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我国业绩评价体系的研究展望

我国业绩评价体系的研究展望

时间:2022-06-11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第四节 我国业绩评价体系的研究展望我国学者从20世纪90年代末开始讨论在我国企业业绩评价中引入综合评价体系,有不少学者倡导在业绩评价体系中加入非财务指标形成综合业绩评价体系。国内关于业绩评价的实证研究并不多,而且大多集中在论述综合业绩评价体系会优于传统的以财务指标为基础的业绩评价系统。

第四节 我国业绩评价体系的研究展望

我国学者从20世纪90年代末开始讨论在我国企业业绩评价中引入综合评价体系,有不少学者倡导在业绩评价体系中加入非财务指标形成综合业绩评价体系。特别是1999年财政部、国家经贸委、人事部、国家计委四部委颁布《国有资本金效绩评价规则》之后,这样的呼声愈发高涨。胡奕明教授(2001)认为财务指标大多以会计数据为基础,这样,会计数据在反映企业真实经营活动过程中存在的那些不足均会带入财务指标当中。例如,会计数据存在的“酌定性”行为(比弗,1998)可能会导致财务指标“监控”作用的弱化,因为不同的会计政策选择、不同的应计项目调整会产生不同的会计盈余数字。也许,一些财务指标通过仔细的调整,可消除会计信息中存在的扭曲,但是,这将导致指标本身趋于复杂。而指标越复杂,就越难被人们理解和接受,指标的导向作用和监控作用就越低。国内对于业绩指标的选择方面研究较少,胡奕明(2001)通过理论探讨,提出采用“价值相关分析”方法,认为非财务指标的选择应以对价值贡献的多少为基准。

近两年,有一些学者开始尝试用实证研究的方法找到企业采用非财务指标的依据。胡志勇(2004)以国有股占20%以上的上市公司为对象,对我国国有资本金效绩评价体系的价值相关性进行了经验分析,发现国有资本金效绩评价体系具有价值相关性,一定意义上有助于改善投资决策。张川、潘飞、John Robinson(2006)通过对76家中国国有企业的研究,发现服务满意度与企业未来的销售利润率和净资产收益率显著正相关。王克敏、姬美光(2006)在财务指标分析的基础上,引入公司治理、投资者保护等非财务因素,综合分析上市公司亏损困境的原因,并比较分析了基于财务、非财务指标及综合指标的预测模型的有效性。杨兵、柯佑鹏(2006)通过分析我国财务危机预测领域的研究状况,发现非财务指标的引入可以大幅度提高上市公司财务危机预测的准确程度,特别是在上市公司被ST前的2~3年会起到良好的预测效果。马连福、赵颖(2007)以深圳证券交易所上市的公司为样本,分析了影响中国上市公司非财务信息披露的因素,从投资者要求的角度侧面印证了非财务指标的作用。

国内学者对于综合业绩指标采用后会得到什么样的业绩后果的实证研究不多。针对非财务指标采用及其业绩后果的研究,我们通过对国内158家企业的问卷调查,以权变理论和代理理论为基础构建回归模型,发现企业在内部管理中采用非财务指标的程度越高会带来越好的业绩后果,而且相比采用差异化战略的企业而言,采用成本领先战略的企业使用非财务指标能获得更好的业绩(张川、潘飞、John Robinson,2008)。

从已有的研究文献来看,国内关于综合业绩评价体系的研究大多采用的是规范研究方法,采用规范研究的方法倡导在业绩评价体系中加入非财务指标(支晓强,2000;杜胜利,2001;张蕊,2002;池国华、迟旭升,2003;王化成、刘俊勇,2004;韩东平,2004)。或者采用规范研究的方法讨论从不同的角度构建业绩评价体系(刘星、杨菁,1997;宋力、王小蕾,2002;张蕊,2001;黎来芳,2001;宋力、王艳飞,2001;叶春明、孙薇、宇海英,2004;吴文具,2004;辛琳,2004;迟旭升、池国华,2004;黄河,2001;张斌,2003)。

国内关于业绩评价的实证研究并不多,而且大多集中在论述综合业绩评价体系会优于传统的以财务指标为基础的业绩评价系统。但是对于非财务指标是否真正具有信息含量,综合业绩指标的使用是否真的会给企业带来业绩增长,指标的采用程度是否会受到企业权变特征的影响等问题,却很少有实证研究进行分析。

通过对国内外研究现状的总结,我国未来关于业绩评价体系的研究可以侧重于以下四个方面:一是评价指标的价值相关性的实证研究;二是对影响综合评价指标选择的权变因素进行实证研究;三是结合企业的薪酬激励机制对综合评价指标的采用后果进行实证研究;四是在经验数据的基础上,借鉴国外著名的业绩金字塔和平衡计分卡等综合评价体系,结合制度背景和企业案例,设计出适合我国企业的综合业绩评价体系。

【注释】

(1)资料来源:1991年安永的国际质量调查报告(International Quality Study 1991)。

(2)采用客户满意度指标被作为战略计划重要因素的企业占被调查企业的比例从1988年的54%增加到1991年的80%,到1994年增加到96%。

(3)裘益政.全面业绩评价方程.企业管理,2001年第8期.

(4)罗伯特·卡普兰和大卫·诺顿著,刘俊勇和孙薇译.平衡计分卡———化战略为行动.广东经济出版社,2004.6.

(5)The AICPA Special Committee on Financial Reporting,Improving Business Reporting-A Customer Focus:Meeting the Information Needs of Investors and Creditor(New York:American Institute of Public Accountants,1994).

(6)王化成.企业业绩评价与激励机制研究.时代财会,2001.7.

(7)裘益政.全面业绩评价方程.企业管理,2001年第8期.

(8)杜胜利.企业经营业绩评价的跨世纪思考.财会通讯,2001.2.

(9)〔英〕加里·阿什沃思著,李克成译.《整合绩效管理》.电子工业出版社,2002年1月版,第28页.

(10)文中讨论了三个组织结构影响因素,即制造过程形式(手工作业还是流水作业)、在产品停留的时间和周转的频率、归集成本的会计方法。

(11)Lingle J.H.and W.A.Schiemann,1996,From balanced scorecard to strategic gauges:Is measurement worth it?Management Review(March):5661.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