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实施步骤研究

实施步骤研究

时间:2022-06-13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再造兰州”战略发展内涵、实施步骤研究“再造兰州”战略的基本发展内涵,就是“跳出老城建设新区、跨越发展再造兰州”。这一转变,将使兰州经济发展步入一个新的历史阶段。顺应这一战略思想,改革开放以后,兰州市实施

“再造兰州”战略发展内涵、实施步骤研究

“再造兰州”战略的基本发展内涵,就是“跳出老城建设新区、跨越发展再造兰州”。本文将从理论内涵和实践内涵两个方面着手,对“再造兰州”战略的内涵进行解读。

一、“再造兰州”战略发展内涵

(一)理论内涵

1.经济增长极理论。“再造兰州”战略,包含了增长极理论的内涵。经济增长极理论始于20世纪中期,经历了快速发展、沉寂和再度繁荣的发展阶段。它是区域经济发展学说基本理论之一,有许多值得借鉴的合理成分,被许多国家尤其是发展中国家广泛应用于经济规划、生产力布局和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的制定。

第一,关于增长极的概念。这个概念的提出始于佩鲁。后被其他学者(如布代维尔等)转化为一个空间单位。增长极的概念应有两种含义。一是在经济意义上特指推进型主导产业部门;二是在地理意义上特指区位条件优越的地区。区域经济文献中对增长极有许多解释和定义,一般认为,增长极可以理解为围绕主导产业在空间上集聚的一组产业综合体,以及该产业综合体所在的地理位置。所谓增长极,是指由主导部门和有创新能力的企业在某些地区或城市的聚集发展而形成的经济活动中心。

第二,关于增长极的形成。增长极的形成要件有三个,有一批具有创新能力的企业和企业家群体;具有规模经济效益;有良好的投资环境和生产环境。其形成途径有二,一是政府通过经济计划和重点投资主动建立;二是市场机制自发调节引导企业和行业在某些大城市和发达地区集聚发展而自动生成。

第三,关于增长极的作用。佩鲁认为,增长极是一个具有强大活力的经济中心,犹如一个“磁场极”,能够产生技术的创新与扩散、资本的集中输出、规模经济效益、凝聚经济效果等四大吸引和扩散作用,将资金、技术、劳动等经济资源向自己集中,成为一个生产中心、交通中心、服务中心、物流中心、信息中心、金融中心和创新中心,产生“城市化趋向”,形成“经济区域”。增长极主要有极化效应和扩散效应。增长极实际上扮演着区域经济发动机的作用。

第四,关于增长极发展模式和现实意义。所谓增长极发展模式就是通过要素的聚集使资源禀赋好、市场位置优、技术水平高和创新能力强的地区和产业优先发展从而产生极化效应和扩散效应,带动并促进相邻地区和产业发展。佩鲁认为,“增长并不是同时在任何地方出现,而以不同强度首先出现在‘增长点’或‘增长极’,然后通过不同的渠道扩散,对整个经济具有不同的终极影响。”培育增长极,实施非均衡发展战略,对于处于经济增长时期的产业和地区具有普遍的现实意义。美国两个世纪的开发过程、战后日本经济的飞速发展、亚洲新兴工业化国家的迅速崛起无不与培育增长极密切相关。我国经济之所以能有今日成就,同样得益于非均衡发展的东部沿海优先发展战略。我国持增长极观点的学者认为,我国西部虽然在总体上经济发展落后于东部,但西部已形成了许多中心城市,特别是交通干线已形成了一定的增长极,这些增长极的极化作用和扩散作用都是东部地区无法替代的。加之我国西部地区地域辽阔,兰州新区秦王川所在的地区更加靠近西宁银川,在这一区域内经济的内向性特征和资源分布的不平衡特征决定了其经济发展更适合采取增长极发展战略模式,通过多层次增长极在不同点上带动经济发展。

根据对增长极理论的上述描述可知,增长极可以是纵向的维度:一个产业;也可以是横向的维度:一个城市或一个地区。以秦王川为主的兰州新区的发展必然形成城市型的增长极,兰州新区城市的建设,必然使得资源配置被增长极所吸引,在建设初期,由于增长极并未形成,还必须通过行政手段结合市场手段优先集中配置,通过以秦王川为主的兰州新区的建设和发展,形成城市增长极,它不仅仅是几个产业的发展,城市型的增长极是集束化的增长极,将对区域经济的发展产生重大影响,不仅带动整个兰州经济的发展,而且带动区域经济的发展,产生强力的中心带动作用。

2.都市圈理论。都市经济圈是生产布局的一种地域组合形式。“再造兰州”战略思想主要从兰州地域的自然条件、资源禀赋、经济技术条件和政府的宏观管理出发,结合兰州土地资源稀缺、建设用地严重不足等已成为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的最大瓶颈的实际,对组成兰州现有的土地资源、区域空间、要素资源等具有的内在联系所进行的地域资源配置的科学决断,这一重大决策的理论依据来源于“都市圈”理论。1957年,法国地理经济学家戈特曼提出了“大都市经济圈(带)”的概念。1961年,戈特曼的城市群理论的代表作《城市群——城市化的美国东北海岸》一书在美国出版。戈特曼发现全球有六个特大城市密集区,经20年的悉心研究,1976年,戈特曼提出了六大城市群理论:人口规模在2500万人以上和人口密度超过每平方公里250人的特大城市。按其标准,世界上有六大城市群:美国东北部大西洋沿岸城市群、北美五大湖城市群、日本太平洋沿岸城市群、欧洲西北部城市群、伦敦——利物浦城市群、上海为中心的长三角城市群。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经济圈(带)”建设已经成为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准之一。

根据对增长极理论分析可知,都市经济圈可以增强核心城市竞争力,充分发挥其扩散效应;发挥城市群体能级效应,构建“金字塔”型城镇体系;带动城市经济转型,调整产业结构等,实现城市及圈内地区的快速发展。

3.统筹区域协调发展理论。兰州的经济发展战略,从改革开放之初的模糊发展思路到非均衡发展思路再到今天“再造兰州”战略的提出,实现了从非均衡发展战略到统筹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战略的大转变。有大转变,才有大发展,有大格局才有大思路。这一转变,将使兰州经济发展步入一个新的历史阶段。

从1978年的改革开放以来,兰州的经济发展大约经历了这样三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国开始进行经济体制改革,实行对外开放,对区域经济发展战略也开始作相应的调整。邓小平的“要允许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企业、一部分工人农民先富起来”的思想,既是新时期改革开放的一项基本的、重大的政策,也是新时期推动整个国民经济发展的重大思路,还是新时期我国区域经济发展战略转换的理论基础,即非均衡发展战略。

顺应这一战略思想,改革开放以后,兰州市实施第一个完整的五年计划即“六五”计划(1981—1985年),就明确提出要进行经济体制改革,充分发挥改革的动力作用,带动区域内经济进一步发展,并开始采取一系列措施向一些行业和地区倾斜,自觉不自觉地实施了非均衡发展战略。从1981年到1991年是兰州经济发展的第一阶段,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大力发展个体私营经济,实行农业土地家庭联产承包制,国有企业改革放权,焕发了被压抑的劳动积极性,解放了生产力,1984年的增速高达17%,但这一时期的经济增长波动幅度大,增长率变化不平稳,到1991年达到2.2%的历史最低点。这就引起了政府及决策者的高度重视,开始探索经济发展的有效途径,如,举办丝路节,尝试以节会经济带动经济发展。这就使得兰州区域经济发展进入了第二个阶段。

第二个阶段:即90年代初期1992—2000年。举办了丝路节和兰交会后,由于引进了项目,增加了投资,1992年的工业增加值由上一年的-2%,一下提高到9.8%,GDP从1991年的2.2%,猛增到1992年的10.3%、1993年的11.6%,到1994年达到最高点14.49%。但自从非均衡战略转移到商贸业后然后逐渐减速,1995年9.2%,1996年9.1%,1997年8.8%,1998年8.7%,一路下滑,1999年达到最低点8.2%,这一阶段非均衡的战略重点在商贸中心建设上,但由于忽视了工业的支撑作用,尽管商贸建设对调整兰州的经济结构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但增长率变化呈现出下滑趋势。

第三个阶段:到21世纪初,我国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并实施了一系列向西部区域倾斜的政策措施。这一时期甘肃省提出了走新型工业化之路的战略,按照这一思路,兰州非均衡战略又转回到工业,大力推进工业强市战略,全力实施“393”国企攻坚战,国企改革取得了突破性进展,使得以国有企业为主的兰州工业“涅槃重生”。工业本身就是兰州经济发展的主体,这一时期工业主体地位得到了强化,全市以推进工业化为主题,以结构调整为主线,以科技创新为动力,以产业集群建设为引擎,以项目建设为载体,以骨干企业发展为支撑,强力推进新型工业化进程,整体素质明显提高,经济实力迅速增强,在经过了短暂的调整期后,2002年GDP突破300亿元大关后,从2004开始连续4年都在以12%的速度增长。但是,2008年由于金融危机的影响,兰州经济下滑严重,兰州既非外向型经济,又没有外贸依存度,就是因为我们的经济结构存在问题,尤其是工业结构不合理,重化工业产业比例过重,原材料产品多、附加值低,产业链短。我们的决策者开始思考,如何才能既统筹工业农业第三产业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又统筹城乡两个发展大局;既解决土地制约瓶颈问题,促进经济快速发展,又不增加城市的建设容量产生新的城市问题社会问题。结合兰州的实际,审时度势,决策者创造性地提出了“再造兰州”战略,这一战略的提出,既统筹了城乡发展,又统筹了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实现了从非均衡发展到统筹区域协调发展的大转变,使得兰州经济的发展进入了一个全新的阶段。

(二)实践内涵

“再造兰州”战略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在战略的设计、构想、实施全部阶段都要紧紧围绕科学发展观的要求进行,以保证战略的科学、合理和有效。

科学发展观是“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的要求推进各项事业的改革和发展的一种方法论,也是中国共产党的重大战略思想。

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性,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再造兰州”战略的实践内涵就在于:第一,坚持把发展作为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义,即要牢牢抓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坚持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不断地探索和破解兰州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瓶颈问题,着力把握发展规律、创新发展理念、转变发展方式、破解发展难题,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实现又好又快发展;第二,坚持以人为本的,即要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执政理事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发挥人民首创精神,保障人民各项权益,走共同富裕道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第三,“再造兰州”战略就是坚持了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按照省委区域发展战略总体布局,全面推进经济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促进现代化建设各个环节、各个方面相协调,促进生产关系与生产力、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相协调;第四,坚持统筹兼顾,即正确认识和妥善处理经济社会各项事业发展中的重大关系,统筹局部利益和整体利益、当前利益和长远利益,充分调动各方面积极性。既要总揽全局、统筹规划,又要抓住牵动全局的主要工作、事关发展瓶颈的关键问题、突出问题,着力推进、重点突破。

科学发展观坚持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党的根本宗旨,牢固树立“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坚定信念,把依靠人民作为发展的根本前提,把提高人作为发展的根本途径,把尊重人作为发展的根本准则,把为了人作为发展的根本目的,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解决好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做到发展为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因此,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思想,是实施“再造兰州”战略的必然要求。

二、“再造兰州”战略实施步骤

根据再造兰州战略要求,兰州市初步确定到“十二五”末全市生产总值比“十一五”末翻一番,到2020年再翻一番达到6000亿元,城区面积在现有基础上扩大一倍。

(一)发展目标

1.第一阶段目标(2010—2015)。从2010年开始到2015年,基本完成兰州新区城市发展框架的搭建,初步形成功能定位清晰、发展导向明确、区域经济达到一定程度融合的发展模式。到2015年新区人口30至50万,GDP总量达到500亿元。

各类基础设施和各项制度建设日趋完善,初步实现“基础设施建设一体化”、“产业布局与园区建设一体化”、“区域市场一体化”、“城乡建设一体化”、“生态建设一体化”和“社会事业一体化”等六个一体化。各城市和地区完成并不断完善各层级对口协作机制,继续创新体制机制,加强合作交流,不断强化合作规划的法律效力,不断强化政协、人大对兰州城市建设的参政议政、依法监督等职能,积极引导非政府组织和个人参与再造建设工作,发挥政府与社会对都市经济圈建设的双重规范和引导作用。各地区的区域分工、功能定位发展的更加清晰。区域内GDP和人均GDP增长速度高于西北平均水平1个百分点。

兰州市的城市改造、体制和科技创新两个平台建设、科技成果转化与应用、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和优化,循环经济建设、环境治理和教育等社会各项事业得到大的进展,城市首位度持续提升,发展速度赶上或超过西北其他省会城市。新老城区在更深层次上实现一体化,在许多方面达到同城化水平。其他地区的主体功能和经济实力持续提升,都市化发展水平显著提高。

2.第二阶段目标(2015—2020)。在完成第一阶段目标的基础上,从2015年到2020年,实现全面构建兰州城市的发展格局。整体布局和分工全面优化,区域功能体系全面完善,城镇的网络化程度全面提高,兰州进入持续稳步发展的良好阶段。到2020年新区人口达到50至80万,GDP总量达到1000亿元。力争到2020年左右,使兰州新老城区都成为区域分工合理、资源节约、环境优美的“宜居”、“宜业”区域。力争把兰州打造成为我国西北地区以交通、通讯、科技教育、物流和资金流为主导的综合物流中心,新兴产业率先发展区、现代服务业集聚区、西北地区科教中心、最具竞争力的国际门户、我国西部重要的新能源材料和先进制造业基地、西北经济实力最强的区域中心、我国西北地区最具活力的经济增长极和“火车头”。

在此基础上,可进一步向西宁、天水、宁夏、武威、甘南和陇南拓展,与更远的城市或城市圈建立城市联盟,逐步向连绵城市群或城市带方向发展。

(二)主要任务

1.加快推进兰州新区建设,着力培育新的经济增长极。根据兰州新区空间布局研究,兰州新区面积和范围分为大中小三个方案。大方案东起榆中县夏官营、小康营乡,西至红古区窑街镇,南起黄河、三版总规边界及兴隆山,北至秦王川秦川镇,总面积约2580平方公里,范围内包括榆中县、皋兰县、永登县、红古区、西固区河口乡等。中方案东起榆中县夏官营、小康营乡,西至西固区新城镇、河口南,南起黄河、三版总规边界及兴隆山,北至秦王川秦川镇,总面积约1680平方公里,范围内包括榆中县、皋兰县、永登县、红古区等乡镇。小方案暨启动区有两种选址方案:秦王川及周围区,面积约800多平方公里;榆中盆地的定连盆地,约有建设用地65平方公里。

在结合兰州市的实际情况,经过周密的调研、考察和多次讨论之后,鉴于秦王川具备地处兰州、西宁、银川三个省会城市共生带的中间位置,是甘肃省对外开放的重要窗口和门户的区位优势;空间开阔、地势平坦,非常适宜发展非农产业和大规模开发建设的土地资源优势,和当地按照引大入秦工程的设计能力,年引水量共有4.43亿立方的水资源供水能力;拥有航空机场,多条公路交通干线和高速公路的交通、通讯等基础设施的交通优势以及已经落地建设的一批产业项目和初步具备一定产业基础的优势;土地充足,环境容量大,污染物扩散系数高的空间优势等诸多条件,有利于城市空间的拓展和布局的优化。因此,兰州市委决定将兰州新区的主战场选定在秦王川。

但秦王川的劣势也同样存在,在新区建设中必须克服和改造劣势的制约。如秦王川偏离发展主轴,北向区域联系较弱;北部距离腾格里沙漠边缘仅25公里,风大沙多,是冬春季节兰州市区偏北风浮尘或沙尘暴的源头地之一,生态修复难度大;南部的中川机场到主城区距离约70公里,车程约1小时,与兰州主城区距离较远,影响秦王川对主城区外溢功能的吸引;产业关联度低,布局分散,各城镇发展仍处于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初级阶段,经济社会发展基础仍相对薄弱,综合开发建设的资金需求较高等。

一是要高起点做好新区规划,坚持规划先行,切实按照“宽视野、大手笔,高起点、远谋划”的要求,以战略思维、世界眼光审视规划工作,学习借鉴先进城市的规划理念,多出精品、不出败笔、不留遗憾,同时要使规划更具前瞻性、预见性、规律性。

二是要着力培育现代产业体系,着眼于发展产业集群,形成集约式发展。培育形成一批特色鲜明、产业关联度高,对兰州市乃至甘肃省发展具有重大带动作用和示范效应的核心产业区;依托现有产业基础、区位、要素条件,着力把新区建设成为西部地区装备制造业基地、国家化工原料集散地及化工新材料基地和国家石油储备基地、国家级生物医药产业基地、新能源新材料基地、枢纽型物流基地和现代农业综合开发基地。

三是要全力抓好项目建设和招商引资。新区筹委会要开发筛选一批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和新区发展规划的重大项目,力争更多项目进入国家和省上“十二五”规划;要瞄准世界500强和国内大型企业,引进一批投资规模大、产业关联度高、带动能力强的大项目、好项目;要狠抓项目落地和开工建设,为项目建设创造宽松环境,帮助项目早日建成投产、产生效益。

四是要加快推进基础设施建设,尽快形成城市要素聚集。一手抓新区核心发展区的主次干道建设,一手抓新区连接市区和外围县市的路网体系建设,尽快提升新区的交通通达能力;要加强配套服务设施建设,精心组织商贸中心、研发中心、文化中心、体育中心、休闲中心等公共活动中心的空间布局,启动建设学校、医院、商业网点等生活设施,加速各个层面串点、连线、成环,构建便捷服务体系;要加快道路、给排水、污水和垃圾处理、供热、供气、通信、生态等基础和配套设施建设。总体来说,就是要充分发挥规划的先导作用,按照打造全国一流新区的目标定位,高起点规划、高标准设计、高质量建设,真正把兰州新区建设成为现代产业发展的集聚区,统筹城乡发展的示范区,生态环境建设和未利用土地开发建设的试验区,循环经济和综合配套改革的先行区,并使之成为区域内重要的经济增长极。

2.加快推进开发区增容扩区,不断提升产业发展水平。兰州高新技术开发区自1992年国务院正式批准建设以来,取得了飞速的发展,对区域经济的发展贡献是突出的,在区域科技创新、实现科技成果有效转化、扶持中小科技企业发展等方面取得了突出的成绩。但也存在不少问题,较为突出的有以下几点:一是发展速度太慢;二是发展空间太小;三是发展的环境“太旧”;四是发展的积累太少,经济总量太小,对区域内的资源没有形成整合的能力;五是区域内的功能划分不明显,尤其是“一区多园”的发展模式,浪费了资源,无谓增加了园区的建设成本和企业的发展成本;六是园区建设没有给城市的发展带来明显变化,园区发展和城市的发展没有实现相互促进相得益彰的佳境。

根据实际存在的问题和已经具备的基础,在区域发展战略的要求下,要加快推进开发区、经济区增容扩区。一方面,高新区主要向东拓展、经济区主要向西拓展,与兰州新区共同形成“三足鼎立”的发展格局。另一方面,要在全市范围内整合园区资源,推动产业要素集聚,延伸产业链,培育形成一批特色鲜明、产业关联度高的专业化园区。同时,要加快推进工业企业出城入园。今后,在近郊四区内原则上不再布局新的工业项目,具备搬迁条件的工业企业都要逐步出城入园。全市范围内整合园区资源,规范开发园区的设立、扩区和区位调整,明确开发园区产业定位和产业发展方向,推动产业要素集聚,延伸产业链,培育形成一批特色鲜明、产业关联度高的专业化园区。同时,要寻求新的发展途径,加快转变发展方式,不断提升产业发展水平,通过积极推进兰州新区建设和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经济技术开发区的增容扩区,以及产业园区的开发建设,着力拓展城市发展空间,培育新的经济增长极,力争通过5至10年的努力,在城区面积拓展和经济总量上再造一个兰州。

3.加快推进老城区改造提升,进一步完善城市功能。在“再造兰州”战略中,除了建设新区,加快推进老城区改造提升,进一步完善城市功能也十分重要。对老城改造主要的任务是:一是要尽快完善公共服务设施,一方面,要抓好各类公共服务设施的配套建设;另一方面,要规划建设一批综合性的文化体育场馆,特别是要规划建设一批符合现代城市功能要求,既能满足广大市民文化娱乐、休闲健身等精神文化生活需求,又能承接国际国内大型综合性和专业体育竞赛赛事的大型文化体育场馆。二是,要加快危旧房改造,力争在“十二五”期间,基本完成危旧房、棚户区、城中村的改造任务,努力使市民生活居住条件和城市面貌有一个较大改观。三是要着力抓好商业网点建设,今后凡是新建的住宅小区和主要街区,在规划建设时,必须充分考虑与民生密切相关的公共服务设施和商业网点的配套建设,切实把社区公共设施建设与城市开发建设、旧城改造结合起来,同步建设。

4.加快现代产业体系培育,切实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按照“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培育发展新兴产业、积极扶持优势产业、着力壮大特色产业”的原则,推动产业集聚,全面提升产业发展的质量和水平。加快推进石油化工、有色冶金、装备制造、电力能源等传统支柱产业优化升级,进一步促进新能源、新材料、生物医药、环保产业、低碳经济、现代农业、创意服务业等新兴产业的培育和发展,最终形成具有兰州特色的现代产业体系,为实施“再造兰州”战略、实现率先跨越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产业支撑。同时,要紧紧围绕黄河沿线,大力发展各种特色产业,尤其是要把文化旅游产业作为重点来培育和发展,将兰州打造成全国重要的旅游目的地,把旅游业培育成兰州新的支柱产业。

5.加快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提升发展保障能力。加快基础设施建设重点是实施好三大工程:

一是交通畅通工程。道路建设方面,要继续抓好南山路建设,做好城市轨道交通、北环路等道路建设的前期工作;桥梁建设方面,抓紧做好新建元通大桥、金雁大桥、深安大桥等建设;铁路建设方面,要积极配合有关部门,全力做好兰渝、兰成等重大铁路工程项目的相关工作。同时,还要积极配合有关方面,做好中川机场改扩建的相关工作。

二是生态建设工程。一方面,重点要实施新增百万亩绿色生态建设工程,力争通过“十二五”、“十三五”两个5年的努力,使兰州市生态林面积在现有基础上再增加100万亩。另一方面,要抓好绿色通道建设。围绕打造“省门第一道”,沿机场高速公路等交通干线,进一步抓好绿化林带建设。同时,要抓好城市园林建设,不断扩大城市绿地面积,提升城市园林绿化水平。

三是文化景观建设工程。要充分挖掘兰州华夏文化、丝路文化、黄河文化等资源优势,规划建设一批文化景观。特别是要在兰州全城内做足黄河风情线文章,切实抓好各种特色文化主题公园的规划建设,进一步丰富城市的文化内涵,使黄河风情线真正成为城市名片和靓丽的景观带。

6.加快城乡一体化发展,进一步促进农村发展和农民增收。加快城乡一体化发展,进一步促进农村发展和农民增收必须做好以下工作:一是要切实抓好城乡一体化试点工作,确保试点工作出成果、出亮点、出经验。二是要切实抓好产业发展,拓宽农民增收渠道。三是要切实抓好扶贫开发工作,着力提高贫困地区群众自我发展能力,加快脱贫致富的步伐。四是要深化农村各项改革工作,鼓励和支持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发展农业农村各种社会化服务组织;积极探索“农转非”的户籍制度改革,抓紧研究和完善有关政策和办法,促进城区符合条件的农业人口转为城市户口,逐步减少城市农业人口的比例。

7.进一步解放思想,为实施“再造兰州”战略提供精神动力。跨越发展再造兰州,不仅在思想观念、发展思路上,而且在发展方式、发展举措上,都要进行再造,都要体现跨越。具体来说在思想观念上要进一步抛弃计划经济的习惯性思维模式;要防止和克服自满自大、以物为本的倾向等。

此外,必须强调的是,解放思想的实质是推进创新,包括理论、观念体制、机制的创新。解放思想没有止境,是一个从否定到解放,到再否定、再解放的过程。解放思想不是口号,也不是标签,而是一种实践,一种自我革命,它需要实实在在的行动,需要艰苦的思想磨砺,不能只知道坐而论道,要付诸实际行动。总之,实施“再造兰州”战略,一定要跳出去谋划发展,敢于率先跨越发展,勇于创新实干。

参考文献:

1.http://www.gscn.com.cn时间:2010-07-26 08:48:31来源:中国甘肃网-鑫报.

执笔:牛铮超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