主,种植面积适当扩大,油用葵花子总产量达到100万吨以上,产油35万吨以上,产值达到40亿元以上。

主要措施:一是择优扶持,联合重组,提高龙头企业的整体素质和实力,形成几家规模、效益和品牌位居国内同行业前列的食用油龙头加工企业,并争取取得“绿色食品”认证。二是加大产品、技术、市场开发力度,充分发挥科技进步和市场营销的带动作用,提高资源综合利用率,实现产品增值增效。在产后技术开发中,除了食用油的精深加工技术以外,还应积极开发高附加值的油脂深加工产品如高级油漆、化妆品、医药制品等。在产前、产中技术开发中,重点是优质高产食用和油用向日葵品种的引进选育和绿色无公害优质高产栽培技术集成。在市场开发中,重点是实施品牌战略,加强市场体系建设,组建现代化营销企业,壮大提高营销队伍等。

(五)枸杞及中药材产业

1.主要特色及发展优势

绿洲农业区自然条件得天独厚,中药材资源极其丰富,其中灌区著名的药材有枸杞、柴胡、黄芩,沙生药材有甘草、苦豆子、麻黄、肉苁蓉等。枸杞有抗衰老和营养保健等作用,其根、叶、花、果都可以作药用,果实即枸杞子可滋补肝肾,用于治疗目昏、眩晕、耳鸣、腰膝酸软、糖尿病等,根皮即地骨皮可清虚热,用于治疗阴虚潮热、盗汗、心烦等。枸杞多糖可以增强人体免疫功能,抑制癌细胞生长。近年来从枸杞籽中提取的枸杞油,含有大量的不饱和脂肪酸,亚油酸含量达66.5%,其主要功效在于降低血浆中的胆固醇,防止高血压及动脉硬化,促进儿童大脑发育,更具有排毒、美容、保护生殖系统和改善性功能等功效。甘草有镇咳、祛痰、解毒等作用,是中药方剂中的“使佐”,具有和中,增强药效等作用。同时,还可用作烟草和食品加工中的香料和甜味剂。苦豆子、麻黄、肉苁蓉等药材不仅药效显著,正宗地道,而且都是常用药材,社会需求量大,相对优势度高,产业关联度强,市场潜力大,具有良好的发展前景。

其有利条件和优势:一是自然地理与气候、土质条件适合。干旱少雨的严酷自然环境、强烈的温度反差和充足的光照条件,有利于一些特殊药用物质的合成和积累,长期的自然选择孕育了当地药材的地道性,宁夏所产枸杞、甘草、柴胡、肉苁蓉品质上乘,全国闻名。宁夏枸杞多次获得全国博览会金奖,并被国家确定为“中药现代化产业基地”。这是其他地区所无法比拟的。二是综合效益高。枸杞耐盐碱,甘草耐干旱,在盐碱地和沙地上种植,既充分利用了一般作物难以利用的土地,又调整了种植结构,其效益是一般农田的5~6倍。同时,还可防风固沙,在三北防护林地带上已种植几十万亩枸杞。在沙荒地上种植甘草、苦豆子、麻黄可起到保护生态环境的作用。三是历史悠久,知名度高。诗歌总集《诗经》中就提到采摘枸杞,“登上北山头,为把枸杞采”。秦汉史料就有了利用枸杞的记载。明《弘治宁夏新志》记载国朝岁贡项目中就有宁夏中宁枸杞。从清朝开始,宁夏枸杞已通过天津港销往东南亚各国。四是科学研究和产品开发处于国内外领先水平。1985年,宁夏农林科学院建立了国内唯一一家专业研究机构———枸杞研究所,取得科研成果40多项,选育的“宁杞1号”品种被推广到全国各种植区,同时该所收集了7个种和3个变种,35个品种和品系,建成了枸杞种质资源圃,成为我国珍贵的枸杞资源基因库。目前已开发出枸杞产品50多种,涉及的种类有冷冻干果、保鲜果、鲜汁、枸杞饮料、酒、茶、糖、油胶丸、咖啡、泡腾片、全粉等,其中“杞浓”、“宁夏红”享誉国内外。甘草、苦豆子也已研究开发出甘草浸膏、甘草良咽、苦参碱注射剂等。

2.发展现状及主要问题

目前绿洲农业区以枸杞为主的中药材种植面积达300多万亩,年产中药材150多万吨,其中枸杞100万亩,干果产量10万多吨,而以“宁夏枸杞”品牌销售量达20万吨,加工企业50多家。从事枸杞、中药材营销人员达20多万人。

主要存在问题:一是深加工能力不强,市场、价格不稳定,常常出现大栽、大挖的恶性循环。二是对宁夏枸杞品牌保护不力。宁夏枸杞名扬中外,常被非当地枸杞冒充,“宁夏枸杞”成了各地都可任意使用的“公用品牌”。各地以次充优,使驰名产地、名牌产品的声誉受到侵害。三是枸杞的有效成分、药理药效的研究检测有待进一步加强。四是枸杞采摘仍以手工为主,劳动强度大,费用高;保鲜、储藏等技术也有待进一步研究解决。

3.产业布局及目标措施

因地制宜,合理布局,相对集中连片。枸杞主要在有灌溉条件的水浇地种植,西套和后套都是优质枸杞的最佳种植区,银川芦花台园林场、南梁农场和乌拉特前旗或杭锦后旗可作为有机枸杞试验示范区。以甘草为代表的沙生中药材主要在西套的盐池、同心、红寺堡、海原和鄂尔多斯等雨养农业区沙质土壤上种植。到2020年,中药材种植面积预计可达到800万亩,其中枸杞200万亩(包括四旁植树和绿化为主的100万亩),甘草200万亩,其他400万亩,总产达到530万吨,产值达到60亿元。为实现上述目标:一是要克服收购、加工、营销企业分散经营、无序竞争现象,通过联合重组或行业协会约束,提高市场竞争力。二是进一步加强新产品和深加工技术研发,提升整体生产水平和综合效益。

(六)蔬菜产业

1.主要特色及发展优势

蔬菜是人们摄取丰富营养元素,保障人体健康的必不可少的食品。自1998年国务院在全国组织实施“菜篮子工程”以来,我国蔬菜产业发展迅猛,以不到粮食1/5的面积创造出相当于粮食的总产值,成为农业三大支柱之一。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健康意识的增强,对新鲜蔬菜的需求量越来越大,这种社会需求为蔬菜产业发展创造了广阔的商机。

绿洲农业区所生产的瓜果蔬菜品质优良、风味独特,已成为香港市场极为抢手的绿色食品,其浓郁的特有风味深受消费者青睐。其发展蔬菜产业的有利条件和优势:一是自然和生产条件优越,昼夜温差大,光照充足,特别是在设施栽培条件下,光照资源的优越性更为显著。二是绿洲农业区具有较强的区位优势和夏季相对冷凉的特点,对南方蔬菜淡季具有反调节作用。生产的瓜果蔬菜向西、北可供应青海、西藏乃至俄罗斯、蒙古、哈萨克斯坦等国外市场,向东、南可供应我国中东部市场。三是产品品质优,产量高,比较效益高。一般设施栽培蔬菜的收益是粮食作物的5~10倍。四是农民已掌握了科学栽培技术,具有丰富的实践经验。五是产业发展初具规模,生产、加工、包装、保鲜、储运基本配套,可进行远距离的储运销售。

2.发展现状与主要问题

目前绿洲农业区瓜果蔬菜种植面积达500万亩,其中设施栽培近100万亩,年产瓜菜540多万吨。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是设施栽培中冬季保暖设施和技术水平有待于进一步提高。现在主要以塑料膜加草帘保暖,一般情况下是可行的,但遇到冬季大风和急剧降温往往就会受到损失。二是保鲜技术的研究有待加强。保鲜技术跟上了,就能延长新鲜果菜的上市时间,扩大消费市场,同时也给加工增值创造了条件。三是企业+农户,协会+农户,订单+农户等产业化发展模式尚未完全形成,基地生产往往带有短期性、盲目性、趋同性,甚至出现难卖现象。四是加工企业多而散,小而弱,企业间无序竞争,抢原料或压价收购及降价销售加工产品等内耗现象时有发生。在脱水蔬菜和西红柿酱的加工出口上尤为明显,无形中使整个产业各方面的利益都受到损失,降低了产业的综合效益。

3.产业布局及目标措施

根据方便加工,方便销售,设施栽培与露地栽培兼顾的原则,相对集中,合理布局。西套的中卫市、吴忠市、银川市主要面向西北部的国内外市场,前后套的巴彦淖尔市、包头、呼和浩特市主要面向北部、东北的国内外市场,以设施栽培为主。西套的石嘴山市、前后套的巴彦淖尔市等地以露地栽培为主,主要发展脱水蔬菜和西红柿酱加工产业。到2020年,总面积达到600万亩,其中设施栽培150万亩,脱水蔬菜和西红柿酱原料基地100万亩,总产量达到800万吨,产值达到80亿元。主要措施:一是加强品种引育和优质高产配套栽培技术的研发,大力发展名特优新和耐储运品种,满足市场需要。二是加强市场营销和条件建设,特别是保鲜、储运条件建设和营销队伍建设,做到货畅其流,拉动蔬菜产业发展。三是提高加工研发能力,开发新产品,开拓国际新市场。

(七)葡萄及葡萄酒产业

1.主要特色及发展优势

葡萄及葡萄酒含有多种对人体有益的成分,特别是葡萄酒中的白藜芦醇对心血管具有很好的保护作用。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对葡萄酒的消费量日益增大。这就为葡萄和葡萄酒产业的发展提供了越来越大的市场空间。

绿洲农业区特别是西套的贺兰山东麓地区具有发展葡萄及葡萄酒产业的许多有利条件和优势。一是地理条件与土壤质地,符合生产高档葡萄酒原料要求。葡萄及葡萄酒的质量和风格首先决定于产区的气候、土壤等自然条件,其次才决定于与自然条件相适应的栽培、耕作、采收、酿造等人为因素。国内外大量的实践表明,只有在一些特定的区域内,才能生产出特定品质、独具风格的高档葡萄及葡萄酒。贺兰山东麓南北长100多公里,东西宽30多公里,山前洪积扇土壤母质以洪积物为主,含有砾石、沙粒,土质疏松,通透性好,土壤有机质含量在0.4%~1.0%之间,空气质量等环境条件符合国家标准。这些条件既有利于控制葡萄的产量,又有利于葡萄品质的提高。同时,绵亘于蒙古大漠与绿洲之间的贺兰山、阴山有效地阻挡着风沙寒流对葡萄的侵害与冻害。国内外专家一致认为,这里是我国酿酒葡萄最适宜的种植区。二是干旱少雨,光照充足,适合葡萄的生长,特别是成熟期,温度不高,昼夜温差大,葡萄成熟缓慢,有利于葡萄内含物质和芳香物质的充分积累,其糖、酸、酚类物质平衡,风味独特,糖度与酸度适中,同时充足的光照又使葡萄着色好。三是葡萄酒品牌已有相当的知名度。生产的10大系列40种产品符合国际葡萄酒组织(OIV)标准,有些产品如西夏王葡萄酒业有限公司生产的干红、干白葡萄酒,1998年已通过ISO9002国际认证,2000年8月,“西夏王”干红葡萄酒荣获巴黎国际名酒展评会金奖,被指定为钓鱼台国宾馆宴会用酒。2002年3月,“西夏王”干红、干白葡萄酒取得国家质监总局颁发的产品免检证书。宁夏广夏贺兰山葡萄酒有限公司生产的“贺兰山”牌葡萄酒于2001年6月获法国国际旅游联合会“金葡萄根”奖。四是在科技支撑及人才培养上,宁夏大学专门设立了葡萄及葡萄酒专业,宁夏农林科学院开展了酿酒葡萄专项研究,各加工企业都设立了技术研发中心。通过多途径培养和实践锻炼,已造就出一批能满足产业发展要求的专业技术和企业骨干人才队伍。五是种植成本低,比较效益高。据调查,种植企业的亩成本824元(包括人工工资),亩纯收入1176元,农户种植的亩成本340元,亩纯收入1660元,比种粮效益高出1~2倍。加工酿造一般增值在200%以上,高档的可达400%以上。

2.发展现状及主要问题

在葡萄种植上,引进了法国等国家的优良品种,实行了良种化、规范化种植,现已栽植酿酒葡萄10万亩,总产达8万吨。在加工上引进了意大利等国先进的工艺设备和技术,聘有国内外专家作指导,已建成加工企业4家,年加工能力4万吨。

存在的主要问题是:一是目标定位不高。对葡萄及葡萄酒产业的发展优势、长远效益认识不足,缺乏雄心壮志和做大做强的长远规划与配套措施,对酿酒葡萄产业关键技术研发不力。二是葡萄种植者与酿造企业尚未真正形成目标利益一致的生产经营共同体,争抢原料或压级、压价现象常有发生,影响了产业发展。三是龙头企业整体实力不强,市场占有率不高,带动力有限。

3.产业布局及目标措施

统一规划,逐步发展。重点建设好青铜峡甘城子、永宁玉泉营、银川西夏区贺兰山东麓优质酿酒葡萄产业带,依托“御马”和“西夏王”、“广夏”等龙头企业带动逐步扩大基地规模,向南扩展到吴忠市、红寺堡、青铜峡牛首山,向北扩展到后套的乌海、巴彦淖尔市。到2020年,总面积达到50万亩,葡萄酒产量达到40万吨,总产值达到80亿元以上,为此:一要加强技术研发。应围绕抗寒葡萄品种选育和安全越冬配套栽培技术,合理负载,病虫害防治与发酵工艺等关键技术加大研发力度,为产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科技支撑。二要制定优惠政策,增强龙头企业实力,并积极争取与国内外著名葡萄酒企业集团的合作,提升企业素质,推进标准化生产,建立完善的质量技术检验检测体系,加强质量管理,提高产品质量与档次,不断扩大国内外市场占有份额,把产业做大做强,成为我国九大葡萄酒产区之一。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