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甘肃中小工业企业融资现状

甘肃中小工业企业融资现状

时间:2022-06-13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从实际情况看,甘肃中小工业企业债权性资金供给和资本性资金供给都严重不足,企业发展资金需求的满足率低于40%。随着国内外市场的变化,传统市场趋于饱和,需求结构迅速升级,中小工业企业面临着结构调整和二次创业的挑战,资金短缺的问题已成为甘肃中小工业企业全面提升的主要制约因素。就拿占中小工业企业外源性融资主体的银行贷款来说,在甘肃中小工业企业全部发展资金中的占比仅为6%左右。

第一节 甘肃中小工业企业融资现状

一、中小工业企业的资金需求与供给现状

(一)资金短缺对中小工业企业发展构成瓶颈制约

作为市场经济最具有活力的微观主体,中小企业已成为东南沿海省份地方经济的支柱和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而在甘肃,尽管中小工业企业为区域经济增长做出了的很大贡献,其融资需求也十分迫切,但其发展资金的满足程度却很低,金融资源的配置与中小工业企业的贡献作用形成了强烈的反差。从实际情况看,甘肃中小工业企业债权性资金供给和资本性资金供给都严重不足,企业发展资金需求的满足率低于40%。随着国内外市场的变化,传统市场趋于饱和,需求结构迅速升级,中小工业企业面临着结构调整和二次创业的挑战,资金短缺的问题已成为甘肃中小工业企业全面提升的主要制约因素。

(二)中小工业企业在融资市场竞争中处于劣势

从企业方面看,多数中小工业企业自身的综合实力较弱,内部管理机制不健全,贷款的可抵押物缺乏,融资的信用度比较低,融资成本较高,而且由于“双轨制”的各种体制性影响,中小工业企业在与大企业特别是国有大企业竞争“资金蛋糕”时,明显存在“体制性劣势”。

从银行方面看,金融机构的信贷资金主要投向是大型国有企业,面向中小工业企业的贷款在金融机构贷款总额中所占比重偏低。据有关资料显示,在甘肃全部银行信贷中,国有大型企业占去了70%以上,而中小企业所占比例不足30%。部分中小民营工业企业由于很难获得银行贷款支持,不得不求助于民间的高利借贷。

从直接融资方面看,甘肃比较活跃的中小工业企业绝大多数是规模较小的民营或股份制企业,而国家证监会对企业股权融资和债权融资的资格有严格的规定,门槛比较高,适合规模较大的企业融资,中小工业企业基本上被排除在外。

(三)中小工业企业现有的投融资渠道单一

据有关资料显示,甘肃中小工业企业初创时的启动资本90%以上主要来自企业发起人、合伙人及他们的家庭提供的债务或权益性质的资金,在后继投资中,多数企业也依然依赖内源性融资渠道。诸如银行贷款、信用担保融资、风险投资、上市融资等外源性融资在整个企业资金补给体系中所占的比重过低。就拿占中小工业企业外源性融资主体的银行贷款来说,在甘肃中小工业企业全部发展资金中的占比仅为6%左右。与国外、发达地区企业发展的资金结构相比,甘肃中小工业企业的投融资渠道显得过于单一。

二、支持中小工业企业发展的金融体系现状

(一)国有商业银行长期处于主导地位

近年来,银行信贷向国有商业银行集中,几家处于寡头地位的商业银行占据了金融市场的垄断地位,金融业竞争严重不足,这使得即便银行向企业或担保机构提供风险与收益不对称的合约,企业和担保机构也没有多少选择的余地,国有商业银行对中小工业企业贷款的抵押、担保条件大都十分苛刻。

(二)地方性金融机构发展缓慢

与中小企业的迅速成长相比,甘肃地方性金融市场的发展和金融工具创新显得相对缓慢,作为地方金融机构的甘肃省农村信用联合社,虽然填补了国有商业银行网点撤并后的基层金融空白,但其服务的重点并非中小企业,而是农村。城市信用社虽然在支持中小企业发展方面具有一定优势,但全省的数量太少,相对于甘肃中小企业分布广、数量多、资金需求量大的特点,无疑是杯水车薪。而以支持中小企业为主的地方性中小银行就只有兰州银行独撑门面,其它地区在城市商业银行建设方面仍然处于空白状态。并且,就甘肃现有的这些金融机构,也存在发展尚不规范,资金与服务的项目和水平都相对有限的现实,为中小企业服务的能力很弱。

(三)非正规金融的作用有限

由于经济发展水平较高以及民间信用体系比较完善,社会借贷、职工内部集资以及民间借贷等非正规金融在沿海地区的中小企业融资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而在地处西部的甘肃,由于中小工业企业数量及质量比起沿海有较大差距,再加上融资理念、信用环境和政策限制的影响,民间金融的发育程度还很低,民间融资仍然被紧密地与高利贷、非法集资联系在一起,对缓解中小工业企业的融资压力没有发挥多少作用。

三、中小工业企业的信用担保体系现状

(一)担保机构的数量少

我国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建设总体起步较晚,1999年国家开展信用担保试点后,各地政府开始积极探索,有条件的地区才陆续建立了中小企业信用担保基金和区域性信用担保机构。甘肃的信用担保体系建设起步于2000年,并在“十五”期间得到了较快发展。截至2006年底,全省注册登记的各类担保机构共有64户,总体来看,发展时间短、机构数量少、各方面的经验还比较欠缺。

(二)担保机构的规模小

受地方政府及各部门财力的限制,甘肃信用担保机构的注册资本金都比较少。同时,由于缺乏有效的资金补偿和注入机制,担保机构难以进一步滚动壮大,更限制了担保机构规模和承保能力的拓展。到2006年,全省各类担保机构平均注册资本只有3003万元。而且,目前担保机构的注册资金、担保贷款金额、经营收入和实现利润四项指标都在呈减少趋势。受资金规模和银行态度的影响,2006年底,甘肃仅有27户担保机构在正常开展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业务。

(三)担保机构分布不平衡

据有关部门2006年调查统计的数据显示,全省64户各类担保机构中有41户集中在兰州市,其它市(州)总共只有23户,且大都集中在较大城市,绝大多数县(区)都没有担保机构,担保机构的区域分布极不平衡。

(四)担保机构管理分散化

由于发起设立的部门各不相同,组织形式(有政府管理部门所属的事业单位、国有控股有限责任公司以及私营股份制公司等)和机构性质(有非盈利性的政策性担保机构、盈利性的商业性担保机构以及政策性与商业性混合经营的担保机构等)呈现多样化特点,缺乏统一的政策指导和制度规范,各担保机构的章程、担保办法都是一套独立的体系,管理体制也不尽相同,使得甘肃担保机构管理相对分散,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担保机构的作用发挥。

(五)担保程序繁杂

由于中小企业信用担保风险较大,又缺乏健全的企业征信和信用评级系统,甘肃担保机构在担保过程中普遍制定了繁杂的审核程序,有些担保机构一次担保审核需要几个月时间,与中小企业贷款要求时效性的特点不相适应。有些担保机构苛刻的反担保条件甚至跟银行的抵押条件相同,几乎使信用担保失去意义,这都影响着信用担保作用的发挥。

(六)信用担保体系不健全

甘肃中小企业的信用信息档案建设还不完备,全方位、多功能的中小企业信用评级体系建设尚未启动,缺少实力雄厚、行业带动性强的龙头型担保体系,信用担保机构的运行机制也还不完善,专业人才匮乏,相关的法律规范和政策保障不到位,资金补偿机制和风险分散机制尚未建立。

四、甘肃资本市场与中小企业直接融资体系现状

与发达地区相比,甘肃资本市场的发展速度相对缓慢,对中小工业企业直接融资的支撑力度也十分有限,这中间既有国家资本市场体系大环境的原因,也有甘肃自身实际的原因,资本市场与中小工业企业直接融资存在着下列四组矛盾:

(一)大量的民间资本闲置与证券市场吸引乏力之间的矛盾

一方面,因无法找到良好的投资渠道,大量的民间资本闲置,数额庞大的民间资本难以转化成为有效的企业投资。另一方面,股市风险较大,对民间资本缺乏足够的吸引力。

(二)中小工业企业直接融资冲动较大与证券市场限制严格之间的矛盾

一方面,在股票市场寻求资金支持,既不用背负债务,又能使企业进一步发展壮大,中小工业企业当然希望能够进入股票市场融资发展。应该说近几年来,股市先是经历了长时期的疲软低迷,接着又进入了深幅调整阶段,在间接融资有许多制约的现状下,中小工业企业直接融资的冲动是比较大的。另一方面,我国证券市场准入限制严格,融资门槛太高,大多数中小工业企业难以达到相关法律和规定的要求,近几年来,股市先是经历了长时期的疲软低迷,接着又进入了深幅调整阶段,能在沪深两市上市融资的中小企业就更少。

(三)新股发行上市进度慢和拟上市公司后备资源储备严重不足之间的矛盾

一方面,近年来,资本市场持续低迷,国家对新股的发行管理非常严格。另一方面,目前我国主板市场上市的企业大都是国有企业,中小工业企业中仅有少数产品成熟、效益好、市场前景广阔的企业才能争取到在中小板直接上市或者通过资产置换借“壳”、买“壳”上市的机会,对甘肃绝大多数中小工业企业来说,在一定时期内还不在众券商备选对象之列,后备上市资源严重不足。

(四)中小工业企业融资需求多元化和投融资市场渠道单一之间的矛盾

一方面,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中小工业企业很难仅凭自身的资本积累实现快速壮大和发展,必然要通过各种融资市场获得发展所需资金。另一方面,甘肃的中小工业企业投融资体系尚不健全,风险投资、产权交易、金融租赁、典当融资等融资渠道尚未发挥应有的作用,以合伙投资、互助基金、民间信用等为代表的各种非正规金融、以“私募”为代表的直接融资渠道都还没有成为中小工业企业多元化融资的有力补充。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