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白河生态农业走出特色

白河生态农业走出特色

时间:2022-01-1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5月16目,“秦头楚尾”的白河县已是连绵第三日的大雨了。如今,她已是全县有名的生态农业示范户了。方秀兰的“产业”如同她的外表一样貌不惊人。这条年产值四五万元的产业都由方秀兰一人运作。据县生态能源办公室祝方应同志介绍,白河是一个国家级山区贫困县,由于农业生态经济基础脆弱,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不强,严重制约了农村经济的发展。像方秀兰这样的典型生态农业示范户,在白河已涌现出了许多户。

白河生态农业走出特色

5月16目,“秦头楚尾”的白河县已是连绵第三日的大雨了。来到卡子镇阳光村一组——一个自然条件十分艰涩的山区村采访。一位中年农妇挑着水担,从湿滑的山路上迎面向我走来。听县上的同志介绍,她,便是因带领群众养鸡致富而获1992年省“三八红旗手”的方秀兰。如今,她已是全县有名的生态农业示范户了。

方秀兰的“产业”如同她的外表一样貌不惊人。山坡上临屋而搭的两间木棚,是她生态农业链上的酿酒作坊,一年可生产150多公斤很受当地人欢迎的玉米酒,按当地1斤3元计算,仅这个不起眼的小作坊,便为方秀兰获得了千元的收入。酒糟配合着饲料喂养着山坡下近40头猪,猪粪产沼气,猪圈旁的鱼池可年产鲜鱼3000尾,鱼的饲料便是沼液。鱼池顺波而下是鳖池,以前弃于荒野人不食的“王八”,一夜之间成了仙,暖湿的汉水流域无疑是它们的小天堂。池内的淤泥返田种粮。顺坡而下的一条小溪,恰好因地制宜地从它们之间缓缓穿过,流水不腐,搅活了整条生物链。

这条年产值四五万元的产业都由方秀兰一人运作。问及她的经验从何而来,方秀兰笑着拿出一些《农村百事通》 《水产养殖》等刊物,“这就是老师!”她告诉笔者,这条生态农业链潜力还很大,下一步,她就打算紧挨着鳖池再建一个藕池。

据县生态能源办公室祝方应同志介绍,白河是一个国家级山区贫困县,由于农业生态经济基础脆弱,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不强,严重制约了农村经济的发展。从80年代初期,县上根据县域自然条件热量、地貌、土地的差异,引导农民因地制宜搞发展,逐渐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建设模式:粮桑结合式,即在梯田边栽桑、梯田种粮,全县近7万公里长的石坎,栽桑达4万公里。大双乡兴隆村千亩梯田,条条石坎是良桑,从而实现了农民钱粮双过千。沼气纽带式,即利用沼气实行生物资源循环再生增值。县上在前坡乡根据其地处江边、城边、路边的特点,进行示范培养,形成了沼气带动式农户300余户,使“灶下省了柴、粮食增了产、农民挣了钱、卫生改了观”,并多次受到国家和省、市领导的赞誉。生态扶贫式,将修地、造林、改厕、改固、庄园经济等各种手段配置一体,实行一村一组一户的综合改造。全县最贫困的后高山村,经过几年努力,人均已奠定了一亩田、两亩园的脱贫基础。

在这些生态模式中施以技术的组合,使之成为一条生物链,生态农业建设便可真正达到低耗、高效、再生的良性循环模式。像方秀兰这样的典型生态农业示范户,在白河已涌现出了许多户。他们的成功,证明了只要依靠科学技术,善于利用当地的条件,就能够改变自身的生存状况,走向富裕、走向文明。

目前,仅方秀兰带动起来的农户就达到了19户,通过这种新模式的学习运用,他们不但实现了家庭经济的超常规发展,更重要的是,科学技术引起他们思想上的改变,使人们真正感到了山区农村的希望。

( 原载1999年6月8日《陕西日报》)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