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跨国公司与资本国际流动

跨国公司与资本国际流动

时间:2022-12-1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跨国公司是垄断资本主义发展的产物。跨国公司是通过对外直接投资,设立并支配国外分支机构和子公司,凭借雄厚的资本和先进的技术,按“全球战略”在世界范围内从事国际生产、销售或其他经营活动,获取垄断高额利润的跨国经营企业。第二次世界大战使西欧国家经济受到重创,对外直接投资锐减。

跨国公司是垄断资本主义发展的产物。19世纪60年代,资本主义从自由竞争逐渐向垄断阶段过渡,“过剩资本”的大量形成直接成为资本国际流动的动力和源泉,西方国家的一些大企业开始向海外投资资本输出成为这一阶段的重要特征。垄断组织通过资本输出把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扩大到殖民地与半殖民地国家,使得传统的垂直分工体系进一步深化,与此同时,资本输出实现了世界范围的生产国际化和社会化,加强了世界各国的相互依赖及各国对国际分工的依赖,大大促进了世界经济国际化和全球化进程。

(一)资本国际流动促进跨国公司成长

跨国公司是通过对外直接投资,设立并支配国外分支机构和子公司,凭借雄厚的资本和先进的技术,按“全球战略”在世界范围内从事国际生产、销售或其他经营活动,获取垄断高额利润的跨国经营企业。从资本流动角度看,跨国公司一方面是资本流动的载体,以特定的企业组织形式和经营战略,按照资本不断增殖的内在需求,推动资本在运动中不断增大;另一方面跨国公司根据资本增殖最大化的原则,跨越国界,在世界市场范围内推动资本运转,寻找投资最佳场所和地点,达成跨国公司利润最大化目标。因此,跨国公司在推动资本国际流动中不断发展壮大的同时,也为整体的资本国际流动注入新的要素,促进国际市场中资本总量的扩大和资本运转的加速。可见,跨国公司的出现,既是资本运动的必然产物,又是资本运动发展到一定阶段资本价值实现的组织形式,是资本运动规模扩大与空间扩展的结果。当众多跨国公司在全球范围内为资本增殖最大化进行战略布局和瓜分市场中,逐步将世界经济联为一体,大大促进了经济全球化和一体化。与此同时,跨国公司的兴起和迅速发展,也将资本内在矛盾运动及其蕴含的危机,由一国延伸至全球,在跨国公司为世界经济带来繁荣的背后,已经潜藏着更大的世界范围的危机风险。而且这种危机的暴发在现时世界经济制度和体系中,具有必然性而无法避免。表现为跨国公司的规模和数量不断增多,在争夺和瓜分国际市场中,相互之间的竞争日益激烈,使各国间因利益配置引发的分歧和矛盾日加增大,相互间为维护本国利益很难做出妥协和让步,世界经济秩序日加混乱。而资本无节制地增殖,不断推动资本国际流动的空间不断扩展,导致资本国际流动的链条不断延长而逐渐脆弱,当达到一定限度时,一旦某一环节出现断裂,必然引发世界范围内的经济危机。

跨国公司的历史至少可以追溯到19世纪60年代,当时西欧国家和美国的一些大企业开始在海外设立生产性分支机构,从事制造业跨国经营活动,当时已初具跨国公司的雏形,只不过数量有限。19世纪后期,资本主义从自由竞争逐渐向垄断阶段过渡,“过剩资本”的大量形成直接成为资本国际流动的动力和源泉,西方国家的一些大企业开始加大向海外投资,资本输出成为这一阶段的重要特征。这时的资本输出主要是英、法、德、美等资本主义强国向海外进行以证券投资为主的间接对外投资,至于对外直接投资,其数额和比重都很小,并且主要是投资到殖民地和附属国的资源开发项目(如采煤、采油、开矿)以及农业种植园等,只有极少数企业在海外从事制造业生产性投资。从制造业来看,直接投资的流向主要是比较发达的国家和地区。例如,1914年英国制造业对外直接投资中近90%是投向发达国家,其中对美国的投资占70%之多。从投资主体来看,制造业投资以美国企业为主,但美国当时还是接受外国投资的主要债务国,其全部对外投资的比重排在英、法、德之后。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随着经济生活国际化的发展,在现代企业制度变革和科技进步以及国家垄断资本主义促进下,跨国公司开始迅速崛起,特别是20世纪50年代后,随着西方发达国家垄断资本的大规模对外扩张和生产的进一步国际化,对外直接投资迅猛增加,跨国公司得到了迅速发展。第二次世界大战使西欧国家经济受到重创,对外直接投资锐减。而美国在二战期间利用各种有利条件加速进行对外直接投资,二战结束时已成为世界最大对外直接投资国。特别是战后初期,美国垄断资本利用其他国家被战争削弱的机会,凭借在战争期间大大膨胀起来的政治、经济和军事实力攫取了世界经济霸主地位。从战后初期到20世纪60年代末,美国通过参与欧洲和国际经济重建,为美国跨国公司大规模对外直接投资创造了极好的条件。在战后二十余年间,美国的对外直接投资迅速增长,跨国公司也获得空前发展。1945年,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对外直接投资总额为200亿美元,其中美国占42%,到1967年,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对外直接投资总额达1 050亿美元,其中美国占50.5%。据统计,1956年世界最大的200家跨国公司中,美国有144家,占70%以上 。因此,这一时期美国公司几乎成为跨国公司的同义词

西欧各国和日本经济在二战后得到迅速恢复与发展,在20世纪50年代初工业生产就几乎接近战前水平,它们的对外直接投资也很快发展起来,跨国公司迅速增加。70年代,西欧各国和日本的跨国公司积极对外扩张,在全球范围内与美国公司展开了激烈的竞争,对外直接投资年增长率均为20%左右,远远高于同期美国11.1%的年均增长率。西欧各国跨国公司同美国跨国公司相比,不仅数量增加,而且规模扩大,经济实力和竞争能力迅速增强。因此,尽管美国跨国公司在70年代对外直接投资增长较前期迅速,仍处于领先地位,但其相对优势已大大下降。另一方面,从70年代开始,随着石油大幅度涨价和某些原材料价格上涨,发展中国家经济实力大大加强,在经济发展的同时,一些发展中国家开始对外直接投资,从事跨国经营。80年代后,亚洲四小以及巴西、墨西哥等新兴工业化国家和地区涌现了一批有相当规模与实力的跨国公司,使国际直接投资呈现出多元化、多极化的新格局。当然,与发达国家相比,发展中国家对外直接投资的资金规模与地域分布还相当有限。

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来,尽管受到某些不稳定因素例如东南亚金融危机、发展中国家长期债务危机的影响,随着世界经济全球化趋势的不断增强和国际分工的日益深化,发展中国家对外直接投资迅猛增长。据联合国贸发会议历年《世界投资报告》统计,90年代以来国际直接投资保持持续大幅增长,远远超过同期世界贸易增长率,尤其是90年代中期以来增长势头更为迅猛,1996—2000年平均增幅超过40%,2000年全球外国直接投资流入流量达到创纪录的12710亿美元。尽管全球外国直接投资扩大,但其分布却很不平衡,世界排名前30位的东道国占世界外国直接投资总流入流量的95%和存量的90%,排名前30位的母国占世界外国直接投资总流出流量和存量的99%,其中主要是工业化国家和地区。但进入21世纪以来,由于世界大部分地区经济增长放缓以及对复苏前景的悲观预期,2001年全球外国直接投资流量急剧下降,流入流量降至7350亿美元,2002年流入量连续第二年下降至6510亿美元,是1998年以来的最低点。2012年全球跨国企业达到8万家以上,分枝机构达到80多万家,全球外国直接投资达1.35万亿美元,直接外资存量达到23 万亿美元。2012年,发展中国家吸收的直接外资有史以来首次超过发达国家,占全球直接外资流量的52%。在对外投资方面,发展中经济体也占了全球近1/3,继续了稳步上升的趋势。近下几年来,随着中国经济的异军突起,越来越多的中国跨国公司也加入对外直接投资的行列,特别是中国加入世贸组织以后,连续十多年对外直接投资平均增长速度超过30%,尤其世界金融危机以来,在全球对外直接投资增长萎靡不振的情况下,中国对外直接投资一直保持年均两位数的增长幅度,到2012年已经成为世界排名第三的对外直接投资大国。截至2012年底,中国在境外设立直接投资企业近22000家,遍布全球179个国家和地区,投资行业涉及国民经济所有的行业类别。在2013年世界500强企业中,中国上榜企业达到95家,已经实现连续9年增长,超过日本68家,仅次于美国的132家。

(二)跨国公司在推动资本国际流动中的正面效应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在资本价值增殖内在本能的驱动下,跨国公司为寻求新市场、规模效率、竞争资本和劳动力资源,跨国企业的规模和地域都得到了极大的扩张,这些企业伴随着资本国际流动的广域性扩展,从单一业务到复杂多元化业务,从单一国家、区域,发展到遍及世界各个角落,对全球经济稳定发展发挥出越来越重要的影响作用。在当代社会,资本的增殖,不仅取决于资本流动的规模和流动速度,还取决于资本流动的空间。只有突破空间界限,资本流动才能寻找到最具增殖能力,最具增殖潜力的投资市场。当然,资本国际流动带来资本的增殖,从物质形态来看表现为社会财富的创造,即符合国际市场需求的具有社会使用价值的产品或服务。

1.跨国公司在推动资本国际流动中,创造出巨大财富

不可否认,跨国公司在世界市场中追求利润最大化的同时,也为世界提供了巨量财富,提高了全人类的福利。一方面,跨国公司在全球各个角落设立的几十万分支机构,每年向世界市场提供数以百万计种类的产品和服务,在增加东道国雇佣工人的收入同时,大大满足和丰富了人们的物质文化需求;另一方面,跨国公司之间的国际竞争,大大提高了社会劳动生产率,形成规模性产生,使产品价格不断下降,相应提高了人们特别是东道国居民的购买力水平;再一方面,提供给国际市场的高性能、高质量的新产品,绝大多数都跨国公司开发研制出来的。2012年,跨国公司的全球生产每年带来16万亿美元的增值。约占全球GDP的1/4,其国外子公司的产值约占全球GDP的1/10以上和世界出口总额的1/3。

2.跨国公司在推动资本国际流动中,促进了经济的全球化

生产国际化、市场国际化和资本国际化,是世界经济国际化的主要标志。这三个国际化之间互相依存,互相促进,推动了整体经济的发展,跨国公司直接投资的发展,通过深化国际分工促进了生产国际化。工业革命以后的很长时期里,资源的直接流动和配置基本上局限于国别范围之内,跨国流动和配置一般只能通过国际贸易间接地进行,后来随着跨国公司在世界范围内的迅速崛起,实现了这方面的突破。表现为通过直接投资的迅猛发展,通过新的经济贸易规则的创造,以投资机制替代贸易机制,促成了资源在各国之间直接的流动和配置。这一变化从根本上推动了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例如,为满足跨国投资发展加工贸易的需要,确立了零部件和相关生产资料在全球范围零关税流动的规则。跨国公司还通过发展国际贸易、国际金融、国际劳动力流动、国际经济协调等国际经济交往形式,增强了各国经济的相互依赖和连接,促进了经济全球化。随着新兴经济体公司的国际扩张,以及西方金融危机和债务危机的频频涌现,全球资本市场变得更为相互依赖、互动性增强,资本的流向也日趋多元化。反过来,也会加快跨国并购的发展步伐,促进新兴经济体和发展中国家公司的国际化、全球化发展。

3. 跨国公司在推动资本国际流动中,不断促进全球各国科技进步

在跨国公司资本国际流动中,大量的资本流入科技研发环节中,而新科技和新技术的研发成功,又为资本国际流动注入新的推进动力和增殖能量,成为当代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源泉。二战后,跨国公司成为世界科技创新的主导力量,科技是跨国公司垄断优势的核心竞争力。在世界上70%—80%的技术成果都是由跨国公司开发的。跨国公司尽管对其技术转移进行较为严格的控制,但技术扩散效应依然存在,为对东道国的技术进步做出贡献,东道国可通过跨国公司投资企业的生产和销售直接获得生产所需的硬件技术和技术信息。跨国公司国外分支机构在当地进行的研发活动在一定程度上增强了技术扩散效应。事实上,跨国公司对外直接投资,既解决了本国国内市场狭小、资源紧张的困境,也在客观上部分地解决了发展中国家资金不足、技术落后的困难,从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东道国产业技术的改造和民族经济的发展。

4. 跨国公司在推动资本国际流动中,为世界各国提供了大量就业岗位

跨国公司的资本构成中,相当一部分是以工资形态存在的,用以支付雇佣人员的劳动报偿。跨国公司对外直接投资,不论是采取绿地投资还是收购兼并的方式,都能够给东道国直接创造许多新的就业机会。同时,由于跨国公司在世界范围内构建产业链,形成了相当大的就业关联效应。据联合国跨国公司中心的调查,跨国公司在对外直接投资中具有广泛的前向与后向联系,可以使供货商、销售商和服务代理商创造就业机会。尤其是跨国公司在东道国投资建厂后,会促进东道国与之密切联系的生产资料供应行业和消费性行业的发展,从而增加就业机会。跨国公司设在东道国的分支机构在当地上缴的税收,通过乘数效应,增加了东道国的国民收入,促进了经济发展,从而间接带来了新的就业机会。值得关注的是,进入21世纪后,特别是世界金融危机爆发后,发展中国家跨国公司资本流向很多注入西方发达国家中,竞争能力和市场地位迅速提升,融入当地经济体系之中,为这些国家创造出越来越多的就业机会,为缓解危机影响,促进充分就业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据统计,仅2012年,全球跨国公司的外国子公司,在当地雇佣劳动力的总人数已达到7200万。

(三)跨国公司在推动资本国际流动中的负面效应

资本的本质决定了资本国际流动的后果,在给东道国带来一定福祉的同时,也会客观地不可避免地带来一定消极性的副作用。跨国公司在追求资本增殖和利润最大化时,往往会不计后果或不择手段,一切让位于企业利润最大化的经营目标,从而将资本流动的负面效应带到资本流动所波及的世界各地。

1.跨国公司在推动资本国际流动中对东道国造成的负面影响

跨国公司对东道国进行直接投资,其本意和内在驱动是实现利润最大化,而当资本流动区域由国内扩展到国际时,有时内外环境形成巨大反差,东道国对资本运动和企业行为的约束会大大放宽,为资本增殖提供了更大的空间和更多的机会。此时,资本的本性会更充分地显露出来。一是跨国公司向东道国直接投资,往往附带一些不平条款,以其优势地位掠夺、剥削输入国人民,攫取输入国的财富和资源,造成东道国自然资源的流失和经济结构的单一或畸形发展,并阻碍这些国家走经济独立发展之路。二是跨国公司在对外直接投资中,往往将一些技术过时的劳动密集型产业转移到发展中国家,这些产业往往不符合所在国需要,是一种装配性企业,缺乏产前产后联系,与所在国的经济脱节,形成一种“孤岛型”工业,使东道国经济成为附庸。三是很多西方发达国家的跨国公司,通过对外直接投资将本国污染重、耗能大、浪费资源的产业转移到发展中国家,给东道国的经济与民生造成一系列恶果。四是西方国家跨国公司通过重点国际投资布局,进行战略性投资,与本国政府相配合,通过对外直接投资,占领东道国的经济要津,控制国民经济关键环节,威胁东道国经济安全。

2. 跨国公司在推动资本国际流动中加剧了国际金融市场的动荡

在资本增殖的内在本能驱动下,跨国公司积累了巨量资金,而资本只有在流动中才能获得增殖。因此,跨国公司除需将手中的大量闲置资金存放在国际金融机构以获取利息或进行再投资。还需从国际金融市场上筹措更多的资金以及在各地子公司之间调拨资金。由于跨国公司控制的资金在量上往往巨大,而众多的跨国公司所形成的资金流入和流出资金流,往往会在世界范围内掀起国际金融波澜;另一方面,跨国公司还经常利用国际货币市场汇率利率变动以及各国金融管理办法不一致,大搞货币投机,这些数额巨大的“热钱”在一国短期内的流入和流出,都会对该国甚至世界金融体系的稳定产生不良影响甚至造成巨大震动。

3.跨国公司在推动资本国际流动中,不可避免引发全球性的危机

跨国公司进行国际化经济中,其背后都有其母国政府作为支撑,不仅是经济上的支持,而且包括政治的、外交的和军事的全面支持。跨国公司间的国际竞争,必然打破国际经济平衡关系,实行对世界市场再瓜分,特别在能源、重要生产资源、货币金融等领域的竞争不断升级。而各西方国家政府,为了维护本国企业的利益,在促进本国国际资本向全球扩张的同时,各国不可能在原则性问题,既本国资本增殖最大化方面达成妥协和形成一致性意见。因此,跨国公司资本国际流动可以在本国政府掌握之中,但整个世界资本流动处于“无政府”状态,这种杂乱无章的国际总资本流动发展到一定程度,必然引发世界经济结构的断裂,引发全球性经济危机甚至战争。

4.跨国公司在推动资本国际流动中充当不光彩的角色

在西方国家跨国公司对外直接投资中,“洋贿赂”历来是跨国公司实施全球化战略的重要武器。西方各国跨国公司的“洋贿赂”有着悠久的历史,是开发、占领和垄断发展中国家市场的普遍性“营销手段”和逐利利器。据相关资料统计,21世纪以来历年进入世界500强排行榜的西方国家跨国公司,几乎都有海外违法的前科。按照世界银行的估算,跨国公司每年向发展中国家出口总额中的5%是用作“公关费”支出的,主要用于游说东道国政府,贿赂有关官员,以达到低价占有资源、获取政策性优惠和快速拓展当地市场的目的,每年的“洋贿赂”总额高达1000亿美元之巨。近些年来,在华跨国公司违法违规行为,尤其是“洋贿赂”处于上升趋势。据有关数据显示,中国近十年中调查的约50余万起贿赂案件中,其中64%都有外商参与。而且,有大型跨国公司参与的贿赂案件中,一般都具有持续时间长、涉案金额巨大、参与人员多、社会影响恶劣和后果较为严重的特点。可以说,跨国公司的“洋贿赂”在我国绝不是偶发行为,具有明确的预谋性、目的性。

按照马克思资本国际流动理论,完全可以揭穿资本国际流动中的另一面。表面上看,跨国公司给东道国的印象是经济社会中的“模范公民”和经济组织中的“道德企业”。不仅在国际市场上拥有呼风唤雨的雄厚经济实力,还有着完备的现代公司制度,健全的内部组织体系,先进的管理模式和现代经营理念及领先的公司文化,在社会上有着良好的公司形象和社会诚信度。一般来看,跨国公司在其母国或其他发达国家中,由于法律环境、市场制度和消费者地位等综合环境所决定,只有遵纪守法、诚实守信、社会责任感及优质和上乘的产品和服务,才能使公司赢得更多的消费者信赖,以此占有更大的市场份额。可以说,在跨国公司的母国或其他发达国家,由于综合性的竞争环境及盈利条件的约束,跨国公司为实现预定的市场目标和发展战略,必须强制性地要求自身向更高的“标准”看齐,奉消费者为上帝。但是,当跨国公司进入发展中国家以后,面临的是与其母国或其他发达国家截然不同的市场环境,公司盈利条件也发生了相当大的变化,如果套用原有的那些成营销策略和管理方法,在这里不太灵通了。为了适应新的经营环境,跨国公司开始逐步蜕掉原有的“光环”,在经营管理及公司文化上实施战略性的后退,在保证市场和营销优势地位的前提下,将产品和服务标准下移。跨国公司实行这种视不同国家而采取的“双重标准”,目的在于降低经营成本和管理费用,获取更高额的利润。与此同时,跨国公司在国际资本的原始本能驱动下,逐步融入本土社会,借助于当地的“潜规则”,利用一切机会,以高超的“公关”手段,用“洋贿赂”开道,大搞违法经营,实现以最小的成本,达成最大市场目标。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