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引进高校背景的社会教育组织进入社区

引进高校背景的社会教育组织进入社区

时间:2022-06-06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三、引进高校背景的社会教育组织进入社区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社会进入转型期,中国的社会生活发生了许多引人瞩目的变化,其中之一就是出现了众多的非政府、非营利性质的社会组织。作为落地社区的社会组织,“延泽”以延吉社区第三睦邻中心为平台,开展了三大类的社区教育工作。

三、引进高校背景的社会教育组织进入社区

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社会进入转型期,中国的社会生活发生了许多引人瞩目的变化,其中之一就是出现了众多的非政府、非营利性质的社会组织。在这些社会组织中,有些是由高校师生发起组建的,有些是由高校社工系的毕业生领衔的,有些是由海归的专家学者创立的,这类具有高校背景的社会组织成为高校和社区之间资源中转的纽带,进一步整合了社会资源,不断吸引和凝聚高校的专家学者、大学生志愿者团队等投入到社区教育服务的实践中来。

1.直接参与社区管理

为提高社区公共服务的水平,延吉新村街道在2010年首次引入了社会组织知行社工师事务所,对延吉社区睦邻中心进行专业化的运作,即由街道为社会组织提供实践载体,委托社会组织进行管理,自己则退居幕后,把更多的精力放在社会组织的引进、培育和监督管理上。睦邻中心如今在服务效能和服务水平上都有了很大的提升,运营管理也日趋专业化,形成了老来客会馆、艺趣苑、亲子园等一系列的社区服务品牌。两年来,延吉新村街道投入公共财政1 000万元相继开出的3个社区睦邻中心,累计已服务近20万人次,被居民开心地称为“百姓会所”,其中第三睦邻中心由“延泽”托管。

上海延泽社会工作发展中心(简称“延泽”)于2011年7月注册成立,是由复旦大学海归学者王秋月创建的一家民间非营利性机构,“延泽”致力于社区社会工作的本土实践及研究,与政府、企业、高校及专业机构合作,汇集社会资源,推动社区发展,同时,通过提供多元化的社会服务,推动儿童、青少年、妇女、家庭等领域社会工作的发展,开展多种公益服务项目。2011年10月,“延泽”与延吉新村街道办事处合作,托管延吉社区第三睦邻中心(原居委会老年活动室等),为社区青少年、老年人、婴幼儿家庭、外来务工家庭等群体提供服务。2012年初,延吉七村居委会(第三睦邻中心)被推荐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评选的以居委会为单位的“社区学习中心试验点”。作为落地社区的社会组织,“延泽”以延吉社区第三睦邻中心为平台,开展了三大类的社区教育工作。

一是成立群文团队,为老年人提供社区文化服务。“延泽”以组织者与资源整合者的角色,先后引入和组建了14支群文团队。每周两次“戏曲沙龙”给文化团队提供展示才艺的舞台,积累演出经验,使其技能日益精湛,同时也大大丰富了社区内老年人的文娱生活。招募青年志愿者为社区老年人开展免费的电脑课程培训,普及电脑基础知识,让更多的老年人体会新科技所带来的乐趣。成立英语沙龙等小组,不仅交流日常会话,还学唱英语歌曲,提高自身的英语水平……

二是成立“小松树之家”,促进青少年的校外发展。“小松树之家”是“延泽”在延吉社区第三睦邻中心提供的青少年服务,主要以周末主题活动为主线,根据青少年生理及心理特点策划服务,如组织社区青少年进行“自我探索”,提升自我认知和管理能力,帮助他们规划人生;邀请高校教师开展“对话科学”活动,为青少年讲解科普知识,提升他们学习的兴趣;组织以环保为主题的“绿禾社区”活动,提升青少年的环保意识和社区参与度;用“工作坊”的形式,建立家长支持互助网络,灌输正确科学教育理念;利用高校资源开设跆拳道彩绘培训班等;以青少年为主编辑制作《松果城》杂志。

三是发起组建社区顾问委员会,培养居民的“主人翁”意识。上海延泽社会工作发展中心以“倡导者”的角色发起成立由居委干部、社会组织同仁和社区居民组成的“延吉社区第三睦邻中心顾问委员会”,通过这个平台对睦邻中心运作乃至社区事务进行集体商议,群策群力、献计献策。提升了社区居民对社区的归属感和社区参与的能力。

2.开发实践项目培训

诸多街道积极鼓励社会组织参与市、区公益招投标、公益创投,争取更多的社会资助,为社区居民提供更好的服务。在2011年杨浦区组织开展的公益总动员活动中,仅延吉新村街道组织各社会组织便上报了13份项目计划书,参与投标。对社会组织而言,采用“以项目化带动专业化,以专业化促进职业化”的思路,以项目化为主要依托方式,实现了社会工作者专业知识在社区工作中的应用能力的提高。

为了让社会组织开展优质务实的服务项目,各街道设计印发了《项目进展情况月报表》,要求各个机构定时上报项目实施信息,每半年开展一次内部检查评估。同时,街道定期委派专人进行抽查,监督项目进程和运行情况。组织召开每月一次的联席会议,确保各组织间的良好沟通,及时协调解决各类困难和问题,保障服务项目有序推进。“海星之家”等社会组织成立伊始就立志驻扎社区,使机构能够深入社区,了解真正需要和问题,坚持以社区居民需要为导向,在项目中赋予专业知识和内涵,更好地将社工的专业价值、理念及方法带入社区、嵌入社区,找到服务的切入点和着力点,创新服务项目,丰富服务内容。

上海海星之家社工师事务所(简称“海星之家”),由华东师范大学社会发展学院副院长韩晓燕发起创建,其宗旨是“给有需要的人带来平等的爱、家的温暖、奋发的力量”。2010年7月入驻延吉新村街道社区社会服务中心,以坚持社区居民需要为导向,在“增能”的理念下,以项目的开发实践为主要依托方式,在项目中赋予专业知识和内涵,发挥自己的特色的优势,开展专业助人的创新性服务。

(1)社会工作培训项目

基于政府政策、社工需求和地区特点三个方面的考虑,以居委干部和社区志愿者为培训对象,采用“以项目化带动专业化,以专业化促进职业化”的思路,在培训过程中实现社会工作者的专业知识增能、个人能力增能和社区增能的目标。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社区功能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社区建设由过去的被动管理发展到如今主动服务于民,如何运用专业的方法提升服务水平,成为每一位社区工作者必须面对的问题。培训将一改以往“老师讲学员听”的被动教学模式,更加注重对学员能力的培养。除了通过课堂讲授、案例教学等方法为学员提供社会工作的理论知识培训外,海星之家还将指导学员进行一系列的实务操作,从而提升学员有效解决问题的能力。在课程结束时,每个学员要通过考核,还必须完成一个社区项目的设计,从中考察他们实际解决社区问题、合理分配社会资源的能力。居委会干部陆文燕坦言,自己在从事社区工作一年多的时候就曾面临过工作上的“瓶颈”,“那时感觉在处理居民事务的时候总差‘一把力’,后来,通过参加民政部门组织的培训,系统地学习了社会工作的基础理论以及社区工作的方法,才对社区工作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现场,不少学员都表达了和陆文燕一样的想法,期望自己能从此次培训中获得进一步的提升。“希望能通过此次培训,提高社会工作者的能力,提升社会工作者队伍的职业化、专业化、项目化水平,培养出新形势下社区建设的人才,推动社会管理体系的自我完善和发展,最大限度地激发社会活力。”街道相关负责人说。

(2)区校互动助成长项目

本项目实施周期为一年,2011年7月至2012年6月,实施点及目标群体为三所中小学校的4个班级,共100名学生。项目实施主要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为每个班级开展10次增能培训,第二部分则带领学生深入社区、寻找需求、设计服务、实施服务、总结反思,完成10个社区小项目。旨在培养孩子的社交、认知等能力,进而促进社区青少年的全面发展。“上课时,社工引领学生完成小组游戏,然后再鼓励他们体会,交流和思考,整个上课过程非常轻松,学生也容易接受。”控江初级中学的一位老师说,学校从不理解、试行,到主动要求增设开课班级,这样的变化其实也说明了孩子们对课程十分喜爱。青少年教育的阵地在学校,课堂中学习知识,完成作业,接受客观的学习成绩评判是青少年成长的重要过程;青少年生活的园地在社区,通过与长辈分享成长经验,与邻里共享生活空间,与家长互动交流,学习使用各种公共设施,培养尊重社会规范的意识。本项目就是将两者结合,让青少年不仅在课堂上学习知识,也体验生活中的智慧与奇妙,将所学习到的知识和日常生活紧密联系。项目的课程设置是建立在香港5所著名大学学者编撰的《青少年正面成长课程》基础之上的,然后结合本土学生实际情况改编而成。改变后的课程包括“青少年与健康成人和益友的联系”、“青少年的社交能力”等八大主题。“希望通过这样新颖的课程,增加校区互动,调动学校青少年的积极性,把学生从单一的书本学习中拉出来,使他们‘走出学校,走进社区’,更加关注社区的发展,并融入其中。”街道相关负责人说。

3.整合协调各方资源

政府职能部门作为发展社区教育的设计者、组织者、领导者,在引导社区居民开展活动时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要真正做到“学者有其校”,仅靠政府的力量是远远不够的。社区组织能够以其灵活的体制和多功能的服务形式,满足社区居民多样化、个性化的学习需求。它根植于社区,以喜闻乐见的形式开展多种有益居民身心的文化活动,其触角可以延伸到社区的每一类人群,覆盖每一位社区成员。它把分散的个人力量集合为集体力量,把分散的资源整合为丰富有序的资源,从而实现个人和微弱资源无法实现的目标,从心理和文化层面增强了居民对社区的认同感和归属感,提高了社区居民的公益意识和集体意识,促进了社区内聚力的形成和社区教育的发展。

杨浦区社区志愿服务中心由延吉街道文明办指导,上海青年家园民间组织服务中心开展日常管理工作。通过融合运作社会资源的方式,不断吸引和凝聚专家资源、大学生志愿者团队等投入到街道社区教育服务的实践中,借助区校联动、社会服务和社会管理人才队伍建设及专家资源整合来进一步优化服务成效,社会组织担负起“理念有所创新、实践有所突破”的创新型服务探索,社会各方力量集聚了起来,形成了社区教育的合力

2006年10月成立的上海青年家园民间组织服务中心(简称“上海青年家园”),是专门针对青年民间组织开展服务工作的民办非企业单位,是经上海市社团管理局审批成立,共青团上海市委作为业务主管单位的民办非企业机构,是联系、服务社会组织和青年群体的社会中介组织。它以共青团组织、在校大学生为核心,前身是上海青年社团(组织)领袖沙龙。“家园”遵循青年社会工作的价值理念,坚持合法性、独立性、非营利性、社会性原则,遵守平等、接纳、尊重、助人自助的社会工作核心价值观。作为一个平台性的、非正式的组织,它的主要功能,就是搭建交流平台,尽可能将青年社会组织纳入一个有序的发展框架中;同时培育民间青年社团领袖,改革以往青年活动的党团包办模式。

伴随着社区志愿服务中心的成立,街道志愿工作由社区志愿者分会逐步下放至社区志愿服务中心,而在社区志愿者分会的指导下,社区志愿服务中心全面整体地开展街道志愿者管理工作。志愿服务中心坚持“以块为主、条块结合”的社会化运作模式,“服务中体现管理”的管理模式,“贴近社区、贴近群众”的项目化工作方式和“服务他人提升自己”的道德追求。根据《全国志愿服务测评体系》的有关要求规范中心建设,把建设志愿服务中心的要求融入到文明社区、城区的创建中,适时修订调整测评指标体系,使志愿服务的工作体系和精神文明创建体系有机融合。目前,主要有三个方面的工作:第一,协调街道现有的特色志愿者团队,引入现代公益理念,开展项目设计、推动志愿者招募,为志愿团队输送新的创意与血液;第二,与居委会志愿者工作站保持联通,通过座谈、走访、调研了解基层民意与志愿服务开展状况,并对其日常工作给予指导,依托培训、台账与考评,强化基层志愿者管理;第三,以需求为导向,吸纳来自高校、园区与企事业单位的志愿力量,并通过与基层志愿团队的共建,完成社会公益力量的基层融合。

从趋势上看,随着政府和传统组织从社会的很多领域退出,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社会的宽容度不断增强,使得社会发育更加便捷和迅速,青年民间组织的发展势头会更加强劲。某种程度上讲,“上海青年家园”引领了当代青年(特别是高校学生)文化,发育了新的志愿群体,培育了现实的青年领袖,青年民间组织不是规范合法的第三部门,但却实实在在地发挥着第三部门社会组织的积极作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