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甘肃中小工业企业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

甘肃中小工业企业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

时间:2022-06-13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由于甘肃中小工业企业的总体素质不高,在市场竞争中处于明显的劣势,是制约发展的重要原因。据调查显示,甘肃很少有中小工业企业设立真正的科研部门,企业的技术创新经费几乎为零,他们获得新技术的途径主要是通过与本企业有业务关系的企业或单位获得。

第五节 甘肃中小工业企业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

中小工业企业的发展,离不开其生存环境,也就是其经营环境,它具体包括政策环境、法制环境、资金环境、市场环境、信用环境和社会环境等。它具体表现在企业的合法经营环境是否得到有效保障、企业融资难易度如何、公平交易情况如何、无序竞争现象是否严重、企业间资金拖欠情况如何、货款能否及时回收、是否有不合理摊派、社会对中小工业企业的认识情况如何、政府对其提供服务的情况如何等方面。

一、企业内部自身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是整体素质不高,竞争力不强

从总体看,甘肃中小工业企业规模小,规模以上企业仅占中小工业企业总数的5%,年营业收入100万~500万元的企业占中小工业企业总数的14%,加起来还不到总数的1/5,其它的都是规模非常小的企业。完成增加值占全省GDP的比重只有34%,与经济发展快的省市相比差距很大。客观上,近几年甘肃国有大企业新上的大项目多,投资规模大,在全省国民经济中的比重有新的提高,这也是中小工业企业虽然有所发展,但所占比重没有提高的重要原因。从全国来看,中小工业企业是技术创新的主要力量,目前,经各省区市认定的企业技术中心,近70%是中小工业企业建立的;中小工业企业的发明和新产品分别占65%和80%,中小工业企业已成为技术与机制创新的主体。但甘肃中小工业企业创新能力非常弱。中小工业企业普遍存在着设备相对落后,产品结构雷同,初加工产品多,高附加值产品少,缺少核心技术和品牌产品的问题;在劳动密集型产业、服务业、协作配套产品等适宜发展的领域,中小工业企业发展不足;在资源开采、原材料生产等产业集中度要求较高的领域,小企业过多;还不同程度地存在高耗能、高污染、资源利用率低、安全隐患多的现象。一些企业依法经营、诚实守信观念不强。由于甘肃中小工业企业的总体素质不高,在市场竞争中处于明显的劣势,是制约发展的重要原因。

(二)投资规模小,产品结构单一,缺乏市场竞争力

甘肃中小工业企业传统产业比重过高,经济规模小,层次低,耗能高、效益差,缺乏骨干企业和拳头产品。从产品结构看,中小工业企业由于技术和资金等原因,研发投入偏低,自主创新能力弱,全省大多数中小工业企业缺乏“品牌”,从而造成低档次产品多,高附加值产品少,传统产业多,高新技术产业少的局面。

(三)产业布局不合理,项目储备不足

尽管这几年各级政府对项目建设非常重视,但是项目建设滞后的问题仍然没有得到根本解决。主要表现在受资金、人才、市场信息等自身条件的限制,中小工业企业开展项目前期工作的能力不强,找不到适合发展的好项目,以致新建项目往往是模仿他人所上的项目,真正结合当地和企业实际,经过科学论证的项目比较少,项目前期工作一直是我们的一条“软肋”。同时国有大企业根据自身经营和发展目标上大项目多,而向中小工业企业扩散配套项目少,特别是围绕地方优势产业的产业链延伸、循环经济发展、产业聚集度提高的配套项目和创新项目很少。这种状况,一方面表明甘肃中小工业企业发展的潜力巨大,另一方面也决定了甘肃中小工业企业在项目建设上还离不开政府的引导和扶持,需要各级政府指导和帮助企业做好项目的前期工作,并在资金上给予必要的扶持。但由于省、市、县财力都很困难,政府的扶持和服务力度不够,以致在招商引资中难以提出真正有竞争力的好项目。此外,由于甘肃城乡居民收入比较低,民间资本积累较少,受区位、自然条件和思想观念等方面的影响,加上创业的环境还不够宽松,一些行业准入门槛相对较高,民间资本难以进入等等,全民创业的氛围还没有形成。

(四)经营理念和管理体制落后,缺乏效率

由于受企业经营者本身素质的限制,大多数企业对未来的企业发展及筹划较少,没有长远发展的规划和理念。有的企业至今仍采用家长式管理,企业老板、经理及生产者一人兼,缺少科学决策与管理,尤其是在企业财务管理方面,财务制度不规范、不健全,真实性差、透明度低,信息披露不能满足完整、充分的基本要求。由此,造成政府管理部门和金融部门不能全面了解企业的整体发展状况,使一些很有前途的企业失去了进一步发展的强有力支持。

(五)企业缺乏技术创新能力,企业产品市场竞争力较弱

多数中小工业企业因受资金缺乏、用人政策制度不完善、企业效益不高等因素的制约,人员文化素质低,大中专毕业生不愿到此就业,导致企业难以吸纳到科技人才,导致企业产品更新换代速度迟缓。因技术人员的缺乏,其产品大都定位在市场大路产品上,缺乏真正的市场技术竞争力。据调查显示,甘肃很少有中小工业企业设立真正的科研部门,企业的技术创新经费几乎为零,他们获得新技术的途径主要是通过与本企业有业务关系的企业或单位获得。因甘肃的中小工业企业产品质量及其技术含量较低,在市场竞争中大多采取降低产品成本或价格来参与市场竞争,这样,企业的市场竞争力就很难得到进一步提高。

(六)企业资信不足,部分企业市场信用低

中小工业企业资信不足主要是围绕着中小工业企业的信用意识、中小工业企业信用管理中存在的问题等方面。(1)中小工业企业的信用意识。表2-5显示,违反合同是中小工业企业失信的第一表现,占51.3%。在造成企业失信的原因上,企业经营者普遍认为是对信用的认识不足形成的,排在首位(累计占比55.9%),其次是信用管理水平不高(累计占比22.2%)和社会信用环境不好(累计占比46.6%)。

表2-5 中小工业企业失信状况表

img16

尽管如此,在企业对信用的评价上,认为企业信用特别重要和重要的比重分别为67.6%和27.7%,两者合计的比重达95.3%;认为企业信用不重要的比例仅为0.7%。与此相对应,88.4%的企业认为良好的信用会给企业带来融资的便利和业绩的增长,可见中小工业企业已经认识到信用的重要性。如表2-6和表2-7。

中小工业企业普遍认为,信用信息的公开不仅有利于企业自身诚信经营、防范风险,而且有利于改善整个社会的投融资环境,降低社会总体运营成本,还能够为银行等金融机构和潜在的业务合作伙伴提供重要的参考信息,以解决信息不对称所引发的问题。

另外,中小工业企业信用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也是造成自信不足的主要原因之一。在中小工业企业信用管理工作中遇到的主要问题上。调查结果显示,其中最主要的问题是无法获得信用信息,占52.1%,专业知识的欠缺,占50.9%。见表2-7。

表2-6 中小工业企业对信用的认知和认可度表

img17

表2-7 中国中小工业企业信用管理中遇到的和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

img18

二、企业外部存在的不利因素

(一)自然条件和地理位置不利于中小工业企业的发展

甘肃位于祖国西部,地处黄河上游,地域辽阔。境内地貌复杂多样,山地、高原、平川、河谷、沙漠、戈壁交错分布。气候干燥,气温日差较大,全省年均降水量只有300毫米,且时空和区域分布不均,大多集中在七、八、九3个月,从东南到西北递减,干旱、大风、沙尘暴、暴雨、冰雹、霜冻和干热风等气象灾害多。严酷多变的自然条件和深处内陆的地理位置,从不同程度上阻碍着甘肃中小工业企业的发展壮大,主要表现在生产原料、建设用地、交通运输等方面。在生产原料方面,甘肃是一个农业大省,近年来,依托这一优势,新建了众多的以农产品生产和深加工为主要经营方向的企业。但农业“靠天吃饭”的现实,使这些企业的生产原料供应得不到有效保障,给企业的生产经营带来诸多不便。在建设用地方面,省内山地多,平地少,山地和丘陵占总土地面积的78.2%,建设用地仅为0.14亿亩,面临着用一分少一分的不利局面。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建设用地捉襟见肘的现象日益严重,加之国家对土地的严格控制,不论是新建企业用地还是已建企业扩建都不得不面对建设用地奇缺这一问题。在交通运输方面,地形呈东西狭长分布,运距长,运能不足,高昂的运费加重了企业的生产成本,削弱了企业的竞争力,而且中小工业企业多分布在县、乡、村一级,更加剧了这一矛盾。

(二)资本市场发育迟缓,企业融资困难

中小工业企业普遍存在融资难、贷款难、担保难的问题,资金短缺一直是制约甘肃中小工业企业发展的薄弱环节。2006年,全省中小工业企业建设项目还有400亿元左右的资金缺口。在实际完成投资的185亿元中,引进资金、企业自筹各占40%左右,银行贷款占不到20%,信贷资金在中小工业企业投资中的比重较低。一方面,中小工业企业自身素质不高、信用度低,另一方面,银行对中小工业企业的贷款门槛设置过高,缺乏针对中小工业企业灵活多样的金融产品。另外,甘肃中小工业企业信用担保机构少、担保能力有限、体系不完善,并且按照《中国银监会办公厅关于银行金融机构与担保机构开展合作风险提示的通知》,甘肃省的担保机构都达不到注册资本1亿元的标准,甘肃的担保机构从去年下半年开始已经没有开展担保业务,有的已经转向,一些社会资金开始退出担保领域。

(三)市场秩序和环境建设相对滞后

从市场秩序看,有67%的企业认为市场竞争秩序不好,仍存在无序竞争等现象,有65%的企业认为中小工业企业缺乏公平交易。恶性竞争、无序竞争、市场混乱仍是制约甘肃中小工业企业发展的主要因素之一。如假冒伪劣产品在市场仍时有发现,恶意杀价等行为仍是一些中小工业企业发展困难的因素之一。由此,继续规范市场竞争秩序,打击假冒伪劣,制定公平竞争规则仍是当前各级政府急需做的工作之一,也是政府促进中小工业企业健康发展的重要措施之一。

(四)中小工业企业负担仍然很重

20世纪80年代初期,国家对以中小工业企业为主的乡镇企业的发展提供了许多优惠政策,随着改革的推进,这些政策逐步取消了。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甘肃省的中小工业企业不但很少得到政策优惠,反而面临不公平的政策环境,毫无疑问,税负负担过重是政策环境不公平的一个重要方面。如原来乡镇企业要缴纳农业附加税,而非乡镇企业无需承担这一税项。此外,还有大量的不合理收费,使乡镇企业的负担更重,包括减轻农民负担而取消的费用一部分被转嫁到乡镇企业,各地在治理“三乱”(乱集资、乱摊派、乱收费)中,往往忽视了中小工业企业的“三乱”负担问题。调查表明,名目繁多的税外收费和“三乱”的泛滥是造成中小工业企业的负担过重的根本原因。

(五)社会对加快发展中小工业企业的认识还不到位

从社会环境上看,社会对中小工业企业的思想观念仍没有从根本上转变,尤其中小工业企业没有享受到与大企业同等的公平待遇。虽然国家和地方政府已陆续出台了有关扶持中小工业企业发展的相关政策规定,但社会对它们的偏见依然存在。尤其在投资融资、产权保护等方面,中小工业企业明显与大企业处于不对等的地位。同行业的不正当竞争、大企业的产业垄断等,更为直接地带来了不规范的市场秩序,中小工业企业首当其冲受其所累。

另外,当前政府为中小工业企业提供的服务明显不够,有大多数企业认为政府没有为它们提供足够的服务。在中小工业企业的管理体制上,长久以来政府虽出台了许多鼓励中小工业企业发展的相关政策,但一直没有真正成立一个负责中小工业企业政策制定、市场宏观指导、统筹协调的强有力机构,全省中小工业企业基本处于一个粗放经营状态。当企业真正出现困难时无人问津,任由企业自生自灭,使许多非常有发展潜力的中小工业企业失去了继续生存或发展的机会。

(六)缺乏优质的资金和信用环境

从资金环境和信用环境上看,能获得政府扶持和银行贷款的中小工业企业数量明显偏少,各级政府对它们融资的支持力度明显偏弱。银行对中小工业企业申请贷款的条件要求也更为严格。国有商业银行作为我国银行业的主体,长久以来一直以服务大企业、追求经济效益为宗旨,其注意力集中在规模大、信誉好、资产质量高的大企业。相反,规模小、信誉差、资产质量低的中小工业企业就难以受到青睐。另外,商业银行的工作流程与中小工业企业资金需求也不适应。目前,商业银行贷款业务的流程长、环节多,而中小工业企业对资金的需求以短期贷款为主,具有要得急、次数多、额度小、风险高的特点,贷款的周期也难以准确测算,逾期的可能性较高。这也导致商业银行对此类业务不热心。另外商业银行在贷款发放操作上没有区分大企业和中小工业企业,即:将中小工业企业与大企业放在同一标准上来衡量,这显然会使中小工业企业失去大量机会。据调查反映,绝大多数企业因受国家信贷政策的影响,很难获得银行贷款,只好采取向亲朋借款或合伙入股方式来扩大再生产。还有,企业间的货款拖欠也是造成企业资金紧张的原因之一,由此使大部分企业由于资金原因难以继续扩大再生产。

(七)服务体系建设仍难以满足中小工业企业的需求

中小工业企业的发展特别需要得到多方面的社会化服务支持,但甘肃省中小工业企业服务体系总体上还处于探索和起步阶段,加之政府的扶持力度不够,支持服务体系建设的政策不配套,中介机构和各类服务组织发展缓慢。现有的中小工业企业服务机构少,服务范围窄,服务层次低,服务功能有限,不能为中小工业企业发展提供项目论证、技术支持、融资担保、创业辅导、人才培训、信息咨询、市场开拓等方面的优质社会化服务,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政策法规还很不健全。推进服务体系建设,提高各级政府和部门服务中小工业企业的能力和水平,是加快甘肃中小工业企业发展的必然措施。但从具体的建设情况来看,支持中小工业企业服务体系建设的法律法规、政策措施还很不健全,除在有关法律和政策的条文中可见加快服务体系建设的字句外,政府还没有出台专门的具体扶持体系建设的政策措施和指导意见。二是对服务体系建设的认识不够。从甘肃目前的情况来看,一些地方已把建立中小工业企业服务体系建设纳入当地政府和主管部门的主要议事日程,但仍有大多数地区对服务机构的作用认识不够,有的虽已要求建立中小工业企业服务体系,但至今还未行动;有的虽然建立了服务机构,但只是搭了个架子,未开展具体的工作;有的还处于等待观望状态。由于认识不统一,重视不够,致使部分地区中小工业服务体系建设速度慢,见效甚微。三是服务体系建设投入不足。由于甘肃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较低,地方财政较为困难,在中小工业企业服务体系建设上投入很少,有的地区几乎没有。服务机构主要是为中小工业企业提供公益性的社会化服务,资金投入不足,导致已有的服务机构只能暂时维持生存,新的服务机构根本无法设立,严重制约着中小工业体系建设与发展。四是企业服务能力较弱。由于中小工业企业在信息、技术、资金、市场等领域很难与大型工业企业竞争,因此,建立健全中小工业企业服务机构,为中小工业企业提供各类专业服务显得十分重要,这也是国际上的通行做法。而目前,甘肃建立的综合性的服务机构很少,且功能不全,上下不统一,其服务配套化程度低,甚至有部分县(市、区)还是空白,没有形成体系和网络。社会上面向中小工业企业的中介专业服务机构结构单一,由于经济利益上的原因协调难度大,无法满足中小工业企业发展的需求。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