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跨国公司与国际直接投资

跨国公司与国际直接投资

时间:2022-06-10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第五节 跨国公司与国际直接投资一、跨国公司的定义和特征(一)跨国公司的定义在国外,跨国公司有种种叫法,尚未形成统一名称。联合国文件及有关资料中统一采用的规范名称是跨国公司。度量跨国公司国际化经营程度的指标主要包括以下5项。跨国公司内部交易在国际贸易中占有相当大的比重。

第五节 跨国公司与国际直接投资

一、跨国公司的定义和特征

(一)跨国公司的定义

在国外,跨国公司有种种叫法,尚未形成统一名称。常见的有四种:国际公司(International Corporation)、多国公司(Multinational Corporation)、全球公司(Global Corporation)和跨国公司(Transnational Corporation)。联合国文件及有关资料中统一采用的规范名称是跨国公司。1974年,联合国经济社会理事会作出决议,要求联合国及各个附属机构统一使用跨国公司这个名称,以突出其不同于只在一国范围内从事生产经营的跨国性生产特征。西方学者和企业界广泛使用的是多国公司。在西方许多国家,“多国”和“跨国”这两个词是混用的,因而跨国公司与多国公司在很多场合相互通用。现存的跨国公司定义基于以下三种不同的衡量标准。

1.地理范围上的界定

这是从跨国公司经营活动的地理跨度特别是国别跨度的角度对跨国公司的具体内涵予以界定,即跨国公司就是跨越国界、在国外经营业务的企业组织。

从跨国公司经营活动所处地理范围来界定跨国公司的概念,并未涉及跨国公司经营管理的具体内涵和本质特征。因此,是一种较浅层次、流于表象的界定方式。

2.所有权标准上的界定

这是以所有权的法律基础来限定跨国公司的属性,即以跨国公司的股份拥有、管理控制所依据的法律基础作为划分企业是否为跨国公司的标准。所有权标准既包含跨国公司通过直接投资形成的对国外分支机构拥有实际控制权的股权比重大小,也包含跨国公司自身股票所有权的多国性,即跨国公司的所有权必须被一个以上国籍的法人或自然人所掌握。到目前为止,大型跨国公司主要为少数发达国家所拥有,管理控制权也仍操纵在以这些国家为基地的跨国公司总部手中。因此,跨国公司所有权控制的国际化主要指跨国公司对其国外分支机构所有权控制的有效渗透与拓展。

3.经营管理特征上的界定

这是从企业具体的经营理念和经营行为来判定跨国公司的标准。首先,企业经营管理的最高决策层必须具备全球性的经营理性,最高主管不能只关注企业在某一国或地区的活动,而应作为国际企业家平等对待世界各地为企业提供的最佳机会。其次,企业的经营管理层必须按一体化和全球战略的要求,统一规划企业的各项经营活动,实现公司内劳动分工为特征的职能一体化和区域一体化。

为了将上述三方面的特征都涵盖于跨国公司的概念中,联合国跨国公司中心1983年发表的第三次调查报告《世界发展中的跨国公司》,把跨国公司定义为:

(1)包括设在两个或两个以上国家的实体,不管这些实体的法律形式和领域如何。

(2)在一个决策体系中进行经营,能通过一个或几个决策中心采取一致对策和共同战略。

(3)各实体通过股权或其他形式形成联系,使其中的一个或几个实体有可能对别的实体施加重大影响,特别是同其他实体分享知识资源和分担责任

总结以上论述,跨国公司是指具有全球性经营动机和一体化的经营战略,在多个国家拥有从事生产经营活动的分支机构,并将它们置于统一的全球性经营计划之下的大型企业。

(二)跨国公司的特征

1.生产经营活动的国际化

现代跨国公司是从事国际化经营的国际企业。度量跨国公司国际化经营程度的指标主要包括以下5项。

(1)跨国经营指数(Transnationality Index,TNI),即根据一家企业的国外资产比重、对外销售比重和国外雇员比重这几个参数所计算的算术平均值。

img11

(2)网络分布指数,即用以反映公司经营所涉及的东道国数量。

式中,N表示公司国外分支机构所在国家数;N﹡表示公司有可能建立国外分支机构的国家数,即在世界上有FDI输入的国家数。实际运算中,从已接受FDI输入存量的国家数目中减去1(排除母国)即可得出N﹡(根据《世界投资报告,1997》提供的数据N﹡=178)。

(3)外向程度比率(Outward Significance Ratio,OSR)。

(4)研究与开发支出的国内外比率(R&DR)。

(5)外销比例(Foreign Sales Ratios,FSR)。

img15

以上指标反映了公司国际化经营的不同方面,其中最常用的是TNI和网络分布指数两项。TNI所反映的国外资产、销售额以及雇员人数的重要性可由反映地理分布多样化程度的网络分布指数予以补充。

2.经营战略全球化

1980年代以来,由于国际经营环境的变化,跨国公司纷纷调整战略,由地区战略转变为全球战略,单一战略转变为复杂战略。跨国公司的全球化战略在战略内容和战略规划方面具有以下特征。

(1)市场全球化,即以全球市场为目标,而不是以国内或国外某些国家市场为目标。

(2)资源配置全球化,即根据各国的资源优势和经营环境,采用并购或创建等多种手段,实现其最佳资源的全球配置。

(3)生产全球化,即跨国公司的产品设计、零部件的生产、最终产品的组装在世界的不同区位地按比较优势原则进行。这种生产模式凝聚着最先进的技术设计、最廉价的原材料和劳动、最熟练的工人,因而是最好的产品。

(4)经营网络全球化,即跨国公司通过海外直接投资,把再生产过程的许多环节直接联系起来,形成全球范围内的科研、生产、营销和融资网络。

3.市场交易内部化

交易成本和市场失灵促使企业建立内部市场来取代外部市场。跨国公司的生产经营体系是企业内部分工在国际范围内的再现,母公司与国外附属公司以及各附属公司之间的交易体现内部交易的特征。跨国公司内部交易在国际贸易中占有相当大的比重。一般来说,跨国公司实施市场交易的内部化是利润最大化的必然结果。具体而言,跨国公司内部交易大致可以达到这样一些目的。

(1)降低交易成本。

(2)降低外部市场交易造成的经营不确定风险,增强公司生产协调与反应的灵活性和经营的稳定性。

(3)维护和增强公司拥有的垄断优势。

(4)充分利用转移定价机制谋取利益。

二、跨国公司的出现和发展

资本主义自由竞争阶段,对外经济活动形式以商品输出为主要特征。19世纪末20世纪初,随着资本主义进入帝国主义阶段,各国对外投资迅速增长,具有现代特征的跨国公司的雏形开始形成。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以国际直接投资为表征的现代大型跨国公司开始进入关键发展时期。

(一)战后跨国公司对外直接投资发展阶段

1.战后初期至1960年代末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将战争期间发展起来的新科技应用于民用部门,在国内发展起一系列新兴产业部门,如电子、飞机制造、计算机、汽车、化学、机械石油化工等。这些新兴制造业拥有垄断优势、规模大、效率高,向海外扩展具有很大的优势。1960年,美国制造业直接投资的比重达到32.5%。另一方面,美国许多私人企业借助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军事、经济援助英、法、德、日的大好时机,纷纷向海外投资设立子公司和制造工厂。因此,这一阶段,美国的跨国公司在世界上处于霸主地位。1960年,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对外直接投资总额中,美国跨国公司所占比重达到71.7%。

进入1960年代后,欧洲各国和日本在美国扶持下,经济开始起飞,一些新兴大企业也开始对美国进行直接投资活动,形成发达国家“双向投资”现象。与美国的跨国公司相比,欧洲和日本的跨国公司在数量、规模上都存在相当大的距离。

2.1970年代初到1990年代初

1970年代后,随着欧洲、日本跨国公司的兴起,跨国公司整体规模和数量得到前所未有的发展,它们的经营战略、组织结构也向着“全球化”方向演进。这个阶段,跨国公司的对外直接投资呈现以下的发展特征。

(1)跨国公司数量、规模大发展。20年间,以14个发达国家为母国的跨国公司增加近两倍多,从1969年的7 000多家增加到1990年的近24 000家。同时,跨国公司的规模急剧扩张,出现一些巨型跨国公司。1990年,最大的100家公司在全球拥有3.2万亿美元总资产,其中37.8%投资于海外市场,它们的对外直接投资约占世界投资总存量的三分之一。

(2)跨国公司形成“三足鼎立”。1970年代后,日本、欧共体(现为欧盟)成员国的跨国公司的快速发展打破了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跨国公司一国独大的格局,形成日本、美国和欧共体成员国的跨国公司共同分享国际直接投资的三足鼎立态势。根据1990年的统计,世界最大100家非金融跨国公司中,四分之三来自“大三角”国家中的美国、日本、德国、法国、英国,其中美国有27家,占国外资产三分之一,英、法、德共有33家,日本有12家。

(3)投资向服务业迅速拓展。美国对国外服务业的直接投资比重,由1970年的12%上升到1985年的28.3%,其他国家也呈现同样趋势。海外服务业主要包括运输、商业、银行、金融、保险、旅游等。德国、日本、美国跨国公司的产业分布情况为,属于服务业的子公司占总数的60%,制造业占36%,初级产业所占比重更少。

(4)国际投资行为多样化。跨国公司的国际投资行为除了常见的独资经营和合资经营等股权安排形式外,合作生产、技术转让、分包、许可证生产、特许专营等非股权安排形式得到广泛运用,主要从事研究开发合作的跨国公司之间的战略联盟也开始出现。

3.1990年代以来跨国公司的新发展

1990年代以来,信息技术的进步和金融自由化趋势为跨国公司推行复合一体化战略和全球战略提供条件,也使跨国公司获得前所未有的大发展。

(1)跨国公司数量急剧增加。1990年代初,世界跨国公司母公司约37 000家,其海外分支机构达到170 000家。到21世纪初,世界跨国公司母公司约63 000家,其海外分支机构达到约690 000家。其中,发达国家和地区约有跨国公司48 000家、海外分支机构94 000家,发展中国家和地区、中东欧国家和地区约有跨国公司14 000家,海外分支机构60 000家。

(2)国际化经营程度更高。世界最大的100家跨国公司平均TNI指数由1990年的51%上升到2000年55.7%,发展中国家最大的50家跨国公司的平均TNI指数由1993年的19.8%上升到2000年34.2%。国际化经营程度较高的是建筑、媒体、机械与工程、食品、饮料与烟草、石油开采、精炼与分销以及采矿等行业。

(3)跨国并购成为跨国公司对外直接投资的主要手段。面对竞争压力、自由化浪潮和新投资领域的开放,越来越多的跨国公司将跨国并购作为参与全球化竞争的核心战略,以保护、巩固和增强国际竞争力。从行业分布看,跨国并购大多发生在能源、电信、医药和金融服务行业。同时,中小企业在跨国并购中也日益发挥重要作用,特别是在电子、商业服务、保健、经销、建筑和工程等领域。

(4)发展中国家的跨国公司取得长足进展。1990年代以来,东亚、东南亚、拉丁美洲一批新兴工业化国家的跨国公司日益成为世界经济领域不容忽视的重要力量。据UNCTAD统计,到2000年,按海外销售总额排名的发展中国家和地区50家最大跨国公司海外资产总额达到1 556.6亿美元,海外销售总额达到1 899亿美元,海外雇员达到403 473人,分别比1997年增长51%、40%和7%。

发展中国家跨国公司集中化趋势明显,50家最大跨国公司排行榜一直由少数几个国家和地区的企业所占据,其中主要是中国香港、韩国新加坡、南非、墨西哥和巴西。

(5)知识型投资成为跨国公司的投资趋向。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第一,知识型产业,如信息技术的计算机、通信产品、生化、医药和服务业中的电信、软件开发、系统集成、金融、保险、会计、咨询等是跨国公司投资的新热点。第二,能够提供丰富人力资源和具备知识创新潜能的区位成为跨国公司投资的首选之地。第三,风险投资机制与企业孵化机制引入国际投融资的机制之中。第四,跨国公司日益重视研究开发和人力资源开发与培训的投资比重。

三、跨国公司经营战略与组织结构演变

(一)价值链与跨国经营战略

1.价值链的内涵

价值链是指企业组织和管理与其生产和销售的产品与劳务相关的各种价值增值行为的链节总和,每一价值增值行为构成价值链上的一个链节。图2-3揭示了企业的价值链及其构成。

从图2-3看出,价值链可以分为两个部分,下半部为企业的基本增值活动,与商品实体的加工流转直接相关,即一般意义上的生产经营环节,如材料供应、产品开发、生产运行、成品发运、市场营销和售后服务。上半部分是企业的辅助性增值活动,包括组织建设、人事管理、技术开发和采购管理。企业不同,价值链上各链节的重要性也不同。企业的竞争优势往往体现在某几个链节上,企业确定并开拓那些与经营关系重大的活动及联系的能力经常被视为成功的因素之一。此外,构成价值链的活动可以通过不同形式联系起来,也可以有不同的紧密程度。一个公司的经营战略和组织结构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联系的形式和紧密程度。

图2-3 企业价值链及其构成

2.价值链和国际分工

不同的生产经营环节需要不同的生产要素,即价值链每个环节所要求的生产要素相差很大。比如,产品开发环节所要求的主要是受过高等教育、具有专业技术和首创精神的科技人员,宽松自由的组织环境和鼓励创新、提倡独立思考的企业文化,而产品装配环节则需要大量的普通工人和严格的劳动纪律、全面质量管理和成本控制。不同的国家要素结构不同,即世界各国的生产要素构成比例差别比较明显,在国际生产价值链上的某一特定环节有优势,在另一个环节可能就是劣势,因此形成国与国之间按不同的价值链环节分工的现象。

(二)跨国公司经营战略的演变

跨国公司经营战略是指跨国公司对不同价值增值活动的国际区位选择和对企业所控制的各类实体所进行的一体化程度选择。跨国公司的战略演变可从职能和地域两个维度表现出来。

1.职能一体化战略演变

职能一体化战略是指跨国公司对价值链上的各项价值增值活动所作的安排。跨国公司职能一体化战略演变主要经历了三个阶段。

(1)独立子公司战略,即在东道国经济环境中设立比较独立运作的子公司。母公司与子公司的联系主要通过所有权控制,其他联系还包括转移技术和提供长期资本。只要子公司处于盈利状态,母公司对它可以进行较少控制。大的跨国公司可以控制许多独立子公司,让每个子公司服务于一个独立的东道国。独立子公司可能大量发展与当地供应商和分包商的联系,对它运作的价值链的大部分负责,因此独立子公司可视为母公司的缩影(如图2-4所示)。

一般而言,从行业来看,独立子公司出现在制造业和服务业,而服务业中比较普遍,因为许多劳务不可交易,要求子公司必须以一个独立的单位运作。制造业独立子公司多半分布在东道国可以提供资源投入以及原料和零件进口困难或昂贵的地区。

图2-4 独立子公司战略

(2)简单一体化战略。在这种战略下,跨国公司主要通过寻求外源参与国际化生产,把一些活动放置于东道国进行,并与母国所开展的工作联系起来,如图2-5所示。跨国公司一般将这种经营战略用于制造业和服装业。如美国耐克公司把运动鞋和服装的生产分包给40个不同的地区(主要是南亚和东南亚),设计和市场营销由母公司负责,更新的设计通过卫星转给中国一个拥有计算机辅助设计和计算机辅助生产设施的分包商进行。原构想经过修改后,最后的方案通过传真发给所有地区的分包商。耐克公司的一些职员会亲临现场,监控质量,并负责产品在世界范围内销售。因为单个分包商依靠母公司提供设计、标准和市场,所以他们无法独立存在。在服务业,一些跨国公司也利用国外子公司或分包商加工数据或开发软件。

图2-5 简单一体化(寻求外源)战略

跨国公司寻求外源的简单一体化战略表明价值活动向非母国、非初始国或非最后销售国转移。外源化的主要动机是利用东道国与跨国公司价值链有关部分的区位优势。母公司通过对子公司的所有权或通过与当地公司的非股权安排使它能集中于价值链的某些关键部分。组织外源化国际生产要求公司职能实现一体化。

(3)复合一体化战略。复合一体化战略的前提是公司具有将生产或供应转移到任何一个更能获取利益的地点的能力。在复合一体化下,在任何地方运营的任一子公司都可以独自地与其他子公司或母公司一起,为整个公司行使职能。第一步经营的价值依据其对整个价值链的贡献来判断。复合一体化要求有将各种职能行为安排到各自能更好地实现公司整体策略的地方的意愿。这些职能包括生产、研究和开发、金融、会计等。在复合一体化下,价值链的每一个因素不必同一程度地一体化,但在不同的过程和不同的地区之间有相当程度的职能一体化。复合一体化的结构如图2-6所示。

从理论上讲,跨国公司的复合一体化战略可以发生在价值链的任何一个环节上,不同的跨国公司根据自身特点与优势对环节及其一体化程度的选择会有所不同。但越来越多的跨国公司趋向于复合一体化战略的运用。

img19

图2-6 复合一体化战略

促使跨国公司采取复合一体化战略的动因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第一,信息技术进步能提高处理和交流信息的能力,并降低成本。这为新型生产技术、管理和研究开发活动的传播铺平了道路。第二,不断增长的消费需求和消费偏好的跨国界融合,使设计相似或完全相同的产品越来越多地在许多市场同时销售,因此跨国公司要实现服务于世界市场的一体化。第三,国际市场激烈的竞争作用驱使跨国公司寻求赢得国际竞争优势的新方式。为降低成本,跨国公司努力在国外建立厂房、集中采购,密切注意整个价值链各种因素的成本节约。跨国公司把供应商和分包商与生产和装配紧密联系起来,以实现及时存货管理和质量控制目标。同时,它们加强与供应商的联系,以形成技术创新的双向流动。

2.地域一体化战略演变

地域一体化战略是指跨国公司对其控制的各类实体在地域范围和地理联系上所作的一体化战略安排。地域一体化战略演变一般是指跨国公司国际化生产在地理范围上的扩展和跨国公司内部各实体间在地理联系上的紧密。该战略经历三个阶段的历史演变。

(1)多国战略即一个子公司主要服务于一国的东道国市场,母公司在不同的市场控制几个子公司。跨国公司实行多国战略的原因主要包括:第一是为了突破贸易壁垒的存在,便于进入特定的东道国市场。第二是因为一些产业难以获得规模经济效应或者需要满足特定国家需求偏好和习惯。第三是服务业跨国公司所销售的内容一般是非贸易性劳务。第四是中小型企业常常倾向于靠近母国的市场服务,促使它们与母公司连成一体。

(2)区域战略即适应区域化国际生产要求而形成的生产网络,包括在某一地区各东道国设置的子公司和作为供应商与分包商的非本系统公司。产品最终组装可以安排在该地区的任何国家,其主要市场也是同一地区。在欧洲、北美和东亚,跨国公司都有自己的地区网络。跨国公司实行区域战略主要是因为政策的变化。关税壁垒的减轻、外国投资政策的自由化、许多产业部门(尤其是服务业)管理的放松和国有企业的私营化促进了外国直接投资,而欧洲统一大市场的形成、北美自由贸易协定的签订极大地推动了贸易、投资区域一体化,使跨国公司采取区域战略获得了制度保障。

(3)全球战略即跨国公司的跨国经济行为在更广泛的地理范围内扩展以及它们为利用经济增长和需求趋同而与其他公司进行有效竞争,打进所有世界大市场的方法。跨国公司运用全球战略时,常常以它集中于区域或次区域基础上的网络为全球市场服务。日本汽车业跨国公司通过价值链的区域组织来达到自己的全球目标的区域生产、销售网络反映了全球战略模式的基本运作方式,即每一地区网络都通过所有权和技术与母公司联系起来,并从其他地区的子公司和非本公司的公司获得原材料和零件,所有的地区网络都向其他地区销售产品,不同地区所生产的产品极为相似,附加值总额归原地区网络经营所有。

(三)跨国公司组织结构演变

跨国公司组织结构演变与经营战略变化密切联系。通过对组织结构的演变分析,可以从另一方面理解跨国公司经营战略的发展脉络。跨国公司组织结构演变主要经历了以下几种形式。

1.出口部

早期的跨国公司在国外活动的规模较小,以商品输出为主,采用的组织形式是在总公司下设立一个出口部,全面负责管理国外业务。由于国外业务在整个企业的经营活动中所占的比重小,母公司对子公司很少进行直接控制,母公司通过审批子公司的投资计划等,保持对子公司的控股关系。子公司的独立性很大,其责任就是每年按控股额向母公司支付股东红利。

2.国际业务部

跨国公司业务范围扩大后,国外子公司数目增多,公司内部单位之间的利益矛盾突显出来,国际业务部应运而生。跨国公司国际业务部的组织结构如图2-7所示。

图2-7 跨国公司国际业务部

国际业务部总管公司的商品输出和对外投资,监督国外子公司的建立和经营活动。具体来说,国际业务部的作用主要包括:(1)为跨国公司筹划国外业务的政策和战略计划。(2)为子公司从国际市场取得低息贷款。(3)为子公司提供情报,提供更好的合作、配合和协调。(4)通过转移定价政策减轻或逃避纳税负担。(5)为子公司之间划分国外市场,避免自相竞争。

3.跨国公司全球性组织结构

20世纪60年代中期以后,跨国公司采用全球性组织来代替国际业务部。全球性组织结构从公司整体利益出发,克服了国际业务部将国内和国外业务隔离的弊端,大大加强了总部的集中决策作用,适应了跨国公司一体化战略发展需要。

跨国公司全球性组织结构可以分别按职能、产品、地区设立总部,也可以将职能、产品、地区作为不同的维度建立矩阵结构。在矩阵结构基础上,跨国公司通过与外界的非股权安排,结成战略联盟,建立网络结构。

(1)职能总部。公司内负责特定职能的单位称作职能总部,负责跨国公司某一特定的行为。国际性的采购机构、协调销售和营销子公司或者负责售后服务的分支机构都属于职能总部。在母国总部之外再建立职能总部,减少了母国总部的责任范围,使母国总部能够集中精力全面协调所有分散职能。每个特定职能总部承担着执行相关职能并且直接向母国总部报告的责任(见图2-8)。

图2-8 跨国公司职能总部

(2)产品线总部。跨国公司按产品种类或产品线设立总部,只要是同一类产品,都归有关产品线总部领导。这种组织形式适合于产品系列复杂、市场分布广泛、技术要求较高的跨国公司。产品线总部组织形式的优点在于把国内和国外的业务活动统一起来,同时使销售和利润的增长与投资的增长更接近同步。不足之处是产品线总部之间缺乏联系,使产品知识分散化。产品总部的组织结构见图2-9。

(3)地区总部。跨国公司按地区设立总部,负责协调和支持一个地区所有分支机构的一切活动。在这种组织形式下,全球性经营决策由母国总部及所属职能部门进行,地区总部只承担该地区的经营责任,控制和协调该地区内的所有职能。地区总部结构形式见图2-10。

(4)矩阵结构。职能总部、产品线总部、地区总部三种组织形式加强了总部的集中控制,把国内和国外业务统一起来,但这些形式是一个部门负责一方面业务的专门负责制,不能解决和协调各职能、各地区和各产品部门之间的相互联系,特别是单渠道信息传递,不利于竞争。为解决这一问题,不少巨型跨国公司采取将职能、产品线、地区三者结合起来设立矩阵式的组织结构见图2-11。

图2-9 跨国公司产品线总部

图2-10 跨国公司地区总部

图2-11 跨国公司矩阵结构组织形式

四、跨国公司的研究开发

研究开发(Research and Development,R&D)被视为跨国公司形成核心竞争力的源泉之一。跨国公司的R&D有两条途径:跨国公司体系内部的和外部的R&D。

(一)跨国公司体系内的R&D

跨国公司体系内的R&D是指跨国公司体系内的母公司与国外分支机构共同承担技术、技能的研究与开发。目前,全球民用R&D开支的70%—80%集中在跨国公司体系内部。从专利发明情况看,世界最大的700家工业企业(其中多数是跨国公司)的专利发明占世界商业专利发明的50%左右。在全球竞争压力下,跨国公司还在不断增加R&D开支。如90年代以来,美国跨国公司体系内R&D开支增加2倍多。

跨国公司R&D全球化,即跨国公司为充分利用不同东道国在人才、科技实力以及科研基础设施上的比较优势,在全球范围内有组织地安排科研机构,从事新技术、新产品的研究开发。跨国公司体系内的R&D传统上一直在母国进行,然而从1990年代中期开始,这一状况正在改变,日益朝着国际化、全球化方向发展。

1.跨国公司R&D全球化的表现与特征

(1)跨国公司海外R&D支出占总R&D支出的比例不断上升。据美国商务部统计,1986—1997年,美国跨国公司在海外的R&D支出由46亿美元增加到147亿美元,10年间增加了3倍多,同期美国跨国公司在国内的R&D支出增加仅2倍。同时,外国在美国的R&D支出增长速度也大大高于美国公司在国内的R&D支出增长速度。据美国经济分析局(BEA)调查,1987—1997年,外国公司在美国的附属公司R&D支出费用增加了3倍以上,数额由65亿美元上升到197亿美元,年平均增长率在11.6%以上。同期,外国附属公司在美国的R&D支出总量增加了165%,美国公司在境内的R&D支出总量由610亿美元增加到1330亿美元,增加幅度为97%。

(2)跨国公司海外R&D分支机构数量不断增加。建立海外R&D机构是跨国公司R&D国际化最主要和最直接的形式。OECD一项对32家医药和电子行业跨国公司的研究表明,1985—1995年,这些公司在海外新建R&D机构的数量比前10年几乎增加了3倍。美国商务部的资料显示,到1997年,美国已有86家跨国公司在22个国家建立186家R&D机构。同期,有24个国家和地区的375家跨国公司在美国建立715家R&D机构,雇用的科学家和工程师接近12万人,而这些R&D机构一半以上是1986年以后建立的。1995年,日本在欧洲的R&D机构达300多家,比1990年增加了2倍多,设在美国的R&D机构1993年是141家,1997年达到251家。英国、德国、意大利、荷兰和瑞士的跨国公司的实验室超过50%设在母国之外。

(3)跨国公司海外R&D分支机构的专利日益增多。专利是测试R&D产出的重要指标,也是衡量R&D国际化程度的基本指标之一。1992—1996年,美国、日本和西欧的跨国公司海外附属公司获得的专利数占其专利总数的12.6%,这一比重高于跨国公司海外R&D支出的比重。欧洲一些国家,如比利时、荷兰、英国,海外附属公司的专利比重占到50%以上。从1980年代早期到90年代中期,这些公司的海外专利件数增加了2.4%,其中欧洲公司的海外专利增加最快,达到3.3%。

(4)跨国公司在发展中国家建立R&D机构。中国自1993年由摩托罗拉建立第一家外资研究开发实验室开始,到2002年已有约700家外资研发机构落户。通用电气在印度雇用2 400名研究人员,其研发活动范围相当广泛,涉及飞机引擎、耐用消费品、医疗设备等。很多制药公司,包括Astra-Zeneca,Eli Lilly,GlaxoSmithKline,Nonartis,Pfizer and Sanofi-Aventis,都在印度从事临床研究活动。意法半导体公司(STMicroelectronics)把部分半导体设计安排在摩洛哥的拉巴特(Rabat),通用汽车公司(GM)在巴西的分支机构为获得新车的设计与制造权益与其在美国、欧洲和亚洲的分支机构进行竞争。

2.跨国公司R&D全球化的动因

促进跨国公司R&D全球化发展趋势的原因主要包括以下方面。

(1)全球化带来的竞争压力。竞争压力增加了跨国公司对世界范围知识、专业人才和技能的需求,发达国家、经济转轨国家,以及越来越多的发展中国家存在着巨大的科学、技术人才库。这些人才的世界可供性促进了跨国公司体系内研究与开发活动的分散化。

(2)技术进步。通信与信息技术的进步允许将研究与开发分解成许多自成体系的研究活动,使它们可以在不同地理位置上进行,然后进行合成。同时,现代化的通信信息技术甚至可以允许进行一体化流水作业的跨国研究与开发活动。

(3)管理框架的变化。外国投资者股权参与或与当地大学、科技中心合作,知识保护增强等都促进了跨国公司体系内研究、开发活动的分散化。此外,一些国家建立科学园区之类的政策行为也对跨国公司将研究开发活动安排到国外分支机构的决策产生了积极影响。

(二)跨国公司体系外的R&D

跨国公司不仅使用自己体系内的资源和技术能力进行研究开发活动,也与体系外的企业建立广泛的研究开发合作关系。这类合作安排包括跨国公司间的研究开发战略联盟、跨国公司体系与其他企业间的技术合作、跨国公司体系与大学或研究机构之间的合作安排。这类合作安排允许资料共享、共同攻关和合作资源共享。

1.跨国公司研究开发国际战略联盟

战略联盟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企业为了达到某些共同的目标而形成的一种合作协议,联盟成员之间相互合作,共担风险。企业间的战略联盟不同于企业间的并购。

(1)战略联盟活动通常只包括联盟成员各方经营活动的一部分,联盟内容一般涉及的是企业经营活动中不太重要的环节。

(2)战略联盟行为基本不会导致各参与公司所有权结构的变化,各联盟企业依然是独立的。

(3)公司间的战略联盟行为不同于完全内部化的企业并购,它属于一种共赢即各参与方收益最大化的联合内部化行为,各联盟方的相关要素共同流向联盟组织。

跨国公司战略联盟是指不同国家间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企业为达到某一战略目标而建立起来的合作关系,以实现各方的优势互补与协作、利益共享和风险分担。1970年代后期以来,跨国公司战略联盟因为具有灵活、快速、非正式和经济性等优势而得到迅速发展。一项主要针对美国公司与其他国家跨国公司战略联盟的抽样调查结果显示,1988—1989年建立的战略联盟数量是1986—1987年两年内建立的总数的3倍以上。1996—1998年,全球建立了大约32 000个联盟关系,其中大约70%以上属于跨国性质。

跨国公司战略联盟的类型,按实现战略目标来区分,跨国公司战略可分为三类。

(1)战略研究开发联盟,主要是集合各自技术优势,以专项技术为突破口的联合及委托研究,目标在于缩短技术开发周期、分担技术开发成本,共享技术领先优势。

(2)战略生产联盟,以行业为依托,集合各自的产品生产优势形成的联合制造网络,目标在于集合联盟各方的生产技术优势,降低开辟新生产线和改装生产线时的风险。

(3)战略营销联盟,主要是供应与外部销售方面的协议,目标在于集中联盟各方的市场销售力量,降低保持市场地位或进入新市场的成本与风险。其中,战略研究开发联盟是一种普遍的形式,半数以上的战略联盟属于研究开发战略联盟,在高技术行业,特别在信息技术业与生物技术业更是如此。UNCTAD的《1999年世界投资报告》指出,全球信息技术合作由1980年的50多项上升到1995年的300多项,生物制药业的技术合作同期由不足40项上升到230项。

2.跨国公司研究开发战略联盟发展的动因

促使跨国公司研究开发联盟发展的主要动因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1)消费者需求和偏好趋同。全球各地的消费者日益接受同样的消息,追求同样的生活方式,渴望得到同样的产品。限定IBM计算机和东芝计算机市场的不是地理界限,而是产品对用户的内在吸引力。

(2)技术进步和技术扩散速度加快,使多数大公司不再能在所有技术领域都保持尖端优势。没有一家公司可能掌握一切技术,全球经营意味着跨国公司必须与合作伙伴携手并进,这反过来促进技术的进一步扩散。

(3)跨国公司日益发现实现全球经营,在全球舞台上竞争,面临着巨大的成本压力。而战略联盟,甚至与竞争对手的战略联盟,可使跨国公司在全球经营中有效分担成本,增强全球竞争力。

五、跨国公司对世界经济的影响

跨国公司被誉为世界经济增长的引擎。据UNCTAD公布的统计数据,到2005年,世界FDI存量超过10 130亿美元,跨国公司海外分支机构的资产总额45万亿美元,海外分支机构的总产出达到45 000亿美元,约占世界GDP的10%,海外分支机构的出口额达到42 000亿美元,占世界出口额的33%(见表2-7)。

表2-7 跨国公司一体化国际生产相关指标单位:10亿美元

注:以上指标均按当前价格计算。

资料来源:UNCTAD,World Investment Report,2006。

具体而言,跨国公司通过国际投资对世界经济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加速生产与资本国际化

跨国公司的发展使国际分工更加深化,形成以产品多样化为特征的企业间分工和零部件及生产工艺专业化为特色的企业内部分工。国际化生产不仅表现为把整个世界作为经营决策的对象,还表现为通过将产品的生产过程分散到不同的国家和地区子公司去完成,各子公司的生产、销售活动形成一个有序的跨国界生产线。

从世界经济总体看,跨国公司的国际投资行为在一定程度上带来了经济增长与发展。实证研究表明,世界GDP的增长与FDI存量的增长呈现高度的正相关性。就局部国家或地区的经济增长而言,跨国公司的作用更加明显,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初期西欧的经济恢复充分说明了这一点。1970年代以来,亚洲、拉美地区新兴工业化国家和地区的经济起飞,得益于跨国公司的投资行为。我国改革开放以来所创造的经济增长奇迹也与跨国公司的投资活动密不可分。

(二)推动技术创新与推广

跨国公司的竞争优势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它所拥有的先进科学技术,而科学技术的特点就是不断创新。跨国公司在国际竞争中往往把相当大比例的销售收益投资于研究开发,将先进技术用于新产品,提高原有产品的质量。随着研究开发成本不断上升,许多跨国公司越来越倾向于通过非股权安排的战略技术合作,建立公司间共同的研究开发网络,以实现技术知识共享。自1970年代以来,跨国公司战略联盟迅速发展,1970年至1982年,全球共有战略联盟1 546个,1980年至1989年增加到4 182个。1990年,全球除战略研究与开发联盟外的其他跨国联盟协议1 760项,1995年升至4 600项。

跨国公司面对技术进步和日益增强的竞争压力时,研究开发活动表现出不断分散的趋势,即在最有利的区位安排研究开发活动,并将技术优势实现内部共享,而这个区位不一定在母国。跨国公司内部技术转移过程中产生的溢出效应使它们担当了主要的技术传播者的职责。同时,跨国公司对外技术转让通过许可证贸易、特许经营等非股权安排形式以及将专利、专有技术等工业产权折价入股的股权安排形式,有助于国际间技术交流,加速技术的国际间扩散,推动世界生产力发展。

(三)促进国际贸易发展

绝大多数跨国公司,尤其是制造业跨国公司的跨国经营都经历过从国际贸易向国际直接投资演变的线性次序。依此,跨国公司对外投资通常被视为替代贸易。但是国外子公司通常还会创造对其他产品,如资本品、中间品或劳务的需求。这些产品或劳务可能来自母公司的其他部门、母国供应商、母国其他独立公司或第三国公司。从而可能扩大母国与东道国之间的贸易。这表明,跨国公司国际投资存在贸易替代效应时,也存在贸易创造效应。同时,随着跨国公司日益推行全球战略,跨国公司在某一东道国的生产往往受当地政府出口导向的激励并不仅仅服务于该东道国市场本身,也扩大了贸易创造效应。此外,跨国公司的内部贸易重要性和比重在公司体系内部分工越来越细的条件下都有了显著提高,比如美国公司的内部贸易达到30%的比例。

(四)推动国际金融的发展

跨国公司出于资金成本的考虑,日益选择多样化和灵活的融资方式,即改变主要依靠自有和自我积累的产业资本进行投资的传统做法,越来越多地依赖金融资本进行国际投资。跨国银行等国际性金融机构在为跨国公司国际投资进行全球性资金融通与安排时,也促进了自我经营网络的全球性拓展。跨国公司国际投资还加强了各国证券市场的联系,促进了国际证券市场一体化。一方面,跨国公司利用广泛分布的外国子公司在世界各国证券市场进行筹资活动,并利用其内部网络,实现资本的国际流动。另一方面,跨国公司越来越倾向于采取换股的并购形式实现国际投资,以保护、巩固和增强自己的竞争地位,这加强了各国股票市场的关联度。

(五)促进世界经济一体化

世界经济一体化是指消除不同国家之间商品劳务以及生产要素流动障碍并相应建立不同程度、不同地理范围的国际联系。经济一体化依据程度的不同,可分为浅度一体化和深度一体化。浅度一体化主要通过商品和劳务贸易以及国际资本流动表现出来,深度一体化进一步延伸到商品和劳务的生产,并使有形和无形贸易增长。跨国公司以公司内劳动分工为特征的一体化国际生产对世界经济一体化进程起到了重要的促进作用。

在浅层次一体化中,不同国家独立厂商之间的国际分工导致国际贸易的产生。如图2-12所示,这种浅层次一体化只涉及有限几种性质相对简单的关系,相互之间的关系仅发生于国际市场上,买卖双方均对市场价格作出反应,而市场通常处于一种多边法规框架的控制下,有时还会受控于一些区域性安排。

图2-12 源于贸易的浅层次一体化

跨国公司以股权和非股权安排方式所进行的跨国生产加深了国与国之间的一体化程度,从而推动了浅度一体化的演进。因为它涉及围绕国际直接投资一揽子内含要素所建立起来的多种关系。即使在单一结构和单独国外定位的简单形式下,母公司与海外子公司也会通过所有权、经营管理、技术转移以及利润分配等方式建立起多种联系。

在深度一体化中,跨国公司的一体化国际生产将上述联系沿着价值链延伸到了更加广阔的区域,结果在跨国公司的母公司与子公司、子公司与子公司之间建立了一种密集的生产关系网络(如图2-13)。当越来越多的国际生产被逐步纳入建立在这种生产关系网络基础之上的国际一体化生产体系时,越来越多的世界经济活动也经历一种根本性结构变化,即走向更深层次的经济活动一体化。

img27

图2-13 源于国际生产的深层次一体化

本章小结

国际直接投资又称为对外(或海外)直接投资,是指投资者参与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拥有实际的管理权、控制权的投资方式。企业的特定优势和所处的社会经济环境不同,对外直接投资的动机也不相同。国际直接投资理论主要包括垄断优势论、内部化理论、产品生命周期理论、比较优势论、国际生产折衷理论。投资者进行国际直接投资时,事先要对投资环境进行评价。投资环境通常由五个因素构成:政治环境、经济环境、自然环境、法律环境、社会环境。国际直接投资环境的评估方法主要有投资障碍分析法、冷热国对比分析法、等级评估法、动态评估法、闵氏评估法。国际投资方式包括创建方式和跨国并购方式。创建海外投资企业有独资与合资两种形式,跨国并购可用现金并购、股票并购和混合证券并购方式并购目标公司。跨国公司是指具有全球性经营动机和一体化的经营战略,在多个国家拥有从事生产经营活动的分支机构,并将它们置于统一的全球性经营计划之下的大型企业。跨国公司通过股权式安排对不同价值增值活动的国际区位选择和对企业所控制的各类实体所进行的一体化程度选择,大大促进了国际直接投资的发展。

关键词

国际直接投资 比较优势 垄断优势 产品生命周期 生产折衷理论 投资硬环境投资软环境 国际独资企业 避税地公司 国际合资企业 绿地投资 跨国并购 横向并购 纵向并购 混合并购 跨国公司 简单一体化 复合一体化

本章练习题

1.国际直接投资有哪些方式?

2.企业在什么样的动机下会选择对外直接投资?

3.企业为什么必须同时具备所有权优势、内部化优势和区位优势时才能从事有利的对外直接投资?

4.投资环境的主要评估方法有哪些?

5.简述国外子公司的主要特点。

6.跨国公司的特征有哪些?

7.简单描述跨国公司组织结构的演变。

8.试述并购与绿地投资方式的选择。

9.简述跨国公司战略联盟的类型。

10.简述跨国公司R&D全球化的特征。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