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甘肃中小工业企业高层次人才管理

甘肃中小工业企业高层次人才管理

时间:2022-06-13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一、中小工业企业高层次人才创业环境的创新研究(一)甘肃中小工业企业高层次人才创业政策环境的改革与创新高层次人力资源最为关注的是创业政策环境的优劣,其考虑取舍的第一因素是能否用其所长,在专业领域有无发展前途。

第三节 甘肃中小工业企业高层次人才管理

应该说,甘肃中小工业企业所具备的高层次的人力资源过去在数量和质量上并不落后,但在我国改革开放政策不断深化的条件下,高层次人力资源的流失还是比较严重的。因此,研究甘肃中小工业企业高层次人力资源管理与开发的政策环境的创新,对甘肃实施经济社会发展整体规划,创新人力资源管理体制,变资源优势为经济优势,以及保持持续良性的发展态势等,都有着非常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一、中小工业企业高层次人才创业环境的创新研究

(一)甘肃中小工业企业高层次人才创业政策环境的改革与创新

高层次人力资源最为关注的是创业政策环境的优劣,其考虑取舍的第一因素是能否用其所长,在专业领域有无发展前途。作为经济发展相对落后的甘肃,只有实实在在地为高层次人力资源提供良好的创业环境和政策支持,而且要比东部及沿海地区更为优越,才能留住现有人才,并能吸引到自己所需要的短缺人才。

(二)甘肃中小工业企业高层次人才创业管理环境的改革与创新

中小工业企业高层次人力资源创业管理环境的改革与创新,是甘肃省人力资源创新管理的最重要内容。只有形成与创业的政策环境相适应的管理环境,才能促进和激励中小工业企业高层次人力资源创新活动的有效开展。其中主要包括:

1.管理体制的创新

如建立实行“部门(单位)所有,统一管理”的制度,建设中小工业企业高层次人力资源信息库,建立省级各专业咨询委员会和设置首席科学顾问或特聘研究员,以及学术休假和疗养制度等。

2.激励机制的创新

如建立科学的业绩考评与鉴定制度、重奖制度,以职务岗位聘任为特征的职务职称管理制度,建设兰州中小工业企业高层次人力资源别墅区,实行创业业绩级阶制和相应的工资薪酬制度等。

3.人才市场的管理创新

如建立专门的中小工业企业高层次人才市场,实行与东部及沿海地区人才市场的协作与信息共享制度、短期工作与人员交流制度、专项协作制度等。

二、创新甘肃中小工业企业高层次人才管理体制和激励机制的思路与对策

由于我国传统的人才管理体制是从计划经济的要求出发建立并不断完善的,它排斥市场规律,忽视个人自由,强调对组织调配的无条件服从等,具有鲜明的集权命令和行政统治色彩。独特而严格的户籍制、档案制就是我国计划经济时代人才体制要素的典型代表。在传统的计划经济条件下形成的旧观念是当前人才体制创新的最大阻碍。长久以来,甘肃的人力资源都是通过各种行政手段和组织措施进行配置的,这种配置方式尽管曾为甘肃的经济建设做出过巨大贡献,但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这种非市场的人力资源配置方式表现出一些弊端,已经越来越难以适应新形势和新任务的要求,必须对其进行改革和创新。甘肃作为西部欠发达省份,由于面临人才严重流失的巨大压力,改革和创新现有的人才管理体制要比中东部地区更为迫切。

(一)创新甘肃中小工业企业高层次人才管理体制和激励机制的思路

1.首先要把促进人才自由流动作为中小工业企业人才体制创新的突破口

21世纪人才稀缺与日益增长的人才需求,使人才面临多种流动诱因和流动机会,员工有追求终身就业的能力,通过流动实现增值。甘肃不能因为担心促进人才流动会带来更为严重的人才流失,而与市场规律相违背。过去,我们曾一度通过户籍、计划分配等行政手段组织了一部分人才的自由流动,但由于基础设施、激励机制、观念等体制性弊端和地域性劣势的存在,留下来的人才并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因此,甘肃不仅不能阻止工业人才的自由流动,反而要把促进工业人才流动作为人才体制创新的突破口,建立流动的秩序和规则,创造市场化的人才资源配置机制。政府人事部门应该建立高效的中小工业企业人才需求预测系统,对人才流动实施宏观调控,按照“放开人才引进,鼓励柔性流动”的原则,引导工业人才培养和人才流动。按照开放、联动、共享的原则,发展各种所有制性质、各种层次、各种专业的人才中介服务机构,组成一个多元化、网络化的人才中介服务网络。通过体制创新和制度创新,从根本上解决本省人才短缺和流失严重的现状。

2.积极推进中小工业企业人才资源配置的市场化

人才体制创新的根本出路在于人才资源配置的市场化。任何资源的配置都必须遵守市场规律,依托有效的市场载体。同样,人才资源要实现市场化配置,也必须依赖于一个健全、开放、充满活力的市场平台。

人才资源配置的市场化要求不断完善人才市场的中介机构及其职能。主要包括人才中介机构、人才监督机构、人才仲裁机构、人才代理机构等。政府要研究制定和完善人才中介机构的职能,并积极引导和组织,力争尽快形成人才推荐、介绍、交换、办理、监督、仲裁等各负其责、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机制,以保证公平竞争。

3.要以人才效益最大化为中小工业企业人才体制创新的核心目标

必须明确,进行人事制度改革的目的不是精简机构,减掉多少人,而是要通过新的选拔任用机制、监督机制和竞争淘汰机制,最终实现人才效益的最大化。因此,在人事制度改革中,一定要把着眼点和着力点放在机制和制度的转换上。首先,通过改革,使应聘、考核、续聘、分配、解聘和未聘人员分流等措施有机结合起来,形成良性的动态机制。其次,要强调规范化,要在聘用过程的程序化、聘用合同的签订、双方权利的保护上逐步规范化。同时,要结合甘肃中小工业企业的实际情况因地制宜的推进聘用制的实施范围。

改革的核心目标就是要从制度上保证中小工业企业人才效益的最大化,为此,甘肃各地中小工业企业必须积极探索按生产要素分配的实现形式和具体办法,加大分配制度的激励作用,向关键岗位和优秀人才倾斜,实现一流人才、一流岗位、一流业绩、一流报酬。凡是有利于调动积极性的措施和办法,如关键岗位工资制、协议工资制、年薪制等,都可以本着积极稳妥的原则进行探索,从制度上保证优秀人才得到与劳动和贡献相适应的报酬,体现其自身的价值。

4.通过建立配套的社会保障体系为中小工业企业人才体制创新提供宽松的环境

要实现人才效益的最大化,就必须首先实现工业人才资源配置的市场化,必须有配套的体制与之相适应。发达国家的基本经验证明:人才体制创新的实现空间是受社会保障体系的完善程度制约的。社会保障体系越健全,人才体制创新就越容易取得新突破。所以,我们必须努力打破人才的单位所有制,通过促进住房商品化、保险社会化、仲裁法制化、职称评定与管理科学化,使工业人才尤其是高层次人才成为拥有择业权和流动权的生产要素和社会性财富

(二)创新甘肃中小工业企业高层次人力资本管理体制和激励机制的对策

创新甘肃中小工业企业高层次人才管理体制和激励机制,必须首先营造良好的人才环境,形成尊重知识、尊重人才、鼓励创新的社会氛围,建立起优秀人才脱颖而出、人尽其才的有效机制。在人才任用制度、薪酬激励制度、户籍制度、人才社会与法制环境以及人才引进机制等方面有所创新。

1.建立开放、竞争的人才留用制度

现行的人事制度在很大程度上仍然是计划经济体制下的旧框架,已经暴露出许多弊端,必须通过改革建立开放竞争的人才任用制度,来促进各类优秀人才健康成长。各级人事部门必须彻底摆脱过去计划经济体制下所形成的一些不适应新形势的旧管理模式和工作方法,要按市场经济形势下的行政管理、人才管理特点和规律,尽快更新观念、解放思想,切实转变职能,为各类人才大显身手提供优质服务。

2.优先建立和完善薪酬激励制度

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一流的人才理应获得一流的待遇。薪酬激励制度是与人才切身利益关系最为密切的人才基本制度,是优秀人才“脱颖而出、人尽其才”的有效机制的核心内容之一。当前我们需要重点抓好工业企业经营管理人才和专业技术人才这两只骨干队伍的薪酬激励制度改革。优秀的企业家群体是我国当前最稀缺、最宝贵的资源和财富,广大西部地区企业家资源更是匮乏,西部省份工业想要在国内乃至国际市场上站稳脚跟,就必须尽快制定和建立健全优秀人才和高层次人才激励机制,大幅度提高优秀企业家群体的薪酬待遇,缩小与中东部地区企业家待遇的差距。中国企业对高级管理人员的选拔和使用历来存在着一个两难命题:能干的人不可靠,可靠的人不能干。而加强对企业家的工资、福利、奖金、股权以及期权等方面的奖励,就是要使能干的人可靠,可靠的人能干。因此,必须尽快制定和建立健全企业家激励机制,大幅度提高他们的薪酬待遇,包括大数额的股票和期权激励。要知道,合理的薪酬制度是任何企业成功的重要前提。

在建立适合甘肃中小工业企业自身发展需要的薪酬激励制度方面,首先必须坚持创新,运用最新的创新理论和创新成果。目前,西部地区高层次人才流失严重,一个重要原因就是西部地区给予这些高层人才的待遇水平远远低于他们的预期,致使他们想方设法流向沿海发达地区。只要我们在具体设计和制订人才激励模式和薪酬制度过程中坚持创新,运用科学的手段和方法,就既可以引进和留住有真才实学的高层次人才,也可以激发和调动他们的工作积极性。其次,要坚持公平性原则。不同的地区、不同的企业情况都不一样,在制订和设计适合于自身条件的薪酬激励制度时,应该运用权变的思想、发展的观念看待同一地区、同一行业和不同地区、不同行业之间的制度差异,不能简单地模仿,搞一刀切。在允许薪酬差异的同时,在制定制度时还应考虑到公平问题。根据激励参与约束原则,当高层次人才感到外部不公平时,用人单位就很难吸引和留住他们。用人单位的薪酬水平应该比行业或部门内的平均薪酬水平高15%左右,这样既不会使用人单位的负担过重,又可以达到吸引、留住所需高层次人才的目的。

另外,还应该坚持物质激励与精神激励、长期激励与短期激励相结合的原则。从目前情况看,政府、企事业单位等都偏重于精神激励,高层次人才虽然有很多精神方面的需求,但随着市场经济化的不断发展,他们的物质激励也变得十分复杂,经济报酬不再是一种生理层面的需求,追求经济报酬本身也是一种成就欲望层次的需求。因此,在对高层次人才激励时,物质和精神方面要同时考虑进去,否则激励的效果就会大打折扣。目前,我国政府提高公务员工资,企事业单位提高企业经营管理人员和科技开发人员的薪酬也从侧面反映了物质和精神激励的结合。在对高层次人才进行激励时,还应把长期激励和短期激励结合起来,这一点在企业中尤其显得重要。目前,我国很多企业都是以当年的效益来决定对工业企业核心管理人员和核心技术人员的奖励,这种做法造成了企业经营者行为短期化,产品技术研发人员不注重后续产品和技术的开发,结果使企业普遍缺乏发展后劲。因此,在制定薪酬激励制度时必须把长期激励与短期激励结合起来。

3.改革传统的户籍、档案制度,促进人才的合理流动

据最新人口普数据查显示,人户分离的现象已越来越普遍。因此,在市场化条件下,人才应按照供求规律、竞争规律、价值规律流动,如果没有开放的户籍管理政策,人才的社会化是不可能实现的。淡化户口的作用,户籍就不会成为制约人才流动、分割人才市场的人为障碍,这是管理理念和体制的重大创新。一旦人才流动的自由度提高之后,人才资源配置的市场化程度自然就会随之提高。

第一,消除中小工业企业高层次人才的户籍障碍,建立公平竞争的创业环境。甘肃中小工业企业不应一味地用户籍制度限制高层次人才流失,而应通过市场规律,创造适合于高层次人才创业、发展的公平竞争环境,允许合理的人才流动,用公平竞争促进合理流动。只有以良性的公平竞争,促进人才的合理流动,才能排斥落后,实现褒扬先进、优胜劣汰,使社会人才始终有用武之地。人才流动,实质上也是知识经验和信息的流动。而要做到合理流动,还应注意调整现行的工资福利、机构编制、身份、户籍、入学、职称评定等一系列相关政策,从源头上切实鼓励和调节人才的正向流动;明确人才流动的方向,既要保证国家整体利益,又要兼顾地区和单位人力结构,还要考虑更好地发挥个人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第二,改革中小工业企业高层次人才的档案管理,全面推行人事代理服务。“人事代理”是一种新型的人事管理方式,是在国家人事政策法规指导下,尊重单位用人自主权,尊重专业技术人员择业权,以政府人事部门所属人才交流机构作为人事综合代管部门,受企事业单位的委托,进行社会化管理,并为其承办人事方面的系列服务。甘肃省于1998年就印发了《甘肃省人事代理实行办法》,但人事代理的对象仅限于民营、外资企业,而国有大中型企业均未包括在内。这在客观上阻碍了国有企业人才的合理流动,不利于甘肃人力资源的整体性开发和利用。人事代理服务要从人事档案、人事托管、职称评定逐步转向人事工作、人事关系、人事咨询、社会保障以及包括公积金的收缴等方面的全面代理,不断扩大代理范围,加快社会化人才服务体系的建设步伐,打破人才部门所有、单位所有的局面,逐步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配套的人事管理体制,促进人才交流的规范化和制度化。

4.建立适合于高层次人才创业的体制环境

要突破人才流动的体制障碍,为高新技术人才兼职等柔性流动提供全方位服务;为各类高新技术企业引进海内外优秀专业技术人才、高新技术项目中介经纪人才和产业化经营管理人才提供中介服务;为从事高新技术成果转化工作业绩突出的技术创新人才和创业经营人才提供代理申报破格评定相应职称的服务。高层次人才来甘肃创业或领办中小工业企业,从事技术转让、技术开发和与之相应的技术咨询、技术服务取得的收入,经有关部门认定,免征营业税。留学人员在科技园区内创办高新技术企业的,可享受本省高新技术企业的各项优惠政策,其合法收入税后可全部购买外汇或汇出国(境)外。在甘肃省科技经费中每年要安排一定比例的经费专门用于资助留学人员从事科研活动,并给留学人员创办的高新技术企业贷款贴息。

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的科技人员在不侵害本单位经济技术权益的前提下,经单位同意,可以在职在岗创办、领办中小工业企业。鼓励科技人员以技术成果作价入股参与收益分配。对以非职务成果在中小工业企业入股的,可由股东各方协商评估作价。以职务成果入股的,其成果完成人最高可享受该成果50%的股权收益;转让该成果时,成果完成人可获得不低于20%的转让收益。凡是创办符合甘肃经济结构调整方向的高新技术企业,可参照外商投资企业对待。

5.创新人才培养机制与人才引进机制

面对中小工业企业高层次人才严重短缺的现状,甘肃省应以引进国内外高层次人才为突破口,以高层次人才培养和开发为主要内容,以发挥人才的最佳绩效为目的,坚持培养与引进并举的原则,通过人才政策的逐步完善和实施,建设一支高素质的党政干部队伍、高绩效的企业经营管理人才队伍、高层次的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带动和促进人才队伍的全面建设。

(1)构建终身教育体系,增强自身培养高层次人力资源的能力。在加快普通高等教育发展的同时,要大力发展成人教育、社区教育,推进教育培训的社会化。要开辟教育培训的新途径,加快发展远程教育,建立覆盖全省的教育培训信息网,形成终生化、网络化、开放化、自主化的终身教育体系。要加强对终身教育的规划和协调,完善有关法律法规,加大继续教育力度,形成政府、单位、个人三方负担的继续教育投入机制。要开展创建“学习型组织”、“学习型社区”、“学习型城市”活动,促进学习型社会的形成。要强化用人单位在人才教育培训中的主体地位,把人才的教育培训纳入单位发展规划,建立带薪学习制度和经费保障制度。建立健全教育培训的激励约束机制,推行公开选拔、竞争上岗和职务聘任制度,增强人才的职业竞争意识和风险意识,激发终身学习需求。在提高各类人才思想政治素质和履行岗位职责能力的基础上,重点培养人才的创新精神,开发人才的创新能力。围绕创新能力建设,改革教育培训的内容、方法和机制,培养大批创新型人才。

要以人才的全面发展和可持续发展为目标,根据各类人才的不同特点,研究提出人才资源能力建设标准框架,根据中小工业企业的需求,有针对性地进行教育培训。优化整合各种教育培训资源,发挥好现有教育培训资源的作用。根据高等院校、党校、行政学院和各类培训机构的职能,统一规划、合理分工,建立优势互补的教育培训体系。改善教育培训基础设施,集中力量建设一批重点基地。加强师资队伍和教材建设,努力提高教学培训质量。要制定科学、规范的教育培训质量评估和监督办法,发展质量评估和监督的社会中介机构,切实加强对学历、学位和各种培训证书的管理。要充分挖掘各种教育资源,扩大和完善继续教育网络,完善继续教育的管理、考核办法。要鼓励在职人员攻读博士、硕士学位,对以委托、协作方式培养取得学位后回甘肃工作的人员,培训费用由省财政给予适当补助。要鼓励和支持高校、科研院所和大中型企业设立博士后科研流动站。

(2)实施银色工程,做好老年高层次科技人才的二次开发工作。要以开发离退休优秀科技人才为重点,成立省市老科技工作者协会,将他们有计划地组织起来,逐步形成多层次多形式的老年人才开发体系。一是充分发挥专家协会的辐射、带动作用,吸引优秀科技老专家。通过开展咨询服务、指导科技攻关、开展科技项目评估、参与科技决策论证、兴办科技产业实体等活动,为中小工业企业发展献计献策。二是由单位按需要进行返聘,继续从事科技项目研究,发挥老专家传、帮、带作用,带动中青年科技人才尽快成长。三是放宽部分高级专家和企业经营管理者的退休政策,对具有较深专业造诣的老科技工作者和业绩突出的高级企业经营管理者,根据工作需要,本人身体健康、且自愿,经批准可在法定退休年龄的基础上适当延长退休时间。要通过多种方式继续发挥老专家在科学研究、技术咨询和培养青年科技人才方面的特殊作用。

(3)制定统一的优惠政策,充分发挥市场在引进高层次人才方面的作用。市场经济的发展和科技活动本身的特点要求给予科研创新人才跨地域、跨组织乃至跨国别的自由流动的权利。发达国家通过政策、法规管理人才市场,使政策一方面发挥着指挥的作用,以规范用人单位、市场中介组织以及人才的行为,保证市场的有序性。另一方面还发挥着指导作用,引导三方面的行为。我国在引进政策过程中,企业引智工作依赖政府较多,缺乏自主引进动力。可通过开通市场引进渠道,简化办事程序,建立引才基金和专项基金,构筑人才交流信息网络、海外留学人员信息库和国际人才资源库。政府不再进行直接行政干预,而是依法进行宏观调控。

发达国家为引进创新人才往往制定各种优惠措施,由政府、企业、中介组织以各种方式引进。我国一些地方和研究所在实际工作中也创造了一些行之有效的引才方式,如聘为兼职研究员,在我国或海外实验室进行合作研究,邀请回国短期工作或讲学,技术入股、合资办企业或举办研讨班,参加国际学术会议等。为此,可将这些有益的经验总结上升为国家的政策法规,在全国范围内推行实施。尤其应注意在不违背市场规律的前提下,用优惠的政策鼓励政府、企业、中介组织多方引进,并在健全人才市场的前提下,将市场的服务方式由简单的中介服务转向“猎头”式服务,以多元化的方式集聚创新人才的信息。同时,完善人事代理制度的有关法规,为多方引进人才提供必要的保证。

另外,还应加快高层次人才创业基地建设,按照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高效率管理的要求,办好甘肃各类高新技术创业基地,为海外留学人员及其他科研人员创办高科技企业、转化科技成果提供“孵化器”。凡在创业基地开办的企业,所在地要按省政府扶持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有关规定,在税收、场租、资金等方面给予优惠政策。要进一步扩大科研院所博士后流动站和企业博士后科研工作站规模,促进产、学、研结合。

总之,随着甘肃工业经济的快速发展,甘肃中小工业企业面临着巨大的发展机遇,同时也面临着竞争的迅速加剧。人才队伍建设成为企业确立竞争优势,把握发展机遇的关键。重视人才、以人为本的观念已逐步被中小工业企业接受,但从接受一个观念到将观念转化为有效的行动,还需要一定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一方面,各级政府及有关部门,要认真贯彻落实“人才强省”战略,不断增强对人才工作重要性、紧迫性的认识,全面贯彻落实好国家和省上有关中小工业企业人才工作的各项政策措施。各有关部门要按照职责分工,各负其责,互相配合,为甘肃中小工业企业人才队伍建设提供积极的政策支持,创造中小工业企业良好的发展软环境。特别要做好中小工业企业高层次人力资源管理与开发的创新工作,积极解决甘肃高层次人力资源的流失严重问题。另一方面,中小工业企业应根据内外环境的实际情况,因地制宜地制定相应的人才开发和管理策略,运用先进的人力资源管理理念,注重人才激励、培养等环节的协调一致,切实发挥员工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并在实际中不断改进和完善,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